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體發電

磁流體發電技術是一種新型的高效發電方式,由於無需經過機械轉換環節,所也稱之為直接發電,燃料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用燃料(石油天然氣、燃核能)直接加熱成易於電離的氣體,使之在2000℃高溫下電離成導電的離子流,然後讓其在磁場中高速流動切割磁力線,產生感應電動勢即由熱能直接轉換成電能,這種技術也稱為電漿體發電。[1]

為了磁流體的離子化橫切穿過磁場時,按電磁感應定律,電漿體的正負粒子在磁場作用下分離,而聚集在與磁力線平等的兩個面上,由於電荷的聚集從而產生電。 本技術難點在於需要鉀、等微量金屬的惰性氣體如氦、氬等作為工質,所以氣體大規模且可接受成本的氣體合成技術為一難關;另一方面,磁流體高溫陶瓷通道需長期在2000-3000K溫度工作,而電極在高溫惰性氣體下工作也容易腐蝕,因而材料加工術為另一大難關。[2]

各國發展

 
俄國U-25裝置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鄧小平改革開放後欽點的863計劃綱領中,將燃煤磁流體發電列為重點能源研發項目。
  • 俄羅斯莫斯科北郊U-25裝置是以天然氣作燃料的磁流體發電廠,額定功率20.5兆瓦。
  • 日本1978-1993年間通產省和產業技術總合研究院補助「月光計畫」加以研究。

參考文獻

  1. ^ 863工程總要探秘 p.254 ,1993 , 羅江山
  2. ^ 863工程總要探秘 p.220 ,1993 , 羅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