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屆坎城影展
第36屆坎城影展於1983年5月7日至19日在法國坎城節慶宮舉行。金棕櫚獎由今村昌平執導的《楢山節考》。[2][3]
開幕影片 | 《喜劇之王》 |
---|---|
閉幕影片 | 《戰爭遊戲》 |
舉辦地點 | 法國坎城節慶宮 |
創辦時間 | 1946年 |
頒發獎項 | 金棕櫚獎 |
放映數目 | 22(正式競賽片)[1] 16(一種注目) 13(非競賽片) 10(短片) |
舉行日期 | 1983年5月7日至5月19日 |
官方網站 | festival-cannes |
本屆影展主要活動的新建築節慶宮於1983年落成。[4] 最初,許多人將其描述為「可怕的混凝土碉堡」,綽號為地堡(The Bunker)。[5] 開幕由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的《喜劇之王》,[6][7] 閉幕片由約翰·巴德姆執導的《戰爭遊戲》。[8][9]
主競賽評審
以下人士被選為長片的評審:[10]
長片
金攝影機獎評審
以下人士被選為金攝影機獎評審:
- 菲力普·卡爾卡頌:製片人
- 丹·費納魯(Dan Fainaru):影評人
- 莫妮克·格雷瓜爾(Monique Grégoire)
- 亞歷克西斯·格里瓦斯:攝影師
- 阿德里安·漢西亞(Adrienne Hancia)
- 伯納德·朱巴德(Bernard Jubard)
- 讓-丹尼爾·西蒙:導演
正式競賽長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錢》 | L'Argent | 羅伯特·布列松 | 法國 |
《楢山節考》 | 楢山節考 | 今村昌平 | 日本 |
《蕩婦卡門》 | Carmen | 卡洛斯·索拉 | 西班牙 |
《十字小溪》 | Cross Creek | 馬丁·里特 | 美國 |
《馬里奧·里奇之死》 | La mort de Mario Ricci | 克勞德·高雷塔 | 瑞士、 法國 |
《高牆》 | Duvar | 伊梅茲·古尼 | 土耳其 |
《艾倫狄拉》 | Eréndira | 瑞伊·葛瑞拉 | 墨西哥、 法國 西德 |
《禁止的關係》 | Visszaesők | 索爾特·凱茲迪-科瓦奇 | 匈牙利 |
《印度之戀》 | Heat and Dust | 詹姆士·艾佛利 | 英國 |
《喜劇之王》 | The King of Comedy | 馬丁·史柯西斯 | 美國 |
《結案》 | খারিজ | 莫利奈·森 | 印度 |
《俘虜》 | 戦場のメリークリスマス 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
大島渚 | 日本、 英國、 紐西蘭 |
《巨蟒劇團之人生七部曲》 | Monty Python's The Meaning of Life | 特里·瓊斯 | 英國 |
《水溝照明月》 | La Lune dans le caniveau | 讓-雅克·貝內克斯 | 法國 |
《鄉愁》 | Ностальгия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蘇聯、 義大利 |
《沉悶苦夏》 | L'été meurtrier | 讓·貝克爾 | 法國 |
《南方》 | El Sur | 維多艾瑞斯 | 西班牙 |
《兩個人的車站》 | 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 | 埃利達爾·梁贊諾夫 | 蘇聯 |
《皮耶拉的故事》 | Storia di Piera | 馬可·費雷里 | 義大利 |
《憐情蜜意》 | Tender Mercies | 布魯斯·貝雷斯福德 | 美國 |
《受傷的男人》 | L'Homme blessé | 巴提斯·謝侯 | 法國 |
《危險年代》 | 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 彼得·威爾 | 澳洲、 美國 |
一種注目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美人胚子》 | Bella Donna | 彼得·凱格萊維奇 | 西德 |
《閃閃發光的野獸》 | La bête lumineuse | 皮耶·佩洛 | 加拿大 |
《野馬》 | Caballo salvaje | 華金·科爾特斯(Joaquín Cortés) | 委內瑞拉 |
《她可以烤個櫻桃派嗎?》 | Can She Bake a Cherry Pie? | 亨利・嘉格隆 | 美國 |
《貧困的證明》 | Le certificat d'indigence | 穆薩·約羅·巴蒂利 | 塞內加爾 |
《80年代》 | Les Années 80 | 香特爾·阿克曼 | 法國 |
《理髮》 | The Haircut | 塔馬爾·西蒙·霍夫斯 | 美國 |
《牧馬人》 | 謝晉 | 中國 | |
《庭院或腹地》 | La matiouette ou l'arrière-pays | 安德烈·泰希內 | 法國 |
《介於兩者之間》 | Nešto između | 賽吉·卡拉諾維奇 | 南斯拉夫 |
《新聞項目》 | Faits divers | 雷蒙·德帕東 | 法國 |
《騙子湖》 | Io, Chiara e lo scuro | 莫里齊奧·龐茲 | 義大利 |
《非洲電影二十年》 | Caméra d'Afrique | 費里德·布格迪爾 | 突尼西亞 |
《尤利西斯》 | Ulysse | 安妮·華達 | 法國 |
《兒童之城》 | Zappa | 比利·奧古斯特 | 丹麥 |
非競賽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安傑洛,我的愛》 | Angelo My Love | 勞勃·杜瓦 | 美國 |
《投奔怒海》 | 許鞍華 | 英屬香港 | |
《走啊,走》 | Cammina, cammina | 艾爾瑪諾·歐密 | 義大利 |
《情慾愛火》 | Équateur | 塞爾日·甘斯布 | 法國 |
《僵局》 | Holtpont | 費倫茨·羅福斯 | 匈牙利 |
《戴絲綢帽的男人》 | L'homme au chapeau de soie | 穆得·林德 | 法國 |
《莫多里河》 | もどり川 | 神代辰巳 | 日本 |
《長條旗》 | Streamers | 勞勃·阿特曼 | 美國 |
《血魔》 | The Hunger | 東尼·史考特 | 英國 |
《邪惡夫人》 | The Wicked Lady | 麥可·溫納 | 美國、 英國 |
《復仇》 | Utu | 傑夫·墨菲 | 紐西蘭 |
《戰爭遊戲》 | WarGames | 約翰·巴德姆 | 美國 |
正式競賽短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給阿斯特拉》 | Ad astra | 費倫茨·卡科 | 匈牙利 |
《一抵達》 | Un Arrivo | 多米尼克·德·法齊奧(Dominique De Fazio) | 義大利 |
《蝴蝶》 | The Butterfly | 迪特·穆勒(Dieter Müller) | 加拿大 |
《堂吉訶德》 | Don Kichot | 克日什托夫·雷諾奇(Krzysztof Raynoch) | 波蘭 |
《下水道》 | L'Égout | 瑪麗亞·尤金妮亞·桑托斯(Maria Eugenia Santos) | 比利時 |
《巴萊厄斯噴泉》 | La Fonte de Barlaeus | 皮埃爾-亨利·薩爾法蒂 | 法國 |
《趕緊動手》 | Haast een hand | 葛瑞·凡·戴克 雅克·奧托姆(Jacques Overtoom) 彼得·斯威寧(Peter Sweenen) |
荷蘭 |
《我知道我錯了,但問我的朋友他們說同樣的話》 | Je sais que j'ai tort mais demandez à mes copains ils disent la même chose | 皮埃爾·奧斯卡·利維 | 法國 |
《唯一被遺忘的卡薩布蘭卡》 | The Only Forgotten Take of Casablanca | 查理·韋勒 | 西德 |
《奧勒岡太多了》 | Too Much Oregano | 凱瑞·費爾瑟姆(Kerry Feltham) | 美國 |
獎項
正式競賽獎項
- 金棕櫚獎:《楢山節考》-今村昌平
- 評審團大獎:《巨蟒劇團之人生七部曲》-特里·瓊斯
- 最佳導演獎:
- 最佳女演員獎:漢娜·許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 最佳男演員獎:吉恩‧馬利亞‧華龍泰-《馬里奧·里奇之死》
- 最佳藝術貢獻獎:《蕩婦卡門》-卡洛斯·索拉
- 評審團獎:《結案》-莫利奈·森
- 金攝影機獎:《公主》-埃爾德斯·帕爾
短片
- 短片金棕櫚獎:《我知道我錯了,但問我的朋友他們說同樣的話》-皮埃爾·奧斯卡·利維
- 短片評審團獎:《唯一被遺忘的卡薩布蘭卡》-查理·韋勒
獨立競賽獎項
瓦肯獎:
青年電影獎:[14]
- 《寂寞小姐》-麥可·丁納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Official Selection 1983: All the Selection.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December 2013).
- ^ 36èm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 Cannes. cinema-francais.fr. [5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1) (法語).
- ^ 3.0 3.1 1983 - Le Jury, Les Prix. cannes-fest.com. [5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4) (法語).
- ^ The History of the Festival / The 80s: The Modern Era. festival-cannes.com. [31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April 2020).
- ^ 1978-1986: A wind of change. fresques.ina.fr. [28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2).
- ^ Jerry Lewis Is the King at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 New York Times. 9 May 1983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 ^ Great Cannes Openers. [10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December 2013).
- ^ Dionne Jr, E.J. Politics Playing A Part in Cannes Film Festival. The New York Times. 11 May 1983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 ^ The closing films at Cannes. vodkaster.com.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8).
- ^ All Juries 1983.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rch 2016).
- ^ Awards 1983: All Awards.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December 2013).
- ^ FIPRESCI Awards 1983. fipresci.org. [2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8).
- ^ Jury Œcuménique 1983. cannes.juryoecumenique.org. [30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1).
- ^ Cannes Film Festival Awards for 1983. imdb.com. [27 June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