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現 (佛教)

示現梵語prātihāya巴利語pātihāriya),又譯作神變,佛教術語,義爲顯示、顯現。諸經典中對其闡釋極多,基本的含義即諸菩薩阿羅漢等聖者為教化眾生,而變化出種種身形,其色身非是真身,而是表法或權巧方便。例如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觀音菩薩千手千眼形象等[1]。又如《勝天王般若經》中提到,菩薩為度放逸諸天,示現如救頭燃的精進相;為度離俗行者,示現出家相;為度後宮女人,示現嬰兒童子相;為度端坐天人,示現苦行相。[2]

也可以表達為化現,即「示現爲化身」之義,化身也稱爲應身、應化身。[3]例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有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面燃大士等。

還可表達爲權化梵語avatāra)、權現,爲「權巧方便的化現」之義。因日本「本地垂跡說」認為日本本土的神祇是佛菩薩的化現,稱爲「垂跡」,如天照大神八幡大神,即為大日如來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之垂跡,故將「權現」與「化現」等同。或作「權巧方便的教化」之義,如一佛乘分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教法,即稱權化。[4]

註釋

  1. ^ 佛光大辭典【示现】.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1). 
  2. ^ 《勝天王般若經》卷2
  3. ^ 《佛學大辭典》【化現】:指化現形像。即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變化成種種形像,示現於此一世間。(參閱『權化』)
  4. ^ 《佛光大辞典》【权化】. [2018-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