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屬
福建龍屬(學名:Fujianvenator)是近鳥龍科恐龍的一個屬,僅有一個物種,即模式種奇異福建龍(F. prodigiosus)。其肩胛骨相當小,同時雙腿相當修長,同時具有利於靈活抓握的指關節,可能營陸生或涉水而生。化石發現於中國福建省政和縣,出土自晚侏羅世形成的濕地相沉積地層南園組,是政和動物群中已知唯一一種恐龍,亦為福建省內發現的第一種非鳥恐龍,以及地理分布最南的近鳥龍類[1][2]。
福建龍屬 | |
---|---|
奇異福建龍模式標本包含的骨骼部位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翼類 Avialae |
科: | †近鳥龍科 Anchiornithidae |
屬: | †福建龍屬 Fujianvenator Xu et al., 2023 |
模式種 | |
†奇異福建龍 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 Xu et al., 2023
|
研究歷史
2021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共同在福建開展大規模的古生物考察。翌年10月23日,考察隊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楊源鄉楊源村附近的南園組地層,發現一具被壓印為陽模與陰模的化石。歷經半年多的清修與研究,這具化石被認定屬於獸腳類恐龍中的近鳥龍科,包含胸部至尾基部,以及四肢的骨骼,收藏於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編號IVPP V31985)[1][2]。
2023年9月6日,由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徐立明、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王敏,以及其他多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這項發現。他們依據胸骨、尾椎與附肢骨骼的形態,將這具近鳥龍類化石鑑定為新屬、新物種,並命名為奇異福建龍(學名:Fujianvenator prodigiosus)。屬名由福建的漢語拼音「Fujian」,以及拉丁文的「venator」(獵人)組合而來,種小名「prodigiosus」在拉丁文中意為「奇異的、奇特的」,形容福建龍特殊的後肢形態[1]。
形態描述
徐立明等人基於一系列特徵組合,將福建龍與其他鳥翼類成員區隔開來,包含恥骨內側具有寬而無孔的恥骨領(pubic apron);坐骨較短,長度為恥骨的三分之一,遠端具有閉孔突,和一個朝後方延伸的錐形後突(posterior process);尾椎第四節後方的脈弧,前後向長度是背腹向長度的兩倍;肱骨長度是肩胛骨的兩倍有餘,也比股骨長,而脛骨長度是股骨的兩倍;第一和第二掌骨遠端內側具有大型的髁,形成不對稱的屈戍關節;第二指的第一節指骨比第二節指骨長;第二趾的蹠骨比其他趾的蹠骨寬。其中,第一和第二掌骨遠端的大型內髁、坐骨遠端向後延伸的錐形後突與特別修長的脛骨,可能是福建龍的獨有特徵。奇異福建龍模式標本的體重估計約641克,體型可能與現今的勺雞相當。其脛跗骨和掌骨並未癒合,代表死亡時尚未成年,但其胸骨已經骨化,距骨和跟骨癒合,背椎的骨縫也已經閉合,因此可能已臻亞成體[1]。
古生物學
福建龍的肩胛骨長度約為肱骨的40%,而其他近鳥龍科成員,乃至其他獸腳類的肩胛骨長度至少為肱骨的60%,較小的肩胛骨代表福建龍可能不像許多鳥翼類,有壯碩的肌肉能幫助振翅飛行。第一和第二掌骨具有發達的屈戍關節,讓福建龍的手指擁有相當大的彎曲幅度,能更靈活的運動,對於捕獵很有幫助。而第二指的掌骨和指骨相當纖細,不像近鳥龍和許多更進步的鳥翼類,有粗壯的掌骨供初級飛羽著生。此外,福建龍的雙腿特別修長,尤其是細長的脛骨和蹠骨,有助於拉大步輻,可能使福建龍非常善於奔跑,能力甚至遠勝許多獸腳類恐龍,包含常被認為奔跑能力頗佳的傷齒龍科和暴龍科成員。這些生理構造顯示,福建龍很不擅長飛行,反而更適合在地面生活,有別於許多同時期的鳥翼類,顯示樹棲並非鳥翼類生態習性演化的唯一趨勢。另一方面,大腿與小腿特殊的長度比例與修長的小腿不僅見於福建龍,亦見於鶴、鸛等現今的涉禽,因此福建龍也可能涉水而生,惟礙於足部化石並不完整,目前尚無法完全確定其生活習性[1][2]。
譜系關係
徐立明等人利用最大簡約法與貝氏推論法分析福建龍與相關類群的親緣關係,結果均顯示近鳥龍科是最基礎的鳥類,而福建龍是近鳥龍科較晚出現的一支,如下方支序圖所示[1]。他們的分析結果不完全吻合前人的研究,此前有研究認為近鳥龍科較接近傷齒龍科[3],也有研究認為近鳥龍科更接近始祖鳥科[4]。
廓羽盜龍類 |
| |||||||||||||||||||||||||||||||||||||||||||||||||||||||||||||||||||||
Pennaraptora |
古生態學
福建龍化石所在的地層為南園組的一部分,大約形成於1億5020萬至1億4990萬年前,相當於晚侏羅世提通期。不論就現代或當時的地理而言,福建龍都是分布位置最南方的近鳥龍類。與其一同出土的還有真骨魚、龜鱉類、離龍類等水生或半水生動物的化石,地層本身的岩石組成也有濕地或海岸環境的跡象,因此福建龍很可能也生活於沼澤或濕地,加上特殊的足部構造,讓它們可能具有類似涉禽的生態棲位,這是早期鳥翼類的首例,此前發現的物種都不具有這種特性。由於化石的豐富度與多樣性都相當高,又有確切的年代範圍,徐立明等人視福建龍與其他共同出土的動物為一個獨立的動物群,謂之政和動物群(Zhenghe Fauna)[1][2]。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1.4 1.5 1.6 Xu, L.; Wang, M.; Chen, R.; Dong, L.; Lin, M.; Xu, X.; Tang, J.; You, H.; Zhou, G.; Wang, L.; He, W.; Li, Y.; Zhang, C.; Zhou, Z. A new avialan theropod from an emerging Jurassic terrestrial fauna. Nature. 2023, 621 (7978): 336–343.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23-06513-7 (英語).
- ^ 2.0 2.1 2.2 2.3 《自然》:中国发现新的鸟翼类恐龙和侏罗纪陆相动物群.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2023-09-06 [2023-09-10] (中文(中國大陸)).
- ^ Shen, C.-Z.; Zhao, B.; Gao, C.-L.; Lü, J.-C.; Kundrát, M. A New Troodontid Dinosaur (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Yixian Formation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中國遼寧早白堊世義縣組一新的傷齒龍類化石 ——柯氏遼寧獵龍(Liaoning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017, 38 (3): 359–371 [2023-09-11]. doi:10.3975/cagsb.2017.03.06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9) (英語及中文(中國大陸)).
- ^ Hartman, S.; Mortimer, M.; Wahl, W. R.; Lomax, D. R.; Lippincott, J.; Lovelace, D. M. A new paravian dinosaur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North America supports a late acquisition of avian flight. PeerJ. 2019, 7: e7247. PMC 6626525 . PMID 31333906. doi:10.7717/peerj.724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