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貝克

格林·愛德華·李·貝克(英語:Glenn Edward Lee Beck,1964年2月10日),是美國著名網絡電視製片人[1],同時是媒體名人、廣播台主持人、作家、企業家、以及政治評論員,被譽為是保守派的政治評論家。以格林·貝克為名的全國性的廣播脫口秀節目在全美風靡一時。他曾經與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HLN主持同是以格林·貝克為名的電視節目,從2009年1月開始這個節目遷移到了福克斯廣播公司新聞台。貝克著有六部被紐約時報評為暢銷書的作品[2]。貝克也是水星廣播藝術的CEO,這是一個多媒體生產公司,他為公司的廣播、電視、出版物、舞台、網絡等產品出謀劃策。貝克於2011年4月6日宣布在年底退出在福克斯新聞電視台的日常節目,但是他將會與福克斯合作製作節目[3]。貝克最後一次在網絡上做節目是2011年6月30日[4]

格林·貝克
Glenn Beck
格林·貝克
出生格林·愛德華·李·貝克
(1964-02-10) 1964年2月10日60歲)
 美國華盛頓州艾弗萊特
國籍 美國
職業電視節目主持人、政治評論員、電台節目主持人、作家、企業家
配偶克萊爾 (1983–1994)
塔尼亞 (m. 1999); 共四個子女
網站格林·貝克官方網站

貝克的支持者們稱讚他為美國價值觀的忠實捍衛者[5],而批評家則批評他促進了陰謀論,並為了提高自己的評價使用煽動性的修辭[6]

個人生活

童年時期

格林·愛德華·李·貝克出生在華盛頓州埃弗雷特,隨他的父親威廉·貝克及母親瑪麗·貝克居住在華盛頓州的山湖天台市[7]。後來,他們全家搬至了芒特弗農 (阿拉巴馬州)[8],在那裡他們經營著一家位於市中心的「城市麵包房」[9] 。貝克家族於19世紀從德國移居美國[10],貝克從小就接受羅馬天主教的薰陶,在當地的聖靈感孕說天主教學校學習。

格林15歲時和他的姐姐跟隨母親前去薩姆納參加普牙盧普耶穌會學校[11] 。然而他的母親卻在塔科馬港市的普吉特海灣與一名同伴泛舟時不幸溺水遇難。根據當地警方記錄,瑪麗的案子屬於典型的溺水死亡,然而一名海岸警衛隊偵查員卻推測她是故意跳水身亡[11]。貝克在電視和廣播中回憶母親的死時提到母親是自殺[12]

在他們母親去世後,貝克和姐姐住進了父親在貝靈罕姆的家[13],貝克因此就讀於當地的Sehome高中並於1982年六月順利畢業[14],貝克也定期地拜訪他外祖父母在愛荷華州的家[15]。在遭受失去母親和不久後同父異母的兄弟相繼自殺的雙重打擊下,貝克坦言他不得不藉助「傑克丹尼」(一種威士忌)來使自己振作起來。貝克在18歲從高中畢業後,搬到了猶他州的普洛弗,並在那裡的KAYK電台工作。六個月後,由於感覺自己不適合那裡[16] ,貝克離開了猶他州前往首都華盛頓特區,並進入了簡稱WPGC的慈善機構工作[13]

成年時期

在WPGC工作的時候,貝克邂逅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克萊兒[17]。這對有情人在1983年正式結婚,並擁有兩個女兒:瑪麗和漢娜。瑪麗由於在出生時患有嚴重中風,不幸患上大腦性麻痹[17]。1994年,當貝克在與濫用藥物帶來的一系列症狀作鬥爭時,他的妻子選擇了離開他[18] 。貝克曾經酗酒成性並且有染毒品,後來逐漸康復,他同時被診斷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19]

那與妻子離婚那一年,貝克曾表現出自殺的傾向,他甚至曾在科特·柯本的音樂的影響下產生了對自己開槍的幻想.[20]。後來,貝克將自己的成功戒酒歸功於名叫「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的自助組織[20] 。他說自己在參加協會見面會的第一個月就成功停止飲酒和使用大麻。

1996年,貝克在紐哈芬的當地電台工作,當時參議員喬·李伯曼是他節目的粉絲,由於喬是耶魯的校友,貝克得以在喬的推薦下進入耶魯大學學習神學。貝克選修了早期基督學這門課程,不過很快退出了課程,這段學習經歷是貝克接受過的中學後教育的最高程度[20]

在那之後,貝克開始了一次「心靈的探索之旅」,他流連在教堂與書店中尋找答案[20]。貝克後來在自己的表演和書中提到,他第一次自我教育的嘗試是從學習涉及各個領域的六位作家們開始的,貝克開玩笑的稱他們為「連環殺手的圖書館」,這六位作家包括:亞倫·德蕭維奇、約翰·保羅二世阿道夫·希特勒、比利·格拉漢姆、卡爾·薩根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20]。貝克的前任廣播台搭檔帕特·格雷是一位摩爾門徒,當時他推崇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提出的「全面世界觀」,這個世界觀在幾年後被貝克駁回[20]

1999年,貝克與她第二任妻子塔尼亞結婚[20]。他們曾一起尋找屬於自己的信仰的教堂y[20],後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出於她女兒瑪麗的推薦[21][22],他們於當年十月共同加入了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貝克的洗禮儀式是由他今日的工作夥伴,昔日的老朋友帕特舉行的[20] 。貝克的現任妻子是克萊爾,他們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是領養的。知道2011年4月位止,貝克夫婦和四個孩子一直康乃迪克州的迦南居住[23][24]

貝克在2010年宣布他被診斷為黃斑營養不良,他說道:「幾星期前我發現自己的眼睛無法對焦,於是我去找了醫生。他為我做了各種檢測後說『你現在得了黃斑營養不良,你可能在明年就失明,但也可能不會。』」這種失調會導致人在閱讀或識別人臉時發生困難.[25]

事業生涯

2002年,貝克創建了媒體平台水星廣播藝術(Mercury Radio Arts),這一平台囊括了各種廣播、出版、網際網路和現場表演的主體。

廣播

1983年,貝克搬到了位於德克薩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開始在KZFM廣播電台工作[26]。1985年年中,貝克受僱於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一家名為WRKA的電台,成為該電台的晨間汽車廣播的主播[26]。然而他每周末四小時的節目的市場排名後來滑落到了第三,並在1987年在一場和WRKA電台管理層的爭論中突然離開了該電台。

數月之後,貝克加盟菲尼克斯的一家電台KOY-FM(後改名為Y-95)。貝克和亞利桑那州本地人蒂姆·哈特利克(Tim Hattrick)搭檔,共同主持一檔名為「晨間動物園」的節目[27]。1989年,貝克從Y-95辭職並接受了一家休斯頓電台KRBE的工作。然而貝克隨後在1990年因節目排名不佳被解僱[26]

貝克接下來搬到了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在電台WBSB(又稱B104)工作。在那裡,他和一名晨間主持帕特·格雷(Pat Gray)搭檔。在他在B104的任期內,貝克因超速行駛被捕入獄[27]。當格雷和貝克相繼被辭退,兩個人花了六個月的時間計劃他們下一步該怎麼走。1992年初,兩個人都進入了位於康乃迪克州哈姆登的一家電台WKCI-FM(KC101)[27]。1995年,該電台為貝克和格雷在節目中嘲笑一名美籍華裔而致歉。這一事件導致了激進主義團體的抗議[28]。當格雷離開電台搬到鹽湖城的時候,貝克仍然繼續在該電台和維妮·佩恩(Vinnie Penn)搭檔。1998年底,貝克被告知他的合同將於1999年年底結束[27]

2000年,《格倫·貝克節目》(The Glenn Beck Program)在佛羅里達州坦帕市當地電台WFLA第一次播出,並在一年之內將其下午播出時段的排名從第十八名提升到了第一名[29]。2002年2月,普瑞米爾廣播網(Premiere Radio Networks)在全國47家電台播出該節目,並不斷向其他地區擴展。貝克稱該節目的目的是讓聽眾「通過我的表演中感覺良好並且接受真正的我,接受我的缺點和其他一切」[30]。2007年11月5日,紐約時報報道稱普瑞米爾廣播網將延長貝克的合同。截至2008年5月,該節目已在超過280個地域性電台播出,並以650萬聽眾位居全國第四[31]。格倫·貝克本人也獲得了第三的排名[32]

電視

2006年1月,CNN頭條新聞宣布貝克將主持該公司一檔夜間新聞評論節目。這檔可簡單稱為《格倫·貝克》的節目在每周日夜晚播出。CNN頭條新聞將該節目描述為「以其慣有的有趣的視角對當代新聞做出的非傳統的看待」[33]。在貝克快要離開CNN時,他擁有僅次於南希·格蕾絲(Nancy Grace)的第二大數量的聽眾[34]。2008年,貝克獲得了馬可尼廣播獎網絡財團年度人物(Marconi Radio Award for Network Syndicated Personality of the Year)。

2008年10月,有公告說貝克將加盟福克斯新聞頻道[35]。在他進入福克斯之後,貝克主持了從2009年1月開始播出的《格倫·貝克》節目,每周末一期[36]。這一節目在兩年半的運行時間內平均有超過兩百萬的聽眾。2009年9月,貝克的節目所吸引的觀眾,已經多於其他三家(CNN,MSNBC和HLN)同時段具有競爭性的節目[37][38]

貝克主持的節目的高排名並非沒有帶來爭議。《華盛頓郵報》記者霍華德·庫爾茨(Howard Kurtz)認為,貝克對「扭曲的或者具有煽動性的修辭」的利用,已經使福克斯頻道和其新聞工作者為抵消白宮對福克斯的批評(該批評指出,福克斯並不是一家真正的新聞機構)所做出的努力更加複雜[35]

在2011年4月,福克斯新聞和貝克的出品公司水星廣播藝術宣布,貝克將在不久的將來停止他在福克斯的每日節目[39]。隨後,他在福克斯主持的最後一天被確認為6月30號[40][41]。福克斯新聞頻道和貝克共同宣布貝克將和福克斯合作,為福克斯及其數字事業製作一系列的項目[3]

書籍

貝克曾經在2011年的《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排行榜的四個單獨類別中位列首位,這四個類別分別是:精裝非小說類文學作品[42][43],平裝非小說類文學作品[42],精裝小說類文學作品[44] 和兒童圖畫書[45]

以下列舉一部分貝克在不同類別的作品:

非小說類:

  • 《真實的美國:來自心靈的訊息》(The Real America: Messages from the Heart and Heartland). 西蒙與舒爾特出版公司(Simon and Schuster). 2003. ISBN 978-0-7434-9696-4.
  • 《和白痴爭論:如何阻止狹隘的頭腦和大政府主義》(Arguing with Idiots: How to Stop Small Minds and Big Government). 西蒙與舒爾特出版公司. 2009. ISBN 978-1-4165-9501-4.
  • 《懦夫:政治家、激進分子和媒體拒絕言說的事》(Cowards: What Politicians, Radicals, and the Media Refuse to Say).西蒙與舒爾特出版公司. 2012. ISBN 978-1-4516-9347-8.

小說類:

兒童類:

  • 《聖誕毛衣:一本圖畫書》(The Christmas Sweater: A Picture Book). 西蒙與舒爾特兒童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Children's Publishing). 2009. ISBN 978-1-4169-9543-2.

舞台演出和演講

從2005年開始,貝克每兩年在全美做一次巡演,兼有單口喜劇演講的特徵。他的巡迴在近幾年吸引了約20萬的粉絲[46]

在格林·貝克的家鄉, 支持者和反對者在貝克被市長授予榮譽的這一天舉起了手工製作的標語。

2003年三月,貝克組織了一系列的集會,以支持為即將來臨的伊拉克戰爭進行的裁軍。2008年5月,貝克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美國步槍協會的大會上,發表了主要演講[47]。2009年8月下旬,貝克的家鄉的市長,宣布他將授予貝克城市關鍵獎(Key to the City),並指定2009年9月26日為「格倫·貝克日」[48] 。2009年12月,貝克製作了一個特別的電影:《聖誕毛衣:回歸救贖》(The Christmas Sweater: A Return to Redemption)[49]。2010年1月至2月,貝克和福克斯新聞主持人比爾·歐瑞利(Bill O'Reilly )進行巡演合作。

慈善事業

2011年,貝克成立了非盈利性機構水星一號(Mercury One),通過自身企業運作而非捐贈維持運營[50]。在2011年初,貝克開始致力於開發一個服裝系列品牌,出售並盈利;2011年10月,水星一號開始在網站1791.com上獨家發售精小而高端的服裝系列——1791。該系列的首批服裝由麻薩諸塞州洛威爾(Lowell,Massachusetts)的American Mojo製作完成[51]

政治觀點

格林·貝克自詡為自由保守主義評論家。他崇尚包括個人責任、個人慈善宗教自由、有限政府以及家庭是社會的基石等核心價值觀。格林·貝克提倡較低的國家債務,並曾公開表示「保守主義者相信債務會帶來不利的關係,因此從政府到個人都應量入為出並且爭取財政獨立」 [52]。他支持公民合法持有槍枝而反對限制槍枝的法律[53]。在2012年8月的一檔採訪欄目中,當貝克被問及同性婚姻是否會成為某種對國家的威脅時曾作出如下回答:「不,我不反對,托馬斯·傑斐遜曾說過,『如果這樣做既不會讓我斷腿又不會讓我錢包遭到洗劫,那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54]

格林·貝克不認為人類活動是全球暖化[55]的罪魁禍首,但他並不否認人類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因此他也身體力行地購買帶有「綠色」設計理念的住宅[56]。他也將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ACESA)視為財富再分配的手段之一,並且曾表達了對京都議定書的牴觸之情[57]

反對進步主義

在2010年保守政治行動會議(CPAC)的核心報告上,貝克在黑板上寫下「進步主義」然後指出這是美國正患有的一種惡疾,並補充道「進步主義是美國的癌症,並且正在蠶食著我們的美國憲法!」[58][59]根據貝克的言論,由約翰·杜威、赫伯特·克羅利等人提出的所謂進步主義影響了西奧多·羅斯福伍德羅·威爾遜在任時的政策,並最終成為「羅斯福新政」的基本政策之一[58]。貝克在他的著作《常識》中提到,「進步主義政黨意志相背離,而與妄圖迫使個人自由與意志必須完全服從國家的人們的意志相契合」 [58]。貝克甚至將一些進步主義人士組成的團體稱為「犯罪集團」,並認為該集團旨在篡權</ref>[60]。該集團成員包括卡斯·桑斯坦、范·瓊斯、安迪·斯特恩、約翰·伯德斯塔、韋德·拉斯科、喬爾·羅傑斯以及弗朗西斯·皮文[61]。甚至現任總統貝拉克·歐巴馬也被其列入該「犯罪集團」的黑名單[62]。在貝克看來,他們已經在包括高盛在內的一系列進步主義機構中供職以實現他們的陰謀[60]。在探求這些公司的底細的過程中,貝克將自己比作以色列納粹獵人,並在他的廣播節目中發誓「將做一名進步主義獵人,至死方休,我將揪出這些禍國殃民的害蟲並將他們公之於眾,不論他們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是否能夠承受這樣的壓力」。

自由派歷史學家肖恩·倫茨曾公開指責貝克有關進步主義陰謀論,認為他只是將幾十年前約翰柏奇會的右翼極端主義重新搬出來。[63]倫茨認為貝克之所以得出謬誤的結論是因為他將自己置身於由反對主流政治的歷史人物所構造的錯誤的時空中。

喬治·沃克·布什總統的發言人,保守派人士戴維·弗洛姆同樣不贊成貝克的觀點,並指出「貝克列舉的都是當年鬱郁不得志的政客,而他編造的故事卻使自己看起來像是掌握了拯救社會的秘密一樣」。

與民主黨政府官員的爭論

貝克曾拿出「獨家錄影帶」表明,白宮通訊主任安妮·塔鄧恩曾表示「第三個竅門事實上是得自於我最愛的兩個政治哲學家,毛澤東德蕾莎修女——兩人很少被聯繫在一起。但這兩位我最愛看齊的人,基本上是傳達一個簡單的要點:你得選擇,你得挑戰,你得反問說:你得琢磨如何做前所未有的事」。對此,貝克將毛澤東阿道夫·希特勒進行類比,並指責鄧恩「簡直是瘋了」[64]。鄧恩之後解釋說這是為了造成反諷的效果[65]

反對政府舉債開支演講

貝克曾在一檔節目中向公眾強調美國國債已達到令人髮指的地步,應當引起人們的警惕。他認為,過多的負債將使州政府無力承擔社保金、聯邦醫療保險、養老金等多種保證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福利從而造成社會的不安定。他強調政府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應當認識到當前負債形式的緊迫性而減少那些毫無意義的開支。

影響

政治及歷史

W. Cleon Skousen,一位多產的保守派政治作家、美國憲法論者、信仰政治理論家[66][67],對貝克(Beck)的思想體系很有影響。摩門教的Skousen作為John Birch Society[68]的反共產主義者[69],創作了很多題材的作品:六天戰爭、摩門末世學、新世界秩序陰謀,甚至教育孩子。Skousen認為美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精英們正在與共產主義者合作,意圖在美國偷偷建立一個世界政府。貝克(Beck)提到Skousen的《赤身裸體的共產主義者(The Naked Communist)》[70],特別是《5000年的飛躍(The 5000 Year Leap)》(最初在1981年出版)時,稱讚Skousen的「智慧之語」乃是「受到神聖啟發而出的」,他在2007年說這「改變了他的生活」。Skousen的侄子,Mark Skousen說,《飛躍》反映了Skousen「對美國憲法的熱情」,他認為「憲法是受上帝啟發的,而且是美國成為成功的國家背後的原因」[71]。貝克推薦這本書,稱它為了解當前美國政治前景、成為「9月12日」人士[72]「必讀」的。貝克為2008版的《飛躍》作序,而且他在節目中的推薦將這本書推上了亞馬遜政府類書籍的銷售冠軍寶座長達幾個月[72]。2010年,保守派《每周標準(Weekly Standard)》的Matthew Continetti批評了貝克陰謀性的偏向,稱他為「Skousen狂熱者(Skousenite)」。另外,Alexander Zaitchik,2010年出版的書《尋常的荒唐話:格倫貝克與無知的勝利(Common Nonsense: Glenn Beck and the Triumph of Ignorance)》的作者,將Skousen稱為「貝克最喜歡的且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Cleon Skousen的鬼魂」[73],並指出貝克的9-12計劃必讀書單10本書裡有4本為他所著。

在關於貝克和Skousen的討論中,Continetti寫道,「Skousen的作品之一吸收了卡羅爾·奎格利的《悲劇與希望)》(Tragedy and Hope,1966),這本書提出20世紀的歷史是矛盾中的秘密團體的產物。」,並提出在貝克的小說《歐弗頓之窗(The Overton Window)》中,貝克稱它是基於事實的小說,他的一個角色說過「卡羅爾·奎格利在《悲劇與希望》中揭露了這個計劃,避免戰爭悲劇唯一的希望就是聯合世界經濟以形成全球的穩定及和平。」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Sean Wilents說,除了Skousen,Robert W. Welch, Jr.,John Birch Society的創始人,也是貝克世界觀的關鍵思想基礎[74]。Wilentz寫道,貝克對neo-Biechite思想的宣傳已經超越了Welch或是Skousen夢想的程度[74]

貝克在節目中經常引用的書還有Amity Shlaes的《被遺忘的男人(The Forgotten Man)》、Jonah Goldberg的《自由的法西斯(Liberal Fascism)》、Larry Schweikart和Micheal Allen的《美國愛國者歷史(A Patriot’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d)》以及Buiton W. Folsom Jr.的《新的方法還是不成熟的方法(New Deal or Raw Deal)》。貝克也強力推薦他的聽眾們去閱讀《即將到來的暴亂(The Coming Insurrection)》,一本由一個法國馬克思主義者的團體寫的著作,來探討他們眼中即將來臨的資本主義文化的崩塌;以及《The 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G. Edward Griffin所著的論述美國聯邦儲備系統侵犯國民經濟自由的書。[75]

在2010年6月4日,貝克對Elizabeth Dilling在1936年的作品《The Red Network: A Who’s Who and Handbook of Rdicalism for Patroits》表示贊同,他說:「這是本寫於1936年的書,紅色網絡。人民——[Joseph] McCarthy絕對是正確的……關於美國哪些人是共產主義者。」[76]貝克被一大批人批評,包括Menachem Z. Rosensaft和Joe Conasom,他們表示Dilling是一個坦率的反閃族人和納粹同情者。[77][78][79]

宗教

貝克感謝上帝將他從毒品酗酒、性格晦暗和形單影隻中拯救出來。2006年貝克在猶他州鹽湖城進行了一段短獨白,詳細講述了他如何被「上帝的治癒的力量」轉化[80]。這段獨白兩年後被Deseret Book,一個由LDS教堂所有的出版公司,製成CD發行,標題為《An Unlikely Mormon: The Conversion Story of Glenn Beck》。[81]

作家Joana Brooks認為貝克是在他陷入「摩門教深度孤立的想法和文化」中之後才建立了「反共產主義融合思想」和「連線畫圖陰謀理論」。Brooks總結道,貝克對禱告和齋戒的提倡是基於摩門教表現精神挑戰的集體齋戒產生的,而貝克「蓄意的多愁善感」和易於落淚標誌了「無疑的摩門教模式的男子氣概(適時地表現脆弱的情感是力量的表現)」和精神性。猶他州立大學摩門教歷史及文化研究的阿靈頓主席Philip Barlow曾說過貝克認為美國憲法是「受上帝啟發的文件」,提倡限制政府、在公眾範圍內保留上帝的位置,這些都「有明顯的對摩門教的同情」。[82]貝克知道摩門教「信條不同於」傳統的基督教,但他說這就是摩門教吸引他的地方,「對於我來說,一些傳統的信條並沒有作用」。[83]

參考資料

  1. ^ Stelter, Brian. Beck Takes His Conservative Internet Shows to the Dish Network.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2, 2012 [201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 ^ Rose, Lacey (April 26, 2010), "Glenn Beck Inc"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5-25,
  3. ^ 3.0 3.1 "Fox News Announces New TV, Digital Projects With Glenn Beck". Foxnews.com.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9). 
  4. ^ Glenn Beck's last show on Fox News. Politico.com. [2012-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5. ^ Deggans, Eric (September 11, 2009), Glenn Beck Fans say he Represents their American Valu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 Petersburg Times
  6. ^ Glenn Beck no Stranger to Conspiracy Theories or Incendiary Rhetoric. Media Matters for America. [September 10,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7). 
  7. ^ Muhlstein, Julie. date= October 2, 2009 Turns out Glenn Beck actually was born in Everett 請檢查|url=值 (幫助). Everett Herald.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6). 
  8. ^ Ganser, Tahlia. Beck charms while protesters vent. Skagit Valley Herald. September 27,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0月2日). 
  9. ^ The Skagit Valley Herald, Tahlia Ganser, 9/27/09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10-02.
  10. ^ Valkyrie January 5, 2009. Glenn Beck. 2009-01-05 [2012-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3). 
  11. ^ 11.0 11.1 Kamb, Lewis. Among Beck's roots in the state lies a South Sound mystery. The News Tribune. Tacoma. 2009-09-26 [2009-10-12]. [永久失效連結]
  12. ^ Glenn Beck biograph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Salon.com
  13. ^ 13.0 13.1 Zaitchik, Alexander. The making of Glenn Beck: His roots, from the alleged suicide of his mom to Top 40 radio to the birth of the morning zoo. Salon Magazine. September 21, 2009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5). 
  14. ^ Valdes, Manuel. Glenn Beck's homecoming riles up people in Washington. Seattle Times. 2009-09-26 [2009-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8). 
  15. ^ Purdum, Todd S., Beck and the Beast, Vanity Fair (magazine), May 2012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2) 
  16. ^ Arave, Lynn. Glenn Beck not household name – yet. Deseret Morning News (Salt Lake City). November 26, 2006 [November 18,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4). 
  17. ^ 17.0 17.1 Zaitchik, Alexander. Glenn Beck becomes damaged goods; The radio phenom takes over the morning zoo, makes fun of miscarriages and flames out. Salon Magazine. September 22, 2009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6). 
  18. ^ About Glenn Beck. Glenn Beck. [September 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2). 
  19. ^ Glenn interviews Ty Pennington. [2010-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Zaitchik, Alexander. Glenn Beck rises again: Getting clean, getting Mormon, getting talk radio – and going to Yale, with the help of Joe Lieberman. Salon Magazine. September 23, 2009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2). 
  21. ^ Lawson, Jamie. Glenn Beck: The Real Story. LDS Living. 2007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3).  參數|magazine=與模板{{cite journal}}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magazine}}|journal=) (幫助)
  22. ^ Stelter, Brian. A Folksy Guy, in Recovery, about to land Million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11, 2007 [2010-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23. ^ Glenn Beck's House On Market For Almost $4 Mill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lideshow and article at The Huffington Post, March 18, 2010
  24. ^ Jha, Paresh. It's official: Glenn Beck sells New Canaan home for $3.6M. Stamford Advocate. April 29, 2011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0). 
  25. ^ Katz, Neil. Macular Dystrophy Scare: Is Glenn Beck Going Blind?. CBS News. July 19, 2010 [July 19,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1). 
  26. ^ 26.0 26.1 26.2 Alexander, Zaitchik. Glenn Beck becomes damaged goods. Salon Magazine. 2009-09-22 [201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27. ^ 27.0 27.1 27.2 27.3 Alexander, Zaitchik. Glenn Beck rises again. Salon Magazine. 2009-09-23 [201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28. ^ Wong, Stacy. Station Apologizes For Mocking Asians. The Hartford Courant. October 20, 1995 [201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29. ^ Beck muscles out Dr. Laura at WFLA. St. Petersburg Times. 2001-09-18 [201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0. ^ About Glenn. [201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6). 
  31. ^ The Top Talk Radio Audiences. Talkers magazine. [201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4). 
  32. ^ The Top Talk Radio Audiences. Talkers Magazine. 2010-03-03 [2012-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7). 
  33. ^ Glenn Beck. [201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12). 
  34. ^ Stelter, Brian. Beck Leaving CNN for Fox News. The New York Times. 2008-10-16 [2012-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6). 
  35. ^ 35.0 35.1 Kurtz, Howard. A Network Divided: The Glenn Beck Factor. The Washington Post. 2010-03-15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36. ^ Glenn Beck joins Fox New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Politico. Retrieved on 2012-11-06.
  37. ^ Ratings. mediabistro.com. September 15, 2009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8). 
  38. ^ Gold, Matea. Fox News' Glenn Beck strikes ratings gold by challenging Barack Obama. Los Angeles Times. 2009-03-06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39. ^ Mirkinson, Jack. Glenn Beck To 'Transition Off' Fox News Program. The Huffington Post. April 6, 2011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1). 
  40. ^ Mirkinson, Jack. Beck's Last Day On Fox News: June 30. The Huffington Post. June 2, 1011 [201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5). 
  41. ^ Mirkinson, Jack. Glenn Beck Talks About End Of His Fox News Show. The Huffington Post. June 3, 2011 [201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2). 
  42. ^ 42.0 42.1 Stableford, Dylan, Glenn Beck's 'Idiots' to Top Times Bestseller List, Too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Wrap, October 01, 2009
  43. ^ Best Sellers: Hardcover Nonfi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9, 2007 [201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1). 
  44. ^ Ariens, Chris. Glenn Beck's 'The Christmas Sweater' to Debut at #1. TVNEWSER. November 19, 2008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3). 
  45. ^ Best Sellers : Children's Books, The New York Times, November 5, 2009.
  46. ^ Von Drehle, David. Mad Man: Is Glenn Beck Bad for America?. 時代雜誌. September 28, 2009, 174 (12): 30 [2012-11-06]. ISSN 0040-78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7).  (cov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7. ^ 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 – NRA Website Gateway. NRA.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48. ^ Lacitis, Erik. Mount Vernon council distances itself from honor for talk-show host. seattletimes. NiSource.com. September 24, 2009 [2012-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7). 
  49. ^ Childers, Joseph, "Glenn Beck's 'Christmas Sweater': A Viewer’s Guide"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2-02., December 4, 2009, trueslant.com
  50. ^ Urbanski, Dave, People of Merit’: Glenn Beck Launches 1791 Clothing Line, The Blaze (web site), October 10, 2011 [201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5) 
  51. ^ Sampson, Katie; Jordan, Katy. Glenn Beck’s T-party: Commentator shapes clothing line for conservative views. Boston Herald. October 16, 2011 [201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9). 
  52. ^ Beck, Glenn. Commentary: Obama no, McCain maybe. CNN. [2009-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53. ^ Glenn Beck: Gun Week!. May 12, 2008 [November 15,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54. ^ Tenety, Elizabeth, "Glenn Beck, Gay Marriage Advoc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12, 2010, Retrieved October 31, 2010.
  55. ^ Beck, Glenn. An Inconvenient Book. Simon & Schuster. November 2007. ISBN 978-1-4391-6857-8. 
  56. ^ McCafferty, Dennis. Don't judge Beck by his cover. USA Weekend: 3. February 21, 2010 [May 31, 2010]. [永久失效連結]
  57. ^ Glenn Beck: Global Warming Petition Projec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lennBeck.com. Retrieved 2009-09-03.
  58. ^ 58.0 58.1 58.2 Matthew Continetti|Continetti, MatthewThe Two Faces of the Tea Par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Weekly Standard, Vol. 15, No. 39, June 28, 2010
  59. ^ Mediaite, Full Video: Glenn Beck’s CPAC 2010 Keynote Addr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0. ^ 60.0 60.1 "Crime Inc.: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lenn Beck Program, May 17, 2010
  61. ^ "Crime Inc. Bio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lenn Beck Program
  62. ^ "Glenn Beck: Crime In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lenn Beck Program, April 30, 2010
  63. ^ "Glenn Beck: Drawing On 1950s Extrem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resh Air|Fresh Air from WHYY on NPR, October 13, 2010
  64. ^ Beck falsely claimed Anita Dunn "worships" "her hero" Mao Zedong. Media Matters. 2009-10-15 [2012-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英語). 
  65. ^ Obama aide fires back at Beck over Mao remarks. CNN. 2009-10-16 [2012-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8) (英語). 
  66. ^ by Brooks, Joanna, "How Mormonism Built Glenn Beck"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7-06., Religion Dispatches, October 7, 2009
  67. ^ Israelsen-Hartley, Sara. BYU professors: Glenn Beck doesn't speak for all Mormons. Deseret News. December 5, 2009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6). 
  68. ^ Cleon Skousen|Skousen, Cleon (1963), The Communist Attack on the John Birch Societ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9. ^ Zaitchik, Alexander, (September 16, 2009), "Meet the Man who Changed Glenn Beck's Lif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alon Magazine
  70. ^ Glenn Beck Show Transcript from November 21, 20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lenn Beck to Bill Bennett
  71. ^ Mark Skousen|Skousen, Mark (March 19, 2009), "Glenn Beck Re-Energizes the Conservative Move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uman Events
  72. ^ 72.0 72.1 "Meet the Man who Changed Glenn Beck's Lif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Zaitchik, Alexander, (September 16, 2009), Salon Magazine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salon1」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73. ^ Zaitchik, Alexander, (2010), Common Nonsense: Glenn Beck and the Triumph of Ignorance, John Wiley and Sons, ISBN 0-470-55739-7, Chapter 12: "The Ghost of Cleon Skousen", pp. 210–234, Books Preview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4. ^ 74.0 74.1 "Confounding Fathers: The Tea Party’s Cold War Roo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ilentz, Sean (October 18, 2010), The New Yorker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nyer1」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75. ^ Clabough, Raven. Beck Interviews Griffin, Exposes Fed. The New American. March 26, 2011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76. ^ Glenn Beck: America's Next Presid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ranscript from GlennBeck.com, aired on June 4, 2010
  77. ^ Menachem Rosensaft|Rosensaft, Menachem, "Glenn Beck’s Nazi Loving Train Wre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altimore Jewish Times, June 10, 2010
  78. ^ Joe Conason|Conason, Joe, "Glenn Beck's Favorite Naz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alon Magazine, June 7, 2010
  79. ^ Honoroff, Zach, "Who is Elizabeth Dilling, and Why is Glenn Beck a F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istory News Network, June 14, 2010
  80. ^ Arave, Lynn. Glenn Beck not household name – yet: He performs 'stand-up comedy with a message'. The Deseret News. November 27, 2006 [201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81. ^ Unlikely Mormon: The Conversion Story of Glenn Beck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7-13. – product description at Deseret Book
  82. ^ Sonmez, Felicia, "Mormons have Mixed Views of Beck's Ris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3, 2010
  83. ^ Glenn not a Christia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Glenn Beck Program Transcript from December 7,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