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惹拔
漢惹拔(馬來文:Hang Jebat,又譯作漢惹伯、漢澤拔、漢日拔、漢嘉伯、漢傑巴、杭茲巴特等)是馬來傳奇故事中的人物,他最早出現於馬來古典小說《漢都亞傳》(Hikayat Hang Tuah)。在這部以15世紀為背景的小說里,他是漢都亞的好友,後來因為背叛馬六甲王朝的蘇丹而被漢都亞殺死。
不過,從1960年代開始,漢惹拔在馬來現代文學中的形象開始發生轉變,他在一些劇作中被塑造成人民英雄,為了抵抗殘暴的統治者而起義,但最後卻被愚忠的漢都亞所殺。在現代文學作品的一番重寫下,漢惹拔遂成為馬來文化中一個具爭議性的符號,這符號象徵著對權威的反抗,如果統治者是殘暴的、不合理的、違背人民意願的,則人民的起義也可以被接受。
至今在馬六甲仍有漢惹拔墓(Makam Hang Jebat),馬來西亞全國各地也有許多以漢惹拔命名的公路、建築物和商品。
《漢都亞傳》裡的漢惹拔
根據馬來古典小說《漢都亞傳》(Hikayat Hang Tuah),漢都亞在少年時代已結識了四位情同手足的好友,他們是漢卡斯都麗(Hang Kasturi)、漢叻基(Hang Lekir)、漢叻古(Hang Lekiu)和漢惹拔。他們五人一同學藝,一同投效馬六甲王朝的蘇丹,其中,漢都亞的表現一直是最出色的,同時他也最受蘇丹賞識,漢惹拔則次之。
在小說中,馬六甲蘇丹因聽信讒言而下令殺死漢都亞,但當時的宰相卻瞞著君主偷偷幫助漢都亞躲藏起來。之後,在宮中取代漢都亞地位的漢惹拔肆意妄為,和宮中的妃子、侍女通姦,嚴重破壞了宮廷的規矩。結果蘇丹為保住王位而撤出宮廷,並命令部下聲討叛國的漢惹拔。可是,漢惹拔英勇非凡,蘇丹所派出的人全被他擊敗了。在蘇丹束手無策之際,宰相告訴蘇丹,其實漢都亞還未死。於是,蘇丹赦免了漢都亞的罪,讓漢都亞對付漢惹拔。
和漢都亞決戰時,漢惹拔屢次說他是為了替漢都亞報仇所以才背叛蘇丹,他認為聽信讒言的蘇丹是昏庸的。可能是這些細節給後世的文學家提供了改寫的靈感。
經過一輪激烈的攻守後,漢惹拔終於被漢都亞刺傷,但漢都亞沒有將他刺死便動身離開。受重傷的漢惹拔狂性大發,在宮外刺死了許多無辜的百姓,最後他走到漢都亞的家,死在漢都亞懷中。臨死前,漢惹拔託付漢都亞照顧他和宮中侍女當峇茹(Dang Baru)私通所得的遺腹子。
現代馬來劇場中的漢惹拔
1959年,阿里阿茲(Ali Aziz)的劇作《漢惹拔叛亂》(Hang Jebat Menderhaka)將漢惹拔改寫成一個悲劇角色,初步動搖了傳統的漢惹拔形象。1961年,烏斯曼·阿旺的劇作《一位英雄之死》(Matinya Seorang Pahlawan)更進一步將漢惹拔塑造成一位個性獨立、追求自由的英雄,加插了一段他和宮女當華盈(Dang Wangi)相愛的情節。
劇中強調漢惹拔是為漢都亞復仇而叛亂,他臨死前批評漢都亞對蘇丹的盲目忠誠,並相信未來的一代將唾棄這種無知的愚忠。烏斯曼阿旺的作品完全顛覆了過去的漢惹拔形象,反映出1960年代馬來社會年輕人質疑權威的精神。在諾丁哈山(Noordin Hassan)1964年的劇作《馬六甲土地上的熱雨》(Hujan Panas Di Bumi Melaka)中,漢惹拔也是一個正義和人道的捍衛者。
1970年代,馬來劇場界中表現出色的新進劇作家紛紛以漢惹拔為題材創作劇作。在丁斯曼(Dinsman)的現代版《惹拔》(Jebat,1973)里,惹拔是一個受人民歡迎、反抗統治者的勇者。而佐漢嘉化(Johan Jaafar)的《我的都市啊我的都市》(Kotaku Oh Kotaku,1974)里則有一個名叫惹拔的角色,他和傳統的惹拔無關,但也是一位人民英雄。1980年,哈達阿札汗(Hatta Azad Khan)的《惹拔》(Jebat)更是把惹拔塑造成一個羅賓漢般的俠客,相反的,漢都亞卻變成了一個負面角色。
漢惹拔語錄
- 「王賢則尊,君暴則抗」
(原文:Raja adil raja disembah, raja zalim raja disanggah)(出處:烏斯曼阿旺《一位英雄之死》)
- 「都亞,我不阻止你服從君令。但是,我請求你,如果君令違反了公正、真理和人性,那請你選擇服從公正、真理和人性。」
(原文:Abang Tuah, aku tidak menghalang kau mematuhi perintah Raja. Tapi aku minta, kalau perintah Raja itu bertentangan dengan perintah keadilan, kebenaran dan kemanusiaan, pilihlah perintah keadilan, kebenaran dan kemanusiaan)(出處:丁斯曼《惹拔》)
民間傳說
另外有一些民間說法,指Hang Jebat與Hang Tuah和其他名字帶有Hang開頭的人物都可能是明朝福建閩南一帶往南洋遷移的漢人,"Hang"是"洪"氏(閩南語發音"Ang"),與Hang(Ang)Tuah和其他名字帶有Hang(Ang)的人物同為洪氏一族。洪氏一族把五形拳傳入南洋各地並演變而成後來的南洋武術席拉。
參考資料
- Hikayat Hang Tuah.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1997.
- Krishen Jit. Membesar bersama teater.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1986.
- Usman Awang. Tamu di-Bukit Kenny dan tiga lakunan sa-babak.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1968.
- Dinsman. Bukan Bunuh Diri. Kuala Lumpur: Dewan Bahasa dan Pustaka, 1979.
- Nancy K. Nanney. Evolution of a Hero: The Hang Tuah/Hang Jebat Tale in Malay Drama. Asian Theatre Journal, Vol. 5, No. 2 (Autumn, 1988), pp. 16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