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標30°15′12″N 120°08′17″E / 30.25333°N 120.13806°E / 30.25333; 120.13806

文瀾閣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西部。它是清代為珍藏《四庫全書》而建的七大藏書閣之一,也是南三閣中唯一倖存的一座。[1]

文瀾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浙江省杭州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299
登錄2001年6月25日

歷史

文瀾閣始建於1782年(清乾隆四十七年),次年完工,由聖因寺後的玉蘭堂改建而成,改建的費用由浙江商人捐辦。乾隆五十二年(1787)開始藏書,到嘉慶初年發給文瀾閣「書三萬五千九百九十冊,為匣六千一百九十一」。[2]1853年鎮江文宗閣揚州文匯閣均毀於太平天國之役後未再恢復,而文瀾閣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占杭州時倒塌,於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花石亭榭之勝,過於舊觀」。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築,臨湖有大門,之後為垂花門,穿過假山山洞可見御座房,過御座房即為池塘和文瀾閣,池中有奇石聳立,名為「仙人峰」,池東為御碑亭。池後正中為文瀾閣。文瀾閣和池塘格局仿寧波天一閣。文瀾閣兩層,重檐歇山頂。東軸線有羅漢堂和2009年重建的清代文人雅居陳列館。[1][3]

文瀾閣四庫全書

太平軍攻占杭州,文瀾閣倒塌,原藏書散落民間。後經由丁丙丁申兄弟收集、補抄後,又散盡家貲,出資赴滬上購買散佚之書,於同治三年運回杭州,暫時存放到杭州府學尊經閣。於1881年再度存入修復後的文瀾閣。光緒八年(1882年),丁丙又著手補抄《四庫全書》。他拿出自己八千卷樓的藏書,僱請抄手補抄散失掉的《四庫全書》。光緒十四年(1888年)大體完成,共全書抄錄2174種,共23000餘冊。[4]

1915年(乙卯年),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在京杭兩地聘請人員依據文津閣本又補抄250種,史稱「乙卯補抄」。

1923年(癸亥年),浙江籍人士張元濟、沈冕士、周慶雲等人捐資,由張宗祥主持「癸亥補抄」,重抄了577頁,耗資16600餘元,將文瀾閣本《四庫全書》抄錄完整。

1911年浙江省諮議局議決,將閣書撥歸浙江圖書館[1][3]。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浙江大學協助之下,《四庫全書》被裝成139箱,開始了向西大轉移,並由夏定域(1902-1979)受命護運,先將庫書運至富陽漁山,再轉建德、龍泉,最後安抵貴陽。1939年2月,貴陽空襲無常,文瀾閣《四庫全書》搬遷到貴陽城北八里的高山上地母洞內。1944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長張道藩命將文瀾閣《四庫全書》搬遷到重慶青木關。1945年2月,成立文瀾閣《四庫全書》保管委員會。1946年5月15日,陳訓慈將庫書入黔,經湘贛入浙,7月5日安抵杭州,重歸西湖孤山藏書樓。[5]1954年3月,文瀾閣《四庫全書》搬入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楊虎的青白山居。

圖片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杭州文澜阁. 中國網. [2011-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 ^ 孫樹禮、孫竣,《文瀾閣志》卷上
  3. ^ 3.0 3.1 浙江:皇家藏书楼文澜阁“病危”. 新華網. [2011-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4. ^ 曹聚仁在《<四庫全書 >的剖析》一文中說:「文淵閣本錯字最少,其他各本,錯字脫簡都很多。文瀾本,丁氏補鈔的,比較粗濫,錯誤更多。」
  5. ^ 毛春翔《文瀾閣四庫全書戰時播遷紀略》言:「清咸豐庚申之變,庫書散而復存,閣毀而復建,全賴錢塘先賢丁松生先生倡導之力。此次倭寇入侵,燒殺焚掠,遠酷於洪楊,庫書顫沛流離,奔徙數千里,其艱危亦遠甚於往昔,八載深錮邊陲,卒復完璧歸杭,是誰之力與?曰陳叔諒先生之力居多。……凡我浙人皆當同聲稱謝。」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