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
明長城,為明朝從洪武帝至萬曆帝的二百多年,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的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的長城[1]。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分完整長城。
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大修古北口的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建老龍頭長城、小河口長城。
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開始,陸續修建遼東鎮的遼河西和遼河套一帶的長城。
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遼陽副總兵韓斌負責修建長城。成化十年(1474年)徐廷璋、範瑾督造寧夏河東長城[2],「自黃沙咀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里」。[3]夯土長城是明長城的主要部份,夯土牆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每一公尺造價約為一兩銀子。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一月,築寧縣沿河邊牆。[4]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陝西三邊總制尚書王瓊於內復築邊牆一道。[6]李成梁修建遼鎮長城(九門口長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嘉峪關牆一道,南至討來河十五里,北至石關兒十五里,共三十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撫曾銑在二邊以南建造長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於北京北部、東部大修長城,至三十四年(1555年)結束。
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首創在薊鎮建立包磚長城,加厚城牆,又建空心敵台,能存放兵器火藥,16年內一共建空心敵台1017座。
地理分布
遼寧
位於遼寧省的明代萬里長城,亦稱遼東邊牆,東起丹東市寬甸鴨綠江畔的虎山,西至遼寧省綏中縣錐子山與河北省明長城相接。
河北
位於河北省的明代萬里長城,東起秦皇島市山海關老龍頭,西至河北張家口地區懷安縣馬市口村進入山西省天鎮縣界。同時由北京市懷柔區結起一道內長城,經八達嶺後進入河北省懷來縣,復入北京市門頭溝區,然後再進入涿鹿縣,至淶源縣,由淶源縣七畝地村進入山西靈丘縣境內。
天津
北京
北京段明長城由河北薊縣進入北京平谷縣彰作關,經密雲縣到懷柔區北京結地區分為兩叉,外線長城向北經延慶四海冶由白河堡附近出北京進入河北赤城縣境內,內線長城經昌平、延慶、河北懷來縣,復入北京門頭溝地區,再從東靈山地區出北京市。北京段明長城在明十三陵外存在多道長城。
山西
陝西
陝西省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縣東北),經過府谷縣﹑神木縣﹑榆陽區﹑橫山縣﹑靖邊縣﹑吳起縣﹑定邊縣七縣區。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北)。成化年間由延綏鎮巡撫都御史余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歷時3月築成。
寧夏
寧夏位於黃河河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讀史方輿紀要》稱其為「關中之屏蔽,河隴之上噤喉」。寧夏長城位於黃河之東,所以被稱為「河東牆」,每隔30里修築一軍堡,每隔60里築一城。明朝中葉後放棄內蒙古河套平原,退守寧夏。[7]
甘肅
青海
明廷在青海浩門城、門源城、永安城皆修建有長城,長約360公里。至今大都損毀嚴重。
湖南
參見
參考資料
- ^ 明长城最新调查数据:总长度8851.8千米.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2).
- ^ 《北虜事跡》載:「成化十年(1474年)巡撫寧夏都御史徐廷璋,鎮守都督范瑾,奏築河東邊牆,自黃沙嘴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里。」《嘉靖寧夏新志》亦載:西「自黃沙嘴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里,成化十年都御史余子俊奏築,巡撫都御史徐廷璋、總兵官范瑾力舉而成之。」
- ^ 《邊政考》卷三
- ^ 《明會要》卷75
- ^ 《北虜事跡》載:「正德元年(1506年),總制陝西邊務左副都御史楊一清,建議大發丁夫,寧夏並西安等二十四衛所四萬名,西安等七府五萬名,共九萬人,幫築先年都御史徐廷璋等所修舊牆,高厚各二丈,牆上修蓋煖鋪九百間,用軍四千五百人守之。挑浚舊塹亦深闊各二丈。」《北虜事跡》載:「僅自東而西只築了三十里長城,九萬丁夫因聚集汲爨艱難,又皆露宿,風雨無所避,多生疾病,至有死者,人心怨懟遂折竿懸旗呼噪欲潰散,管工官會騎兵周而射之乃止。」
- ^ 魏煥《皇明九邊考》載:「寧夏北,賀蘭山黃河之間,外有舊邊牆一道,嘉靖十年總制王瓊於內復築邊牆一道,官軍遂棄外邊不守,以致邊內田地荒蕪。」
- ^ 《明史·史昭列傳》載:「正統初,昭以寧夏孤懸河外,東抵綏德二千里,曠遠難守,請於花馬池築哨馬營,增設烽堠,直達哈剌兀速之境。邊備大固。」
研究書目
- Arthur Waldon著,石雲龍等譯:《長城 從歷史到神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