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山藏語བོན་རི།威利轉寫bon ri)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普拉)的東南方,雅魯藏布江北側。此山為苯教的神山之一。[1]

簡介

本日山是苯教的神山。相傳,苯教祖師辛饒米沃曾在本日山修行並得道。傳說當年佛苯相爭時,最先反對佛教的苯教徒阿窮傑博曾和佛教蓮花生鬥法。蓮花生到達雅魯藏布江尼洋河的交匯處時,依靠法力調來狂風,試圖吹倒全部村莊和樹木。阿窮傑博則用巨石壓住樹木,免除了災難。如今該地區的樹梢仍是歪的,據說就是當年鬥法的後果。接著,兩人又在本日山腳下的古魯(意為蓮花生)村鬥法,蓮花生企圖將本日山推入尼洋河,但被阿窮傑博成功阻攔。自此,工布地區的苯教方才獲得保存。阿窮傑博則被視為保護神山的英雄。[1][2]

至今,當地苯教信徒在本日山上仍崇拜大石、神鳥和天梯。天梯是立在山上的一棵大樹,因常年霧氣繚繞,故似乎高入雲端,是苯教傳說中的宇宙通天樹。早夭的兒童被裝入箱子中葬在該樹的分杈間,這樣可使其靈魂升天。該樹上掛滿了各色經幡及祭品。[1]

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的「薩嘎達瓦節」時,苯教信徒會逆時針圍繞本日山轉經,當地民眾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去轉山。[1][2]藏曆八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貢布地區的苯教徒及農牧民會到本日山轉經兩天。[3]

每逢藏曆馬年,西藏安多嘉黎康區後藏阿里等地來的苯教徒及農牧民,在八月集合在摩崖碑前舉辦「招福敬神」盛會,並且圍繞環山的七座苯教寺院舉辦「馬年大轉經」。[3]

在摩崖碑兩側的石堆中有一塊赭色的巨石,名叫「甲瓊」(意為「大鵬」),為轉經時膜拜的聖石。大轉經即由此巨石出發,最後再回到這裡。轉山一圈為35公里,步行需一天一夜,有些老人可以在一個月內轉山10多圈。苯教徒傳說,轉一圈可淨一生罪孽,轉十一圈可免下地獄,轉一百零一圈可成佛。轉山的圈數只能為單數,否則便是「忤逆之徒」。佛教轉山、轉經的方向為順時針,而貢布人轉本日山則是逆時針,轉經輪也是逆時針轉動。這是苯教同佛教的區別。傳說遠古時候,有兩位喇嘛,一位屬於佛教,一位屬於苯教,他們各帶一個徒弟,分別轉山七天後,按逆時針方向轉山的苯教喇嘛及徒弟回到了原地,而按順時針方向轉山的佛教喇嘛及徒弟則死在覆蓋積雪的山谷中。由此人們相信,轉本日山只能沿著逆時針方向。[3]

西藏和平解放前,環繞林芝市巴宜區境內的苯教神山本日山建有苯教寺院七座,即達則寺袞欽寺滾巴顛巴寺嘉黎寺大卓薩寺宗瓊丹寺羊滾寺[3]其他藏傳佛教寺院也有不少。如今,本日山周圍保存完好的寺廟有4座,即吉日寺大卓薩寺達則寺色迦棍欽寺,均屬苯教[4]達則寺曾為西藏苯教第二大寺。[2]

本日山摩崖碑

本日山摩崖碑位於本日山北麓崖石面上,在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達域龍增村西南300米處。該碑坐北朝南,面向雅魯藏布江。該碑正前方幾十米處有一塊青石,稱為「嘉薩」(意為「漢妃」),背對本日山主峰,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3]

據史書記載,吐蕃貢布摩崖碑是吐蕃王朝時期的古藏文碑刻,碑文為吐蕃贊普赤德松贊和其屬部首領貢布莽布支會盟的誓文,刻於8世紀末。碑文講述了吐蕃贊普和貢布首領出自同源,始祖聶赤贊普為「吉祥六上帝之子」,在神人未分之世,入主人間(這同敦煌古藏文手卷的記載相同,以說明吐蕃王室來源自地方土著),後來傳至赤貢贊普之二子,一支成為吐蕃贊普的祖先,另一支成為貢布首領的祖先(這同後世史籍的記載相同),貢布莽布支為吐蕃王室之近親。[3]

摩崖碑體現了「貢布莽布支」(「貢布」指貢布地區,「莽布支」意為「諸侯」)對貢布地區的統治權,肯定了其對奴隸、牧場、農田的排他占有,及尊重信仰儀軌,反映了苯教勢力在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留下來的實力。[3]

摩崖碑正前方為青石台「嘉薩」(意為「漢妃」)。達域龍增村又被當地民眾稱作「漢妃姐姐之家」。有關「漢妃」的傳說有不同版本,「漢妃」通常指文成公主,也有的指金城公主。其中關於文成公主的傳說如下:[3]

漢妃公主來到域龍滯留已過三年,

她帶來的黑白五穀播種已過三年,
三年過後才拜識贊普的御貌真顏,

三年過後才消受公主的溫柔蜜甜。

關於金城公主的傳說如下:[3]

漢妃公主行至達域龍增歇息,

醜陋的烏鴉向她講說了謊言誆語,
公主停留下來度過了哀痛的三年,
神鳥大鵬這才飛來敘述了真情實事:
「公主請往拉薩再莫要愁苦傷悲,
你去了可以見到贊普健康的御體;
公主請往拉薩再莫要停留在此地,
人們將趕著百匹駿馬前來歡迎你,
人們將獻上百條哈達前來迎接你,
載歌載舞的百伎美女也會前來迎接你,
我已經賜福給你吉祥如意。」
漢妃公主登上了寶座松石椅,

簇擁著她的是幸福圓滿的五彩大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