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篤會

天主教修會

本篤會拉丁語Ordo Sancti Benedicti)又譯為本尼狄克派,亦被稱為「黑修士」(得名於修會僧袍的顏色),是天主教的一個隱修會,是由義大利人聖本篤於529年在義大利中部卡西諾山所創,遵循中世紀初流行於義大利高盧的隱修活動。其規章成為西歐和北歐隱修的主要規章。本篤會隱修院的象徵是十字架及耕地的犁。另外,在不同地方的舊天主教會聖公會路德會均有本篤會。

本篤會
本篤聖牌
原名Ordo Sancti Benedicti
命名緣由聖本篤
成立時間529年
創始人聖本篤
創始地蒙特卡西諾修道院[*]
類型天主教會
地址
重要人物
聖本篤(創始者)
機關刊物
普世教會
標語Ora et Labora
網站本篤會全球入口網站
現在在卡西諾山上的本篤修道院。

歷史

努西亞的本篤於約529年在義大利蘇比亞科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後來又在卡西諾山等地陸續修建了另外十餘所修道院。然而,並無證據顯示他希望建立一個修道會,聖本篤準則要求各修道院間實行自治而非聯合成修道會。約580年,卡西諾山被倫巴第人攻陷,僧侶們逃往羅馬,這可能是本篤會傳播開來的主要原因[1]

10世紀時,法國克呂尼隱修院首先發起改革運動,稱「重修本篤會」。11世紀初在法國第戎附近的熙篤曠野又有熙篤會產生,在法國查爾特勒山聖勃路諾創辦有加多森會。15世紀-16世紀時,因會士到殖民地傳教,該會的隱修性質逐漸消失。

本篤會產生過24位教宗,4600位主教和五千多位聖人

會規

聖本篤所訂的會規共七十三章。非常生活化,照顧到祈禱、求知、勞動各方面,並提倡適度的靈修。會規規定會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財,一切服從長上,稱此為「發三願」。 本篤會會士每日必須按時進經堂誦經,詠唱「大日課」,餘暇時從事各種勞動。會規要求祈禱不忘工作,視遊手好閒為罪惡。後來該會規成為天主教修會制度的範本。本篤會傳統重視教會音樂,今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等國的本篤會修院仍保持這一傳統。

本篤會規是要建立一種生活方式,就是藉著基督、在基督內、靠著聖神回歸到上帝面前。這樣規律的生活結構是為了要隨時隨地意識到天主的臨在。而在團體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要有內在的改變,才能持守對基督的誓約。並借著對地方和人的恆常關係,來達成這個永久的盟約。

本篤會在中國

1925年,美國本篤會的神父來到中國北京,創建輔仁大學。不久移交給聖言會負責,還在河南開封傳教。1930年代退出中國。

參考文獻

  1. ^   Alston, Cyprian. Benedictine Order. 天主教百科全書 2.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7. 

延伸閱讀

  • Dom Columba Marmion OSB, Christ the Ideal of the Monk – Spiritual Conferences on the Monastic and Religious Life (Engl. edition London 1926, trsl. from the French by a nun of Tyburn Convent).
  • Mariano Dell'Omo, Storia del monachesimo occidentale dal medioevo all'età contemporanea. Il carisma di san Benedetto tra VI e XX secolo. Jaca Book, Milano 2011. ISBN 978-88-16-30493-2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