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調查記

玉樹調查記》,原稱《玉樹土司調查記》,是中華民國地理學家周希武青海玉樹地區川邊的地方志與調查報告書。

《玉樹土司調查記》封面,由姚明煇題。

成書

1913年11月,西姆拉會議英政府代表亨利·麥克馬洪提出劃分內藏、外藏界線,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代表陳貽范迫於壓力在草約上簽字,但拒絕在正約上簽字。川邊經略使尹昌衡趁此機越界掠奪,謂青海玉樹隆慶地區(治今囊謙)為「化外之民」,命令北路征藏部隊在隆慶地區「強索供給,該族以均官兵,勉行支應」,同時又遞電北洋政府「謂隆慶二十五族報效投誠,願歸川管」,北洋政府昧於一地兩名,宣布「隆慶歸四川,玉樹歸甘肅」的錯誤決定,導致川隴爭界糾紛。

四川各縣知事遙相呼應,極力主張擴大川邊領地。此事一現端倪,即遭到時任西寧鎮總兵馬麒極力反對,川隴爭界糾紛便由此而拉開序幕,導致民族衝突。護理甘肅都督張炳華袒護川邊,使雙方糾紛引向更加複雜[1]

對此,北洋政府特令甘肅邊關、忠武軍統領周務學為勘查甘川邊界委員,以甘肅第四中學校長周希武、肅州徵收局長梁耀宗、邊關道尹公署科員王致中及測繪員牛載坤等為隨員[2][3],1914年8月從蘭州出發經西寧前往玉樹,11月到達結古後即投入緊張的調查工作,牛載坤復沖寒冒雪,遍歷各族,測繪地圖﹔周希武則訪問長老,參考圖志。周務學以《查勘玉樹界務報告》並附玉樹二十五族一覽表,呈報北洋政府。

1915年5月9日,北洋政府根據該團隊報告,正式糾正原先錯誤決定,重新做出玉樹仍歸甘肅管轄的決定[1][4]

事後,周希武將所有調查報告爬梳整理,寫出《玉樹調查記》,並附上記述沿途見聞及史地沿革的《寧海紀行》[5],於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6]

內容

周希武在此著作言:「以為經略青海之嚆矢,並以質世之留心邊事者。」,為前人不曾創修的第一部圖文並茂的邊輿地方志,為研究青海藏族史者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5]。該書也較為詳細地記載瀾滄江的源頭及周圍水流情況,「瀾滄江上流有二源:北曰雜曲河,南曰邪穆曲河」,為後人留下極為寶貴的資料[7]

除記錄地方志外,此書也說明此次川隴糾紛的緣由、性質以及後果,對川軍劣跡和玉樹百姓不願歸川的願望等方面作全面陳述[8][9][10][11],為北洋政府重新認識和瞭解此次糾紛,並做出正確決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評價

  • 林傳甲:「誠大中華青海地理志之藍本也[5]。」
  • 佐藤長所著《清代青海拉薩間的道路》一書中,多處引用周希武的記述,評價甚高[5]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桑丁才仁:〈民國初期川隴兩省就隆慶(囊謙)歸屬問題所引發的糾紛〉,《中國藏學》,2007年,第一期[永久失效連結]
  2. ^ 馬忠:〈黎丹與青海〉,青海頻道,2009-11-13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1-01.
  3. ^ 王文元. 一九一四年,一次影响深远的玉树之行. 蘭州晨報. 2011-05-20: C07 [2012-01-18] (中文(中國大陸)). [永久失效連結]
  4. ^ 玉樹藏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玉樹州志. 中國: 三秦出版社. 2005-05. ISBN 7-80628-921-6 (中文(簡體)). 
  5. ^ 5.0 5.1 5.2 5.3 5.4 周宜逵:〈一位獻身青海的隴南名士〉, 青海頻道, 2009-11-13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4.
  6. ^ 玉樹調查記 - 中國數字方志庫 [永久失效連結]
  7. ^ 〈澜沧江无源之水?〉,《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03期, 2006-03-15. [2013-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8. ^ 《玉樹調查記》:「囊謙又稱昂欠,又稱南稱,又稱隆慶,皆一音之轉,川邊所以謂為隆慶二十五族也。」
  9. ^ 《玉樹調查記》:「學務過巴顏山後,沿途所見番目,莫不泣訴川軍苛索之狀。及抵結古後,接見各族百戶,復痛述供億不堪之狀﹔學務詳加考察,均確鑿有據。」
  10. ^ 《玉樹調查記》:「且兵弁之騷擾有限,而無業游惰假兵弁之名,魚肉番民者,到處皆是。今番人極恨川軍,已成水火之勢。近來迭據各百戶密呈,誓死不願歸川,且揚言歸甘不收,即行投藏。」
  11. ^ 《玉樹調查記》:「今番不從川,而川必欲強為管理,且恐激成意外之變,轉重國家以西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