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

壯族唱歌活動

壯族歌圩壯語hawfwen)是壯族人民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型唱歌活動,壯族自古有好歌的習俗,歌圩在壯語中的意思是「野外水邊和坡地上的集市」,源于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活動。主要有節日性歌圩、臨場性歌圩與競賽性歌圩之分。有的歌圩則兼有節日性、紀念性和祭祀性三者。從季節與習俗上看,農曆三月三的歌圩是各種形式歌圩中最隆重的一次。

稱呼

歌圩在標準壯語中被稱為「hawfwen」,在壯族聚居區各地的名稱都不同。例如在龍州一帶被稱為「fawhlwenx」或「noengzdoengh」,來賓一帶稱之為「faengzhaw」,大新一帶稱之為「gaeujngiemh」或「noengzdoengh」,馬山一帶稱之為「habhaw」,德保靖西那坡一帶稱之為「hanghsei」,環江宜山一帶稱之為「hawbij」。

歷史

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動,但進入社會發展後期,這種祭祀性活動逐漸演變成以民眾間的交流為主,並且多著重於歌唱活動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體性的歌圩活動。據記載,早在宋朝歌圩便已流行起來。南宋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記有:壯人「迭相歌和,含情淒婉,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這段文字描述了青年男女相聚在一起的歌圩場景。明朝後歌圩有了進一步發展,並定期地於固定地點舉行。

活動傳統

歌圩一般出現在較大的壯族聚居區,以三四月間為最盛,其中農曆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秋季舉辦的歌圩多為八九月中秋時進行。歌圩活動一般持續三五天,地點有固定的圩場、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場所如空地、山坡上等。

歌圩的基本內容包括固定的祭祀儀式、青年男女們進行交往所需要的倚歌擇配對唱、賽歌賞歌、拋繡球、搶花炮和師公戲、採茶、壯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