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珏
李珏(或李玨)(784年—852年),字待價,封贊皇公,諡貞穆,唐朝官員,在唐文宗年間任宰相,在唐武宗年間也短暫擔任宰相。他被認為是牛李黨爭中牛黨的領導人物。
李珏 | |
---|---|
出生 | 784年 唐朝 |
逝世 | 852年 唐朝 |
職業 | 唐朝官員 |
身世和早年經歷
李珏生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他自稱出身趙郡(今河北石家莊)望族李氏在華東的分支,而這一支李氏自稱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之後。事實上,李珏的祖上從五世祖隋朝南和公李諤起就不可考了。
李珏年輕時一家住在淮陰(在今江蘇淮安)。他早年喪父,事母至孝。成年後,他通過了朝廷的明經科考,在華州(在今陝西渭南)任刺史的前宰相李絳見到李珏後,[1]斷言李珏的才能決不止通過明經而已,推薦李珏考進士,李珏以高分通過了考試,應河陽節度使烏重胤之邀,做了後者的幕僚。[2]在通過書判拔萃科考試後,李珏被補為渭南尉,最後擔任右拾遺。[3]
唐穆宗、唐敬宗時期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德宗的曾孫唐穆宗繼承了唐憲宗的皇位。[4]穆宗想設大宴表彰邠寧節度使李光顏和武寧節度使李愬。李珏以為憲宗剛駕崩就這樣做不妥,和宇文鼎、溫畬、韋瓘、馮藥聯名上書勸止。[5]穆宗雖然沒有接受,但善待了這些上書的大臣。[3][6]
長慶元年(821年),鹽鐵使王播將茶稅從一百上調到一百五十。李珏上書指出「榷率起於養兵,今邊境無虞,而厚斂傷民,不可一也;茗飲,人之所資,重稅則價必增,貧弱益困,不可二也;山澤之饒,其出不訾,論稅以售多為利,價騰踴則市者稀,不可三也。」[7]但未被接受,因為王播正是要用加收的稅為穆宗興建宮殿。[6][8]李珏屢諫不入,離開長安,做了下邽令。後來,穆宗之子唐敬宗年間,前宰相牛僧孺擔任武昌節度使,署李珏做他的掌書記。[3][9]
唐文宗時期
拜相前
唐敬宗之弟唐文宗繼位初期,李珏被召回長安任殿中侍御史。宰相韋處厚評價李珏:「清廟之器,豈擊搏才乎?」[3][10]除李珏禮部員外郎。[3]遷吏部員外郎,轉司勛員外郎、知制誥。太和五年(831年),與李珏親厚的牛僧孺及其盟友李宗閔為相,李珏被升為度支郎中,充翰林學士。七年(833年),正拜中書舍人。九年(835年)五月,轉充戶部侍郎。太常少卿馮定奉命練習《霓裳羽衣舞》,和以《雲韶樂》,率樂工在庭上受閱,自己站在其中。文宗見其莊重,問姓氏,李珏答:「這是馮定。」文宗喜而召馮定升階。[11][12]七月,李宗閔因得罪文宗被罷相,官居翰林學士、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的李珏也因為李宗閔申辯被牽連,又因拒絕與文宗近臣鄭注交通而得罪鄭注,被貶出長安,八月,任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刺史。[3][8][13][14]
開成元年(836年),鄭注和文宗另一近臣李訓在聯同文宗誅除當權宦官事敗後被殺。[14]李珏被任命為太子李永的賓客,但官署設在洛陽,後又任河南尹。二年(837年),李珏好友李固言為相,三月,召李珏回長安重任戶部侍郎,五月,判本司事。[8]文宗姑母岐陽公主駙馬杜悰被任為工部尚書、判度支後,一直沒有謝恩,李珏奏其系在為岐陽公主服喪三年期間,並趁機說駙馬要為公主行服三年,所以士族之家不願娶公主。文宗大驚,下詔定製駙馬只需要為公主服喪一年即可。[15][16]三年(838年)正月,由於李固言推薦,李珏以朝議郎、守尚書戶部侍郎、判戶部事、上柱國、賜紫金魚袋的身份和楊嗣復被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擔任宰相,[17][18]仍守本官判戶部事。[13][19][20]
拜相
時楊嗣復領諸道鹽鐵轉運使,文宗因幣輕錢重問於楊嗣復,楊嗣復答:「此事累朝制置未能奏效,只可暫時禁銅,未可變法。法變擾人,最終也不能去弊。」李珏說:「禁銅之令是朝廷常典,只是行之不嚴,不如無令。如今江淮以南,銅器成肆,市井逐利者,銷錢一緡,可為數器,售利三四倍。遠民不知法令,都以為常。即使國家加爐鑄錢,何以抵償銷鑄之弊?所以禁銅之令,不得不嚴。」[17]
李珏拜相後,同為宰相的陳夷行鄙視他,請求辭職,但文宗沒有接受,而是派使者慰勞。李珏和另一宰相鄭覃都上表請辭,優詔不許。二月,當楊嗣復通過宦官請求把被貶為衡州司馬的李宗閔遷到距京城更近的地方後,陳夷行和鄭覃都表示反對。[13]眾臣在紫宸殿問對,陳夷行引「八關十六子」事,認為李宗閔結朋黨,免死已幸,李珏則稱罪在李逢吉。從此,楊、李和陳、鄭之間常有爭鬥,這使得文宗很難對他們的提議做決斷。李珏與李固言、楊嗣復相善,自從李固言拜相,互相為援,傾軋鄭覃、陳夷行、李德裕。每有奏議,李珏必以朋黨為謀,屢為鄭覃當廷折倒。在紫宸殿議政時,李珏讚揚文宗放宮女五百餘人事並致賀,鄭覃也稱許文宗此舉。[21]另一次紫宸殿議政時,文宗感慨天寶年間政事不甚佳,問及當時姚崇、宋璟尚在否,李珏答:「姚崇已亡,宋璟已罷。」趁機說:「人君明哲,終始尤難。玄宗曾說:『自即位已來,未嘗殺一不辜。』卻任李林甫陷害破人家族,不也糊塗嗎?」陳夷行則趁機指責楊嗣復專權。[22]四月,李珏罷判戶部事。八月,楊嗣復又在紫宸殿奏請給閒居蘇州上疏論兵的陸洿授官,李珏支持,並以前一天右拾遺竇洵直論事獲賞幣帛為例,鄭覃則指稱竇洵直未必心正並指楊嗣復結黨,楊嗣復下拜請辭。李珏說朋黨最近消亡了,鄭覃卻說近期又有小朋黨出現了。李珏又要奏邊事,鄭覃說:「論邊事安危,臣不如李珏;嫉惡則李珏不如臣。」楊嗣復又以自己被鄭覃指為朋黨而奏請辭相,文宗慰勉之。[17][23]九月,李珏遷中書侍郎。十一月,李珏奏廬州舒城縣太平鄉百姓徐行周叔伯兄弟五代同居,請免其同籍戶稅,獲准。[24][25]李珏由朝議郎進階正議大夫,十二月,上疏自請罷免,更數次請辭,不被許。文宗喜好詩文,想設置詩學士,李珏反對,指出詩人浮薄,無益於理。文宗乃止。[8][19]尚書右丞韋溫與楊嗣復、李珏交好,勸他們徵用李德裕,冰釋前嫌,楊、李不納。[11][26]
四年(839年)閏正月,文宗在延英殿問宰相們符讖之語,李珏對答:「喪亂之時,佐命者就說是神命;理平年代,就推說是人事。」文宗深以為然。[24]三月,文宗對宰相們說:「朕在位十四年,天下無事,雖未至大治,也少有像今日這樣無事的。」李珏以居安思危對答。五月文宗在延英殿對宰相們稱讚德宗貞元初年之政,李珏指出德宗晚年喜歡聚財導致小吏得以勒索,是弊政;當文宗提出要減輕稅負時,李珏表示贊同,並引用唐太宗的例子。文宗又問及記錄監修之職,李珏答是自己本分,陳夷行趁機指責李珏弄權,李珏又請辭為親王傅。鄭覃說:「陛下開成元年、二年政事至好,三年、四年漸不如前。」楊嗣復說:「元年、二年是鄭覃、夷行用事,三年、四年臣與李珏用事。」於是引咎辭職,並叩頭趨去。文宗令中使召還並慰勞。當年也發生了一場大論戰。當時,文宗表揚杜悰的才幹,楊嗣復、李珏推薦杜悰任戶部尚書,文宗在紫宸殿議論此事。陳夷行認為此事應由皇帝自己決斷。李珏則指出陛下既然任用了宰相,就不該懷疑。文宗提出韋處厚為相時三日間推薦六位度師,李珏稱韋處厚淫於奉佛,不悟是非。後來楊嗣復為此數次請辭,結果卻是陳夷行和鄭覃被罷相。[19][23]文宗對李珏的建議很欣賞,封他為贊皇縣男,食邑三百戶。[3]在李固言、李珏、楊嗣復引薦下,起居舍人直弘文館魏謨進諫議大夫。[17][27]李珏、楊嗣復又奏堂廚食利錢擾民煩碎,於是罷堂廚捉錢官,置庫量入計費。[28]
三年太子李永去世後,得寵的楊賢妃推薦皇弟安王李溶為皇太弟。文宗就此諮詢宰相時,李珏反對。[29]四年末,文宗立敬宗子陳王李成美為太子。[19][30]
先前開成元年時,起居舍人李褒因痼疾請辭,文宗命選諫議大夫兼之,鄭覃推薦裴中孺、李讓夷,李讓夷被任用並進中書舍人。李珏、楊嗣復因而厭惡李讓夷,導致其在文宗一朝未至達官。[17][22]
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病重,命寵信宦官知樞密劉弘逸、薛季棱召楊嗣復、李珏入宮,密旨他們奉李成美監國。但當權宦官仇士良、魚弘志反對李成美繼位,不顧李珏阻攔,矯詔重新廢太子為陳王,立文宗的另一皇弟潁王李瀍為皇太弟。文宗不久駕崩,李瀍繼位,即唐武宗。在仇士良勸說下,武宗命李溶、李成美、楊賢妃自殺。[19][29][31]
唐武宗時期
武宗即位,人們都為李珏擔憂。李珏說:「臣下知道奉行所言,如何參與禁中事?」武宗新聽政,李珏數稱道《無逸篇》以勸。時昭義軍節度使劉從諫獻犬馬,橫海節度使劉約獻白鷹,李珏請求推辭以示四方。遷太尉、門下侍郎,為文宗山陵使,奉命奉冊上文宗尊諡、廟號。[32]在計劃安葬文宗時,正值秋雨,文宗梓宮在送往陵墓的路上經過安上門時陷於泥濘不能前進,武宗怪罪李珏,八月,將其罷相,[18][31][33]改任太常卿,京兆尹敬昕貶為郴州(在今湖南郴州)參軍。武宗得知李珏和楊嗣復不支持他繼位,所以罷黜了他們,九月召回李黨領袖前宰相李德裕,任命為首席宰相。韋溫感慨:「楊三、李七如果聽我的話,豈至如此啊!」[11][26][19]李珏被認為劉弘逸、薛季稜之黨,被遣出長安任檢校兵部尚書、桂州刺史,充桂管防禦觀察等使。[8][34]魏謨也因被二人連累而遭貶。[17][27]
仇士良深恨劉弘逸、薛季棱,不停彈劾他們。會昌元年(841年)三月,武宗相信仇士良的彈劾,命二人自殺,[31][35]派宦官去桂州和潭州,命李珏和正被貶為湖南觀察使的楊嗣復自殺。杜悰勸武宗不要輕殺大臣,李德裕、再次拜相的陳夷行和其他兩位宰相崔珙、崔鄲也都在延英殿懇求。[36]武宗寬恕了他們,留下了他們的性命,追回賜死宦官,[37]改為遠放。李珏被貶端州司馬,[17]再貶昭州刺史。[3][19]三年(843年),長流驩州(在今桂林)。[8]五年(845年),遷郴州刺史,與在京舊友桂管都防禦巡官試秘書省校書郎元充同游華景洞。[38]
唐宣宗時期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駕崩,皇叔唐宣宗繼位。唐宣宗不喜歡李德裕,將其貶出京城,而把被武宗貶斥的宰相牛僧孺、李宗閔、崔珙、楊嗣復、李珏調近京城。[39]次年李珏又遷舒州刺史,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大中二年(848年),崔鉉、白敏中徵召李珏回長安再任戶部尚書,當年十月前又任河陽節度使,罷重賦百餘萬,表河南府司錄參軍韋宙入幕府。[40]次年李珏被召為守吏部尚書而離任時,府庫十倍於初。至次年,累遷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41]上柱國、贊皇縣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當時淮南前三任節度使都卒於任上,有人勸李珏改任,李珏以奉皇命為由不肯。李珏上表請立皇太子以安天下心。江淮旱,李珏發倉廩賑流民,以軍糧半價與人。李珏病重,在臥室見官屬,只說自己論奏本州有稅酒,而神策軍常為豪商占利事,恨不能看到回復,卻不說家事。六年(852年),李珏以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上柱國、贊皇縣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的身份去世,贈司空,[42]諡曰貞穆。[8][43][44]
李珏性寡慾,早喪妻,不置妾侍,門無饋餉。淮南之人感激他,在他死後叩於闕下,願立碑刻其遺愛。[3]
家庭
祖父:李光朝,鄂州司馬
父親:李仲塾,鹽鐵判官、兼監察御史[45]
兄長:李羽,太子舍人[46]
- 李氏,秘書監河東裴紳妻[46]
兒子: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李絳只在815年短暫任職華州,他只能在那時遇見李珏。
- ^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一:烏重胤在810年 - 818年任河陽節度使,李珏擔任幕僚應在此期間。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二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
- ^ 《諫穆宗合宴群臣疏》
- ^ 6.0 6.1 《舊唐書》卷一十六
- ^ 《新唐書》卷五十四
- ^ 8.0 8.1 8.2 8.3 8.4 8.5 8.6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三
- ^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牛僧孺在825年 - 830年間任武昌節度使,署李珏做他的掌書記應在此期間。
-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九:韋處厚於827年任宰相,829年去世,他評價李珏應在此期間。
- ^ 11.0 11.1 11.2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八
- ^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七
- ^ 13.0 13.1 13.2 《舊唐書》卷一十七下
- ^ 14.0 14.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
-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七
-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
- ^ 18.0 18.1 《新唐書》卷八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六
- ^ 《授楊嗣復李珏平章事制》
-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五
- ^ 22.0 22.1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一
- ^ 23.0 23.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 ^ 24.0 24.1 《冊府元龜》
- ^ 《徐行周五代同居奏》
- ^ 26.0 26.1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六
- ^ 27.0 27.1 《新唐書》卷九十七
- ^ 《新唐書》卷五十五
- ^ 29.0 29.1 《舊唐書》卷一十八上
- ^ 《新唐書》卷八十二
- ^ 31.0 31.1 31.2 《新唐書》卷二百零七
- ^ 《唐文宗皇帝諡冊文》
- ^ 此從兩唐書<武宗紀>。《舊唐書》本傳作九月罷。
- ^ 《新唐書》本傳誤作貶江西觀察使。
- ^ 《舊唐書·武宗紀》《新唐書·武宗紀》、賈緯《唐年補錄》《舊唐書·王起傳》作開成五年八月事,《資治通鑑》從《實錄》《舊唐書·楊嗣復傳》。
- ^ 李德裕《論救楊嗣復李珏陳夷直狀》
- ^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
- ^ 此據《華景洞題名》。《新唐書》本傳、《資治通鑑》皆作宣宗徙其內遷郴州刺史,誤。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
- ^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七
- ^ 蔣伸《授李珏揚州節度使制》
- ^ 杜牧《李珏冊贈司空制》
- ^ 《舊唐書》卷一十八下
- ^ 《舊唐書》本傳作七年卒。《舊唐書·宣宗紀》載卒於大中六年七月丙辰日,但當年七月無丙辰日,疑誤。據《李珏冊贈司空制》,大中六年五月李珏已卒。
- ^ 《新唐書》卷七十二
- ^ 46.0 46.1 李浩 主編 / 政協榆林市榆陽區委員會、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編. 榆阳区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藏志. 北京: 中華書局. 2024: 301《大唐進士盧洵亡室河東裴氏墓誌銘並序》:夫人姓裴氏,字韶之。五世祖行本,以直道貞用冬官侍郎,相天后朝。高祖士淹,當開元、天寶之際,與明皇帝契君臣之分,爲翰林學士,號爲大手筆,遺文餘範,至今在人。潼關不守,公從狩於蜀,馬上侍明皇,語當/時奸臣,公抉剔諷,以至犯顏終不顧,竟以是忌而不相。禮部尚書終位,贈司空。曾祖登,皇洪州司馬,贈秘書少監。祖堪,皇大理評事,贈禮部尚書。父紳,見任秘書監。母趙郡李氏,隴西郡君。外祖羽,太子舍人。外叔祖珏,文宗、武宗兩朝繼居衡軸,清儉孝友,家法居當時第一。. ISBN 9787101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