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雅斯特王朝時期的波蘭
皮雅斯特王朝在10到14世紀的統治時期,是波蘭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的首個主要階段。此時,波蘭首次以政體形式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10世紀末,梅什科一世開創皮雅斯特王朝,為波蘭的歷史畫上第一筆。波蘭國家的形成也主要歸功於皮雅斯特王朝。966年,梅什科一世選擇以拉丁儀式受洗,這也為歐洲劃定了一條重要的文化分界線。梅什科一世統一了西斯拉夫人各部落,這對波蘭這個新生國家非常重要。[1]
波蘭國家形成後,一位位統治者使其臣民皈依基督教,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並使波蘭融入歐洲文化中。梅什科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蘭教省,進行領土擴張,在1025年加冕,成為第一位波蘭國王。皮雅斯特王朝的第一個王國在1034年梅什科二世去世後陷入大亂,隨後在卡齊米日一世的統治下恢復正常。卡齊米日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二世和他的先祖波列斯瓦夫一世一樣迷信武功,但是災難性地捲入了與主教什切帕努夫的斯坦尼斯瓦夫的衝突,最終被逐出波蘭。[1]
皮雅斯特王朝初期的最後一位公爵波列斯瓦夫三世成功地保衛了他的國家,並且收復了失地。1138年,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根據他的遺囑,波蘭被分為幾塊分封給他的兒子們。其所帶來的內部分裂在12世紀和13世紀破壞了皮雅斯特王朝初期的政治結構,並產生重要而長遠的變化。康拉德一世請條頓騎士團幫他打擊異教徒波羅的普魯士人,這便為波蘭與騎士團和德意志人的普魯士國家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的戰事拉開序幕。[1]
瓦迪斯瓦夫一世重建王國,隨後他的兒子卡齊米日三世加強國力,並進行領土擴張。分裂後,西部的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省淪陷,波蘭開始向東擴張。這個時期在14世紀安茹王朝的兩位國王統治時結束,並為接下來出現的強盛的波蘭王國奠定基礎。[1]
10—12世紀
梅什科一世,接受基督教(約960年—992年)
10世紀初,隨著部落人民在蓋奇、波茲南、格涅茲諾和萊德尼茨基島等新興的要塞周邊的平原定居下來,波蘭國家的雛形在位於現大波蘭的波蘭部落(Polanie,意為「平野上的人」)中形成。920年到950年間,波蘭部落加速重建以前的駐防據點,又修建一大批新的定居點,同時擴大領土。[3]在這個世紀末,這一進程繼續,而波蘭國家也從部落的基礎中產生。根據編年史作者法國無名氏的說法,波蘭人被皮雅斯特王朝統治。在現存的資料中,皮雅斯特王朝統治者梅什科一世第一次被提到,是在科維的韋杜金德所編的《薩克森三部編年史》(Res gestae saxonicae sive annalium libri tres)中,這部編年史關於10世紀的德意志。韋杜金德稱梅什科一世的軍隊兩次被與薩克森流亡者韋希曼恩合作的韋勒蒂部落擊敗。[4]在梅什科一世統治時期(約960年—992年),波蘭部落接受了基督教,並形成了波蘭國家。[5]
皮雅斯特王朝早期的統治者們不斷開疆闢土,使這個新興的國家能夠在接下來的歷史中生存下來。在1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皮雅斯特王朝都在擴張,使這個國家的國土從只包括格涅茲諾及其周圍,擴大到大約是現在的波蘭那樣。波蘭部落征服併吞並了其他斯拉夫部落,並形成一個部落同盟,隨後變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在吸納小波蘭、維斯瓦人的國家和西里西亞(都是10世紀末梅什科一世攻占的捷克國家的土地)後,梅什科一世的國家發展到成熟階段,包括波蘭人所居住的主要地區。[6]
此時波蘭國土面積25萬平方千米[7],人口至多100萬。[8]
最開始作為一位異教徒,梅什科一世是當時的文獻有記載的第1位波蘭部落聯盟首領。猶太旅行家亞伯拉罕·本·雅各布詳細地描述了梅什科一世統治初期時波蘭國家的面貌,根據他的記載,梅什科一世是在960年代被立為君的4個斯拉夫國王之一。[9][10]965年,波希米亞公爵波列斯拉夫一世將其女兒波希米亞的杜布拉娃嫁給其盟友梅什科一世。相信梅什科一世在受信奉基督教的杜布拉娃影響下,在966年4月14日以西歐拉丁儀式受洗,[11] 此事被視為波蘭立國之始。在967年梅什科一世戰勝韋希曼恩所率領的韋勒蒂部落軍隊後,約丹被任命為第一位傳教主教。這件事使大約在同一時期成立的馬格德堡大主教區的東擴變得不可能。[6][12][13]
梅什科一世的國家與德意志人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有著複雜的政治關係,因為梅什科一世是神羅皇帝奧托一世的「朋友」、盟友和封臣,並得將其領土西部的一部分物產作為貢品上供給皇帝。梅什科一世與波拉比亞斯拉夫人、薩克森東部邊疆伯爵(963年至964年與格羅,972年與奧多一世交戰,參見采迪尼亞戰役)和捷克人作戰。對韋希曼恩和奧多一世的勝利使梅什科一世得以將其波美拉尼亞向西擴張到奧得河及其河口。在奧托一世去世,梅什科一世支持神羅王位覬覦者亨利二世,隨後成為神羅皇帝的奧托二世也去世了,梅什科一世繼續支持亨利二世。杜布拉娃去世後,梅什科一世在約980年與一位德意志人,神羅北部邊疆伯爵狄特里希之女,奧達·馮·哈爾登斯萊本結婚。在990年與捷克人交戰時,梅什科一世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幫助。在約990年,梅什科一世正式將他的國家置於聖座的領導下(《達戈梅指示》,Dagome iudex)時,他將波蘭變成了中東歐最強大的勢力之一。[6][13]
波列斯瓦夫一世,教省、征服、波蘭王國(992年—1025年)
梅什科一世在992年去世。與這位波蘭的第一位統治者的計劃相反,奧達和她(與梅什科一世)的兒子在權力鬥爭中失敗,波列斯瓦夫一世成為了波蘭唯一的統治者。波列斯瓦夫一世是一個好大喜功,個性強烈的人,他著手進一步向西(盧薩蒂亞地區)、向南、向東擴大領土。他的擴張經常成功,但是這種窮兵黷武只會帶來暫時的好處,而且會使這個年輕國家的物資短缺。波列斯瓦夫一世失去了經濟上的要地外波美拉尼亞,以及其在科沃布熱格的新主教區,這個地方是梅什科一世花費很大心血攻占的。[14][15]
波列斯瓦夫一世(992年至1025年間統治波蘭)在其統治時期初繼續了他父親與神聖羅馬帝國交好的政策,並幫助斯拉夫尼克家族的沃依切赫,沃依切赫是一個出身良好的捷克主教和傳教士,但流亡他鄉,他在普魯士傳教時被殺害。波列斯瓦夫一世巧妙地利用了沃依切赫之死:沃依切赫的殉道為波蘭帶來了一位主保聖人聖阿德爾伯特,使羅馬天主教會在格涅茲諾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教省,沃依切赫的兄弟拉迪姆·高登蒂烏斯任大主教。1000年,年輕的神羅皇帝奧托三世作為一個朝聖者朝覲聖阿德爾伯特之墓,並在格涅茲諾會議中給予波列斯瓦夫一世支持;這時天主教格涅茲諾大主教區以及下屬的幾個教區都成立了。波蘭教省實際上擔當了必要的精神支柱,對皮雅斯特王朝來說是一個可以依靠的機構,幫助它在接下來困難重重的幾個世紀中倖存下來。[14][15]
奧托三世在1002年去世,波列斯瓦夫一世與繼位的神羅皇帝亨利二世之間的關係遠比前者與奧托三世之間的關係難以處理,這導致了一系列戰爭(1002年至1005年、1007年至1013年、1015年至1018年)。波列斯瓦夫一世自1003年至1004年間開始干涉捷克公爵宮廷衝突。後來他從波希米亞撤軍,但仍在摩拉維亞駐軍。[16]1013年,波列斯瓦夫一世之子梅什科二世與奧托三世的外甥女羅泰林吉亞的莉赫扎結婚,她也是後來的卡齊米日一世的母親。 1018年波蘭與神羅雙方簽訂《包岑和約》,雙方的衝突結束,這份合約的條件對波列斯瓦夫一世有利。1018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干預基輔羅斯繼承危機,奪得紅魯塞尼亞的西部。1025年,波列斯瓦夫一世在死前成功地得到教皇的加冕許可,成為第一位波蘭國王。[14][15]
梅什科二世,政權崩潰(1025年—1039年)
國王梅什科二世(990年—1034年)試圖延續他父親波列斯瓦夫一世的政策,干涉他國內政。梅什科二世的行動深化了波蘭鄰國對波蘭的舊怨與敵意,他兩個流亡在外的兄弟利用這一點,為1031年羅斯和德意志對波蘭的入侵做準備;梅什科二世被擊敗,被迫流亡他鄉。後來,梅什科二世的兄弟貝斯普里姆和奧托遇刺,梅什科二世收回部分失地。皮雅斯特王朝的君主制度隨著1034年梅什科二世的去世而第一次崩潰。波蘭陷入無政府狀態,遭到反封建的異教暴亂的破壞,在1039年遭到波希米亞公爵布雷蒂斯勞斯一世的軍隊的蹂躪。國土淪陷,格涅茲諾大主教區功能混亂。[17][18]
卡齊米日一世的重建(1039年—1058年)
國家在梅什科二世之子波蘭公爵卡齊米日一世(1016年—1058年)統治時期得到重建,而卡齊米日一世也因此被恰當地稱作「重建者」。1039年停止流亡回國後,卡齊米日重建波蘭的君主制度,並通過武力手段收復失地:1047年,馬佐夫舍從梅茨瓦夫手中奪回,1050年將西里西亞從捷克人手中收復。卡齊米日一世從波蘭近來的敵人神聖羅馬帝國和基輔羅斯那裡得到幫助,這兩個國家都不希望波蘭陷入混亂。卡齊米日一世引入更加成熟的封建制度,並通過封賞給他的戰士領地,減緩公爵金庫因向龐大軍隊發放軍餉而產生的財政赤字。面對大波蘭在捷克遠征後滿目瘡痍的慘狀,卡齊米日一世將其宮廷移至克拉科夫,取代先前皮雅斯特王朝的首都波茲南和格涅茲諾;克拉科夫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都擔當波蘭的首都。[19]
波列斯瓦夫二世,與主教斯坦尼斯瓦夫的衝突(1058年—1079年)
卡齊米日一世之子波列斯瓦夫二世(統治時期1058年—1079年)被稱為「勇敢者」,也被稱為「慷慨者」,在位時提高波蘭軍事實力,同時對外發動戰爭。作為神羅與教皇之間的敘任權鬥爭中,教皇一方的積極支持者,波列斯瓦夫二世在1076年帶著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祝福加冕為王。1079年,反波列斯瓦夫二世陰謀或衝突出現,克拉科夫主教也捲入其中。波列斯瓦夫二世將主教什切帕努夫的斯坦尼斯瓦夫處決;隨後迫於天主教會和貴族中親帝國勢力的壓力遜位。聖斯坦尼斯瓦夫成為了波蘭的第2個殉道者和主保聖人,在1253年被封聖。[20]
瓦迪斯瓦夫一世·赫爾曼(1079年—1102年)
波列斯瓦夫二世被流放後,他弟弟瓦迪斯瓦夫一世·赫爾曼(統治時期1079年—1102年)登上王位,他的統治並不穩固。瓦迪斯瓦夫一世·赫爾曼極其依賴王權伯爵謝切赫。自1098年起,當瓦迪斯瓦夫一世·赫爾曼的兩個兒子茲比格涅夫和波列斯瓦夫三世向瓦迪斯瓦夫一世·赫爾曼逼宮,迫使他逐出他那遭人恨的寵臣謝切赫時,波蘭便被他們父子三人分成3塊,父親去世後,在1102年至1106年間兄弟二人劃邊而治。[21]
波列斯瓦夫三世(1102年—1138年)
經過1106年至1107年間的一番權力鬥爭,波列斯瓦夫三世(統治時期1102年—1138年)擊敗他的同父異母兄弟,成為波蘭公爵。茲比格涅夫被迫離開波蘭,卻得到了神羅皇帝亨利五世的支持,後者在1109年向波列斯瓦夫三世統治的波蘭發起進攻。波列斯瓦夫具有軍事才能,意志堅定而且不乏盟友,並對全社會進行國家動員(參見格沃古夫戰役),故而抵擋住了神羅的入侵,後來歸國的茲比格涅夫也被消滅了。波列斯瓦夫的另一個主要成就就是收復了整個梅什科一世時期的波美拉尼亞(餘下的波美拉尼亞的東部自梅什科二世去世後便不屬於波蘭),這個收復行動自他父親瓦迪斯瓦夫一世·赫爾曼開始,在約1123年被波列斯瓦夫三世完成。在一番血腥戰鬥後,瓦迪斯瓦夫三世得到什切青,而到呂根為止的西波美拉尼亞,除卻被直接吞併的南部,都成為了波列斯瓦夫三世的封地,[22]而當地的統治者是格里芬王朝的第一位公爵,瓦爾蒂斯拉夫一世。[23]
這時,這一地區的基督化已認真進行,這是波列斯瓦夫三世1140年去世後,波美拉尼亞沃林教區的建立所帶來的成果。[23]
王國的分裂(1138年—約1314年)
在很有限的程度上講,波列斯瓦夫三世在生前將他的國家分封給他的四個兒子。他做了複雜的準備,以免同室操戈的悲劇發生,同時又能保持波蘭形式上的統一,但在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後,這個計劃未能執行,實際上造成了波蘭將近兩百年的分裂狀況。皮雅斯特王朝在接下來的近兩個世紀中,為了統一這個分裂的王國,手足相殘,同時與教會和貴族作鬥爭。一般看來,這個體制因為波蘭上等公爵的制度而得到穩固,波蘭上等公爵以克拉科夫為首府,被賜予特殊的克拉科夫公國,這個公國不會再被進一步分封下去。根據波列斯瓦夫三世「長老制」的想法,他將波蘭分為五個公國:西里西亞、大波蘭、馬佐夫舍、桑多梅日和克拉科夫(小波蘭為主)。前邊的四個公國被分別分封給他的四個兒子,四個兒子各為獨立的統治者。而克拉科夫公國被賜予他四個兒子中最年長的瓦迪斯瓦夫二世(兼任西里西亞公爵),此子也被賜予克拉科夫大公的稱號,對外則是整個波蘭的代表(亦稱波蘭國王)。這個制度在波列斯瓦夫三世兒子這一代中就已遭到破壞,這時瓦迪斯瓦夫二世、波列斯瓦夫四世、梅什科三世和卡齊米日二世爭奪在波蘭的權力和土地,同時也爭奪克拉科夫大公之位。[24]
波列斯瓦夫三世去世時波蘭的疆域和梅什科一世時期的疆域十分相像,但這個皮雅斯特王朝最初的疆域,並未在「分裂割據時期」(1138-1314年)保留下來。[25]
文化
自波蘭統治階層受洗的時候起,外國傳教士已經抵達波蘭,中世紀早期時波蘭的文化已與歐洲基督教文化融為一體。但是,波蘭本地的牧師,只能出現在自梅什科一世皈依基督教那一天算起幾代人的時間之後。在12至13世紀很多修道院都建成後,對百姓的基督教化在較大程度上完成了。[26]
智力和藝術活動集中在教會機構、王公宮廷周圍,並在新興世襲精英階層的家庭中出現。史書在10世紀末出現,像梅什科二世和卡齊米日一世這樣的領導人都被認為是有文化修養,收到良好教育的。在《達戈梅指示》之後,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文獻便是法國無名氏的編年史《波蘭王公行紀》(Gesta principum Polonorum),法國無名氏是波列斯瓦夫三世宮廷中的外國牧師。10世紀,很多前羅馬式磚石教堂在波蘭各地興建起來,而且經常與統治者的宮殿建在一起;羅曼式建築則在之後流行。波列斯瓦夫一世在995年左右鑄造最早的鑄幣。格涅茲諾主教座堂的格涅茲諾門(銅質浮雕,1170年代制)是羅馬式雕刻的典範。奎爾富特的布魯諾是傳播教會文化的先驅牧師之一,他的一些著名著作已經在波蘭隱士修道院出版。早期的著名隱修會中有兩個便是本篤會(1044年,該會修道院在蒂涅茨成立)[27]和熙篤會。[28][29]
13世紀
國家和社會,德意志人的定居
13世紀波蘭的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發生重要變化。因為分裂和持續內亂,皮雅斯特王朝的公爵不能保持住他們先王那時的波蘭外部邊界。12世紀後半段,西邊的外波美拉尼亞中斷了其與波蘭的政治關係,自1231年起成為布蘭登堡侯國的封國,1307年布蘭登堡侯國甚至將其波美拉尼亞領地向東擴展,吞併斯瓦夫諾和斯武普斯克地區。波美雷利亞或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亞自1227年起從波蘭獨立。 在13世紀中期,波列斯瓦夫二世將盧布什地區割讓給布蘭登堡侯國,這使建造諾伊馬克城成為可能,並對波蘭西部領土的完整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在東南部,萊謝克一世不能保證波蘭對羅斯加利奇地區的統治,這一地區曾被多次易手。[30]
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來越取決於其封建土地財產的多寡。這些土地上達皮雅斯特王朝王公所支配的土地,以及他們的競爭對手世俗的大地主和教會所擁有的土地,下至騎士階層的領地,隨著農奴依附於土地上,在這些土地勞作的人從受僱的「自由民」逐漸變成奴隸(貴族購買的奴隸、戰俘、或其他奴隸)。而上層階層的封建領主,尤其是教會,具有經濟和法律上的豁免權,這使他們能夠免除法院的裁決和經濟義務(包括稅負)這樣的重負,這些早在以前便由當時在位的公爵實行了。[30]
內鬥和外國入侵(譬如1241年、1259年和1287年的蒙古入侵)削弱了波蘭的很多小公國,並使它們人口減少,而這個國家也變得日益分化。因為人口減少,在經濟發展的條件下對勞工的需求越來越大,西歐的很多農民開始向波蘭移民,其中主要是德意志定居者(1220年代德意志和佛蘭德斯初期的移民潮)。[31]各個德意志人的、波蘭人的、以及其他民族的鄉村聚落內部都形成了一種具有豁免權的封建租賃體制,而德意志城鎮法經常被用作這個體制的法律基礎。在城市的發展和波蘭市民階層(居住於城市的商人)的建立上,德意志移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們從自己的家鄉帶來了歐洲法律(馬格德堡法)和習俗,後來這些也為波蘭人所接受。德意志人在波蘭建立了早期的大企業(由貴族階級領導),並且自那時起成為了波蘭一個影響力日益增大的民族,這一點在西里西亞市中心和波蘭西部的其他地方特別顯著。[30][32][33]
1228年,切尼亞法獲得通過,並由瓦迪斯瓦夫三世簽署生效。這個名義上的波蘭公爵保證推出一部「根據主教和男爵的協商會議的意見所制定的正義而高貴的法律」。接受如此法律保證並享有特權的人也包括下等地主——騎士,騎士融入了下等和中等貴族階層,這個階層在後世被稱為「什拉赫塔」(szlachta)。這個分裂割據時期削弱了統治者的權力,並且長久地改變了波蘭歷史,藉此貴族的權利和地位上升到君主的那個高度。[30]
條頓騎士團
1226年馬佐夫舍公爵康拉德一世請條頓騎士團幫他與在其領地附近,且信奉異教的波羅的普魯士人作戰,當時馬佐夫舍與普魯士人發生重大的邊界衝突,康拉德一世的領地正遭受著普魯士人的入侵。另一方面,那時普魯士人自身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威脅(包括教皇支持的十字軍),但主要是徒勞無功的傳教活動。條頓騎士團隨後越俎代庖,活動範圍超過康拉德一世賜予他們的領地(海烏姆地區或庫爾姆蘭)以外。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他們沿著波羅的海岸征服了很大一片地方,並建立自己的團國。實際上所有的西波羅的異教徒都已皈依基督教或被消滅(對普魯士的征服在1283年完成),騎士團將矛頭指向波蘭和立陶宛,後者在當時已是歐洲最後一個異教國家。14到15世紀的大多數時間內,條頓騎士團與波蘭和立陶宛戰爭不斷。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國以自13世紀開始移民於此的德意志人為主,該國自稱是一個封國,受到教皇和神羅皇帝的保護。[34][35]
重新統一的嘗試,普熱梅希爾二世、瓦茨勞夫二世(1232年—1305年)
隨著國家分裂所造成的惡果在社會的各個方面日益明顯,皮雅斯特王朝的一些公爵開始盡力統一波蘭。早期時,西里西亞公爵亨利克一世、他兒子亨利克二世和後來的亨利克四世的統一嘗試較為重要,其中亨利克二世在1241年列格尼卡戰役與蒙古人作戰時戰死。1295年,大波蘭公爵普熱梅希爾二世成為波列斯瓦夫二世後第一位加冕為波蘭國王的皮雅斯特王朝公爵,但是他只統治波蘭領土的一部分(自1294年起開始統治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亞),且在加冕後遇刺。對波蘭更大範圍的統一由一位外國統治者,普熱梅斯利德王朝的波希米亞公爵瓦茨拉夫二世完成,他與普熱梅希爾的女兒結婚,在1300年成為波蘭國王。瓦茨拉夫二世的拙劣政策使他失去了他在統治初期獲得的一切支持;他在1305年去世。[36]
統一過程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波蘭教會,在整個分裂割據時期中,教會的波蘭教省保持完整。格涅茲諾大主教亞庫布·希溫卡是波蘭統一的積極支持者;他主持了對普熱梅希爾二世和瓦茨勞夫二世的加冕儀式。瓦迪斯瓦夫一世在其公爵生涯中的各個階段都得到希溫卡的擁護。[36]
文化
從文化方面講,13世紀,隨著教區網絡的建立,主教座堂形式的學校變得更加普遍,教會的社會影響力遠遠廣泛於先前。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是這時的重要修會,它們與全體人民緊密地互相影響。敘事體編年史,以及其他文字記錄、法律和文獻等的盛行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特徵。牧師中以本地人為多,人們期待其他牧師能理解波蘭語。一部具有影響力的編年史的作者溫岑蒂·卡德武貝克被認為是知識界最受認可的代表。西里西亞修士韋泰洛的光學專著《透視》(Perspectiva)是中世紀科學的最大成就之一。哥德式教堂和城堡在13世紀盛行,藝術中的本土元素日益受到重視,農業、製造業和手工業都取得重大進步。[37]
14世紀
王國統一
瓦迪斯瓦夫一世和他的兒子卡齊米日三世是13世紀波蘭統一後最後兩位來自皮雅斯特王朝的統治者。但是因為缺少內部凝聚力,領土不完整,他們的統治並未讓波蘭回到分裂割據時期前的狀態。本地的皮雅斯特王公依舊保持強勢,而且出於某些經濟和文化原因,他們中的一些人被吸引到波蘭鄰國中去了。波蘭王國失去了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這兩個地方是波蘭人原先居住的地方中,最發達且在經濟上居最重要地位的,這使半數波蘭人都留在波蘭王國邊界之外。波蘭西部領土的丟失在於西里西亞皮雅斯特家族的公爵的統一行動的失敗,也在於德意志東擴進展迅猛。這些原因包括皮雅斯特王朝的公國變得依賴於德意志的政治體制,德意志移民者的殖民、和波蘭統治階層逐漸被德意志化。維斯瓦河下游被條頓騎士團控制,馬佐夫舍以後再也不會完整地出現在波蘭版圖中。卡齊米日三世穩固了西部和北部邊界,他試圖收復部分失地,並發起東征彌補因西部領土的丟失而造成的損失,這樣便將東斯拉夫人居住的地方納入自己的地盤,因此這些地方從民族學方面講並不屬於波蘭。[38][39]
儘管領土有所損失,14世紀波蘭經歷了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日漸繁榮的時代。這其中包括進一步對外擴張、農業定居點的現代化、城鎮的發展、以及在迅速發展的商貿、採礦和冶金行業中,城鎮起到更大的作用。卡齊米日三世在位時還推行了一次重大的貨幣改革。[38][39]
從很早的時候起,猶太人就開始在波蘭定居。1264年大波蘭公爵波列斯瓦夫頒布卡利什法,為猶太人提供很大程度的自由(在宗教儀式、活動和商貿方面上)和權利,建立了一個使猶太人從當地的騷擾和排斥中得到正式保護的判例。這個法令使猶太人免受奴役或成為農奴,是後來猶太人在波蘭王國繁衍興旺的基礎,後來的其他同類法律聲明都是仿效卡利什法的。[40]猶太人在接連被西歐各地排斥後,於13世紀在克拉科夫、卡利什和波蘭西部與南部的其他地方建立自己的社區,14世紀時,更東邊的利沃夫、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格羅德諾都出現了猶太人社區。[41]國王卡齊米日三世在1349年接受來自德意志的猶太人難民, [42]幫助加快猶太人在波蘭的繁衍,這一過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波蘭另一個長期的民族特點是德意志人在這個國家的城市或農村的移民。
瓦迪斯瓦夫一世(1305年—1333年)
瓦迪斯瓦夫一世(統治時期1305年—1333年)起初只不過是一位平凡的庫亞維公爵,但是他憑藉著毅力和決心,與強大的敵人進行終生而艱苦的鬥爭。瓦迪斯瓦夫一世逝世時已為波蘭國王,但當時的波蘭還未完全統一,也並不穩定。儘管瓦迪斯瓦夫一世只統治了很有限的地方,他也未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他至少是讓波蘭作為一個國家整體出現在國際舞台。[43]
在匈牙利盟友的幫助下,瓦迪斯瓦夫一世停止流亡,歸國並與瓦茨拉夫二世相抗衡,並在瓦茨拉夫二世死後的1304年至1306年間與他兒子瓦茨拉夫三世相抗衡。瓦茨拉夫三世隨後遇刺身亡,此事讓普熱梅斯利德王朝滅亡,也自然結束了該王朝在波蘭的統治。瓦迪斯瓦夫一世接下來攻占了小波蘭,進軍首都克拉科夫,揮師北上,途徑庫亞維,直到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亞。1308年,波美拉尼亞被布蘭登堡侯國征服。為了收復此地,瓦迪斯瓦夫一世同意接受條頓騎士團的幫助,於是1309年條頓騎士團野蠻地攻陷了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亞,並將其據為己有。[43]
部分城市貴族階層希望由盧森堡王朝的波希米亞國王──盲眼的約翰掌權,1311年至1312年間,這些貴族在克拉科夫起事,隨後遭到鎮壓。這件事可能對城鎮政治權力的出現產生有限的影響。[44]
1313年到1314年間瓦迪斯瓦夫一世征服大波蘭。1320年他在克拉科夫瓦維爾主教座堂加冕為王,這樣他就成為第一位不在格涅茲諾受封的波蘭國王,但此後30年間,稍稍復興的波蘭王國,仍處於北有條頓騎士團、西有波西米亞國雙強夾擊的困境中。儘管波希米亞國王盲眼的約翰宣稱擁有波蘭王位並反對這次加冕,教宗約翰二十二世仍在猶豫之中同意了此次加冕。約翰在1327年開始向克拉科夫進攻,後來他被迫叫停這次遠征,但成功控制Lencicko、Sieradzsko兩地(介於大、小波蘭之間)的附庸貴族;1328年他向立陶宛發起十字軍,這個時候他已經與條頓騎士團結盟。1327年至1332年間,騎士團正在波蘭作戰(參見普沃夫采戰役);條頓騎士團攻占了多布林地區和庫亞維。瓦迪斯瓦夫一世與匈牙利(1320年瓦迪斯瓦夫一世的女兒伊莉莎白嫁給匈牙利國王查理一世)和立陶宛(1325年兩國簽署反條頓騎士團國條約,同時瓦迪斯瓦夫一世之子卡齊米日三世與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納斯之女阿爾多娜結婚)結盟,[45]而且在1329年與布蘭登堡簽訂和約,這讓瓦迪斯瓦夫一世在與條頓騎士團作戰時能夠從外交中獲益。波希米亞國王約翰的最大成就(和波蘭的最大損失)是迫使對他們的忠誠心存矛盾的西里西亞皮雅斯特王朝公爵們對他宣誓效忠。[43][46]
卡齊米日三世(1333年—1370年)
瓦迪斯瓦夫一世去世後,他23歲的兒子卡齊米日三世成為國王,後來被稱為卡齊米日大帝(統治時期1333年至1370年)。新國王和他父親不同,並沒有投身戎馬生涯的意願。卡齊米日三世的同代人並沒有給他足夠的機會來解決這個國家日益增多的困難,他也沒有足夠機會成為成功的領導人。但自開始起,卡齊米日三世就謹慎行事、小心處理北面條頓騎士團、西面波西米亞王國聯手的蠶食鯨吞。
他先強化與匈牙利的同盟關係,後在1335年不再宣稱波希米亞公爵之位為其所有,以讓當時的波希米亞國王約翰放棄成為波蘭國王的可能,成功降低約翰對卡齊米日的巨大敵意。在此基礎上,1339年他與約翰締結特倫欽條約,讓卡齊米日收回Lencicko、Sieradzsko兩地的貴族控制權。1343年,卡齊米日三世通過在領土問題上妥協,與條頓騎士團展開幾次高等級的仲裁談判,雙方最大成就為簽訂卡利什條約,這是一份平息雙方衝突的和約。卡齊米日三世收回了多布林地區和庫亞維。那個時候波蘭開始向東擴張,卡齊米日三世在1340年到1366年間多次發起軍事行動,吞併羅斯地區哈利奇-弗拉基米爾。當地的利沃夫城(Lviv)吸引了若干國家的人們,並接受了城市權利法,此城後來改稱「利武夫」(Lwów),並成為了波蘭在信奉東正教的羅斯人的聚居區的中心。在匈牙利的支持下,卡齊米日三世宣布他在無男性子嗣的情況下,會將波蘭王位交給匈牙利王室。[47][48]
為收復西里西亞,卡齊米日三世聯合了匈牙利的拉約什一世,1343年至1348年間試圖對盧森堡王朝的波希米亞王國發起軍事行動,雖然此事以失敗告終,但其隨後阻止波西米亞王兼神羅皇帝查理四世將西里西亞從天主教格涅茲諾總教區分離出去的嘗試。後來他再次向教皇請願,試圖以法律手段來收復西里西亞,直到去世為止,但他的繼任者並沒有繼續請願。[48]
在與丹麥和西波美拉尼亞(格但斯克波美拉尼亞作為「永遠的施捨」被割讓給條頓騎士團)結盟的情況下,卡齊米日三世得以通過強制手段恢復西部邊界。1365年德雷登科和桑托克成為波蘭封地,1368年瓦烏齊地區被完全占領,使布蘭登堡和條頓騎士團國不再接壤,並使波蘭與外波美拉尼亞毗鄰。[48]
卡齊米日三世在內政外交上都大大鞏固了波蘭的地位。從內政方面講,他不僅使重歸統一的波蘭的各個地方都融為一體,而且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還幫助發展被認為是「波蘭王國本土」的地方,這個地方在波蘭實際邊界,以及過去或後來的邊界(從波蘭方面看是法律上的邊界)內。卡齊米日三世建立或加強了王國內的制度(譬如擁有大權的國家財政部),使其與地方的、階級的、或王室的利益無關。從國際方面講,卡齊米日三世在外交上非常活躍,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統治者建立緊密的交往,還是波蘭國家利益的可靠保衛者。1364年,他發起克拉科夫會議,這次會議得到很多君主的參與,而且推動了中歐各國的和平合作和權力平衡。[48]
安茹王朝的盧德維克一世和雅德維加(1370年–1399年)
1370年,卡齊米日三世去世,他沒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故而其外甥,安茹王朝的盧德維克一世繼承波蘭王位。因為卡齊米日三世實際上承諾將王位交給安茹王朝一事自一開始便具有爭議(1368年卡齊米日三世收養他外孫斯武普斯克的卡齊米日),盧德維克一世後來自1351年起便忙於與波蘭騎士與貴族們展開繼承談判。他們支持盧德維克一世,作為回報,他們也要求國王給予他們更多保證和特權,正式的法案在1355年於布達協定。在加冕儀式過後,盧德維克一世回到匈牙利,並將她的母親和卡齊米日三世的姐姐伊莉莎白留在波蘭作為攝政。[49]
隨著卡齊米日三世的去世,波蘭世襲(皮雅斯特王朝)君主制宣告結束。波蘭地主和貴族們不希望強大的君主制度存在,因此在1370年到1493年間確立君主立憲制(兩院制瑟姆的開端)。[49]
盧德維克一世在位期間,波蘭與匈牙利聯合。在1374年的協議(科希采權利協議)中,盧德維克一世對波蘭貴族做出很多讓步,而貴族也同意在沒有男性子嗣的盧德維克一世去世後,波蘭王位由他的女兒們繼承,延續波蘭安茹王朝。因為盧德維克一世忽視波蘭事務,波蘭失去了卡齊米日三世在位時獲得的領土,其中包括哈利奇羅斯(在1387年由雅德維加收復)。[49]
匈牙利與波蘭的聯合持續了12年,隨後以戰爭結束。1382年盧德維克一世去世後,權力鬥爭發生,波蘭貴族決定由盧德維克一世的么女雅德維加繼承波蘭王位;雅德維加在1384年到達波蘭並加冕,當時她才11歲。波蘭與匈牙利的聯合的失敗為接下來波蘭與立陶宛的聯合鋪平道路。[49]
文化
14世紀,卡齊米亞三世在位時,波蘭各地進行了大範圍的磚石建築的修建,其中包括哥德式教堂、城堡、城市防禦和富裕市民的住房的修建。波蘭中世紀時期最著名的建築就是那些數目眾多的體現波蘭哥德式風格的教堂了;教堂和禮拜堂的陳設最能體現中世紀的雕刻、繪畫和鍛工工藝。在自1346年到1362年間開始編纂的卡齊米日大帝法典(Piotrków-Wiślica Statutes)中,波蘭的法律被第一次編為法典。因此,在國內,衝突的解決要依靠法律的程序;在國外,雙邊或多邊的談判和協商日益重要起來。到這個時候,主教座堂網絡和教區學校發展良好。1364年,卡齊米亞三世在教皇的允許下,建立克拉科夫大學,這是中歐第二古老的大學。但很多人還是到南歐和西歐求學,波蘭語在書面文件中日益盛行,並與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拉丁文並駕齊驅。聖十字布道集(約14世紀初)可能是現存的最古老的波蘭語散文手抄本。[50]
參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Państwowe Wydawnictwo Naukowe (Polish Scientific Publishers PWN), Warszawa 1986, ISBN 83-01-03732-6
- ^ The history of Ostrów Tumski stronghold. Poznań.pl. [2009-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 ^ 作者若干, 包括 Marek Derwich和Adam Żurek, U źródeł Polski (do roku 1038) Wydawnictwo Dolnośląskie, Wrocław 2002, ISBN 83-7023-954-4, Zofia Kurnatowska, 第147-149頁, Adam Żurek和Wojciech Mrozowicz, 第226頁
- ^ Ed. Andrzej Chwalba, Kalendarium dziejów Polski, 第29頁, Krzysztof Stopka. Copyright 1999 Wydawnictwo Literackie Kraków, ISBN 83-08-02855-1.
- ^ Various authors, ed. Marek Derwich and Adam Żurek, U źródeł Polski (do roku 1038), 第144-159頁
- ^ 6.0 6.1 6.2 Various authors, ed. Marek Derwich and Adam Żurek, U źródeł Polski (do roku 1038), 第146-167頁, Zofia Kurnatowska
- ^ Francis W. Carter, Trade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Po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521412390, Google Print, 第47頁
- ^ Jerzy Lukowski,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521559170, Google Print, 第6頁
- ^ Jerzy Wyrozumski, Dzieje Polski piastowskiej (VIII w. – 1370) , 第77頁, Fogra, Kraków 1999, ISBN 83-85719-38-5
- ^ Norman Davies, Europe: A History , 第325頁, 1998 New York, HarperPerennial, ISBN 0-06-097468-0
- ^ Kłoczowski, Jerzy. A history of Polish Christian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 [12 April 2011]. ISBN 9780521364294.
- ^ 一次與歷史學家Tomasz Jasiński的談話, Piotr Bojarski, Polski mogło nie być, Gazeta Wyborcza 2007年7月7日
- ^ 13.0 13.1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80-88頁
- ^ 14.0 14.1 14.2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88-93頁
- ^ 15.0 15.1 15.2 Various authors, ed. Marek Derwich and Adam Żurek, U źródeł Polski (do roku 1038), 第168-183頁, Andrzej Pleszczyński
- ^ Ed. Andrzej Chwalba, Kalendarium dziejów Polski, 第33頁, Krzysztof Stopka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93-96頁
- ^ 作者若干, 包括 Marek Derwich and Adam Żurek, U źródeł Polski (do roku 1038), 第182-187頁, Andrzej Pleszczyński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96-98頁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History of Poland until 1505), 第98-100頁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00-101頁
- ^ Atlas historyczny Polski, 14th edition, ISBN 83-7000-016-9, PPWK Warszawa-Wrocław 1998, 第5頁
- ^ 23.0 23.1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01-104頁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04-111頁
- ^ Atlas historyczny Polski, 14th edition, 第4-5頁
- ^ Jerzy Lukowski and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nd edition 2006, ISBN 0-521-61857-6, 第9頁
- ^ Ed. Andrzej Chwalba, Kalendarium dziejów Polski', 第37頁, Krzysztof Stopka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11-115頁
- ^ Various authors, ed. Marek Derwich and Adam Żurek, U źródeł Polski (do roku 1038), 第196-209頁
- ^ 30.0 30.1 30.2 30.3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16-128頁
- ^ John Radzilowski, A Traveller's History of Poland; Northampton, Massachusetts: Interlink Books, 2007, ISBN 1-56656-655-X, 第260頁
- ^ Jerzy Lukowski and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第14-16頁
- ^ Norman Davies, Europe: A History , 第366頁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28-129頁
- ^ John Radzilowski, A Traveller's History of Poland, 第39-41頁
- ^ 36.0 36.1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29-141頁, 第154–155頁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41-144頁
- ^ 38.0 38.1 Jerzy Lukowski and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第15-34頁
- ^ 39.0 39.1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45-154頁
- ^ Davies, Norman (2005).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Volume I.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31-12817-9, 第66頁
- ^ Richard Overy (2010), The Times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World, Eights Edition, 第116-117特. London: Times Books. ISBN 978-0-00-788089-8.
- ^ Norman Davies, Europe: A History, 第429頁
- ^ 43.0 43.1 43.2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 第155-160頁
- ^ Jerzy Lukowski and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第23-24頁
- ^ Ed. Andrzej Chwalba, Kalendarium dziejów Polski, 第74-75頁, Krzysztof Stopka
- ^ Jerzy Lukowski and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第14-26頁
- ^ Jerzy Lukowski and Hubert Zawadzki,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第26-34頁
- ^ 48.0 48.1 48.2 48.3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 第160-171頁
- ^ 49.0 49.1 49.2 49.3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 第169-173頁
- ^ Jerzy Wyrozumski, Historia Polski do roku 1505, 第173-177頁
進階閱讀
- Davies, Norman.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Vol. 1: The Origins to 179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81]. ISBN 0-19-925339-0.
- Knoll, Paul W. The Rise of the Polish Monarchy: Piast Poland in East Central Europe, 1320-137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2. ISBN 0-22-644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