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柏林人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西柏林演講中的一句名言

52°29′06″N 13°20′40″E / 52.484932°N 13.344395°E / 52.484932; 13.344395

我是柏林人」(德語:Ich bin ein Berliner德語發音:[ˈʔɪç ˈbɪn ʔaɪn bɛɐ̯ˈliːnɐ])是1963年6月26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西柏林演講中的一句名言,該演說亦被逐漸冠名為「我是柏林人」演說。當時正值冷戰柏林圍牆已開始建造,西柏林被東德包圍。

這一部份演說內容為:

譯文:兩千年前最自豪的句子是「civis Romanus sum」(我是羅馬公民)。今天,在自由世界,最自豪的句子是「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所有自由人,無論生活在哪裡,都是柏林的公民。因此,身為自由人,我以「Ich bin ein Berliner」感到自豪!

以德語說出「我是柏林人」這句子,是甘迺迪在最後才想到的。他走上舍恩貝格市政廳時,向翻譯員羅伯特·洛赫納請教這句子的德語說法,以小紙張標下讀音,並練習了幾次[1]。該演說中除了「Ich bin ein Berliner」以德語說出之外,還有一句「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讓他們來柏林看看」)同樣用德語說出。

原文翻譯

背景

 
四國分區占領柏林

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攻佔對德國首都嚴加控制。起初柏林分為四區,分別由法國英國美國和蘇聯管治。蘇軍封鎖柏林時,美軍以空運的方式為柏林居民提供糧食。

後來,由法英美控制的三區儼然成為西德外飛地,被東德完全包圍(正式來說,西柏林不屬於西德;柏林全市在兩德統一前都受盟軍軍法統治)。1952年起,東西之間的邊境關閉,只有柏林分界仍然開放。成千上萬的東德人經西柏林轉投西方,流失的勞動力足以使東德經濟崩潰。

1961年,國務委員會主席烏布利希領導的東德政府在西柏林周圍樹立了一堵佈滿尖刺的圍牆,東德政府稱之為「反法西斯防衛牆」,聲稱圍牆用於防止西德「法西斯政權」的間諜和特工進入東方,這就是柏林圍牆,全世界絕大部分意見都認為這是用於防止東德市民逃亡。數個月後,圍牆改以混凝土建造,「死亡地帶」的建築物被拆毀,由東德守衛持機槍駐守。柏林圍牆建立後,柏林從原本東歐移民到西歐最簡單的地方變成了最難的地方。1962年,彼得·費查因嘗試越過圍牆,成為第一個死在圍牆前的東德人。

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陣營被指責沒有致力阻止圍牆樹立。1961年7月25日,即美軍4月豬灣入侵古巴失敗後不久,甘迺迪發表總統演說,重申美國擁有「四國權利」,會堅決防衛西柏林,但同時表示無法阻止蘇軍繼續佔領東德。

結果與反響

 
美國總統甘迺迪在西柏林演講當時情況
 
舍訥貝格市政廳正門前紀念甘迺迪演說的銘牌

儘管西柏林的人民對於這次演講的反響十分積極,但蘇聯對於挑釁意味的「讓他們來柏林看看」這句話十分不滿。因為僅在兩週前,甘迺迪剛在另一場演說英語American University speech中向蘇聯表示了善意,並在演說中表示「我們將緩和與蘇聯的關係」。作為對「我是柏林人」演說的回應,尼基塔·赫魯雪夫在幾天後回應甘迺迪的發言中說:「這世界上可能有兩個甘迺迪總統在做演講。」[2]

隆納·雷根受該演講影響,於24年後在西柏林作了「推倒這堵牆!」的另一場演說。

這場演講的原始錄影被儲存於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

甜圈都市傳說

 
「柏林」甜圈

根據都市傳說,甘迺迪的「Ich bin ein Berliner」一句犯了語法錯誤,這句子的意思是「我是『柏林』甜圈」,而非「我是柏林人」[3]Berliner是一種可能源於柏林的果醬甜圈。

甘迺迪應該說「Ich bin Berliner」,表示「我是柏林人」。多了不定冠詞「ein」,他的話就表示他不是人類的Berliner,即「我是甜圈」。

德語語法中,提及一個人的職業或住處時,應略去不定冠詞「ein」;然而,由於甘迺迪運用的是象徵手法,故必須加上「ein」,「Ich bin Berliner」反而是不正確的:因為他不是真的來自柏林,只是以此表達和柏林市民團結一致[4]

這都市傳說的起緣不明。1983年出版的間諜小說《柏林遊戲》中,主角說出這句話:

我說:「Ich bin ein Berliner」這是個笑話。Berliner是甜圈。甘迺迪總統作出那著名的宣告後當天,柏林的漫畫家一整天都在畫會說話的甜圈。[5]

《紐約時報》一篇書評明顯視這句話為真,補上了甘迺迪的聽眾感到有趣的細節:

Ich bin ein Berliner」就是甘迺迪總統說的話,整個城市的市民都樂透了,因為「Berliner」在當地用語中是個甜圈。[6]

1988年,威廉·米勒在4月30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寫道:

約翰·F·甘迺迪總統在柏林圍牆前使用德國詞組的事,值得一再提起。他身旁的作家認為,宣告自己為柏林的象徵市民會很美妙。所以,「Ich bin ein Berliner」他們所不知道,但很容易發現的是,當地市民從不自稱「Berliners」。他們把那詞語用來稱呼一種通常在早餐時吃的受歡迎甜點。故此,雖然柏林市民明白和欣賞總統慷慨激昂的演說所表達的情感,但聽到總統說「我是果醬甜圈。」時也不禁竊笑。[7]

事實上,米勒把事實剛好說反了:柏林市民的確自稱「Berliner」,而從不以「Berliner」稱呼果醬甜圈。在德國其他地方稱為「Berliner」的甜點,在柏林和附近只稱作「Pfannkuchen」(煎餅)。[8]因此,德國其他地方留意到這歧義,甘迺迪在柏林的聽眾卻沒有留意。總而言之,「Ich bin ein Berliner」正確表達了甘迺迪要說的意思[9]

 
甘迺迪以英語標出德語和拉丁語詞組的讀音

雖然傳言不實,但很多英語傳媒都一再重複,這些傳媒包括:BBC的《來自美國的信》節目[10]、《衛報[11]MSNBC[12]CNN[13]、《時代雜誌[14]、《紐約時報[15],也在英語作家諾曼·戴維斯[16]肯尼思·戴維斯[17]講述德國的書中提及,甚至連語音合成置標語言的說明書也有[18]

演講辭經在德國學習的羅伯特·洛赫納校訂,也在西柏林市長勃蘭特等很多德國人面前排練過。當天的錄影和錄音顯示演說完結後,在場只有熱烈的掌聲;後來出現的笑聲,出現在甘迺迪打趣地感謝翻譯員把他的德語句子翻譯成德語之時。

演講中出現了兩次「Ich bin ein Berliner」,並以此作結。甘迺迪說的不是標準德語,而是帶有波士頓口音的英語「ish bin ein Bearleener」讀音。

衍生事件

2020年9月1日,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中華民國立法院發表演講,仿照甘迺迪當年,在演講末尾稱「我是台灣人」[19]

參見

參考文獻

  1. ^ Robert Lochner. Teaching JFK German. CNN.com.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9). 
  2. ^ Ryan, Halford Ross. U.S. presidents as orators: a bio-critical sourcebook. Greenwood. 1995: 219–20 [2020-06-29]. ISBN 978-0-313-2905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3. ^ Ich bin ein Pfannkuchen. Oder ein Berliner? | Stadtkind: Berlin.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9). 
  4. ^ Eichhoff, Jürgen, 'Ich bin ein Berliner': A History and Linguistic Clarification, Monatshefte für den deutschen Unterricht, deutsche Sprache und Kultur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3, 85 (1): 71–80, ISSN 0026-9271  外部連結存在於|publisher= (幫助),在此書引用:Erb, Scott. German Foreign Policy: Navigating a New Era.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2003: 52 [2009-10-03]. ISBN 15882616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0). 
  5. ^ Deighton, Len. Berlin Game first Ballantine Books.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85: 112 [1983]. ISBN 0345314980. 
  6. ^ Lehmann-Haupt, Christopher. Books of the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2, 1983 [2008-07-06]. 
  7. ^ Miller, William J. 'I Am a Jelly-Filled Doughnut'.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30, 1988 [2008-07-05]. 
  8. ^ Wie heißt der Berliner in Berlin?. [2009-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9. ^ John F. Kennedy. [2009-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10. ^ BBC NEWS | Programmes | Letter From America | "I am a jelly doughnut". [2009-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4). 
  11. ^ Richard Hollis: "How we got the measure of a Berliner", The Guardian, September 10 2005. [2009-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6). 
  12. ^ onegoodmove: Blooper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3. ^ CNN - Cold War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12-18.
  14. ^ Wall-To-Wall Kennedy - TIME. [2009-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4). 
  15. ^ Profile in Courage. [2009-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16. ^ Norman Davies, Europe: A History, New York 1998, p. 1113
  17. ^ Davis, Kenneth C. Don't Know Much about Anything: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But Never Learned about People, Places, Events, and More!. HarperCollins. 2007. ISBN 978-0061251467. 
  18. ^ 存档副本. [2009-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19. ^ 維特齊立法院演講 用中文說「我是台灣人」[影]. 中央通訊社.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