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弧
李培林,中国导演 (1916-2004)
桑弧(1916年12月22日—2004年9月1日),本名李培林,男,浙江寧波人,生於上海,中國導演、編劇,原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擅長自編自導,導演、編劇的多部作品在國內外獲獎。導演代表作有《不了情》、《太太萬歲》與《祝福》等。
桑弧 | |
---|---|
導演 | |
本名 | 李培林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 | 中華民族 |
籍貫 | 浙江寧波 |
出生 | 1916年12月22日 |
逝世 | 2004年9月1日 | (87歲)
職業 | 導演、編劇 |
語言 | 普通話 |
生平
年輕時李培林理想是做一名新聞記者,但他於1934年考入位於外灘的中國銀行當練習生,業餘愛好京劇以及麒派藝術,並以「醉芳」為筆名寫些戲評。1935年他認識了周信芳。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又因周信芳的介紹而認識了導演朱石麟。1941年他第一次以「桑弧」為筆名創作了劇本《靈與肉》,與後面創作的《人約黃昏後》、《洞房花燭夜》先後被朱石麟拍攝成電影。[1]據說桑弧藝名源自「當年蓬矢桑弧意,豈為功名始讀書」。
從他1944年導演的首部電影《教師萬歲》開始就關注於市井小人物的生活,[2]1946年8月成為文華影片公司的導演[3]。而之後又與張愛玲合作推出電影《不了情》、《太太萬歲》,後作當時被稱為「1947年度銀壇壓卷之作」。[4]因女主角張瑞芳久治不愈的肺結核以及第二次國共內戰的緣故,桑弧與張愛玲三度合作、預備於1948年拍攝《金鎖記》的計劃宣告流產。
1949年其拍攝的電影《哀樂中年》上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桑弧拍攝的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第一部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仍獲得了多個國際影展的獎項。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桑弧遭到了輪番批鬥,桑弧一度表示「此生再也不拍電影」。
作品
拍攝時間 | 片名 | 職務 | 備註 |
1941年 | 靈與肉 | 編劇 | |
1942年 | 人約黃昏後 | 編劇 | |
洞房花燭夜 | 編劇 | ||
1943年 | 儂本痴情 | 編劇 | |
1944年 | 教師萬歲 | 導演、編劇 | |
1945年 | 人海雙珠 | 導演、編劇 | |
1947年 | 不了情 | 導演 | 張愛玲編劇 |
假鳳虛凰 | 編劇 | ||
太太萬歲 | 導演 | 張愛玲編劇 | |
1949年 | 哀樂中年 | 導演、編劇 | |
越劇精華 | 導演 | ||
1950年 | 太平春 | 導演、編劇 | |
1951年 | 有一家人家 | 導演 | |
1954年 | 梁山伯與祝英台 | 導演、編劇 | |
1955年 | 天仙配 | 編劇 | |
1956年 | 祝福 | 導演 | 改編自魯迅小說 |
宋士傑 | 編劇 | ||
1958年 | 英雄趕派克 | 導演、編劇 | |
1959年 | 春滿人間 | 導演、編劇 | |
1962年 | 魔術師的奇遇 | 導演、編劇 | |
1963年 | 柳蔭記 | 編劇 | |
槐蔭記 | 編劇 | ||
1965年 | 上海之春 | 導演 | |
1974年 | 無影燈下頌銀針 | 導演 | |
1975年 | 第二個春天 | 導演 | |
1979年 | 她倆和他倆 | 導演、編劇 | |
1981年 | 子夜 | 導演、編劇 | |
1982年 | 鹿鈴 | 編劇 | |
1983年 | 浪花細沙 | 藝術指導 | |
1984年 | 郵緣 | 導演、編劇 | |
1986年 | 女局長的男朋友 | 導演、編劇 |
榮譽
- 1954年 第八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音樂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
- 1955年 第九屆英國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映主獎:《梁山伯與祝英台》
- 195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金獎:《梁山伯與祝英台》
- 1957年 第十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祝福》
- 1958年 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祝福》
- 197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她倆和他倆》
- 198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郵緣》
參考資料
- ^ 丁亞平,中國電影藝術史研究叢書 中國電影藝術史 1940-1949,文化藝術出版社,2017.12,第299頁
- ^ 著名電影藝術家桑弧逝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成都日報 2004年09月04日
- ^ 丁亞平編著,中國電影歷史圖志 1896-2015 上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CLINMA 1896-2015,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11,第339頁
- ^ 才子佳人 張愛玲與桑弧的「不了情」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7-25.杭州日報 2009年0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