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觀瀾(1906年7月13日—1982年1月19日),原名王金水,字克洪浙江臨海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生平

王觀瀾生於一個貧苦家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被中國共產黨派到蘇聯學習,他先後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列寧學院學習。回國後,他來到中央蘇區任職,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長兼中央土地委員會副主席。1932年秋至1933年春,他開展「查田運動」,獲得毛澤東支持,使其獲得推廣。毛澤東擔任查田運動領導委員會主任,他擔任查田運動指導委員會主任。1934年秋,他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長徵到達陝北後,被任命為中央土地部部長、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主任。 1938年5月,調任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副書記兼統戰部部長。1939年3月,任陝甘寧邊區統戰委員會主任委員,蕭勁光林伯渠任副主任委員。1939年10月,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1][2]

在長征中,王觀瀾留下的胃腸病,到陝北之後復發,但仍堅持工作。毛澤東得知後,親筆為他寫了「既來之,則安之……,直至最後戰而勝之……」的條幅。[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觀瀾歷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農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等職。1964年兼任中共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在兼任中共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期間,他貫徹中央指示,在北京農業大學試行半農半讀的教育制度。他還爭取將農墾部所屬的涿縣實驗站劃歸北京農業大學,作為半農半讀教育基地及校辦農場。他將北京農業大學作為試點,提出農業教育「五層樓」(從農業中等技校到研究院,共分五個層次)的設想,並且根據中央的批示,籌建北京農業大學研究院。當他了解到北京農業大學在陝西省甘泉縣清泉溝辦學,導致教職工身體健康變差的情況之後,和王震共同寫報告給周恩來,呼籲解決。[1][2]

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和妻子徐明清遭誣陷及迫害。1982年,王觀瀾於北京市北京醫院逝世,享年76歲。[2]

為了紀念王觀瀾,臨海市將一條道路命名為「觀瀾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