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號巡防艦
毛奇號(德語:SMS Moltke[註 1])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六艘俾斯麥級巡防艦的四號艦,得名於普魯士元帥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該級艦是在1870年代初作為海軍大規模造艦計劃的一部分而訂購,旨在擔任艦隊偵察艦或前往德意志帝國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長期任務。毛奇號於1875年7月開始在但澤的帝國船廠鋪設龍骨,1877年10月下水,至1878年4月交付使用。為了在海外進行長途航行,該艦配備了一套全帆裝索具,以便在燃煤缺乏的情況作為蒸汽機的補充。它裝備有十門150公釐箍炮,最初被定型為蓋甲板巡防艦,自1884年起又重歸類為巡洋巡防艦。
毛奇號在基爾(1894年)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艦名 | 毛奇號 |
艦名出處 | 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 |
建造者 | 但澤帝國船廠 |
動工日 | 1875年7月 |
下水日 | 1877年10月18日 |
完工日 | 1878年4月16日 |
結局 | 1920年7月7日出售拆解 |
技術數據 | |
艦級 | 俾斯麥級 |
艦型 | |
排水量 |
|
全長 | 82公尺 |
全寬 | 13.7公尺 |
吃水 | 5.2公尺 |
動力輸出 | 2,334匹公制馬力(1,717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速度 | 13.9節 |
續航距離 | 2,380海里以9節 |
乘員 | 18名軍官、386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毛奇號於1880年代接受過一次前往南美洲的重要海外部署。在那裡,它於太平洋戰爭結束後訪問了幾座南美國家的港口,並將參與國際極地年的德國科考隊搭載至南喬治亞島。1885年返回德國後,該艦成為海軍學員和見習水兵的教學艦。毛奇號從1888年至1908年以此身份服役,在此期間,其活動主要包括參與艦隊的訓練演習和海外訓練巡航。相關巡航大多是去往西印度群島和地中海。1910年10月,該艦從海軍名錄中除籍,被改裝成一艘宿營船,並被分配到駐基爾的U艇學校。毛奇號於1911年10月更名為「阿刻戎號」(Acheron),至1920年才被售予拆船商,繼而拆解報廢。
設計
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後,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海軍開始了一項旨在加強艦隊實力的擴張規劃。俾斯麥級的六艘艦於1870年代初訂購,以補充德國的巡洋軍艦隊伍,因當時德國的巡洋艦隊只能依賴於幾艘已有二十年艦齡的船具。海軍司令部明確現代蒸汽巡防艦對於艦隊偵察以及保護德國在海外利益的長期巡邏任務而言是必要的。[1]
毛奇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2.18公尺和82公尺,有13.7公尺的舷寬以及5.2公尺的前吃水和6.3公尺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2,843噸,滿載時則可達2,994噸。[2]標準船員編制為18名軍官和386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三缸單脹往復式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5.2公尺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四台臥式燃煤箱型火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2,334匹公制馬力(1,717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3.9節(25.7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9節(1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2,380海里(4,410公里)。作為在長途航行期間對蒸汽機的輔助動力,毛奇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為2,210平方公尺的全帆裝索具,但後期有所削減。[3][4]
毛奇號裝備有十門150公釐22倍徑後裝式箍炮作為主炮,輔助武器則包括有兩門88公釐30倍徑速射炮和六門哈乞開斯37公釐轉膛炮。[3][4]
服役歷史
毛奇號是為替換老舊的蓋甲板巡防艦阿科納號而以「阿科納代艦」(Ersatz Arcona)作為合同代號[註 2]發包予但澤的帝國船廠承建。其龍骨自1875年7月開始鋪設,是同級中第一艘開建的成員。但由於政府船廠的造艦經驗不如承建俾斯麥號的私營北德意志船廠豐富,因此毛奇號的建造進度較俾斯麥號慢得多,它最終成為第四艘下水的同級艦,故而該艦級被稱作「俾斯麥級」而非「毛奇級」。在1877年10月18日舉行的下水儀式上,由時任帝國海軍部長的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上將主持以普魯士元帥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的姓氏為該艦命名。舾裝工作於1878年4月完成,並於16日投運作初步試機。該艦於4月28日至29日被轉移到基爾,在那裡進行最後的設備安裝,包括艦炮。它於11月18日展開海試,至12月21日完成。[6]
部署至南美洲
毛奇號於1881年4月1日正式啟用,前往南美洲接受海外部署,並於4月17日開始執行任務。7月14日抵達智利的瓦爾帕萊索後,它接替了平甲板巡防艦阿里阿德涅號擔任駐地艦,繼而轉向智利的科金博進發,那裡因秘魯在太平洋戰爭中獲勝而引發的騷亂正威脅著該市的德國人。該艦於7月19日抵達科金博,並在當地一直駐留到9月中旬。接下來的兩個月里,毛奇號又訪問了秘魯的幾個港口城市,然後進一步北上到訪中美洲城市,包括哥斯大黎加的聖荷西。1882年2月16日,它回到瓦爾帕萊索,3月14日再度航行到科金博。該艦在那裡一直駐留到5月17日,然後出發前往烏拉圭的蒙特維多,但由於麥哲倫海峽的強烈風暴導致渡海延誤,直到6月下旬才到達蒙特維多。[6]
在蒙特維多,毛奇號負責接載德國為第一屆國際極地年而派出的科學考察隊。科考隊將在南喬治亞島停留一年,對包括地磁場擾動在內的一系列現象進行科學觀測。7月23日,該艦和科考隊一起離開蒙特維多,相關設備則由漢堡南美輪船里約號(SS Rio)承運;兩艘船在穿越了波濤洶湧的洋面和冰山後,於8月12日抵達該島。然而,他們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才找到合適的登陸點,8月21日,科學家們在皇家灣北側的毛奇灣上岸,該港灣正是以毛奇號命名的。[7][8]在船員們的幫助下,他們於8月24日卸下設備並搭建了營地,而毛奇號則得以於9月3日啟程前往南美洲執行其他任務。平甲板巡防艦瑪麗號於次年抵達接回科考隊。[9]
離開南喬治島後,毛奇號航行到福克蘭群島的斯坦利港,並從那裡返回南美洲西岸。從10月20日開始,它訪問了智利的幾個港口和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1883年1月下旬,該艦回到瓦爾帕萊索,在那裡與蓋甲板巡防艦萊比錫號會合。萊比錫號隨後前往夏威夷訪問,而毛奇號則留在南美洲附近,但它自2月28日起向北巡航前往秘魯和厄瓜多。回到瓦爾帕萊索後,該艦於7月8日接到了返回德國的命令。在穿越麥哲倫海峽期間,毛奇號還對沿海水域進行了勘測。8月4日,它與繼任者瑪麗號相遇,然後繼續向北進入大西洋。在維德角的格蘭港經停後,該艦於10月2日返抵基爾,進而於10月23日就地退役。[9]
教學艦
1885-1889年
毛奇號於1885年4月15日重新啟用,用作海軍學員的教學艦。此後不久,它在波羅的海進行了一次訓練巡航,並於5月20日開始訪問挪威港口。然後,該艦穿越北大西洋到達冰島,在貝魯夫峽灣停留併到訪了雷克雅維克。毛奇號於7月2日離開冰島,轉而在愛爾蘭的斯威利湖停留了一個月。之後,它駛往英國的樸茨茅斯,並於8月15日收到立即返回德國加入訓練分艦隊(Übungsgeschwader,即公海艦隊的前身)的命令,將參加8月30日至9月23日舉行的年度艦隊演習。演習結束後,該艦於9月25日前往基爾帝國船廠進行保養維護,為下一次訓練巡航作準備。[10]
毛奇號於10月1日重新加入訓練分艦隊,自10月11日開始了航行到西印度群島的下一次訓練巡航。途中,分艦隊於11月13日至30日在維德角的聖維森特島停留,因當時德國和西班牙為爭奪太平洋中部加羅林群島的主權而關係緊張。衝突解決後,分艦隊得以繼續航行,並訪問了包括西班牙港在內的多個加勒比海港口,然後於1886年3月27日返回威廉港,分艦隊在那裡解散。4月,毛奇號再次前往基爾帝國船廠接受大修。分艦隊於次年重組為演習分艦隊(Manövergeschwader),毛奇號在1886年8月至9月是作為第二支隊的一份子參加了艦隊演習。10月14日,分艦隊開啟冬季訓練巡航,再次前往西印度群島,並於1887年3月30日在威廉港結束。[11]
1887年6月3日,毛奇號在基爾出席威廉皇帝運河的動工典禮,隨後參加了年度艦隊演習。10月1日,演習分艦隊開始前往地中海展開冬季訓練巡航,並於12月在聖雷莫接受皇儲腓特烈·威廉的檢閱,後者在其父親威廉一世於1888年3月9日駕崩後繼任為德皇腓特烈三世。1888年4月10日,毛奇號返回威廉港,並於八天後前往基爾進行再一次大修。這年的訓練計劃因腓特烈三世皇帝即位僅三個月後駕崩而中斷,毛奇號的下一項活動是跟隨新皇帝威廉二世出訪俄國和斯堪地那維亞港口。隨後在8月和9月進行年度艦隊演習,9月29日則開始了前往地中海的冬季訓練巡航。10月27日至11月5日,分艦隊在比雷埃夫斯參加為紀念希臘國王喬治一世登基25周年而舉行的慶祝活動,並在1889年4月16日返回威廉港之前相繼訪問了希臘、奧匈帝國、義大利、鄂圖曼帝國、小亞細亞和埃及的眾多港口。分艦隊隨後解散,毛奇號於4月30日退役。[11]
1889-1897年
1889年中期,毛奇號被送往基爾帝國船廠接受大規模改造,包括新的鍋爐設備、新速射炮以及可容納多達50名海軍學員和210名見習水兵的膳宿空間,並削減了索具。它於1891年1月1日被正式列入訓練艦名錄,並於4月7日重返現役;該艦的得名者毛奇元帥和德皇威廉二世出席了這次重啟儀式。然而僅三周後的4月28日,毛奇號便不得不派出一支代表團前往柏林參加四天前去世的毛奇元帥的葬禮。該艦於6月15日開始了另一次訓練巡航,到訪西印度群島、委內瑞拉的拉瓜伊拉和阿根廷的布蘭卡港。在返回德國的途中,它於1892年6月13日在美國諾福克停留,然後於8月初前往懷特島出席了考斯帆船周。在那裡,毛奇號與德皇威廉二世搭乘的皇家遊艇霍亨索倫號會合,然後繼續前往基爾,至8月9日抵達。此後它立即參加了年度艦隊演習,並在演習結束後於9月30日退役。[11]
毛奇號於1893年4月5日復役,並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一直持續到6月8日。在此期間,它於5月24日遭遇了一場嚴重事故,當時輪船海倫妮號(SS Helene)意外地與毛奇號的一艘艦載艇相撞,導致後者傾覆,造成6名見習水兵喪生。之後,毛奇號作為第三支艦隊的一份子參加了從8月20日一直持續到9月22日的年度艦隊演習。冬季訓練巡航於10月14日開始,去往地中海。毛奇於1894年1月21日到訪比雷埃夫斯,陪同德皇威廉二世在那裡探望其胞妹索菲亞和她的丈夫、希臘王儲康斯坦丁。威廉二世是在時任首相利奧·馮·卡普里維的反對下安排的這次外訪。卡普里維反對對希臘進行友好訪問,因為該國政府宣布停止償還外國貸款,其中包括許多德國貸款。一周後,毛奇號來到克基拉島,在那裡停留了四周。[12]
在克基拉島逗留期間,毛奇號收到命令前往阿巴齊亞,將住在當地水療中心的腓特烈皇后接到阜姆,在那裡她於3月29日會見了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後者也於4月6日登上該艦前往普拉檢閱奧匈帝國海軍。4月16日至19日,毛奇號又將腓特烈皇后接到威尼斯,並在那裡會見了義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該艦於4月28日開始返回德國,至6月18日抵達基爾。8月14日,它重新加入已更名為練習艦隊(Übungsflotte)的主艦隊,並在年度演習期間成為第二分艦隊的一員。年度的冬季訓練巡航隨後於9月25日開始,這次是去往西印度群島,並於1895年3月22日結束。[13]
1895年夏天,毛奇號在波羅的海進行單艦訓練,但該日程於6月被紀念威廉皇帝運河開通的慶祝活動所中斷。它之後重返波羅的海並一直持續到7月12日,繼而訪問了蘇格蘭的愛丁堡,隨即返回德國參加8月13日至9月17日的年度艦隊演習。一周後,該艦踏上了前往地中海的冬季訓練巡航之旅;在西班牙的卡迪斯停留期間,毛奇號接到命令,要求儘快前往鄂圖曼帝國的士麥那,因為該地區的騷亂威脅到了該市的德國人。它於11月15日抵達那裡,與君士坦丁堡的駐地艦羅蕾萊號會合。1896年1月,毛奇號撤離當地繼續執行訓練任務,並訪問了該地區的眾多港口,包括墨西拿、海法、塞德港和拿坡里。它於3月23日返抵基爾,進入船廠接受另一次大修。[13]
1896年的訓練計劃從5月12日開始,毛奇號先是在波羅的海進行了一次訓練巡航,隨後於6月26日開始訪問英國和愛爾蘭。7月17日,它於航行期間意外地在赫布里底群島附近輕微擱淺,但最終能夠成功脫困,沒有受到任何損害。該艦於8月2日回到基爾,之後加入第三支艦隊參加年度艦隊演習。9月26日,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冬季巡航開啟,但在馬德拉島經停時,毛奇號再次奉命轉往鄂圖曼帝國的敘利亞海岸,以保護德國在該地區受到內亂威脅的利益。它的姊妹艦施托施號、施泰恩號和格奈森瑙號也參與了是次行動。任務結束後,毛奇號於1897年2月10日離開亞歷山卓港啟程回國,至3月17日抵達威廉港。然後它被轉移到基爾,在途中,該艦的一根錨鏈發生事故,造成13人受傷。它於4月14日在基爾退役並進行維修。[13]
1898-1920年
毛奇號一直停用至1898年4月5日才重新入役;但由於艦上船員爆發麻疹,原定於6月16日在波羅的海的訓練巡航被迫取消。挪威港口之旅則於7月開始,期間曾在拉爾維克、卑爾根和奧達停留,繼而於7月7日在德皇的年度北歐巡航中與霍亨索倫號和通報艦赫拉號會合。毛奇號和霍亨索倫號先是共同訪問特隆赫姆,然後前者獨自前往昔德蘭群島的勒威克,至7月30日返回基爾。8月中下旬,它加入第五支艦隊參與年度艦隊演習,但提前於9月3日離開以執行去往西印度群島的冬季訓練巡航。抵達該地區後,由於美國在美西戰爭中擊敗了西班牙,德國擔心古巴的動亂會威脅到當地的德國人利益,因此將毛奇號部署至哈瓦那。事實證明該艦的到場毫無必要,於是它於1899年1月10日便離港返國,至3月23日到達基爾。[14]
1899年5月24日,毛奇號再度在波羅的海進行巡航,隨後自7月5日起又展開了一次前往西印度群島的訓練之旅。此行的目的地依舊是一眾南美港口,包括里約熱內盧。12月22日至29日,它在丹屬聖托馬斯島的夏洛特阿馬利亞經停。該艦於1900年1月10日至20日到訪紐奧良,成為第一艘抵達該市的德國軍艦,然後返回德國,至3月25日抵達基爾。從5月25日至7月28日,毛奇號繼續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繼而自8月11日至9月12日間再次展開巡航,到訪了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和斯塔萬格等地。9月17日,它再次啟程前往地中海;10月9日至14日在直布羅陀停留期間,200名船員在那裡的墓園組織了一個追悼儀式,以紀念在1856年三叉角海戰中犧牲的但澤號巡防艦船員。12月7日,毛奇號又在貝魯特停留,其艦長上岸參加了在大馬士革薩拉丁墓前舉行的活動。該艦還訪問了該地區的其他港口,並在得到鄂圖曼帝國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許可後,於1901年1月24日過境達達尼爾海峽。返程於1月30日開始,至2月24日抵達基爾。[15]
毛奇號在回到德國後接受了大修,然後於1901年5月21日開始對阿德勒淺灘進行海道測量——當年早些時候,德皇腓特烈三世號戰艦曾在該處觸礁並嚴重受損。測量工作於6月18日結束,它於8月1日開始年度海外拉練,首先訪問哥本哈根和法羅群島,然後繼續前往西印度群島,當地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之間的衝突威脅到德國的經濟利益。該艦於12月19日離開該地區,向北前往巴爾的摩,於1902年1月24日抵達。隨後,毛奇號的一個代表團上岸訪問了華盛頓特區,並在那裡受到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接見。繼進一步在美國海軍學院所在地安納波利斯停留後,該艦才橫渡大西洋回到歐洲,並在達特茅斯出席了不列顛尼亞皇家海軍學院新大樓的奠基儀式,最終於3月20日抵達基爾。[16]
1902年5月17日至6月17日,毛奇號保持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巡航,之後開始了下一次大規模海外拉練,在前往地中海的途中經停斯德哥爾摩、特隆赫姆和豐沙爾。它於1903年1月1日前往地中海西端巡航,至3月24日返回基爾。4月6日,該艦發生火災,需要在基爾的帝國船廠接受為期約五周的維修。然後,毛奇號繼續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然後於8月7日啟程再一次巡航前往地中海。這次航行期間經停了阜姆、克基拉島和君士坦丁堡;暴風雨則迫使它也在西班牙的桑坦德停留。該艦於1904年3月21日返回基爾。按照慣例,毛奇號於5月16日在波羅的海進行操練,之後又進行了一次前往西印度群島和美國的巡航,至1905年3月17日結束。它於3月31日在基爾退役進行大修。[17]
毛奇號一直停運到1907年,於這年4月4日才最後一次服役。它先是在波羅的海進行訓練,然後執行海外拉練前往南美水域,其中包括訪問里約熱內盧和西印度群島。這是毛奇號的最後一次出海;當它於1908年3月23日回到基爾,隨即於4月7日退役,其在教學分艦隊的位置被大巡洋艦赫塔號取代。毛奇號於1910年10月24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被分配到基爾的U艇學校。1911年10月28日,它被改造成一艘宿營船,並更名為「阿刻戎號」(Acheron),以便將原艦名能夠用於新近下水的大巡洋艦毛奇號。阿刻戎號一直擔任宿營船職責,直到1920年7月7日被出售並在隨後拆解報廢。[17]
注釋
- 腳註
- 引用
- ^ Sondhaus,第116–117, 136–137頁.
- ^ 日本海人社,第11頁.
- ^ 3.0 3.1 Gröner,第44頁.
- ^ 4.0 4.1 Lyon,第251頁.
- ^ Gröner,第56頁.
- ^ 6.0 6.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6–107頁.
- ^ USGS GNIS: Moltke Harbour. [2017-11-17].
- ^ 9.0 9.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7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7–108頁.
- ^ 11.0 11.1 11.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8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8–109頁.
- ^ 13.0 13.1 13.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9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09–110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10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10–111頁.
- ^ 17.0 17.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11頁.
參考資料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由章騫審校.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