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鐵路

1952年建成的连接成都、重庆的客货两用铁路

成渝鐵路中國西部一條連接四川省成都市重慶市的鐵路,構想以及局部開建於清末、民國時期,全線正式於1950年6月15日動工,並在1952年7月1日全線通車,1987年12月24日電氣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幹線,也是連接成都與重慶二城之間的首條鐵路,屬成都鐵路局管轄。

成渝鐵路
成渝鐵路簡陽段(2016年攝)
概覽
營運範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服務類型客貨兩用
目前狀況使用中
起點站成都
重慶
主要車站成都站內江站重慶站
技術數據
線路結構有砟軌道
線路長度505公里
正線數目單線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標準軌
電氣化方式接觸網供電:50Hz 25,000V
閉塞方式自動閉塞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52年7月1日,​72年前​(1952-07-01
營運者成都鐵路局

成渝鐵路從成都二環路北的成都站出發向東行駛,過紅花塘站後折向南,沿沱江河谷向南向行駛,過簡陽、資陽、資中、內江、隆昌後向東進入重慶市境內,經榮昌、永川後向南沿永川河河谷行駛,至朱楊溪站後沿長江河谷行駛,由南向北駛入終點站重慶,全長505千米。整體上,成渝鐵路北接寶成鐵路,東聯川黔、襄渝鐵路和長江航運,南通成昆鐵路,是中國西南地區第一條鐵路幹線。

隨著成渝地區其他交通方式不斷發展,特別是1995年建成的成渝高速公路以及2015年建成的成渝客運專線,令成渝鐵路的客貨運量受到了巨大衝擊。如今成渝鐵路客運僅剩重慶南站內江站間的5611/5612次列車開行,成都與內江間僅剩貨運。

修建歷史

成渝鐵路的建設一波三折,是中國動盪的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縮影。它的前身即川漢鐵路在川內的成都至重慶段,因川漢鐵路而起的保路運動最終直接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結束了清政府的統治。

局部開工,清朝覆滅

自鴉片戰爭以來,四川作為西部的一個物產豐富的省份成為了當時諸列強關注之地。英、法、俄等國等皆有意在四川省成都和重慶之間修建鐵路,連接到長江的航運。列強的這些舉措激起了四川留日學術的抗議和反對,呼籲四川人民通過自辦鐵路一事來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1]

1903年7月(清光緒二十九年),時任四川總督錫良會同湖廣總督張之洞,聯名奏請清朝政府,要求自主修築四川成都到湖北漢口鐵路。川漢鐵路預定線路自四川成都,經內江重慶宜昌,終點到達湖北漢口。後來修建的成渝鐵路,也就是這條鐵路線在四川境內成都到重慶的一段。1904年1月,川漢鐵路總公司在成都岳府街成立,採用官商合辦方式建設鐵路。為籌集資金,四川當局在其州縣設置租股局,向農民強行收租。1907年川漢鐵路總公司因股籌不清,以及四川官紳的反對轉向商辦,易名為商辦川省川漢鐵路有限公司[2][3]

川漢鐵路因跨越兩省,使得鐵路的修築權存在糾紛。1905年,張之洞以越權修路為由,要求湖北人修建湖北境內的鐵路。次年兩省達成協議,將川漢鐵路分為三段修建,即宜昌至萬州、萬州至重慶、重慶至成都,並商議當四川方面建成「萬宜」段鐵路後由湖北倍價收回。1907年開工的漢陽至宜昌段的鐵路因資金原因而修築緩慢。因詹天佑身兼京漢和京張鐵路的工程職務,川漢鐵路四川段的測繪工作由來自廣東的工程師胡棟朝進行勘察,確定四川川段路線走向為經重慶巴縣、江北、璧山、永川、榮昌、隆昌、內江,資中、樂至後到成都北門。1909年10月8日,詹天佑主持召開了川漢鐵路東段宜昌秭歸歸州的開工典禮,由詹天佑負責擔任的總工程師的宜昌、秭歸至萬州段於12月日開始進行建設,這也標誌著川漢鐵路正式開建[4]。1911年5月11日,清朝政府屈從於列強,將川漢鐵路為國有鐵路,並在5月20日與(後來加入)四國簽訂借款合同,將川漢鐵路和粵漢鐵路的築路權賣出給列強[新聞 1][2],同時截止這一年春,四川省紳民股款已積至2000萬元,川漢鐵路關係到四川人士切身利益[新聞 2],清政府的這一舉措便激怒了四川、湖北等地民眾,同年6月17日川漢鐵路有限公司在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掀起了「保路運動」。清政府為平息逐漸壯大的保路運動,緊急調集湖北軍隊入川平亂,這同時也使得湖北武昌兵力空虛,促成武裝反抗清政府的武昌起義,成為後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與開端[2][5]

承前啟後,最終建成

中華民國成立後川漢鐵路全線停工,通行路段僅為宜昌到秭歸[新聞 1],但修建川漢鐵路及其西段成渝鐵路的呼聲未止,並也曾成立起鐵路籌備局和工程局。隨著四川軍閥內鬥的局面的平穩,川漢鐵路的修建提上日程。「成渝鐵路」這一說法便是在戰事平定後的1931年提出。1932年成渝鐵路成為四川督軍周道剛劉文輝等人關注的焦點,相繼制定了《辦法大綱》、進行了征糧稅和勘察工作。根據1934年的報道顯示成渝鐵路在1932交由二十一、四兩軍附著籌備,因兩軍爆發戰爭,成渝鐵路再次遭到輟修[新聞 3]劉湘入主成都後,將成渝鐵路的修建作為當務之急。為籌集費用,在1933年9月劉湘派顧問朱懋昭一行赴南京請中央拔還之前由交通部接受的成渝鐵路存款,以及川路公司的存款,並最終得到了行政院的通過並拔還[新聞 4][新聞 5]。之後在劉湘主政下,四川省代表高顯鑒與法國代表開展了期半年的談判,最終於1934年8月2日達成協議,中方收回了成渝鐵路的修築權,計劃與法方合作修築[6][新聞 6]

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勢力進入四川,從各種方面決定要建設成渝鐵路。後來的1935年後國民政府否決了法國修築成渝鐵路,堅持由中方自主修築這條鐵路,並由中央直接接管重慶市,以及成立了直接隸屬於鐵道部的成渝鐵路工程局。1935鐵道部組建「新鐵路建設委員會」,計劃有四川省政府和中央共同修建。成渝鐵路的測繪工作於1936年2月12日開始進行,為期一年,之後又規劃了鐵路的複線。成渝鐵路由官商合辦,沒有向民間派款,共投資2000萬銀元。1937年3月21日,成渝鐵路開工儀式在成都。重慶二地舉行。隨著日本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的爆發,軍費的猛增,政府財政吃緊以及赤字高漲,成渝鐵路的修建再次陷入困境,工程時斷時續。抗戰結束後馬歇爾曾打算從援助歐洲根的物資中撥出一部分來援建成渝鐵路,但隨著國共談判破裂而沒有執行。1949年10月12日成渝鐵路工程局局長的宣告,除內江沱江大橋二號橋墩尚未出水,成渝鐵路的路基工程已經完工。但完成土石方以及橋涵隧道僅占規劃的34%,而且寸軌未鋪[6][5]

1949年6月2日根據毛澤東的指示,鄧小平率領第二野戰軍解放西南地區,自1949年7月16日成立中共中央西南局後,由鄧小平擔任第一書記。在此之前,鄧小平曾向劉伯承說過「我們」等到四川之後一定要把成渝鐵路建好。鄧小平在1949年6、7月間專程到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家拜訪熟悉成渝鐵路的陳修和關於成渝鐵路修建的問題。在鄧小平的委託下,陳修和聯絡、組織建立起了幾十名鐵路技術專家的人才隊伍。在此之前第二野戰軍曾按照中央統一部署組建了一萬多人的西南服務團,其中包括了服務團技術大隊。這一系列人員為日後成渝鐵路的修建作出了極大貢獻[新聞 7]。1949年11月30日重慶市解放,12月8日鄧小平在西南局擴大會議上正式作出建設成渝鐵路的決策,之後會議上把成渝鐵路的修建作為恢復四川經濟的主要途徑。鄧小平為貫徹執行黨中央和政務院的指示,於1950年3月21日在重慶成立「重慶鐵路工程局」(後改名為「西南鐵路工程局」),同年4月重慶鐵路工程局派出第一批工程技術人員重新對成渝鐵路進行勘測,5月在軍隊帶頭築路思想指導下,西南軍區調集四千餘名解放軍指揮員前往成渝鐵路建設工地。1950年6月15日,成渝鐵路開工典禮召開。由西南軍區直屬部隊組成的軍工築路第一總隊開赴施工工地,之後又從四川內各軍區共調集三萬多人進行施工。在抗美援朝期間,曾由四個四川的行署負責員組織領導了十萬民工接替修築,以保證成渝鐵路的按期竣工[5]。在成渝鐵路修築進程中除直接受到技術人員的技術支持,技術人才也為當時中國鐵路建設制度的變革優化作出了貢獻[2]。1952年6月13日,成渝鐵路正式貫通,比預期提前了三個月,全線總造價19014萬人民幣,政府投資15583萬人民幣,每公里造價37.65萬元。共挖掘土石方1460萬立方米、開鑿隧道14座、修建大橋28座,小橋189座、涵洞446個[2]。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通車典禮在成都和重慶二地舉行[5]。1953年12月,為紀念在抗美援朝期間援助建設的數萬民工,在內江市梅家山上建立起建築面積833平方米的「成渝鐵路築路民工紀念堂」,也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為紀念民工而修的建築[新聞 8]

在成渝鐵路通車三十餘年間,因建設標準低,所以曾多次對成渝鐵路進行過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1975年成渝鐵路部分段開展電氣化技術改造工程,1977年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通過了成渝鐵路電氣化改造。1980年3月成渝鐵路通信、信號以及電氣化等工程開工,採取了分段施工並開通的方式,建設概算為41449萬元,1984年2月27日,以成都至資陽段為開端,9月27日到內江、1985年8月13日到永川、12月29日到石場及小南海至重慶西段、1986年12月29日重慶到沙坪垻、1987年12月24日開通小南海至九龍坡、黃沙溪到沙坪垻段[7]

2012年成渝鐵路啟動了10年一次,耗資3億元的大修,對成渝鐵路線道砟、鋼軌、道岔等進行更換。這次大修後,成渝鐵路在運行過程中不再有輪撞擊鋼軌接頭的聲響和震動,也使得成渝鐵路在部分直線路段提高一定速度[新聞 9]

  • 1950年6月7日,西南鐵路工程局成立[8]
  • 1950年6月16日,成渝鐵路重新開工。
  • 1952年6月13日,成渝鐵路完工。
  • 1953年7月30日,成渝鐵路正式通車交付運營。
  • 1979年電氣化改造開工,1987年12月24日電氣化改造完成,牽引定數由1500噸提高到2600噸。
  • 1998年全線路運能力達到2876萬噸。
  • 2010年8月27日,成都至內江段單線計軸自動閉塞改造完成,牽引定數提高到3500噸,成都經內江至六盤水方向出川貨運能力得到較大提升。
  • 2019年11月18日,成渝鐵路重慶站至江津段改造工程建設正式啟動。未來3年,該鐵路段在總體保留既有線的基礎上,進行增建二線的擴能改造,形成雙線運輸。重慶至江津段既有車站10個,增建二線後合計設站13個。

與其他鐵路的連接

 
興珞鐵路銅罐驛聯絡線

圖片

參見

參考資料

期刊雜誌網站書籍

  1. ^ 鐵道部檔案史志中心 (編). 《中国铁路历史钩沉》 第1版. 北京市: 紅旗出版社. 2002年11月: 第532頁、第534頁. ISBN 7505107712. 
  2. ^ 2.0 2.1 2.2 2.3 2.4 王平. 成渝铁路:穿越三个时代的记忆. 《國企》. 2012年, (4): 第120至123頁. 
  3. ^ 俞榮新. 经济要发展 铁路应先行——邓小平与修建成渝铁路. 《福建黨史月刊》. 2014年, (7): 第16至18頁. 
  4. ^ 四川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編). 《四川省志》<交通(下册)><铁路建设>. 方志出版社. : 第8頁. 
  5. ^ 5.0 5.1 5.2 5.3 俞榮新. <从成渝铁路的修建看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的经济建设思想>. 《四川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四川省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 第395至第403頁. 2014年. 
  6. ^ 6.0 6.1 高原. 成渝铁路修建史. 《巴蜀史志》,. 2010年, (1): 第57至58頁. 
  7. ^ 張光愷. 成渝铁路电气化投产后的经济效益分析. 《計劃與管理》. 1990年, (3): 第61至64頁. 
  8. ^ 劉友莉. 共和国60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 “蜀道难”从此改变.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成都商報. 2009-09-02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新聞來源

  1. ^ 1.0 1.1 川汉铁路:一条路扳倒清王朝. 華龍網. 重慶晨報. 2011-09-27 [2016-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2. ^ 四川省檔案館(編). 争路风潮之发轫 (第九卷第一期). 四川月報. 1932年4月: 第72頁. 
  3. ^ 四川省檔案館(編). 成渝铁路进行现状 (第九卷第三期). 四川月報. 1934年9月: 第45頁. 
  4. ^ 四川省檔案館(編). 交通部清偿欠款之悬案 (第九卷第四期). 四川月報. 1934年10月: 第62頁. 
  5. ^ 四川省檔案館(編). 刘湘请拔川路股权 (第九卷第四期). 四川月報. 1934年10月: 第86頁. 
  6. ^ 四川省檔案館(編). 督署与法国实业团体签订成渝铁路草约 (第九卷第三期). 四川月報. 1934年10月: 第90頁. 
  7. ^ 温故知新—成渝铁路筑路人. 重慶晚報迅網傳媒有限公司. 重慶晚報. 2011-03-21 [2016-06-08]. [永久失效連結]
  8. ^ 内江“红房子”. 內江新聞網. 內江日報. 2016-05-01 [2016-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2). 
  9. ^ 王偉. 成渝铁路动“手术”. 華西都市報網. 華西都市報. 2012-07-13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延伸閱讀

  1. 新中國檔案:成渝鐵路——新中國的第一條鐵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 共和國的足跡——1952年:成渝鐵路通車 蜀道之難改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 鐵路與共和國共發展 新中國鐵路建設者永遠不能忘懷的名字---成渝鐵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