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靈頓

紐西蘭首都

威靈頓(英語:Wellington毛利語:Te Whanganui-a-Tara 或 Poneke)是紐西蘭首都,位於紐西蘭北島島的西南端,庫克海峽和雷穆塔卡山脈之間,它是紐西蘭的第三大城市,與雪梨墨爾本一起成為大洋洲的文化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南端的主權國家首都,城市擁有溫和的海洋性氣候,是世界上平均風速最大的城市。[3]

威靈頓
Wellington
首都
由維多利亞山眺望威靈頓港及市區
古巴街
威靈頓纜車
紐西蘭國會建築群
紐西蘭氣象局與植物園
惠靈頓市博物館
舊公共信託大樓
東方灣
從上方依序為: 由維多利亞山眺望威靈頓港及市區、古巴街、威靈頓纜車、紐西蘭國會建築群、紐西蘭氣象局與植物園、惠靈頓市博物館、舊公共信託大樓、東方灣
威靈頓旗幟
旗幟
威靈頓徽章
徽章
威靈頓官方標誌
標誌
綽號:港市、惠利
威靈頓在紐西蘭的位置
威靈頓
威靈頓
威靈頓市區在紐西蘭的位置
坐標:41°17′20″S 174°46′38″E / 41.2889°S 174.7772°E / -41.2889; 174.7772
國家 紐西蘭
大區威靈頓大區
區域當局威靈頓市
下哈特市
上哈特市
波里魯阿
面積[1]
 • 市區444 平方公里(171 平方英里)
 • 都會區1,390 平方公里(540 平方英里)
最低海拔0 公尺(0 英尺)
人口(2018年6月)[2]
 • 市區418,500
 • 市區密度943人/平方公里(2,441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422,700
 • 都會區密度304人/平方公里(788人/平方英里)
時區NZST(UTC+12
 • 夏時制NZDT(UTC+13
郵政編碼6000組及5000和5300序列
電話區號04
當地部落(Iwi)Ngāti Toa RangatiraNgāti RaukawaTe Āti Awa
網站www.wellingtonnz.com

惠靈頓最初是由愛德華·吉本·威克菲爾德英語Edward Wakefield創立的紐西蘭公司其第一任測量師威廉·梅恩·史密斯英語William Mein Smith於1840年創立。[4]截至2021年6月,惠靈頓市區(僅包括惠靈頓市內的城市區域)擁有常住人口21.59萬人。其都市區包括波里魯阿上哈特下哈特等城市,常住人口為432,800 人。這座城市自1865年以來一直是紐西蘭的首都,這一地位並未在立法中定義,而是由公約確定;目前紐西蘭政府議會最高法院和大部分公共服務機構都設在該市。[5]

除了政府機構外,惠靈頓還擁有全國最大和最古老的文化機構,如國家檔案館國家圖書館[6]紐西蘭國立博物館和眾多劇院。它設立了許多藝術和文化組織,包括紐西蘭交響樂團紐西蘭皇家芭蕾舞團。城市的建築景點包括舊政府大樓.[7],為世界上最大的木製建築之一,以及紐西蘭國會建築群以及國際知名的富圖納教堂等,這座城市擁有強大的藝術產業,擁有數百家藝術畫廊。其中大部分是小型獨立的,許多藝術家在此定居或活動,它擁有濃厚的咖啡文化和生動的夜生活。惠靈頓在大型夏季音樂節中也處於領先地位,其他經濟則主要以服務業為主,重點是金融、商業服務、政府和電影業,此外,惠靈頓也是紐西蘭的主要海港之一,服務於國內和國際航運。該市主要由位於該國第三繁忙的機場威靈頓機場提供服務。惠靈頓的交通網絡還包括直達卡皮蒂海岸和懷拉拉帕湖的鐵路和巴士線路,以及連接至南島的渡輪。[8]

惠靈頓的文化活力和多樣性享譽全球。被譽為紐西蘭的文化之都,城市多元化的文化在整個大洋洲產生了影響[9][10][11],在當代,惠靈頓是紐西蘭第二大種族多元化的城市,僅次於奧克蘭,並擁有包括來自馬來西亞、義大利、荷蘭、韓國、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希臘、印度、薩摩亞等國家及地區的移民。在2021年的世界最佳宜居城市排名中,惠靈頓與東京並列世界第四。[12]

位置和人口

 
威靈頓市容

威靈頓位於北島的南端,與南島庫克海峽相望。在晴朗的日子裡,人們可以隔海峽看到南島上凱庫拉嶺的雪峰。城市北面是卡培提市的金色海岸。城市東面的里姆塔卡山將城市與盛產葡萄酒的懷拉拉帕平原隔開。

威靈頓是世界最南方的首都,其緯度高達41度。由於港口和周圍山脈之間的可用地帶有限,它比紐西蘭其它城市的人口密度要高。由於它位於緯度40度的咆哮西風帶,以及庫克海峽對風的影響,他在當地有「多風的威靈頓」之稱號。

威靈頓市中心的商業區是它的最重要部分,約6.2萬人在那裡工作(比較:奧克蘭的居民數是威靈頓的三倍,而它的中心商業區工作人員的數目僅比威靈頓多4千)。威靈頓的藝術和夜生活主要集中在中心商業區的南部,Te Aro區是紐西蘭最大的娛樂中心。

威靈頓以其美麗的自然港口和綠色的山坡而著稱。山坡上點綴著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蓋瓦洋房。城市的中心商業區位於港口的附近。威靈頓的尼可森海港的走向沿著一個活躍的地質斷層。向西地勢驟然高起,因此威靈頓的許多市區高於市中心。

威靈頓的南端是密拉馬半島,它與北島的其它部分通過一條狹窄的地峽相連。威靈頓國際機場也在這裡。進入尼可森海港的狹窄海道就在這個地峽的東邊,這條海道裡有一座非常危險的暗礁,許多船隻在這裡沉沒。

2017年6月威靈頓大區的人口約51.39萬,威靈頓市區的人口約20.79萬。

威靈頓港內有三個島,但只有一個島上可以住人,因為其它兩個都太小了。這個島曾被用來隔離人和動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它被用來作為集中營。今天它成為一個環境保護區,用來保護被威脅的物種。

其他

威靈頓人在英文中被稱作為「Wellingtonian」,城市的座右銘是「Absolutely Positively Wellington」。

氣候

威靈頓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氣候溫和。

凱爾本英語Kelburn, New Zealand (威靈頓市郊) (1928–2020, 濕度 1962–202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30.3
(86.5)
30.1
(86.2)
28.3
(82.9)
27.3
(81.1)
22.0
(71.6)
18.3
(64.9)
17.6
(63.7)
19.3
(66.7)
21.9
(71.4)
25.1
(77.2)
26.9
(80.4)
29.1
(84.4)
30.3
(86.5)
平均高溫 °C(°F) 20.2
(68.4)
20.4
(68.7)
19.0
(66.2)
16.6
(61.9)
14.0
(57.2)
11.9
(53.4)
11.2
(52.2)
11.9
(53.4)
13.4
(56.1)
15.0
(59.0)
16.7
(62.1)
18.7
(65.7)
15.8
(60.4)
日均氣溫 °C(°F) 16.7
(62.1)
16.9
(62.4)
15.7
(60.3)
13.7
(56.7)
11.4
(52.5)
9.3
(48.7)
8.6
(47.5)
9.2
(48.6)
10.5
(50.9)
11.9
(53.4)
13.4
(56.1)
15.3
(59.5)
12.7
(54.9)
平均低溫 °C(°F) 13.2
(55.8)
13.4
(56.1)
12.4
(54.3)
10.7
(51.3)
8.6
(47.5)
6.7
(44.1)
5.9
(42.6)
6.4
(43.5)
7.5
(45.5)
8.8
(47.8)
10.2
(50.4)
12.0
(53.6)
9.7
(49.5)
歷史最低溫 °C(°F) 4.1
(39.4)
5.2
(41.4)
4.6
(40.3)
2.6
(36.7)
1.0
(33.8)
−0.1
(31.8)
0.0
(32.0)
−0.1
(31.8)
0.2
(32.4)
1.2
(34.2)
1.7
(35.1)
3.4
(38.1)
−0.1
(31.8)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77.5
(3.05)
77.0
(3.03)
85.8
(3.38)
100.9
(3.97)
120.7
(4.75)
132.4
(5.21)
136.0
(5.35)
125.5
(4.94)
100.8
(3.97)
110.3
(4.34)
91.5
(3.60)
92.0
(3.62)
1,250.4
(49.23)
平均降雨天數(≥ 1.0 mm) 7.2 6.9 8.2 9.4 11.6 13.3 13.4 13.1 11.1 11.4 9.6 9.1 124.3
平均相對濕度(%) 79.4 81.5 82.1 82.7 84.3 86.0 85.8 84.3 80.6 80.3 79.0 79.7 82.2
平均露點 °C(°F) 13
(55)
13
(55)
12
(54)
11
(52)
9
(48)
8
(46)
7
(45)
7
(45)
8
(46)
9
(48)
10
(50)
12
(54)
10
(50)
月均日照時數 238.6 205.7 194.0 154.4 126.6 102.4 112.5 137.3 162.6 191.4 209.6 222.9 2,058.1
可照百分比 52 54 51 47 42 37 38 42 46 47 48 48 46
資料來源:CliFlo[13]

歷史

居民點

公元10世紀,玻里尼西亞人來此定居。1840年,英國同當地毛利人族長簽訂條約後,大批英國移民來到這裡。最初,英國人稱該地為「不列顛利亞」,意思是「英國的地方」,以後逐步擴建城鎮,發展到今天的規模。1840年以戰勝拿破崙的英國名將阿瑟·韋爾斯利,第一代威靈頓公爵的名號為該鎮命名。

毛利人稱今天的威靈頓所在的地方為Te Upoko o te Ika a Maui,意思是Maui的魚頭。

1839年9月20日第一批歐洲人來到這裡,第二批歐洲人於1840年1月22日到達。傳說一開始移民打算在海邊平坦的地區建立他們的居民點,但後來這些地區被證明太過潮濕,容易被潮汐淹沒,因此後來他們不顧地面不平將居民點移到山上。威靈頓部分山路非常陡峭。

地震

1848年威靈頓受到一系列強烈地震的襲擊。1855年它再次受地震襲擊,這次地震可能是紐西蘭歷史上最強烈的地震,估計其強度達到8.2級。在陸地上它造成了大面積的2到3公尺的垂直運動。港口附近有一塊地方被提升出海面成為潮汐地帶。後來這塊地方成為威靈頓中心商業區的一部分。

威靈頓地區的地震活動率高於紐西蘭的平均值。一條主要斷層直接通過市中心,在市區內還有上百小的斷層線。一般居民平均每年注意到一次地震,尤其在高層辦公大樓內感覺更多。1855年以後的許多年中,威靈頓市內的建築都是木製的。從20世紀開始,對建築物的防震性能要求不斷提高。

紐西蘭的首都

西元1865年威靈頓取代奧克蘭成為紐西蘭的首都。雖然紐西蘭議會1862年7月7日就已經在威靈頓聚會了,但直到1865年它才正式成為首都。這一步的原因是因為當時有人擔心產金的南方可能成立一個獨立的殖民地。由澳洲來的委員們(他們因為他們的中立性而被選擇)建議威靈頓為首都,因為它地處中心並有良好的海港。1865年7月26日正式在威靈頓聚會。當時威靈頓的人口為4900人。

民間團體

  • 嘉樂里歷史學會( Karori historical society )
  • 泰華歷史學會( Tawa historical society )

旅遊地點

  • 博物館( Te papa)
  • 移民者博物館( settlers museum ), 位於Petone
  • Katherine Mansfield 紀念館( Katherine Mansfield museum )
  • 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
  • Eastbourne 豪宅區
  • Kapiti 港灣

教育設施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是威靈頓最古老的大學,它的校園主要部分在山上的市區內,市內也有兩個校園。建立伊始,其被作為紐西蘭大學的一個學院。

紐西蘭大學於1961年解散。

梅西大學在威靈頓也有一個分校。奧塔哥大學在威靈頓也有一小部分。威靈頓醫學和衛生科學學校是該校的一個系。

 

友好城市

威靈頓與三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日本

參考文獻

  1. ^ About Wellington – Facts & Figures. Wellington City Council. [5 August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23日). 
  2. ^ Wellington City Council Annual Plan 2007–2008 (PDF). [5 August 20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年10月1日). 
  3. ^ Karl Mathiesen. Where is the world's windiest city? Spoiler alert: it's not Chicago. The Guardian. 15 October 2015 [13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July 2016). 
  4. ^ Taonga, New Zealand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Te Manatu. Wellington's plan. teara.govt.nz. [15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2) (英語). 
  5. ^ Levine, Stephen. Capital city – Wellington, capital city. 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20 June 2012 [23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5 February 2019). 
  6. ^ Baker, Francesca. Cultural Guide to Wellington | The Coolest Little Capital. Culture Trip. 14 May 2014 [23 Jul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1). 
  7. ^ Media, ShermansTravel. Kiwi Cultur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s Creative Capital | ShermansTravel. www.shermanstravel.com. [23 Jul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1) (英語). 
  8. ^ Lim, Jason. Wellington Is Bigger On Tech And Innovation Than You Think. Forbes. 29 November 2015 [15 November 2016]. 
  9. ^ Culture and creativity. www.wellingtonnz.com. [202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8) (英語). 
  10. ^ Arts and culture. 10yearplan.wellington.govt.nz. [202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6) (英語). 
  11. ^ Media, ShermansTravel. Kiwi Culture in Wellington: New Zealand's Creative Capital | ShermansTravel. www.shermanstravel.com. [202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1) (英語). 
  12. ^ Choudhury, Saheli Roy. These are the world's most livable cities in 2021. CNBC. 2021-06-09 [2022-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3) (英語). 
  13. ^ CliFlo – National Climate Database. NIWA. [23 January 202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