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生

石雕

石像生,石人又稱石翁仲,是漢字文化圈君主、皇族貴族、高官顯要陵墓的石雕,多立於神道前,作為驅邪鎮墓、地位標記、於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績的用途,造型有獬豸麒麟等動物,以及人型的石雕像等[1]

草山玉溪所藏文臣石像生
閩宣陵的武將石像生

石象生是墓主身份的重要標誌。中國最早可追溯的神道石象生是西漢霍去病墓所建「馬踏匈奴、力士抱熊」等石象。漢光武帝原陵建有石象生群,為後世帝王陵所效仿[2]:9。南朝時,陵墓以神道柱作為神道入口標誌。宋代以後,神道柱退居次位,做為石像生起始標誌[3]

從東漢至明清,歷代政府皆以法律形式規定石刻的數量和式樣。如《明會典》記載公侯和一二品官員的神道二側可列神道柱,設石虎、石羊、石馬和文武石翁仲各一對;三品官減石人一對;四品官列華表、設石馬、石虎各一對;五品官列石望柱;六品以下官員不准設置石刻。明代王陵建築實例中,莊簡王陵在三券陵門前設石獅子。門後是神道望柱狻猊獬豸狴犴麒麟、控馬武士、大象、執文臣、祾恩門後男侍、女侍共十一對石象生[2]:9

「翁仲」一名來源

對翁仲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淮南子·氾論訓》東漢高誘對「之時,高為台榭,大為苑囿,遠為馳道,鑄金人」一句的注釋,說:「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有長人見於臨洮,其高五丈,足跡六尺,放寫其形,鑄金人以象之,翁仲、君何是也」。隨後,「翁仲」一名又見於《史記索隱》引謝承《後漢書》:「銅人,翁仲,翁仲其名也。」,及「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等等。有學者認為[4][5],翁仲是漢以後受到草原民族影響出現在陵墓前神道兩側的石刻人像之名,草原民族的此類石像被一些學者稱作「突厥墓前石人」、「亞歐草原石人」、「庫爾干石柱英語Kurgan stelae」等[6][7][8][9][10][11]。而李零則進一步認為,「翁仲」一名可能是外來語(參考蒙古語ongon翁袞「偶像」,突厥語oŋžia)。[4]

後來,翁仲演變出了李翁仲阮翁仲的傳說。[5]

參見

參考資料

  1. ^ 昭陵的建築——撲朔迷離的石象生[失效連結]
  2. ^ 移至: 2.0 2.1 丁伯雨. 《明代王陵神道石刻艺术研究——以靖江庄简王陵为例》 (碩士論文). 廣西師範大學. 2016 [2023-02-17] (簡體中文). 
  3. ^ 望柱. 故宮博物院網站. [202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7) (簡體中文). 
  4. ^ 移至: 4.0 4.1 李零.《翁仲考》,載《入山與出塞》[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4.p.41-69.
  5. ^ 移至: 5.0 5.1 龐希雲,李志峰. 文化傳遞中的想像與重構——中越「翁仲」的流傳與變異[J].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76-85.
  6. ^ 劉永連. 突厥石人新探[J]. 貴州民族研究,2006,02:139-144.
  7. ^ 任寶磊. 略論新疆地區突厥石人分布與特徵[J]. 西域研究,2013,03:87-94+155-156.
  8. ^ 任寶磊. 新疆地區的突厥遺存與突厥史地研究[D].西北大學,2013.
  9. ^ 陳凌. 突厥葬俗和祭祀有關的幾個問題[A].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屆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7:12.
  10. ^ 劉文鎖. 突厥的墓上祭祀[A].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屆傳統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7:24.
  11. ^ 包桂紅. 從「薩滿」思想解讀亞歐草原石人及其手中杯[J]. 世界宗教文化,2013,05: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