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8
殲擊8型戰鬥機(殲-8或稱J-8),北約命名為「長鬚鯨」(Finback),是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生產的單座、雙發、高空高速第三代戰鬥機,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該機是中國空軍在換裝蘇愷-27戰鬥機以前最先進的攔截機。
殲-8、殲-8II J-8、J-8II 北約代號: 長鬚鯨(Finback) | |
---|---|
概觀 | |
類型 | 殲擊機 |
代號 | 北約代號:Finback(長鬚鯨) |
乘員 | 1人 |
首飛 | 1969年7月5日 |
服役 | 1980年 |
設計 | (按時間順序)宋文驄、黃志千、王南壽、葉正大、顧誦芬 |
生產 | 瀋陽飛機工業集團 |
產量 | 380架 |
現況 | 75架現役 |
主要用戶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
衍生自 | 米格-21/殲-7 |
技術數據(殲-8II) | |
長度 | 21.38公尺 |
翼展 | 9.34公尺 |
高度 | 5.41公尺 |
翼面積 | 42.19平方公尺 |
空重 | 9,920公斤 |
正常起飛重量 | 15,205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 | 19,800公斤 |
發動機 | 2具渦噴-13B-II型渦噴引擎 |
推力 | 通常:2×42.7千牛 後燃器開啟:65.9千牛 |
性能數據(殲-8II) | |
最大速度 | 2.3馬赫(12000公尺) |
爬升率 | 200公尺/秒 |
實用升限 | 20500公尺 |
最大航程 | 2150公里 |
作戰半徑 | 800公里(無空中加油) 130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 |
巡航半徑 | 2,500公里 |
武器裝備(殲-8II) | |
機砲 | 一門23-3型23公釐雙管機砲 |
飛彈 | 霹靂-2紅外線導引飛彈 霹靂-5紅外線導引飛彈 霹靂-8紅外線導引飛彈 霹靂-11半主動雷達導引飛彈 霹靂-12主動雷達導引飛彈 R-27中程空對空飛彈 鷹擊-91反輻射飛彈 |
炸彈 | 雷石-6滑翔導引飛彈 傳統航空炸彈 |
發展歷程
1964年5月由航空研究院提出在米格-21基礎上研製高空高速殲擊機,同年10月方案論證提出作戰對象為美國空軍的B-58兩倍音速高空轟炸機和F-105戰鬥轟炸機。1965年5月17日,羅瑞卿批准新殲的戰技指標和研製任務,並正式命名為殲-8。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承擔具體任務。1968年7月,首批2架殲-8總裝完畢。1969年7月5日,原型機由尹玉煥駕駛首飛成功。[1]
由於早期殲-8飛機的射控雷達性能不佳,且缺乏適用的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因而遲遲未能形成戰鬥力,被軍隊稱為「和平鴿」[2],設計之初強調的超視距作戰能力直到2000年後才得以實現。
原本殲-8將依據「八二工程」(Peace Pearl Program ,PPP,又稱和平珍珠計畫)與美國格魯曼公司進行航電升級來達到三代機的戰力,但六四事件爆發後中國遭到美方禁運,雖然曾透過部分零件重啟合作的方式迴避規定,但仍以失敗告終。此次中美交流僅僅獲得一些經驗,未能有效改變殲-8的性能。
因為其1969年首飛,但直到1980年才正式服役,等到服役時已經屬落後,所以生產總量並不多。殲-8總共生產了不到400架,已於2012年左右停產。2011年開始,殲-8逐步除役[3][4]。由於殲8機動性較差,所以如今大多被用於執行偵察和電子戰任務。至2023年底,僅剩殲偵-8F偵察型在役。
2017年中俄「航空飛鏢」大賽,殲-8DF以高速偵察機項目參賽,最終贏過蘇-24MP獲勝。[5]
由於機身過長,該機在中國軍迷間有「空中蔡國慶」、「人操火箭」和「飛行鉛筆」之稱。
型號
殲-8白天型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殲-8的進度被大大拖延,直到1979年12月才正式定型,而計畫安裝的204單脈衝射控雷達和交流電供電系統此時也未完成研發工作,只能安裝226雷達測距器,使得初期的殲-8隻能作為晝間攔截機使用,因此最早定型的殲-8被稱為殲-8白,1985年該型停產[6]。
殲-8R/殲偵-8
殲-8R是衍生自殲-8白的戰術偵察型,該型號在機腹加裝由美國和西德聯合提供的KA-112A偵查莢艙方案,1984年空軍決定改裝10架殲-8白為殲-8R型,1989年8月完成改裝[6],2011年退役。
殲-8I/殲-8A
早期定型的殲-8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1976年3月擁有全天候作戰能力的殲-8I開始研製,改進包括電子、座椅、氧氣系統和組合儀器重新設計,將兩門30公釐30-1機砲換為一門23公釐23-3型雙管機砲。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於1978年2月完成生產圖,並開始試製。首機於1980年5月完成總裝。同年6月15日地面試車時,由於液壓系統故障造成引擎起火,整機燒毀。第二架原型機在更換液壓泵後於1981年4月24日完成首飛。1985年7月27日正式定型,終於達到了1965年確定的技術要求。研製了17年的204單脈衝射控雷達也在1984年完成設計定型工作,搜索距離僅為18公里,正式命名為射擊雷達-4型。然而殲-8A投產時已落後,單脈衝電晶體技術可靠性太差,又不具備下視功能,所用的霹靂-2乙飛彈早已停產,霹靂-5乙空空飛彈又和204雷達不匹配,根本不能執行作戰任務,所以只生產了31架就於1990年停產。
殲-8ACT
1982年,中國開始在殲-8飛機的基礎上發展「主動控制技術驗證機」(ACT)改型,用於驗證在飛行縱軸上的主動控制技術,聯邦德國MBB公司參與了該項目並負責對操縱系統進行評審[7]。1988年12月8日,殲-8ACT完成首飛。1989年1月28日,殲-8ACT模擬式縱軸線傳飛控系統完成試飛。1990年6月24日,殲-8ACT數字式縱軸線傳飛控系統閉環首飛成功,標誌著該機驗證獲得初步成功,其技術後來由殲-8IIACT驗證機繼續研製並推進發展。 [1]
1991年4月23日,殲-8ACT正常完成了例行試飛,著陸時輕跳起30公分,機師推桿制止機頭上仰。但因動作稍猛,而試驗中的飛行控制軟體存在缺陷,使得這一操縱動作超出了計算機的運算範圍,飛行控制軟體完全失效。飛機第二次跳躍至10公尺高度,傾斜35度,機師被迫跳傘逃生,飛機墜毀。
殲-8E
由於殲-8A設計時間較早,配套的航電系統落後,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開始對殲-8A進行改進,改進包括將射雷-4雷達替換為殲雷-7甲改射控雷達,探測距離提高到28公里,增加使用霹靂-5空對空飛彈的能力,加裝941型箔條/紅外干擾彈綜合投放器、全向雷達告警器等設備。1992年11月24日第一架改裝後的殲-8E飛機首飛,1993年7月通過技術鑑定,1996年3月31日殲-8E與殲-8IIM同日首飛,隨後殲-8A飛機陸續被改裝為殲-8E[6],已於2011年全部退出解放軍現役。
八二工程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接洽購買作戰飛機,但隨後轉為引進西方航電技術改進國產作戰飛機。1980年劉華清訪美期間就曾洽談改進殲-8飛機的事宜。1983年11月6日,鄧小平在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報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關於開展中美軍事技術合作事項的請示》的請示上批示「要增加改裝殲8電子射控系統項目」。1984年6月張愛萍訪美再次與美方洽談有關事宜,同年6月12日,美國總統雷根將殲-8II改進項目列入FMS(對外軍事銷售)渠道。出於「貨比三家」的考慮,中國還曾向英國馬可尼公司和法國達梭公司尋求改進殲-8II飛機的方案,以色列也提出參與改進的意向[8],最終中國決定採用美國提供的改進方案[7]。
1985年10月1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發文批覆,表示原則同意用美國技術改裝殲-8II飛機。1986年10月30日,中美雙方簽訂LOA文件,文件中規定美國為中國提供55套生產型設備和4套原型設備,預計總費用約5億美元[7]。合作項目美國稱為「和平珍珠」(Peace Pearl Program,PPP),而中國國內則稱為「八二工程」。
1987年7月,格魯曼公司被選定為「八二工程」主承包商。改進項目包括加裝AN/APG-66(V)脈衝都卜勒雷達、座艙顯示系統、1553B數據匯流排、射控計算機、慣導系統等[9]。除此之外雙方還探討引進AIM-7M空對空飛彈,為殲-8II換裝F404引擎等事宜[10]。
兩架殲-8II飛機和一個機頭段模型於1989年1月20日通過美國空軍的C-5運輸機從沈飛公司運至美國格魯曼公司,中方約20名技術人員前往紐約長島格魯曼公司工廠、代頓空軍基地進行培訓學習。
1989年6月4日,中國發生六四事件,西方國家重新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該項目被迫停頓。1989年10月美方重新啟動該項目,1990年4月美方要求中方增加2億美元預算以支付停工期間的費用,而此時中國已經轉向同蘇聯談判進口蘇愷-27戰鬥機,對該項目已無興趣,1990年9月完成全部地面調試工作後計畫終止。兩架改裝後的殲-8II飛機和4套原型設備於1992年12月後交還給中國[11]。
殲-8II 01批次/殲-8II基本型
由於殲-8採用機頭進氣,不利於安裝大直徑雷達天線。1980年下半年,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開始在殲-8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改進主要是將原有的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使用渦噴-13B引擎替換渦噴-7引擎,這種飛機被命名為殲-8II。顧誦芬為該機總設計師,1984年6月12日,殲-8II原型機首飛成功。1988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II飛機設計定型。[12]
受困於航電水平落後,殲-8II的機載雷達沒有半主動雷達導引功能,缺乏空軍所需要的超視距作戰能力,計畫配套的霹靂-4空對空飛彈也於1985年下馬,因此殲-8II基本型並未進入部隊服役,僅少量生產交由空軍飛行試訓中心進行試驗訓練任務[8]。
殲-8II 02批次/殲-8B
1988年9月,中意簽訂引進85枚「阿斯派德」半主動雷達導引空空飛彈合同。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美方中斷八二工程,空軍隨即要求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對02批次的殲-8II進行改進[8],改進包括換裝射雷-5甲(208A)單脈衝射控雷達、增加使用阿斯派德飛彈(中國稱之為A彈)和霹靂-8空對空飛彈的能力、加裝大氣數據計算機、平視顯示器等設備。
1989年11月,02批次殲-8II飛機首飛成功,隨後進入「一邊設計,一邊研製(試飛),一邊生產交付」的狀態,該型號配套的射雷-5甲射控雷達和阿斯派德飛彈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搭配使用,直至1995年12月完成設計定型[6],1998年雷達和飛彈靶射試驗成功,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配套了「阿斯派德」中距空空飛彈後,殲-8II終於實現了有限的中距攔射能力。
殲-8IIACT
1990年,殲8II三軸數字式線傳飛控系統預研項目立項,該項目計畫作為「十號工程」飛控系統的備份[7]。隨後沈飛在殲-8II003號機的基礎上改裝為殲-8IIACT,該型改裝包括在進氣道唇口後增設一對鴨翼,加裝三軸四餘度線傳飛控系統等。1996年12月29日完成首飛,2000年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殲-8C/八三工程
八二工程中止後,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制定了殲-8III方案,1990年10月31日,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在林宗棠陪同下到瀋陽飛機製造廠視察並聽取了研製殲-8III的設想,江澤民當場指示:「在『八二工程』上,美國制裁我們,如此欺負我們,我們一定要把殲-8III搞上去,一定要為國家、為人民爭口氣。」後又在中央軍委領導會議上指示:「殲-8III一定要搞。錢,我想辦法籌集。我們這麼大的國家,買幾架飛機解決不了問題,還是要自力更生,靠我們自己,搞它200架,對付台灣的『經國號』。」因此該改型被稱之為「爭氣機」[6]。
1991年5月,殲-8III正式批准立項並命名為殲-8C,該型號兩大重要改進包括換裝兩台渦噴-14「崑崙」渦輪噴射發動機,加裝自行研製的數位化航空電子綜合射控系統。其他改進包括換裝1471脈衝都卜勒射控雷達、增加空中加油能力、增加使用武器種類、換裝彈射座椅等。受八二工程中止的影響且需求迫切,軍方提出「爭三保四」首飛(爭取在三年內並至多在四年內首飛),「爭六保七」設計定型(爭取在六年內並至多在七年內設計定型)[7]。
1993年12月12日,殲-8III01架原型機完成首飛,1994年12月30日,03架全狀態原型機完成首飛,1995年至1996年,01架和03架原型機先後轉場試飛院進行定型試飛。1997年1月24日,04架原型機轉場試飛院由於天氣原因降落時衝出跑道導致飛機損毀。1999年5月20日,05架原型機在試飛院進行試飛任務期間引擎燃油系統發生嚴重洩露導致飛機起火,機師被迫跳傘逃生,飛機墜毀。兩次重大事故嚴重影響了殲-8C的定型,而配套的渦噴-14「崑崙」引擎在試飛期間故障頻發,此時殲-8F也已完成設計定型,2002年殲-8C通過設計鑑定後宣告計畫中止[6]。
殲-8D
殲-8D是在殲-8B的基礎上加裝受油管,使其具備空中加油能力,1990年11月21日首飛,1991年12月完成首次空中加油,1995年5月交付部隊,1996年完成設計定型。
殲-8F
1998年,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殲-8C方案上進行改進,改進包括換裝2台渦噴-13BII引擎、使用1492脈衝都卜勒射控雷達替換原方案的1471射控雷達、增加使用霹靂-12空對空飛彈和對地精確導引武器的能力、座艙現代化改裝等。2000年12月20日該型號首飛,2002年交付部隊使用,2004年進入小批量生產,2005年完成設計定型[6]。
同殲-8H一樣,殲-8F的航電系統也被用於殲-8B/D飛機的升級,升級後的型號被稱為殲-8BF/DF,該型號也是殲-8II系列的最終改型。
殲偵-8F/殲-8FR
殲-8FR是衍生自殲-8F的戰術偵察型,保留空戰能力的同時增加偵查功能,該型號去除航砲並在機腹加裝保形偵查莢艙,服役之初使用兩台渦噴-14「崑崙」引擎,但由於該引擎故障頻發又換回兩台渦噴-13BII引擎。
殲-8G
殲-8G是在殲-8H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加強了機翼中央掛點強度,在機腹加裝測頻天線罩,改進後可以發射鷹擊-91反輻射飛彈和KD-88空對地飛彈,於2006年首飛定型。
殲-8H
由於殲-8C改動較多使得該型號的發展並不順利,但該計畫所使用的1471都卜勒脈衝射控雷達進度良好,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提出在殲-8D的基礎上進行航電升級的改造方案。1999年12月,總裝備部同意殲-8H方案,方案將升級現有殲-8B/D的航電系統,將208甲單脈衝射控雷達換裝為1471都卜勒脈衝射控雷達的改進型號1491型,2000年6月18日該型號首飛成功,2002年8月完成霹靂-11空對空飛彈(阿斯派德飛彈的中國生產版本)定型靶試任務,2004年1月20日正式完成定型。改造後的殲-8B/D飛機被稱為殲-8BH/DH型[6]。
殲-8IIM
殲-8IIM是殲-8II的外貿型號,通過引進俄羅斯的航電設備對殲-8II進行改進,改進包括加裝一台ZHUK-8IIM脈衝都卜勒射控雷達、改裝座艙顯示系統、增加使用R-27和R-73空對空飛彈的能力,1996年完成首飛並參加了當年舉辦的的第一屆中國國際航空太空展。2004年沈飛在該機基礎上進行改進,沿用了殲-8F的航電系統。該型號從未獲得訂單。
殲-8T
殲-8F小幅改進的外貿型號,未能實現出口,綽號「太陽鳥」,T取自「太陽鳥」的首字母T,而太陽鳥則是瀋陽的標誌性歷史遺蹟。該型號最早出現在2008年珠海航展展示的一張中國飛機發展時間表上,2009年9月以模型方式在第十三屆北京航展展出。殲-8T的主要升級方向是裝備了國產X波段全波形脈衝都卜勒雷達和現代化的綜合航電系統,相比殲-8IIM,依靠國內機載設備和成品擺脫了俄制設備[13]。殲-8T同時進行了氣動改進,改進了邊條翼和飛行攻角從而獲得減阻增升、改善起降條件和提高機動性能的效果,還配備有半埋模組化多功能適型艙[14][15],採用WP-13BII引擎,並可選配FWP-14A崑崙引擎[16]。
用戶
- 中國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24架JZ-8F[17]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12架JZ-8F[17]
圖片
-
採用機頭進氣道的殲-8基本上等同是一架放大了的米格-21
-
殲-8尾部可見雙發噴口
-
殲-8I和殲-8II外形比較
參見
參考
- ^ 1.0 1.1 歼-8战斗机. [2015-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6).
- ^ 歸永嘉; 李韶華; 雷傑佳. 剑桥学子航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 北京: 航空工業出版社. ISBN 9787516508909.
- ^ 再见歼8:中国首型自研战斗机开始退役. 網易. 2011-10-14 [2014-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3).
- ^ 美媒:中国空军做出艰难决定 开始退役歼8战机. 環球網. 2011-10-11 [2013-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 ^ 《军迷淘天下》 20171203 揭秘“空中美男子”. 央視網. 2017-12-03 [2018-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魏鋼/陳應明/張維. 中国飞机全书第三卷. 北京: 航空工業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802438231.
- ^ 7.0 7.1 7.2 7.3 7.4 袁新立. 一路前行:飞机设计专家李明. 北京: 航空工業出版社. 2012年. ISBN 9787802439863.
- ^ 8.0 8.1 8.2 《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編寫組. 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 北京: 航空工業出版社. 2011年. ISBN 9787802437876.
- ^ 浅谈和平典范.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廉正保. 外交官忆开放往事(5):回首中美“蜜月期”的竞争合作(4). 參考消息網.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 ^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CHINA: Military Impor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Since the 1989 Embargoes (PDF). 1998-06-16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24).
- ^ 歼-8Ⅱ战斗机.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9).
- ^ 離子魚. 深度:中国歼8战机因何落后世界一代 一技术抗衡F16. 2015-07-09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0).
- ^ 離子魚. 老兵不死:从歼-8T设想歼-8系列的未来与终结. 航空檔案. 2009年, (第07期): 第6–13頁.
- ^ 陳漢卿.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歼-8系列战机的现役概况. 2022-04-07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 ^ 罕见歼8T太阳鸟战机,歼10首飞后还在改进,寓意涅槃走的却是老路. 2021-07-22 [202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 ^ 17.0 17.1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2022,第261頁.
書籍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22. Routledge. 2022. ISBN 978-1-032-27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