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

北京的一个文物保护单位

39°54′51″N 116°25′17″E / 39.9142969°N 116.4214518°E / 39.9142969; 116.4214518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東城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6
認定時間2003年12月11日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築遺存位於東城區東堂子胡同49號,原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所在地,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

此處原為清朝大學士賽尚阿的宅第。《宸垣識略》載:「一等超武公第在東堂子胡同。」《天咫偶聞》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東堂子胡同,故大學士賽尚阿第也。」後來,此處成為鐵錢局公所。[1][2]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為辦理洋務及外交事務而特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光緒《順天府志》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堂子胡同北,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奏請設立。初定約時,借宛平縣署東之嘉興寺為辦理交涉事務之所,至是就東堂子胡同鐵錢局公所改建,額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又載《新設衙門章程十條之二》:「查各衙門分司辦事,往往多者數百間,少者亦百餘間,方可敷用。房間既多,官役亦因之而增。此次總理衙門義取簡易,查東堂子胡同舊有鐵錢局公所,分設大堂、滿漢司造科房等處,盡足敷用,無庸另構。惟大門尚系住宅舊式,外國人後來接見,若不改成衙門體制,恐不足壯觀,且啟輕視,擬僅將大門酌加修改,其餘則稍加整理,不必重行改修。」[1][2]

同治年間,在院內設「同文館」,挑選八旗子弟學習外語,這是中國首所外語學校,稱「東所」。1875年,西院被改建為出使各國大臣留住之地,也是各部院大臣接見各國大臣之地,稱「西所」。[1][2]

後來,此處建築先後成為清朝外務部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外交部的所在地。《燕都叢考》載:「光緒之末,改總理各國通商衙門為外務部。民國初建,改稱外交部,地址均仍其舊。……近年,外交部移入石大人胡同之迎賓館辦公,而以舊署為總次長官舍。」[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此處建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使用,後成為「公安部人民來訪接待室」。

建築

根據1980年代的實測圖,當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原有的大多數院落仍然存在。其東部即原「東所」,是「同文館」的所在,已全部拆除,原地興建了幾座六層住宅樓。[2]

如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僅剩兩個院子比較完整,一西一東,用作公安部人民來訪接待室的辦公用房。[2]

  • 西院:入口處有大門。大門左右分別有倒座房兩間和倒座房三間。院內有正房五間,前後廊硬山頂,前出懸山抱廈一間。正房和大門之間,有一條遊廊。院西另有廂房五間。[2]
  • 東院:與西院相通,臨街原有南房一座,現已拆改。院中有正房五間,前後廊硬山頂,東西廂房各三間。院北原還有一進正院和一座後照院,現在其中的建築均已被改建。[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