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 (明朝)

明朝

朱能(1370年—1406年11月12日),字士弘懷遠(今屬安徽)人。明軍人物。

朱能
大明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太子太傅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爵位成國公,後加封東平王
族裔漢族
字號字士弘
諡號武烈
出生洪武三年(1370年)
中書省鳳陽府懷遠縣
逝世永樂四年十月二日(1406年11月12日)[1]
廣西龍州
墓葬北京懷柔區橋梓鎮北宅村
配偶王氏
親屬朱亮(父)
朱勇(子)、朱儀(孫)
朱輔(曾孫)、朱麟朱鳳(玄孫)
朱希忠(六世孫)、朱時泰(七世孫)
朱應楨朱應槐(八世孫)
朱鼎臣朱純臣(九世孫)
經歷
  • 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洪武二十七年 - 建文元年七月)
  • 指揮同知(建文元年七月 - 洪武三十五年九月)
  • 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洪武三十五年九月 - 永樂四年十月)
  • 成國公(洪武三十五年九月 - 永樂四年十月)
  • 太子太傅(永樂二年)
  • 佩征夷將軍印(永樂四年七月至十月)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隨朱棣征漠北,驍勇善戰。靖難之役時,朱能奪取北平九門,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在靈璧俘虜平安等十萬人,累功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加太子太傅。永樂四年(1406年),朱能擔任征夷將軍,征討安南,病死於軍中,追封東平王,諡號武烈。

生平

早年生涯

朱能的父親朱亮因隨朱元璋征戰有功,累封至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朱能自幼喜好讀書,侍奉父母十分孝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能承襲父職,隸屬於燕王朱棣麾下,後隨朱棣北征,降服元朝太尉乃兒不花[2][3]

建文時期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朱能與張玉誅殺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奪取北平九門,進封指揮同知。隨後,朱能奪取薊州,殺守將馬宣,攻破遵化[4]。又隨朱棣破雄縣,生擒楊松潘忠,逼降鄚州。不久,朱能隨朱棣直奔真定,擊敗耿炳文,並率三十敢死士追擊至滹沱河。當時,耿炳文整兵再戰,朱能躍馬大呼,直衝南軍,俘獲三千餘眾,升任都指揮僉事[5]。後來,朱能隨軍援救永平,擊退吳高,襲取大寧,並在會州立軍時掌管左軍,隨即在鄭村壩擊敗李景隆[6]

建文二年(1400年),朱能隨軍破廣昌蔚州大同,並在白溝河之戰中擔任前鋒,擊敗南軍平安[7]。攻打濟南時,朱能駐軍鏵山,率兵從後方襲破南軍。十二月,燕軍兵敗東昌,朱棣身陷重圍,張玉戰死。朱能與周長等人殊死戰鬥,保護朱棣突圍而出[8]。建文三年(1401年),燕軍在夾河失利,大將譚淵戰死。這時,朱能率軍趕到,擊敗南軍,重振燕軍士氣[9]。不久,朱能在藁城擊敗平安,追擊至真定,又攻破彰德定州、西水寨、衡水,生擒指揮賈榮[10]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攻破東阿東平汶上,但在淝河戰敗,大將王真戰死。當時,眾將都勸朱棣退兵,朱能按劍而起,道:「漢高祖十戰九敗,最終卻能奪得了天下。而今我們連連得勝,豈能小有挫折便退兵而回,向他人稱臣。」朱棣也叱責眾將道:「你們想怎麼辦都行。」眾將都不敢再言[11][12]。不久,朱能隨軍南下,擊敗平安銀牌軍,又擊敗前來救援的都督陳暉,並在靈璧生擒平安,進封右軍都督僉事。五月,朱能奪取泗州,渡過淮河,擊敗盛庸,又攻破盱眙揚州。六月,燕軍渡過長江,由金川門攻入南京[13]

永樂年間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朱能進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位列功臣第二,僅次於邱福,獲賜鐵券[14]永樂二年(1404年),朱能兼任太子太傅,增加俸祿二千石[15]。當時,安南黎季犛弒殺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黎蒼為帝。其故主之孫陳天平從寮國歸來,黎季犛假裝請其歸國。明成祖派都督黃中以五千部隊護送,前大理寺薛悤輔助。黎季犛在芹站設伏,殺死陳天平,薛悤亦戰死。朱棣大怒,於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命朱能為征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共八十萬部隊,會同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兵討伐兵部尚書劉俊贊軍事,刑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洽供給饋餉[16]。朱棣親自將朱能送到龍江[17]

永樂四年(1406年)十月,朱能駐軍龍州(一說太平府[18])。這時他突然患病,於是在軍中逝世,享年三十七歲[19]。先前,朱能軍隊抵達廣西的消息傳來,明成祖對侍臣道:「朕夜觀天象,西帥有憂,難道要應在朱能身上嗎?朱能雖能完成這件事,但我擔心他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十幾天後,朱能死訊傳來,成祖為之震悼,親寫祭文,並廢朝五天[20][21]。靖難諸將中,朱能年齡最輕,善於作戰,而張玉善於謀劃,朱棣視他們為左右手。張玉死後,關於軍中進退之事全都找朱能商量。朱能身高八尺,雄毅豁達,孝敬友愛。雖位列上公,卻不曾因富貴而放縱自己。他善於安撫士卒,他死的時候,將校們都為之悲痛流淚。朱棣將他賜葬於昌平,追封為東平王,諡號武烈。洪熙時(1425年),朱能配享成祖廟庭[22]

後人

參考文獻

  1. ^ 國朝獻徵錄》(卷5):「葢王至龍州,嬰疾薨,十月初二日也,春秋三十有七。」
  2. ^ 明史》(卷145):「朱能,字士弘,懷遠人。父亮,從太祖渡江,積功至燕山護衛副千戶。能嗣職,事成祖藩邸。嘗從北征,降元太尉乃兒不花。」
  3. ^ 國朝獻徵錄》(卷5):「父亮,從太祖皇帝征伐有功,累陛武毅將軍,燕山中護衛副千戶。謹持行,善撫士,有譽於時。母某氏。王生有令質,自少喜讀書,事父母至孝。洪武甲戌,襲父職,事太宗皇帝於藩邸。」
  4. ^ 國朝獻徵錄》(卷5):「王與忠武建議,率麾下首擒之。遂奪城九門,撫緩城內外三日,人以大定。引兵攻薊州,擒其將都指揮馬宣等,遂取遵化、永平、密雲。」
  5. ^ 國朝獻徵錄》(卷5):「時王獨與敢死士三十餘屬,追奔至滹沱河。秉文眾尚數萬,復列陣嚮王。王奮勇大呼,衝入敵陣,敵眾披靡,自相蹂??蘭,死者無算,棄甲來降者三千餘人。上大悅,賜書褒諭。」
  6. ^ 明史》(卷145):「燕兵起,與張玉首謀殺張昺、謝貴,奪九門。授指揮同知。帥眾拔薊州,殺馬宣,下遵化。從破雄縣,戰月漾橋,執楊松、潘忠,降其眾於鄚州。長驅至真定,大敗耿炳文軍。獨與敢死士三十騎追奔至滹沱河,躍馬大呼突南軍,軍數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眾,降三千餘人。成祖以手札勞之,進都指揮僉事。從援永平,走吳高,襲克大寧。還,將左軍,破李景隆於鄭村壩。」
  7. ^ 國朝獻徵錄》(卷5):「王從攻廣昌、蔚州、大同,次第悉下。景隆復收潰散之卒,號百萬來攻。上親拒之,王?前鋒。午至白溝河,敗其都指揮平安軍,及申又與敵兵戰,大敗之。」
  8. ^ 明通鑑》(卷12):「燕王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衝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數重。燕將朱能率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於陣。會平安至,與庸合兵。丙辰,又戰,復大敗之,前後斬馘數萬人。燕師遂北奔,庸等趣兵追之,復擊殺無算。」
  9. ^ 明通鑑》(卷12):「辛巳,庸軍及燕兵遇於夾河。庸結陣甚堅,陣旁火車銳弩齊列。燕王以輕騎掠陣過,庸追卻之,乃復以步騎攻其左掖,不能入。燕將譚淵,從中軍望見塵起,遽出兵逆擊之。都指揮莊得,率眾殊死戰,遂合庸軍,斬淵及其部下董真保於陣。燕王與朱能、張武等,復以勁騎繞出南軍背,乘暮掩擊,莊得陷陣死,又殺楚智、張皂旗。」
  10. ^ 明史》(卷145):「從攻廣昌、蔚州、大同,戰白溝河,為前鋒,再敗平安軍。進攻濟南,次鏵山。南軍乘高而陣,能以奇兵繞其後,襲破之,降萬餘人。從攻滄州,破東門入,斬首萬餘級。東昌之戰,盛庸、鐵鉉圍成祖數重。張玉戰死。事急,能帥周長等殊死斗,翼成祖潰圍出。復從戰夾河,譚淵死,燕師挫。能至,再戰再捷,軍復振。與平安戰槁城,敗之。追奔至真定,略地彰德、定州,破西水寨。將輕騎千人掠衡水,獲指揮賈榮。」
  11. ^ 國朝獻徵錄》(卷5):「巳而敗敵將李文於德州,遂克東阿、東平,破汶上諸寨,設??大淝河,敗平安兵十餘萬。進戰小河,?敵所乘,稍卻。諸將遽請旋師,獨玉力勸上行曰:「用兵未必常勝,豈可因小挫輒自沮?項羽百戰百勝,竟?漢高屢敗而終。興自殿下舉兵來克捷,多矣。此小挫何足置意?但當以宗社?重,整兵前進耳。」上撫掌嘆曰:「爾言深合吾心。」遂行」
  12. ^ 明通鑑》(卷13):「維時王師再捷,燕人凶懼。會淮土暑濕薰蒸,北軍疾疫,乙亥,燕諸將請渡河,擇地休息士馬,俟釁而動。燕王曰:「兵事有進無退。」乃下令:「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諸將多趨左,王怒曰:「任公等自為之!」朱能曰:「諸軍勉旃!漢高十戰而九不勝,卒有天下。況敵已飢疲,邀其餉道,可以坐困。利已在我,豈可有退心!」諸將乃不復言。」
  13. ^ 明史》(卷145):「克東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既而王真戰死淝河,燕軍屢敗。諸將議旋師,能獨按劍曰:「漢高十戰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成祖亦叱諸將曰:「任公等所之!」諸將乃不敢言。遂引兵南,敗平安銀牌軍。都督陳暉來援,又敗之。遂拔靈璧軍,擒平安等,降十萬眾。累遷右軍都督僉事。進克泗州,渡淮,敗盛庸兵。拔盱眙,下揚州,渡江,入金川門。」
  14. ^ 明太宗實錄》(卷12):「(九月)甲申,升賞奉天靖難諸將。封都督僉事丘福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淇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世承襲,賞銀四百兩、彩幣四十表里、鈔四千貫;都督僉事朱能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食祿二千二百石,子孫世世承襲,賞銀四百兩、彩幣四十表里、鈔四千貫。」
  15. ^ 明史》(卷145):「九月甲申論功,次邱福。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祿二千二百石,與世券。永樂二年兼太子太傅,加祿千石。」
  16. ^ 明史》(卷154):「是時安南黎季犛弒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蒼為帝。其故王之孫陳天平自寮國來奔,季犛佯請歸國。帝遣都督黃中以兵五千送之,前大理卿薛悤為輔。季犛伏兵芹站,殺天平,悤亦死。帝大怒,命成國公朱能為征夷將軍,輔為右副將軍,帥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兵八十萬,會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道進討。兵部尚書劉俊贊軍事,刑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洽給饋餉。」
  17. ^ 明史》(卷145):「四年七月詔能佩征夷將軍印,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由廣西、雲南分道討安南,帝親送之龍江。」
  18. ^ 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卷8):「九月,明遣征夷右副將軍掛征夷副將軍印新成侯張輔,參將榮陽伯陳旭領兵四十萬犯坡壘關, 一伏一行,更番相濟。征夷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參將右軍都督同知豐城侯李彬亦領兵四十萬犯富令關,鑿山伐木,開道進兵,二道兵總八十萬。十一月,會白鶴江,列營大江北岸,直抵住江。漢蒼令大江軍聽左相國澄節制。住江軍聽簽聞朝政胡杜節制,外連水軍戰艦,岸上兵象對壘,未嘗一戰。先是,明遣太子太博成國公朱能以總兵掛征夷將軍印領眾南侵,能至廣西太平府卒,能預出榜,數胡氏之罪,及揚言尋陳氏,復其王爵。至是,輔、晟等多以木牌書其榜,順流放下,諸軍見者,謂其必然,且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
  19. ^ 明史》(卷145):「十月行次龍州,卒於軍。年三十七。」
  20. ^ 國朝獻徵錄》(卷5):「師至廣西,上顧侍臣曰:「朕夜察天象,西帥有憂,其朱能乎?然能足辦斯事,朕第慮氣候非所習耳。」逾旬,卜聞,上震悼,輟視朝五日。」
  21. ^ 國朝獻徵錄》(卷5):「上親為文祭之,宸衷悲愴,溢於言表,讀者皆為泣下。」
  22. ^ 明史》(卷145):「能於諸將中年最少,善戰,張玉善謀,帝倚為左右手。玉歿後,軍中進止悉咨能。能身長八尺。雄毅開豁,居家孝友。位列上公,未嘗以富貴驕人。善撫士卒。卒之日,將校皆為流涕。敕葬昌平,追封東平王,諡武烈。洪熙時,配享成祖廟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