心臟導管插入術

心臟導管插入術(cardiac catheterization)又稱心導管插入術心導管術,簡稱心導管,用於心臟大血管疾病的檢查、評估與治療[1];可分為右心導管術與左心導管術,前者經靜脈順流進入腔靜脈、右側心腔和肺動脈,後者經動脈逆流進入主動脈、冠狀動脈、左側心腔和肺靜脈。

簡介

心臟導管插入術是進一步評估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瓣膜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某些先天性心臟病,如心房中隔缺損心室中隔缺損,這時使用其他類型的微創儀器診斷,可檢測出上述病況[2]

在心臟導管插入術中,導管是一根非常小的中空管,其功能是從腹股溝韌帶手腕血管穿刺,通過主動脈,將導管送入到心臟。確認導管位置合適後,就可以使用幾種診斷方法。導管的前端可放置在心臟的不同地方,以測量心臟腔室之間的壓力。也可將該導管送入冠狀動脈開口,在X光顯影下注射造影劑,如此一來冠狀動脈內部的形態就可以顯示出來,可判斷冠狀動脈是否有斑塊。

檢測方法

血管內超聲(IVUS)

使用一台計算機和超音波傳感器發送超音波來創建血管造影,在心臟導管插入術中也可使用。血管內超聲技術的使用為血管內部提供直接的可視化觀察和檢測方法,以便協助醫生在每個特殊的手術環節中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手術中,病人神智清醒,雖然手術前病人會服用少量的鎮靜藥物,是為了確保病人在手術過程中保持舒適。

血管內超聲光學雙模成像(OCT­IVUS)

在冠動介入診療中,將兩種血管腔內影像學技術(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和血管內超聲IVUS)集成到同一成像導管中,實現二者的多模態血管內成像,可提供更理想的血管壁及斑塊內部的組織學和形態學信息[3][4]

研發歷史

1929年,德國25歲的醫生沃納·福斯曼第一次嘗試了將導尿管插入自己靜脈,並抵達心臟,並最終以x光片的形式記錄的插入法。但在當時該方法很快被醫學界抨擊,認為過於「瘋狂」。

輔助治療方法

參考

  1. ^ Norris TG. Principles of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Radiol Technol. 2000 Nov-Dec;72(2):109-36; quiz 137-42. PMID 11109262.
  2. ^ Kosova E, Ricciardi M.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JAMA. 2017 Jun 13;317(22):2344. doi: 10.1001/jama.2017.0708. PMID 28609536.
  3. ^ 邢磊,候靜波. OCT­IVUS一體成像的多模態血管腔內成像技術的應用與進展[J].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21,49(02):115-120. DOI:10.3760/cma.j.cn112148-20201115-00910
  4. ^ 李憲凱,劉巍. 腔內影像學指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應用原則和基本操作規範[J]. 中華心血管病雜誌,2023,06(01):1-7.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