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平 (1890年)

王海平(1890年—1953年),鑒清四川省蒲江縣中興場王山溝人。中華民國官員。[1]

生平

清朝末年,王海平的父親王肇遠來到成都做鞋帽生意,從而定居成都。王海平早年於四川鐵道學堂結業。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王海平追隨尹昌衡,為尹昌衡奪得四川省政權作出了貢獻。1912年,尹昌衡率部平定康藏叛亂,任川邊經略使。1913年7月,北京政府任命王海平為執行正宣撫事西藏副宣撫使。王海平接受任命,率衛隊30多人到昌都,聲明「所抱宗旨乃一意和平 。」1913年,北京政府任命王海平為副代表,隨代表陳貽範參加在英屬印度西姆拉舉行的西姆拉會議[1]

此後,王海平歷任四川省三台縣巴縣巫山縣奉節縣涪陵縣敘永縣遂寧縣等縣知事(縣長)。其間,王海平纂修了《涪陵縣續修涪州志》二十七卷,又聘向楚續修《巴縣誌》。四川軍閥混戰期間,王海平長期任劉湘的少將顧問,為劉湘出謀劃策。1919年秋,石青陽顏德基黃復生盧師諦呂超五部聯合倒熊克武,劉湘派王海平作為代表參加了在順慶召開的倒熊會議。[1]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劉湘出川參加抗日戰爭,任命王海平為第一縱隊軍事聯絡組組長。1941年,蒲江縣成立了蒲江縣公私械彈管理委員會,王海平、李注東李家英劉乃鑄出任名譽主任委員。1944年,王海平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民主運動,並任慈善機構成都慈惠堂(理事長張瀾 )下屬的成都女嬰教養所所長。[1]

1953年,王海平在成都病逝,享年63歲。[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