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斯戰役

科林斯戰役發生於公元前146年,也被稱為盧卡佩特拉戰役萊夫科佩特拉戰役,是羅馬共和國亞該亞同盟在邦聯首府科林斯附近一場決定性會戰。這場戰役標誌著亞該亞戰爭的結束,同時也標誌著羅馬統治希臘歷史時期的開始,其以羅馬人在戰爭結束後徹底摧毀科林斯而聞名[1]

科林斯戰役
亞該亞戰爭的一部分
Painting
《科林斯的最後一天》,由東尼·羅伯特-弗勒里英語Tony Robert-Fleury於1870年所繪
日期前146年
地點37°54′19″N 22°52′49″E / 37.9053°N 22.8802°E / 37.9053; 22.8802
結果

羅馬勝利

領土變更 希臘被羅馬共和國吞併
參戰方
羅馬共和國 亞該亞同盟
指揮官與領導者
盧基烏斯·穆米烏斯 迪亞厄斯英語Diaeus 
兵力
23500 步兵
3300 騎兵
13500 步兵
650 騎兵
傷亡與損失
較輕 嚴重

戰爭開始幾周以來,羅馬軍事行動相當迅速,羅馬軍隊在斯卡菲亞戰役迅速擊敗了亞該亞同盟的主力部隊,征服了玻俄提亞(Boeotia),然後往科林斯進軍。儘管羅馬人獲得很大優勢,但亞該亞同盟拒絕投降,並召集了最後一支的軍隊保衛聯盟的首都科林斯,在那裡他們與羅馬人展開會戰。在幾個小時的戰鬥中,亞該亞人被徹底擊潰,他們軍隊的士兵被殺、俘虜或逃走。經過幾天的等待,羅馬人進入了這座城市,在穆米烏斯的命令下放火焚燒了它,羅馬軍殺死了城內所有的男人,奴役了所有的婦女和兒童,之後希臘的其他地區都向羅馬臣服。

背景

在這場被稱為亞該亞戰爭之前,羅馬和亞該亞同盟之間的緊張關係已經持續了幾十年,前148-146年期間由於亞該亞同盟企圖將斯巴達城邦併入邦聯之中,使得與羅馬之間緊張局勢達到了頂點。雙方因這個議題上爆發爭端,亞該亞邦聯和羅馬共和國之間的關係破裂,古羅馬歷史學家狄奧認為是亞該亞人發起了爭議[2],但羅馬擴張主義、亞該亞煽動主義[3]、或是雙方外交上失敗都是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之一[4]。羅馬元老院命令當年執政官之一的盧基烏斯·穆米烏斯率軍從義大利航向希臘去解決亞該亞同盟和其盟友,當艦隊航在中途之時,元老院又命最近在第四次馬其頓戰爭獲得大勝的昆圖斯·凱基利烏斯·梅特盧斯南下,他手上有一支飽受戰鬥洗禮的軍隊,元老院命他從北方的馬其頓直接南下希臘,率先發動軍事行動[5]

戰役前夕

當昆圖斯·凱基利烏斯·梅特盧斯率軍從剛剛成為羅馬馬其頓行省離開後,他在斯卡菲亞戰役擊敗亞該亞統帥梅格洛玻利斯的克里圖勞斯所率的主力部隊,亞該亞這場敗戰造成希臘世界極大的恐慌和混亂,讓其他許多希臘城市直接向羅馬投降[6]。然而亞該亞同盟大多數成員,其中尤其是科林斯,他們仍團結在接替克里圖勞斯的新任統帥迪亞厄斯周圍,決定繼續戰爭。為了渡過這困局,亞該亞匆促大量徵兵並沒收富人的家產充作軍資[7]。在斯卡菲亞戰役後,羅馬軍繼續南下玻俄提亞,擊敗亞該亞的該地區的盟友,接收數座城鎮的投降並展現羅馬人的寬容。在成功穿越過玻俄提亞後,羅馬將軍梅特盧斯派人向亞該亞同盟勸降,但被迪亞厄斯回絕了,甚至迪亞厄斯還把親羅馬派、談和派的政治人物逮捕或是殺害[8]

在前146年,由執政官盧基烏斯·穆米烏斯率領的羅馬軍隊此時抵達希臘,他命梅特盧斯率軍返回馬其頓。自己則在當地聚集可以動用的羅馬兵力共23,000名步兵和3,500名騎兵,這支軍隊可能由兩支羅馬軍團和相對應的義大利盟軍組成,並加上克里特帕加馬王國盟軍部隊[9]。在這些兵力下,穆米烏斯他繼續往邦聯首府科林斯進軍。此時亞該亞統帥迪亞厄斯正駐軍於科林斯,手上只有14,000名步兵和600名騎兵,這些兵力其中可能還包含斯卡菲亞戰役後殘餘的敗軍。

戰鬥

羅馬軍佈署一些義大利附屬部隊做為哨兵,但他們可能因為輕視相對人數少許多的亞該亞軍[9],而疏於緊戒。這讓亞該亞軍隊成功發起一場夜襲,對羅馬前衛營地造成不少的損失,也很大提振亞該亞軍的士氣。穆米烏斯隨後親自出擊,擊退正在追擊的亞該亞部隊並將他們趕回亞該亞軍營地[6]

在首戰得利的鼓舞下,亞該亞軍於隔天發起野戰。在交戰過程中,亞該亞軍步兵與優勢的羅馬軍團兵抗衡,但亞該亞騎兵在數量遠遠不敵羅馬軍,當對方騎兵一加速準備發起衝鋒,儘管尚未接戰亞該亞的騎兵就快速逃散[9]。而亞該亞步兵儘管在人數上也屬劣勢,但仍舊抵擋住羅馬軍團的進攻,直到一支1,000名羅馬精銳部隊對亞該亞軍側翼發起進攻,在夾擊下破壞了整個亞該亞軍戰線。戰敗的亞該亞士兵失序地逃入城內,但逃入城內的敗兵也無法有效組織起來守衛科林斯城,主要是因為亞該亞統帥迪亞厄斯並沒有入城,他反而直接逃回家鄉阿卡迪亞梅格洛玻利斯,在那裏自殺[9]

洗劫科林斯

倖存的亞該亞士兵因為統帥逃亡而士氣低落,他們與大多數科林斯人逃離了城市,然而羅馬軍因為害怕遭受突襲,遲遲不敢進城,直到戰後3天後才開始行動。一當羅馬軍隊進入城中,士兵們便殺了所有城內的男人,並把婦女和孩童貶為奴隸。接著他們把整座城市徹底洗劫一空並完全摧毀,得勝的羅馬士兵把城內的財富和藝術品都視為戰利品來掠奪。根據古希臘波利比烏斯的說法,穆米烏斯無法抵抗他周圍羅馬要人施加的壓力[10][11]。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則是說穆米烏斯沒有為自己掠奪任何戰利品,李維還稱讚他很正直[12]

波利比烏斯還記載當時的羅馬士兵相當粗魯低俗,他們到處破壞藝術品或並以此互相取樂[13],然而他們卻對菲洛皮門的雕像抱持尊重,不僅是因為菲洛皮門的名聲,也是因為他是羅馬在希臘第一個盟友[14]。穆米烏斯顯現出對藝術極為無知,在將無價的雕像與繪畫運往義大利時他警告承包商如果藝術品弄丟了,就必須用其他新的來替補[15]。這場浩劫如同前212年敘拉古圍城戰那樣,科林斯城被洗劫一空,許多希臘藝術品流入羅馬世界,讓羅馬人進一步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為後來的希臘-羅馬世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16]

戰後

戰後,科林斯城的命運與同年的迦太基城命運一樣,都被夷平,也標誌著羅馬對希臘的政策將與以前溫和的政策大相徑庭。這場戰役讓亞該亞同盟放棄了抵抗,希臘各邦也臣服於羅馬的統治之下,直到六十多年後的第一次米特里達梯戰爭時再度反抗羅馬。亞該亞同盟被解散,希臘各區域被歸入羅馬新成立的馬其頓行省內,由羅馬直接統治,儘管有一些城市被允許自治[9]。科林斯城直到一個世紀後都無法復原過來,儘管一些考古證據說明往後還有一些少量居民存在,但直到前44年尤利烏斯·凱撒在被刺殺之前,曾宣布重建這座城市作為「羅馬殖民的科林斯城」(Colonia Laus Iulia Corinthiensis),這座城市才開始恢復過往的繁榮[6]

後世影響

藝術

影視

  • 科林斯戰役是1961年電影《百夫長》的中心事件。

註腳

  1. ^ 波利比烏斯《歷史》38.12-14
  2. ^ 卡西烏斯·狄奧 XXI.72
  3. ^ 波利比烏斯 38.9
  4. ^ Gruen 1976,第69頁.
  5. ^ Gruen 1976,第66頁.
  6. ^ 6.0 6.1 6.2 狄奧, XXI.72
  7. ^ 波利比烏斯, 39.8
  8. ^ Gruen 1976,第67頁.
  9. ^ 9.0 9.1 9.2 9.3 9.4 保薩尼亞斯, 7.16
  10. ^ Chisholm 1911.
  11. ^ Dillon & Garland 2005,第267頁.
  12. ^ 李維, Periochae 52.6
  13. ^ 波利比烏斯,39.13.
  14. ^ 波利比烏斯,39.14.
  15. ^ 維萊伊烏斯·帕特爾庫魯斯, 1.13
  16. ^ Henrichs 1995,第254-255頁.

參考來源

古代文獻

現代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