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屬突尼西亞
法屬突尼西亞保護國(法語:Protectorat français de Tunisie,阿拉伯語:الحماية الفرنسية في تونس),即法屬突尼西亞,是法國原在北非的保護國。
法屬突尼西亞保護國 Protectorat français de Tunisie لحماية الفرنسية في تونس | |||||||||
---|---|---|---|---|---|---|---|---|---|
1881年—1956年 | |||||||||
地位 | 法國保護地 | ||||||||
首都 | 突尼斯 | ||||||||
常用語言 | 阿拉伯語,柏柏爾語,法語,義大利語,土耳其語 | ||||||||
宗教 | 伊斯蘭教,天主教 | ||||||||
政府 | 君主制 | ||||||||
貝伊 | |||||||||
歷史 | |||||||||
• 《巴爾杜條約》 | 1881年5月12日 | ||||||||
• 義大利佔領及突尼西亞戰役 | 1942年-1943年 | ||||||||
• 獨立 | 1956年3月20日 | ||||||||
面積 | |||||||||
1881 est. | 155,000平方公里 | ||||||||
1939 est. | 155,0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39 est. | 2600000 | ||||||||
貨幣 | 突尼西亞里亞爾 (直到1891) 突尼西亞法郎 (1891-1958) | ||||||||
|
突尼西亞原為鄂圖曼帝國的一個省。1705年,突尼西亞貝伊海珊·本·阿里·圖爾基推翻了鄂圖曼帝國派駐突尼西亞的最高官員德伊,建立起海珊王朝,其統治下的突尼西亞被後世稱為「突尼西亞貝伊國」。然而突尼西亞貝伊名義上仍然向鄂圖曼帝國蘇丹稱臣。
1830年,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後,極力向突尼西亞滲透,以擴大在北非的勢力。1881年4月,法國軍隊從阿爾及利亞入侵突尼西亞貝伊國。5月,法軍攻占突尼斯。法國強迫突尼西亞貝伊穆罕默德三世·阿勒·薩迪克簽訂了《巴爾杜條約》[1],突尼西亞從此淪為法國保護國。
兩次世界大戰,突尼西亞成為法國重要內的人力物力來源地。但是戰爭極大削弱了法蘭西殖民帝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被德國占領,1942年至1943年9月義大利控制突尼西亞全境,期間突尼西亞又成為非洲戰場的重要戰場。1943年盟軍發動火炬行動登陸北非,並在突尼西亞戰役盟軍將德國和義大利的軍隊趕出了突尼西亞。戰後法國殖民當局雖然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也對突尼西亞人民的反抗活動予以鎮壓,但無濟於事。突尼西亞人民在新憲政黨(其前身是自由憲政黨)的領導下沉重地打擊了法國殖民當局,法國被迫於1955年6月3日與突尼西亞貝伊政府簽訂《法突協定》,承認突尼西亞的內政自治權。1956年3月20日,法、突兩國再次簽訂《法突聯合議定書》,法國正式承認突尼西亞獨立。
參考
註腳
- ^ Holt & Chilton 1918,第220-2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