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

南美洲國家

智利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hile),通稱智利(西班牙語: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國家,智利西部與南部瀕臨太平洋,北靠秘魯,東鄰玻利維亞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除此之外,智利與厄瓜多相同,是兩個不與巴西相接的南美洲國家之一。

智利共和國
República de Chile西班牙語
格言:"Por la razón o la fuerza"[1]
「依靠公理或武力」
國歌:"Himno Nacional de Chile"
《智利國歌》
深綠色為智利國土; 淺綠色為宣稱主權但未獲承認的南極領地
深綠色為智利國土;
淺綠色為宣稱主權但未獲承認的南極領地
首都
暨最大城市
聖地牙哥
33°27′S 70°40′W / 33.450°S 70.667°W / -33.450; -70.667
國家語言西班牙語
政府單一制總統制立憲共和國
• 總統
加布列·波里奇
立法機構國民議會
參議院
眾議院
獨立 
(自西班牙
1810年9月18日
• 宣告獨立
1818年2月12日
• 獨立獲承認
1844年4月25日
1980年9月11日
面積
• 總計
756,096.3平方公里(第38名
• 水域率
1.07b%
人口
• 2019年估計
18,637,000[2]第63名
• 2012年普查
16,341,929[3]
• 密度
24/平方公里(第194名
GDPPPP2022年估計
• 總計
5,683.19億美元[4]第42名
• 人均
28,526美元[4]第53名
GDP(國際匯率)2022年估計
• 總計
3,175.94億美元[4]第38名
• 人均
15,941美元[4]第41名
吉尼係數 0.466[5](2017年)
人類發展指數 0.847[6](2018年)
極高極高 · 第42名
貨幣智利比索CLP
時區UTC−3與−5CLT與EAST英語Time in Chilec
行駛方位靠右行駛
電話區號+56
ISO 3166碼CL
網際網路頂級域.cl
  1. 立法機關所在地為瓦爾帕萊索
  2. 包括復活節島薩拉戈麥斯島,但不包括近1,250,000平方公里(480,000平方英里)的南極領地。
  3. 智利本土使用智利標準時間(CLT;UTC−3),復活節島使用復活節島標準時間(EAST;UTC−5)

智利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僅隔德雷克海峽相望,為全球最南端的國家(對南極洲的主權申索不計算在內)。智利人口約有1,800萬,種族以白人、混血族群居多,與其東方鄰國阿根廷同樣,幾乎沒有非洲裔人口,其他則以本土原住民少數族群相對為多。智利教育高度發達,其教育素質與水準在已開發國家獲普遍承認。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也取得很高的排名。社會方面,智利約相當於經濟處於發達水平的北美洲及歐洲國家。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以及漁業資源,北部安托法加斯塔大區埃斯孔迪達銅礦是目前全球年產量最高的露天銅礦。其境內的阿他加馬沙漠是世界旱極,藏有大量的銅和鋰資源;中部則是文化和政治中心;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南部。在智利的南海岸有著錯綜複雜的由峽灣、湖泊、運河和島嶼組成的迷宮。智利也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天然硝石礦的生產國。

名稱來源

16世紀的西班牙作家迪亞哥·德·羅薩萊斯西班牙語Diego de Rosales[7]的著作里最先出現「Chile」這個名稱,是由當地印第安人土著的克丘亞語「奇里」演化而來的,「奇里」即「寒冷」之意。

其他理論認為,智利的名字可能來自印加人的詞,意思是「地球的盡頭」或「海鷗」[8]

因國土狹長,智利又有別稱「絲帶國」[9][10]

歷史

 
《智利獨立宣言》,佩德羅·蘇貝卡索英語Pedro Subercaseaux繪/1945年

智利北部在西班牙征服者到達以前是印加帝國的一部分。自16世紀起西班牙人開始征服智利(1541年聖地牙哥建城)。南方的馬普切人頑強反抗西班牙人的入侵。這裡一直到19世紀中才成為智利的一部分。

1810年9月18日,以被罷黜的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之名成立了臨時軍政府,自此開啟智利獨立運動,故此日成為智利國慶日。

1818年2月12日智利在貝爾納多·奧希金斯的領導之下宣布獨立。19世紀內西班牙外的許多歐洲裔移民到智利。在1879年到1883年的硝石戰爭中智利占領了那時屬於秘魯玻利維亞阿他加馬沙漠

1930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對智利造成十分嚴重的打擊。硝石的價格巨跌。從1930年代後經濟逐漸得到恢復。

1960年5月22日發生智利大地震

1970年,智利社會黨成員、人民團結陣線的領袖薩爾瓦多·阿葉德在獲基督教民主黨支持後,獲國會選為總統。其社會主義改革政策使許多產業(如銅礦)被國有化,支援在秘魯發動軍事革命的貝拉斯科政權,並與古巴重新建立外交關係。另一方面,擔心智利成為西半球的第二個古巴的美國利用中情局支援其國內反對派,世界銀行大幅度削減了給予智利政府的貸款。

1973年,基督教民主黨撤回對阿葉德總統的支持。1973年9月11日,智利陸軍首長奧古斯圖·皮諾契特發動政變。拒絕下台的阿葉德自殺,皮諾契特成為國家元首。在接下來的1974年,皮諾契特奠定了以自己為首的軍事獨裁制度,秘密警察的活動導致上千人被殺,包括人民團結陣線在內的許多持不同政見者都受到鎮壓,上百萬阿葉德的支持者被迫流離。

皮諾契特政府上任後推行一系列市場經濟政策,進行一系列減稅和私有化改革,創造了智利奇蹟,但經濟波動較大。1980年,皮諾契特制定新憲法,憲法之後即使經過多次修定,但運行之今。

1988年全民表決中,大多數人反對皮諾契特繼續任職。

1989年自由選舉,基督教民主黨帕特里西奧·艾爾文·阿索卡爾被選為總統[11],1990年3月11日就職,結束了皮諾契特17年的統治,但皮諾切特繼續擔任陸軍參謀長。中間偏左聯盟開始執政至2010年。雖然中間偏左聯盟勝出總統選舉並連續執政,但因國會缺乏絕對多數,因此需要和右翼反對黨合作。

1994年至2000年間,基督教民主黨人愛德華多·弗雷當選總統。

1998年皮諾契特從陸軍首長職務退位,同年在英國被捕。其後他被軟禁。2000年,由於身體健康的原因被釋放。2000年起社會黨人李卡多·拉哥斯·艾斯科巴當選總統,社會黨自1970年的阿連德,再度掌握總統職位。

2006年1月15日,蜜雪兒·巴切萊在選舉中獲勝,當選該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12]3月11日,巴切萊在瓦爾帕萊索宣誓就職為智利共和國第47位總統。[13]

2010年2月27日凌晨3時34分,智利南部的康賽普西翁發生里氏規模8.8地震。地震在智利全國造成至少750人死亡,200多萬人不同程度受災。地震災區交通中斷,房屋倒塌嚴重。[14]

2010年3月11日,塞巴斯提安·皮涅拉就任智利總統,標誌近20年來智利右派重新奪回總統的寶座,亦是52年來,右派首次勝出民主選舉。

2014年3月11日,蜜雪兒·巴切萊再次就任智利總統,中間偏左聯盟再次執政。

2018年3月11日,塞巴斯提安·皮涅拉再次就任智利總統,中間偏右聯盟再次執政。

2022年3月11日,加布列·波里奇以35歲之齡就任智利總統,成為智利史上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中間偏左聯盟再次執政。

地理

 
智利地形圖

智利南北距離4300多公里,位於安地斯山脈太平洋之間,東西平均距離卻只有200公里(最寬處大約400公里左右),令國土看起來相當狹窄,幾乎成為全世界國土最狹長的國家之一,因此智利亦有「絲帶國」稱號。

大致上智利可分三個區域,或可細分為五個自然區域[15]

從西向東首先是一條狹窄的海岸,然後是山脈,然後是比較寬的高原。在中部這個高原很肥沃,可以被用作耕地和牧場。智利和玻利維亞阿根廷的邊界線是安地斯山脈的東山脊。

除此之外太平洋中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復活節島也屬智利。

年平均降雨量在智利北部的安托法加斯塔為12.7毫米,在聖地牙哥為375毫米,在南部的火地島為5800毫米。

氣候

由於國土橫跨38個緯度,而且各地區地理條件不一,智利的氣候複雜多樣包括多種形態,很難用一句話總結智利全國的氣候狀況。按照柯本氣候分類法,在智利國境內至少包括了七種主要的氣候亞類型,包括北部的沙漠和東部及東南部的高山苔原英語Alpine tundra冰川復活節島上的濕潤亞熱帶性氣候,智利南部的海洋性氣候以及智利中部的地中海氣候。全國大多數地區有四個季節:夏季(12月至2月),秋季(3月至5月),冬季(6月至8月)和春季(9月至11月)。

時區

由於智利本土和復活節島之間的距離遙遠,因此智利全國使用4種不同的UTC時間:

行政區劃

智利全國分為16個大區(regiones)。每個大區都有一個區域首長(Intendant),由智利總統委任。大區之下為省份,全國共有54個省份。從前,大區名稱的字首都有羅馬數字,以示其區號。2018年2月頒布的《加強區域法》(第21074號法律)刪除了該區號[16]

 
編號 名稱 西班牙語名 首府
XV 阿里卡和帕里納科塔大區 Región de Arica y Parinacota 阿里卡
I 塔拉帕卡大區 Región de Tarapacá 伊基克
II 安托法加斯塔大區 Región de Antofagasta 安托法加斯塔
III 阿他加馬大區 Región de Atacama 科皮亞波
IV 科金博大區 Región de Coquimbo 拉塞雷納
V 瓦爾帕萊索大區 Región de Valparaíso 瓦爾帕萊索
RM 聖地牙哥首都大區 Región Metropolitana de Santiago 聖地牙哥
VI 奧伊金斯將軍解放者大區 Región del Libertador General Bernardo O'Higgins 蘭卡瓜
VII 馬烏萊大區 Región del Maule 塔爾卡
XVI 紐布萊大區 Región de Ñuble 奇陽
VIII 比奧比奧大區 Región del Bío-Bío 康賽普西翁
IX 阿勞卡尼亞大區 Región de la Araucanía 特木科
XIV 河大區 Región de Los Ríos 瓦爾迪維亞
X 湖大區 Región de Los Lagos 蒙特港
XI 伊瓦涅斯將軍的艾森大區 Región Aysen del General Carlos Ibáñez del Campo 科伊艾克
XII 麥哲倫-智利南極大區 Región de Magallanes y de la Antártica Chilena 旁塔阿雷納斯

城市

約8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重要城市有聖地牙哥康塞普西翁瓦爾帕萊索伊基克蒙特港旁塔阿雷納斯等。

 
智利最大城市排名
2012年人口普查資料
排名 名稱 大區| 人口
 
聖地牙哥-德智利
 
康塞普西翁
1 聖地牙哥-德智利 聖地牙哥首都大區 5,898,612  
瓦爾帕萊索
 
拉塞雷納
2 康塞普西翁 比奧比奧大區 949,023
3 瓦爾帕萊索 瓦爾帕萊索大區 934,859
4 拉塞雷納 科金博大區 413,716
5 安托法加斯塔 安托法加斯塔大區 348,669
6 特木科 阿勞卡尼亞大區 345,247
7 伊基克 塔拉帕卡大區 279,408
8 蘭卡瓜 奧伊金斯將軍解放者大區 277,090
9 蒙特港 湖大區 238,455
10 阿里卡 阿里卡和帕里納科塔大區 210,936

人口

 
智利大區人口密度圖

2012年智利人口普查16,341,929人。由於1990年代以來的出生率下降,智利人口增長率一直在下降,預計2050年前後人口會達到2,020萬,並且會出現人口負增長。

智利是一個多民族的社會,這意味著這個國家的人是由許多國家移民後裔以及印第安人、各種混血人組成的。在智利,59%的人口認為自己是歐洲白人後裔,25%的人口認為自己是麥士蒂索人(歐洲白人後裔和印第安人通婚形成的混血種人),其餘為非洲黑人後裔、印第安人、亞裔(包括華裔)等其他民族。智利的白人主要由西班牙殖民者後裔組成(主要是西班牙人,安達盧西亞和巴斯克人),還有從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法國希臘德國英國荷蘭克羅埃西亞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國移民到智利的,當然也有這些歐洲民族之間的混血人和從中東到智利的阿拉伯人後裔。非洲裔人口一直比較少,約占智利人口1.5%。多年來,智利亦接受了來自玻利維亞厄瓜多哥倫比亞巴西委內瑞拉墨西哥加拿大美國中美洲烏拉圭加勒比地區巴拉圭秘魯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台灣韓國的移民。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智利的8%的人口認為自己是原住民。

語言

智利通用西班牙語(但是當地西班牙語頗具自己的特點,例如「Chile」念做[ˈʃiːle])。馬普切語、南玻利維亞克丘亞語、艾馬拉語、拉帕努伊語是原住民語言。在智利南部部分地區,也有人使用德語。[17]

政治

 
軍政府獨裁者奧古斯圖·皮諾契特,1973年至1990年間為智利的國家領導人

智利是總統制共和國,其憲法(由奧古斯圖·皮諾契特制定的)是1980年制定的。但許多重要的基本法是1989年才制定的。

總統每4年選舉產生,不可連任[18]國會由兩個院組成。參議院有50名成員,眾議院有155名成員。

智利從1987年起開放黨禁。其中最重要的有:基督民主黨(Partido Demócrata Cristiano, PDC);社會民主黨(Partido por la Democracia, PPD);保守民族革新黨(Renovación Nacional, RN)和社會主義黨(Partido Socialista, PS)。

軍事

智利軍隊包括了陸、海、空三軍。智利總統是其最高統帥,並且通過國防部制定政策。近幾年經過幾次大的裝備更新,智利軍成為拉丁美洲一支技術最精良、最專業的軍隊。[19]武器裝備主要來自德國、美國、以色列、法國和西班牙。

經濟

 
聖地牙哥證券交易所
 
智利GDP成長情況

智利擁有南美洲各國最高的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全球第七)、清廉指數,被世界銀行集團視為高收入經濟體[20],按照部分評判標準(例如人類發展指數)它又可以算作已開發國家。2010年,智利成為南美洲第一個OECD成員國。雖然是拉美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惟貧富懸殊問題嚴重,社會對當地的稅制勞工法養老金制度等均有改革呼聲[21]

2010年,智利全國總勞動人口約為7,580,000人。2005年,13.2%的勞動力從事農業,23%工業和63.9%服務業

2013年,名義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約為2,857.03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7,048美元,已經接近已開發國家水平。而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則超過20,000美元。

智利官方貨幣為智利比索

農業

智利農業發達,主要種植蘋果葡萄玉米洋蔥小麥大蒜豆類等作物;葡萄酒產量高。2006年智利捕魚量4,442,877噸。

工礦業

工礦業是智利國民經濟命脈。1991年,智利出口的物品里48%為礦產品。智利是全球最大銅礦產品生產國[22],銅給智利帶來了滾滾財富。例如,埃斯孔迪達銅礦(Escondida),生產全球8%的礦石產銅。

旅遊業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智利的旅遊業已成為該國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2005年,其產值超過5億美元,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1.33%。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數據,智利是2010年美洲地區第八大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目的地,僅次於美國墨西哥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多明尼加共和國波多黎各[23]

交通

智利的交通主要靠公路,但由於該國最南端並沒有直接通過公路與中部相連,故水路運輸也在那裡發揮了作用。鐵路在智利歷史上曾具有重要地位,但現在該國的運輸系統中所起的作用相對較小。由於該國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之間的距離很遠,航空業也很重要。

外交

智利與世界上172個國家建立有外交關係。智利是南美國家聯盟美洲國家組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亞太經合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英語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英語Pacific Basin Economic Council不結盟運動十五國集團英語Group of 15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聯繫國。

文化

智利文化集成歐洲移民傳統,融合美洲原住民風俗,吸收北美潮流,因此智利文化既有別於世界各文化,又有相似之處。

文學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智利被譽為詩人的國家(un país de poetas[24]。1945年,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至今唯一來自拉丁美洲的諾貝爾文學獎女性得主;另一名著名的智利詩人是巴勃羅·聶魯達,他於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因其關於愛情和政治的大量作品而聞名於世。

音樂

智利的音樂包括民俗音樂、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其廣闊的地域在該國北部、中部和南部產生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包括復活節島和馬普切音樂[25] 。智利民間音樂融合了歐洲與美洲原住民的特色。奎卡(La cueca),自1979年以來的民族舞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6]

飲食

 
智利式晚餐

智利人以麵食為主,他們喜歡吃海產品、牛肉羊肉等。智利的名菜以海鮮聞名,Caldillo de Congrio是一種魚湯;Chupe de Mariscos是用牡蠣或用鮮魚燉成的菜。其他菜有雞肉蔬菜湯(Cazuela de ave)、辣味玉米粽子(Humitas)、牛排米飯(Bife Lomo)、瓦鍋蒸牛排麵(Tallarines con Lomito)等[27]。 智利人喜歡一種小食稱恩潘納達(Empanada),外觀類似中華「韭菜盒子」,填充餡可為各種食材,如牛肉、雞蛋起士火腿等等。

宗教

70%的人信仰天主教,15%信仰新教,3.3%信仰後期聖徒運動,1%信仰耶和華見證人,8.3%的人為無神論者。

體育

智利最受歡迎的運動是足球。其中包括舉辦過1962年世界盃,該年智利國家足球隊獲得第三名,另外智利曾獲得兩次美洲杯冠軍(2015年2016年)。 在夏季奧運會上,智利共獲得兩枚金牌(網球)、七枚銀牌(田徑、馬術、拳擊、射擊和網球)和四枚銅牌(網球、拳擊和足球)。

節假日

日期[28] 中文名 當地名 備註
1月1日 元旦
3月或4月 復活節 第二周周五、周六
5月1日 勞動節
5月21日 伊基克海戰節(海軍節)
6月28日 聖佩德羅聖巴勃羅節
9月18日 獨立日(國慶節)
9月19日 陸軍節
10月12日 哥倫布日(發現美洲日)
12月25日 聖誕節

世界遺產

智利於1980年2月20日批准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截至2023年,智利共有7處世界遺產(其中1項與阿根廷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共有)[29]。除此之外,智利共有17處文化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30]

教育

智利教育高度發達,其教育水準在已開發國家中受到普遍認可。實行12年義務基礎教育。中等學校分為兩種:一種是科學-人文學校,即普通中學,另一種是技術-職業學校。

目前在校學生為425萬,其中6至18歲的學生為360萬,大學生65萬。成人識字率為95.79%,文盲率為4.09%左右。人均受教育時間為9.25年。2002年教育經費支出為19585.44億比索(約合28億美元)。全國有各類教育機構1.08萬所,其中高等教育院校298所,職業學校82所,技術培訓中心156個。著名大學有:智利天主教大學智利大學康塞普西翁大學。其中智利天主教大學是全南美排名第二、世界排名第228位的大學(據美國時代周刊2006年世界大學排行榜資料顯示),其學校和與著名高校,比如史丹佛大學合作密切。

參見

引用

  1. ^ 100 peso Coin. Central Bank of Chile. [16 Sept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May 2012). 
  2. ^ CIFRAS DE ENVEJECIMIENTO Y MIGRACIÓN MUESTRAN UN CHILE DISTINTO AL DE HACE UN DECENIO. POBLACIÓN PAÍS Y REGIONES – ACTUALIZACIÓN 2002–2012. National Statistics Institute. 4 September 2014 [4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2). 
  3. ^ Revisión del cuestionado Censo 2012 reduce población chilena a 16.341.929. Emol. [26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西班牙語). 
  4. ^ 4.0 4.1 4.2 4.3 Chil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22 [2022-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2) (英語). 
  5. ^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 its components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8-11-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9-15). 
  6.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19-12-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1-18). 
  7. ^ La Incógnita Sobre el Origen de la Palabra Chile. Chile.com. 15 June 2000 [17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April 2009). 
  8. ^ Chil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Grolier Online. 2005 [2 March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July 2002). The name Chile is of Native American origin, meaning possibly 'ends of the earth' or simply 'sea gulls'. 
  9. ^ 何國世. 智利史:山海環繞的絲帶國 The Ribbon-Like Country Between Mountains and the Sea: A History of Chile. 臺北市: 三民. 2022-10-26. ISBN 9789571474915. 
  10. ^ 徐亦超. 在智利华人的眼中,这个南美的“丝带国”是什么样子?. 環球網. 2016-10-26 [2023-02-04]. 
  11. ^ Christian, Shirley. Man in the News: Patricio Aylwin; A Moderate Leads Chile.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6, 1989 [2008-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12. ^ 详讯:巴切莱特当选为智利历史上首位女总统. [2006-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8). 
  13. ^ [1][永久失效連結]
  14. ^ [[搜狐]]新闻,2010年2月28日13:17. [2010年2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3月4日). 
  15. ^ 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Mapa zonas naturales de Chile. Curriculum Nacional. MINEDUC. Chile. [202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16. ^ Cooperativa.cl. Ley les quitó los números a las regiones: Ahora solo se conocerán por su nombre - Cooperativa.cl. cooperativa.cl. [2018-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8). 
  17. ^ 存档副本. [2013-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9). 
  18. ^ Nacional, Biblioteca del Congreso. Biblioteca del Congreso Nacional | Ley Chile. www.bcn.cl/leychile. [2022-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9) (西班牙語). 
  19. ^ Bawden, John R. 'The Pinochet Generation: The Chilean Milita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Alabama. 2016: 218–219. ISBN 978-0-8173-1928-1. 
  20. ^ Chile. [11 June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3). 
  21. ^ 反地鐵加價 智利示威者縱火毀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明報 2019-10-20
  22. ^ 秘鲁成为世界第二大铜矿产品生产国.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6). 
  23. ^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 Regional Results: Americas (PDF). 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1 Edition. 2010: 8 [April 20,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1-21). 
  24. ^ Un mapa por completar: la joven poesia chilena – ¿Por qué tanta y tan variada poesía?. Uchile.cl. [17 Dec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May 2020). 
  25. ^ Memoria Chilena. Memoriachilena.cl. [202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2). 
  26. ^ La cueca - Memoria Chilena. Memoria Chilena: Portal.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7). 
  27. ^ Maria Baez Kijac. The South American Table: The Flavor and Soul of Authentic.... Harvard Common Press. 2003 [14 July 2013]. ISBN 978-1-55832-24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9). 
  28. ^ 智利重大节日 - 中国驻智利大使馆. [2023-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2). 
  29. ^ Chile –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31 Octo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5). 
  30.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Tentative Lists: Chile. Paris: UNESCO. [11 Dec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5).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