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應寺 (西城區)
簡介
瑞應寺的前身是龍華寺。龍華寺據傳建於元朝,是否如此已無法考證。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萬氏家族重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清朝順治十三年(1656年)重修。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並更名為「瑞應寺」。《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瑞應寺,舊名龍華,明建,在德勝門簪兒胡同。舊名龍華,明建,明成化三年,錦衣衛指揮僉事(正四品)萬貴自創,寺成,疏請寺額於朝,憲宗賜額曰「龍華寺」。萬曆五年重修。有碑二:一、僧道深撰,一、萬曆重修碑,金陵朱之蕃撰。康熙五十二年,奉敕改名瑞應寺,石刻聖祖御製文光果詩,又有吏部侍郎湯右曾撰碑。」[1]
《北京內城寺廟碑刻志》記載:「瑞應寺是大僧廟,有殿宇二十八間、禪房二十間,住持了緣。」清朝乾隆年間僧錄司登記時,住持為淨藏。乾隆《京城全圖》上,瑞應寺坐東北朝西南,面臨後海北河沿,有三進院落,山門三間。[1]
《北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彙編》介紹,瑞應寺現存建築年代為清代,僅存西北角北房3間,西房1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