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北朝)
李曉(?—?),字仁略,隴西郡狄道縣(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北魏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高平宣景男李虔第四子,北魏、東魏、北齊官員。
生平
李曉從小簡約樸素,博涉經史,很早就有名聲,以員外散騎侍郎為起家官。爾朱榮冊立魏孝莊帝元子攸時,李曉將要和三個哥哥與群臣一起去迎接。當天晚上,李曉的衣帽被老鼠咬了,因此沒有成行未被殺害,而三個哥哥都在河陰之變遇害了。李曉於是帶著各個侄子,身穿便服悄悄的逃到東郡避難。走到成皋時,被滎陽縣縣令天水閻信所懷疑,閻信支開身邊人,對李曉說:「看你的儀表,哪是普通人?古代的人互相了解,不需要很早,你一定有危難,請全心告訴我。難道天下間只有北海孫賓碩嗎?」李曉因為閻信有長者的忠言,就將實情一一相告。閻信於是送給李曉很多資產,使李曉免於危難。永安初年,李曉被授任輕車將軍、尚書左右主客郎,轉任征虜將軍、中散大夫,又擔任前將軍、太中大夫[1][2]。
天平初年,東魏遷都到鄴城,李曉於是寓居在清河郡,住在姨媽之子崔㥄鄉下的住宅。崔㥄給了李曉三十頃良田,李曉於是建造房屋住下。當時豪門大族的子弟大多驕橫,拉關係行兇作亂,州郡官員不能禁止。李曉教訓子弟,都以學問品行而被稱讚。李曉自河陰之變遇到家禍後,仕途受到挫折,自己也沒有心思做官,只是名字在冊而已。東魏遷都以後,李曉隱退在家中,表兄范陽盧叔虎勸他出來做官,前後至少四次,李曉都拒絕不從。武定末年,高澄嗣位,高標準選拔官吏,徵召李曉及前任開府長史房延祐都擔任外兵郎。李曉後轉任平西將軍、太尉府諮議參軍事[3],又出任頓丘郡太守。天保年間,李曉先後出任廣武郡、東郡太守,任內有仁政,被官吏百姓所懷念。李曉在東郡太守任內去世,虛歲五十九,朝廷贈予平西將軍、海州刺史[1][4]。
家族
兄弟
兒子
參考資料
- ^ 1.0 1.1 《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璵從弟曉,字仁略。魏太尉虔子。學涉有思理。釋褐員外侍郎。爾朱榮之害朝士,將行,曉衣冠為鼠所噬,遂不成行,得免河陰之難。及遷都鄴,曉便寓居清河,託從母兄崔㥄宅。給良田三十頃,曉遂築室安居,訓勗子姪,無復宦情。武定末,以世道方泰,乃入都從仕。除頓丘守,卒。
- ^ 《北史·卷一百·列傳第八十八》:曉字仁略,太尉虔之子也。少而簡素,博涉經史,早有時譽,釋褐員外散騎侍郎。爾朱榮之立孝莊,曉兄弟四人,與百僚俱將迎焉。其夜,曉衣冠為鼠噬,不成行而免。其上三兄皆遇害。曉乃攜諸猶子,微服潛行,避難東郡。行至成皋,為滎陽令天水閻信所疑,辟易左右,謂曉曰:「觀君儀貌,豈是常倫?古人相知,未必在早,必有急難,須悉心以告。天下豈獨北海孫賓碩乎?」曉以能有長者之言,乃具告情實。信乃厚相資給以免。永安初,授輕車將軍、尚書左右主客郎,仍轉征虜將軍、中散大夫,又除前將軍、太中大夫。
- ^ 《魏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昭弟曉,字仁略。武定末,太尉諮議參軍。
- ^ 《北史·卷一百·列傳第八十八》:天平初,遷都於鄴,曉便寓居清河,依從母兄崔㥄鄉宅。㥄給良田三十頃,曉遂築室居焉。時豪右子弟,悉多驕咨,請託暴亂,州郡不能禁止。曉訓勗子弟,咸以學行見稱,時論以此多之。曉自河陰家禍之後,屬王途未夷,無復宦情,備在名級而已。及遷都之後,因退私門,外兄范陽盧叔彪勸令出仕,前後數四,確然不從。武定末,齊文襄嗣事,高選僚采,召曉及前開府長史房延祐,並為外兵郎。後徒平西將軍、太尉府諮議參軍事,除頓丘太守。天保中,頻歷廣武、東二郡太守,所在有惠政,為吏人所懷。卒於郡,年五十九,贈本官將軍、海州刺史。三子,伯山、仲舉、季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