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口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醫學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4年11月21日) |
手術切口(surgical incision)或外科切口,是外科手術割開皮膚和軟組織的切口,以方便進行手術或處置。一個手術可能有多個切口。通常,手術切口儘可能小且不顯眼,以促進安全和及時的手術條件。
解剖
根據計劃的特定手術所需的預期暴露程度來計劃手術切口。在身體的每個區域內,都有幾個切口很常見。
- 中線切口或中線剖腹術——最常見的剖腹手術切口是中線切口,即沿著腹白線的垂直切口。中線切口在診斷性剖腹手術中特別受歡迎,因為它們允許廣泛進入大部分腹腔。
- 普芬內斯提爾切口(Pfannenstiel incision)——是在臍下方和恥骨聯合上方的子宮下段進行的下部橫向切口。[2][3]它常用於剖宮產[4][5]以及用於良性疾病的腹部子宮切除術。在經典的普芬內斯提爾切口中,皮膚和皮下組織是橫向切開的,但腹白線是垂直打開的。
- 人字形切口(Chevron incision)——這個切口是在胸腔下方的腹部切開的。切口從腹部右側肋骨下方的腋中線下方開始,一直持續穿過腹部到相反的腋中線,從而切割整個腹部寬度以提供進入肝臟的通道。切口的平均長度約為24至30英寸。
- 切爾尼切口(Cherney incision)——切爾尼描述了一種橫向切口,可以很好地暴露恥骨後空間和骨盆側壁空間。曲線皮膚和直肌筋膜切口在恥骨聯合上方2個手指寬度處,並沿朗格氏線從2個手指寬度內側到一個髂前上棘內側到相對的髂前上棘內側的相應位置。前腹直肌鞘從下面的腹直肌體向遠端移動。錐體肌被自由解剖並急劇切除以暴露下面的直肌腱。用食指,在直肌的纖維肌腱和下面的橫肌筋膜之間形成一個平面。使用鋒利的10號手術刀刀片,在恥骨上緣遠端1-2厘米處橫向橫切直肌腱。永遠不應該切割直肌。直肌收縮並打開腹膜。下腹壁血管可能需要分割。閉合是用5到6根水平褥式縫合線完成的,永久性編織縫合線將前直肌腱與完整的前直肌遠端筋膜接近。將直肌外側邊緣與直肌前筋膜的連續單絲縫合縫合可防止疝氣。患者應佩戴粘合劑至少2周。無切口提供更廣泛的骨盆暴露,並且與中線切口相比相對無痛。結果是任何腹部切口中最令人愉悅的美容效果。
- 科克爾切口(Kocher's incision)——腹部右上腹的斜切口,經典用於開腹膽囊切除術。以埃米爾·熱奧多爾·科赫爾的名字命名。適用於肝臟、膽囊和膽道系統的某些手術。這與用於甲狀腺手術的科克爾切口同名:在胸鎖關節上方約2厘米處的橫向微彎曲切口。
- 庫斯特納切口(Kustner's incision)——在恥骨聯合上方5厘米處但在髂前棘下方做一個橫向切口。然後在中線分離皮下組織並暴露白線。通過白線進行垂直中線切口。小心控制和結紮腹壁淺血管的任何分支。切口的這一步驟通常很耗時,並且是相關的限制之一。與普芬內斯提爾切口相比,這種類型的切口幾乎沒有可擴展性和更少的暴露。
- 蘭茲切口(Lanz incision)——傳統麥氏切口的一種變體,在腹部的麥氏點進行:蘭茲切口沿橫向平面在同一點進行,被認為在美觀上更好。它通常用於進行開放性闌尾切除術。用於定位切口的方法存在變化。一些外科醫生主張在以鎖骨中-腹股溝線為中心的臍下約2厘米處做切口。其他人則暗示使用麥氏點使切口居中(髂前上棘到臍部距離的1/3)。
- 梅拉德切口(Maylard incision) ——普芬內斯提爾切口的一種變體,其中腹直肌被橫向切開,以允許更廣泛地進入骨盆。[6]直肌切口是在燒灼器、手術刀或外科縫合器的幫助下進行的。如果切口跨越直肌寬度的一半以上,重要的是要識別這些肌肉側面上的下腹壁血管,並確保它們的隔離和結紮。建議不要將直肌與前直肌鞘分開,以防止它們回縮,這反過來又有助於在手術結束時閉合。與這種切口相關的併發症包括直肌切口邊緣和腹壁深血管的延遲出血。此外,根據患者的體質,該切口可能無法充分暴露上腹部。
- 麥氏切口(McBurney incision)/烤架切口——1894 年由麥克伯尼描述,用於闌尾切除術。腹部右下腹斜切口,經典用於闌尾切除術。切口垂直於麥氏點的脊髓線,即在脊髓-臍線的外側三分之一和內側三分之二的交界處。這是用於開放性闌尾切除術的切口,它從髂前上棘上方2到5厘米開始,一直延伸到臍部三分之一處的點(麥克伯尼點)。因此,切口平行於腹部的外斜肌,允許肌肉沿其纖維方向分裂,減少癒合時間和疤痕組織的形成。該切口癒合迅速,通常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尤其是在使用皮下縫合線閉合皮膚時。[7]
- 麥克維迪切口(McEvedy's incision)——麥克維迪最初的切口是外側旁正中切口,用於沿其側緣切開直肌鞘,並通過向內側拉直肌來獲得通路。由於切口疝發生率非常高,這種切口已經過時。尼胡斯引入了一種修改方法,它使用腹股溝韌帶上方3厘米的橫向(斜)皮膚切口和橫向切口(斜)來分割前直肌鞘。然後向內側拉直肌。這種修改防止了高切口疝發生率。
- 特納-沃里克切口(Turner-Warwick incision)——這種切口位於恥骨聯合上方2厘米處,位於直肌外側緣內。覆蓋恥骨聯合處直肌的鞘被釋放,橫向 4 厘米,切口向上傾斜至直肌的外側邊界。切口的外側邊緣保持在內斜肌的內側。在使用科克爾夾施加的牽引力的幫助下,可以將鞘從腱膜上釋放出來。錐體肌通常附著在腱膜上。分離直肌並在中線進行切口。這種類型的切口有利於暴露恥骨後空間,但對上骨盆和腹部的接觸有限。
- 放射狀角膜切開術——用於眼科手術:角膜微切口使角膜變平並矯正近視。
參見
參考文獻
- ^ Surgical Incisions – Their Anatomical Basis Section: Thoracic Incisions: http://medind.nic.in/jae/t01/i2/jaet01i2p170.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synd/2500 - Who Named It?
- ^ H. J. Pfannenstiel. Ueber die Vortheile des suprasymphysären Fascienquerschnitts für die gynäkologischen Koeliotomien. (Volkmann's) Sammlung klinischer Vorträge, Leipzig, 1900, n F. 268 (Gynäk. Nr. 97), 1735-1756.
- ^ Fischer, Josef. Mastery of Surgery. Wolters Kluwer Health. 18 December 2006 [15 December 2016]. ISBN 978078177165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 ^ 龍翔; 海林. Lip filler injections Doctor Mek Clinic. [202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 ^ Giacalone PL, Daures JP, Vignal J, Herisson C, Hedon B, Laffargue F. Pfannenstiel versus Maylard incision for cesarean delive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2, 99 (5 Pt 1): 745–50. PMID 11978282. S2CID 12855909. doi:10.1016/S0029-7844(02)01957-9.
- ^ Surgical Incisions – Their Anatomical Basis: http://medind.nic.in/jae/t01/i2/jaet01i2p170.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