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出版秘密訊息的國際組織

維基解密(英語:WikiLeaks),又稱維基揭密維基洩密,是通過公開由匿名來源、內部知情人[5][6][7]提供的機密文件和其他媒體資料,使組織[8]企業[9]政府在陽光下運作的無國界非營利網際網路媒體

維基解密
WikiLeaks
沙漏圖案,顏色為藍色和灰色世界;東半球的圓形地圖從沙漏的頂部滴到底部的小室
維基解密的標誌,一個地球沙漏中由上到下滴落
截圖
維基解密首頁截圖
維基解密螢幕截圖 首頁
網站類型
文件檔案披露
語言英語,但原始檔保留其原始語言
持有者陽光媒體(The Sunshine Press)
創始人朱利安·保羅·阿桑奇
網址WikiLeaks.org[1]
商業性質[2]
註冊私人
推出時間2006年10月4日,​18年前​(2006-10-04[3]
現狀上線

朱利安·保羅·阿桑奇一般被認為是維基解密的建立者、主編和總監。[10]克里斯汀·赫拉芬森、約瑟夫·法雷爾和莎拉·哈里遜是其組織中僅有的幾個被公眾獲知與維基解密有關的其他人員。[11]克里斯汀·赫拉芬森也和阿桑奇,英吉·拉格納·英加森以及加文·麥克法甸等人同為陽光媒體產品部職員。[12][13]

這個國際性非營利媒體組織,專門公開來自匿名來源和網路洩露的文件[14]。網站成立於2006年12月,由陽光媒體(The Sunshine Press)運作。[15]在成立一年後,網站宣稱其文件資料庫成長至逾120萬份[16]

維基解密發佈了大量被作為頭版新聞報道發布的極其重要的存檔,特別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醜聞,早期發佈的文件包括美國軍隊阿富汗戰爭中的裝備購置和保養支出,以及其在肯亞的腐敗事件等等。[17]2010年4月,維基解密在一個名為「附帶謀殺」(Collateral Murder)的網站上公開了一段2007年7月12日美國軍隊在巴格達空襲時,美軍在巴格達用阿帕契直升機射殺包括數名伊拉克記者在內的無辜平民的影片。同年7月,維基解密發表阿富汗戰爭日記,內容包含逾76,900份關於阿富汗戰爭文件,在此之前這些文件都未曾公開[18]。同年10月,維基解密和主要商業媒體公司合作,又公開了逾400,000份文件,稱為伊拉克戰爭紀錄。這使得每起在伊拉克,以及跨越伊朗邊界的死亡事件的地點,都可以在地圖上找到。[19]2011年4月,維基解密開始公佈與被關押在關塔那摩海灣拘留中心的囚犯有關的779份機密文件。[20]

2010年11月,維基解密與全球傳媒集團合作發佈了帶有部分刪節的數萬份美國外交電報。2011年9月1日,一份維基解密的存檔中的美國國務院外交公報的一個未刪節的加密版本曾被通過BitTorrent公佈數月的訊息傳開,並且金鑰(似乎是密碼)曾被那些知道如何尋找的人利用。維基解密指責它之前的合作夥伴——《衛報》,以及該報記者David Leigh英語David Leigh (journalist),他在一本2011年出版的書中洩露了金鑰[21],而衛報則辯解是維基解密把事情做得過大以致於使得金鑰的洩露只是時間問題。[22]鏡報》也報導了一個暗示兩邊都出了錯的更加撲朔迷離的故事。[23]這次事故引發了對於電報門事件可能威脅無辜的擔憂。[24][25]

組織歷史

建立

 
朱利安·阿桑奇是維基解密的早期成員之一,並被普遍認為是該網站的創始人。

維基解密的靈感來自丹尼爾·埃爾斯伯格 (Daniel Ellsberg ) 1971 年發布的五角大樓文件。阿桑奇建立維基解密是為了縮短洩密事件與媒體報道之間的時間。維基解密在丹尼爾馬修斯[26]的幫助下在澳洲成立,其伺服器很快就轉移到瑞典和其他為媒體提供更大法律保護的國家。[27]阿桑奇將維基解密描述為一個激進組織,並表示「方法是透明,目標是正義」。維基解密網站首次上線時就顯示了這句座右銘。[28][29]

域名 wikileaks.org 註冊於2006年10月4日。[3]網站在2006年12月亮相併公布了它的第一份文件。[30]自從2007年1月後,朱利安·保羅·阿桑奇就一直負責著維基解密。[31]按《連線》雜誌所述,一個志願者說阿桑奇曾在私人場合描述自己為「(維基解密)組織的心臟和靈魂,它的建立者、哲學家、發言人、原始碼編寫者、組織者、財務官等」。[32]包括《紐約客》(2010年6月7日)雜誌在內的多家媒體指出,澳洲籍的網路行動人士朱利安·保羅·阿桑奇是網站的創辦人及主編。[10]維基解密曾宣稱網站是由來自美國臺灣中國大陸歐洲澳大利亞南非政治異見者記者數學家以及小型公司的技術人員所創立[33]。截止2009年7月,網站已經有超過 1200 名註冊志願者[33]並有包括阿桑奇在內的 9 人被在公告欄上列作顧問,其中一些人否認與該組織有關。[34][35]

維基解密在創立時曾為使用者可編輯的網站,但隨後轉型為較傳統的單向發布模式,不再開放使用者評論或編輯。維基百科創辦人之一的吉米·威爾斯表示維基解密並不是一個 Wiki 網站。[36]除了使用「維基解密」這個名字,截止到2010年五月,這個網站從來沒有使用過基於維基的技術。雖然維基解密和維基百科的英文名稱Wikipedia中都有「wiki」名詞,中文亦翻譯成「維基」,但兩者之間並無關聯,[37][38]英文「wiki」並不是一個品牌名稱Wikia,一個與維基媒體基金會有鬆散聯絡的組織,為了「保衛商標」在 2007 年購買了幾個與維基解密相似的域名(包括 wikileaks.com 和wikileaks.net)。

目標

維基解密的目標是「將重要的新聞和資訊帶給大眾」[39]

組織的另一個目標是確定告密者和記者未被因為傳送敏感或分類文件而審判入獄。「下拉框」(目前無法使用)曾作為一種「新穎、安全和匿名的給資訊源向我們的媒體傳輸機密文件的方式。」

在一次科拜爾報告訪談中,阿桑奇在談論政府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時,說道:「它雖不是最終的自由,然而言論自由能夠監管政府和法律。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憲法中的權利法案說國會無權制定剝奪傳媒自由的法律。它把言論自由權放到比法律更高的地方,這些權利優先於法律,因為事實上是這些權利創造了法律。每一部憲法,法律中的每一條都來自於資訊的流動。相似地,每一屆政府的選出都是人們對世界的理解力所造就的結果。」[40]

這個專案已經制定了與丹尼爾·艾爾斯伯格的在1971年對五角大樓文件洩密事件的比較。[41]在美國,這種洩密可能受到法律保護。美國最高法院已經作出裁決,憲法可對至少活躍在政治領域內的言論者保證其匿名權。作家及記者Whitley Strieber英語Whitley Strieber談及該項計劃的益處時指出:「洩露一份政府文件可能意味著入獄,但是刑期可能非常短。然而,在很多地區它就意味著長期的監禁甚至是死亡,比如中國和部分非洲國家以及中東。」[42]

維基解密曾獲得數個獎項,包括2008年的《經濟學人》雜誌「新媒體獎」[43]。維基解密在2008年發表了《肯亞:鮮血的哭泣 - 司法審判之外的殺戮和失蹤》(Kenya: The Cry of Blood – Extra Judicial Killings and Disappearances)文件[44],這篇由肯亞國際人權協會所發表之關於肯亞警察濫殺的報導,在2009年6月獲得了國際特赦組織所頒發的英國媒體獎(「新媒體」類別)[45]。在2010年5月,《紐約每日新聞報》將WikiLeaks列為「徹底改變新聞界的網站」中的第一名[46]

網站運作

據2010年一月的採訪,維基解密團隊由五個職員以及800個臨時工作者組成,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得到報酬。維基解密沒有官方總部。

主機

維基解密形容自己為「一個對大量來源不明的洩密文件進行審查的系統」。[47]該網址可被多個伺服器使用且不同的域名伴隨著大量的阻斷服務攻擊,同時它的切斷服務來自不同的域名解析系統提供者。[48][49]

直到2010年8月,維基解密一直使用PRQ英語PRQ的主機,一個提供「高度安全性,零故障的主機服務」的瑞典公司。據說PRQ公司「幾乎沒有關於其客戶的資訊,很少進行維護」。[50]維基解密網站代管在以堅持客戶匿名著稱的瑞典網路服務提供商PRQ.se,這家公司可以承受法律壓力和網路攻擊。先將文件送到位於比利時伺服器上,再送到位於「另一個法律上較友善的國家」的伺服器上,然後這些文件被轉存到其他地方後刪除,。由一批匿名的工程師提供技術維護,整個流程和提交的文件都被加密,並使用經過修改的Tor網路匿名傳輸,整個系統即使核心成員也無法全部進入。此外,維基解密還在系統中一直傳遞許多虛假的提交文件,以使真正的文件難以被發現[51]

2010年8月起,維基解密的主機主要由建在一座核掩體中的Bahnhof英語Bahnhof公司提供。[52][53]其他伺服器以瑞典伺服器為中心分布於全世界。[54]阿桑奇曾說伺服器設定在瑞典(及其他國家)「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能為這個網站的洩密行為提供法律保護」。他認為瑞典憲法給予了那些資訊提供者完全的法律保護。[54]在瑞典,政府對任何類型的報紙的訊息來源的問詢都是被禁止的。[55]這些法律,以及PRQ的主機,讓任何一個政府迫使維基解密下線的行動都變得困難,它們設定了一個能抵禦來自任何牢騷者的訴訟的保護傘,保護了維基解密的自由。維基解密在秘密地點維護他們的伺服器、刪除伺服器紀錄檔並使用軍事級別的加密技術來保護資訊源和其它機要資訊。」該種伺服器組織形式被稱為「防彈主機」。[50][56]

2010年8月17日,一則訊息被宣布,瑞典海盜灣將提供並管理多台維基解密的新伺服器。海盜灣捐贈了免費的伺服器和寬頻給維基解密。該機構技術員將保證這些伺服器的維護和工作。[57][58]

在這個放置在舊伺服器上的位址變成一個駭客拒絕式服務攻擊的目標後,維基解密把其位址移到了亞馬遜的伺服器上。[59]然而隨後不久,該網址在亞馬遜伺服器上被「廢止」。[59]在一份公開聲明中,亞馬遜說維基解密未遵守它的服務條款。公司進一步解釋說,「它們違反了條款的幾個部分。比如,我們的服務條款聲明『你顯示或授權顯示的內容,不能用於支援違法或者可能導致某人或法律實體受到傷害的行為。』顯然,維基解密顯示了這種內容。」[60]之後維基解密決定安裝由法國OVH公司提供的屬於維基解密自己的伺服器。[61]在受到來自法國政府的批評人士的刁難後,該公司轉於尋求兩個法院進行針對為維基解密提供伺服器案的裁決。當里爾的法院迅速傾向於迫使OVH關閉維基解密網站時,巴黎法院聲明他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研究高技術議題。[62][63]

維基解密建立在幾個軟體套件的基礎上,包括Tor[64]PGP[來源請求]MediaWiki[65]以及Freenet。維基解密積極鼓勵通過Tor傳送資訊,因為它能滿足使用者強烈的保密需求。[66]

2010年11月4日,阿桑奇告訴瑞士電視台TSR英語Télévision Suisse Romande他急需在中立的瑞士尋求政治庇護並建立一個維基解密基金以把各種工作移到這裡。[67][68]按阿桑奇所言,瑞士和冰島是僅有的幾個能讓維基解密感到可以安全地工作的國家。[69][70]

域名伺服器

維基解密曾經使用EveryDNS的域名解析服務,該域名伺服器曾受到DDoS攻擊。攻擊影響了EveryDNS的服務品質,故而該公司撤除了對維基解密的服務。資深的維基解密支持者通過一次DDoS攻擊報復了EveryDNS。此外,由於部落格中的錯誤,一些支持者誤將EasyDNS英語EasyDNS當做EveryDNS,隨後數量可觀的支持者參與了對EasyDNS的抵制,最終迫使EasyDNS決定提供域名解析服務給維基解密。[71]

洩密文件審查

維基解密宣稱它從未發布過被錯誤認定的文件。文件在發布前都經過評估。為了回應公眾對於誤導或欺詐性洩密的可能性的質疑,維基解密聲明誤導性洩密「已經被很完美地放在了主流媒體中。維基解密難以再對其進行補充。」[72]FAQ聲明:「最簡單和最有效的對策是建立一個由能審議和討論解密文件的獲知全部資訊的讀者和編輯組成的世界性的組織」。[73]

按阿桑奇在2010年的聲明,被提交的文件由一個五人討論組進行稽核,五人有各自擅長並司職的領域,比如語言或者編程,如果洩密者的身分未被確認討論組還會調查洩密者的背景。[74]在這個討論組中,朱利安·保羅·阿桑奇擁有對文件評估的最終決定權。[74]

維基解密每天接到約30份使用者匿名提交的文件,一般他們會先經過顧問和志願者團隊的可信度稽核後,以原始的、未經編輯的形式把那些可信的材料貼出來,並附上評論[51]

法律現狀

 
在使用美國空軍內部網路訪問維基解密的內容時,會被強制切斷連接。

法律背景

維基解密的法律地位非常複雜。阿桑奇將維基解密視作一個保護告密者的中間組織。擔心被曝光或受到懲罰的告密者可以洩密給維基解密,之後由維基解密幫他們洩密給媒體,這種方式勝過直接告訴媒體。[75]它的伺服器遍及歐洲且可以通過任何一個未受到資訊審查過濾的網路介面接入。該組織總部位於瑞典,因為這裡有全世界最嚴格的法律來保護這些重要的洩密者資訊。[76][77]維基解密宣布它不會懇求任何洩密資訊。[76]然而,阿桑奇曾在在馬來西亞舉行的Hack In The Box會議上要求一群駭客和安全研究員來幫助自己尋找在「2009洩密最高通緝令」清單上的文件。[78]

面臨的犯罪指控

美國司法部在外交電文洩露開始後不久就展開了針對維基解密的調查。[79][80]司法部長艾瑞克·霍爾德證實該調查「不是暴力恐嚇」,而是「一個積極的,持續的犯罪調查。」[80]華盛頓郵報》報道,司法部正在醞釀對其提出間諜罪指控,一份前任公訴人的提議指出其困難之處:第一次憲法修正案保護媒體言論自由。[79][81]數個在最高法院進行判決的案例都表明了憲法支援非法獲得資訊並發布給公眾的人其在取得過程中並沒有違反法律的立場。[82]聯邦檢察院也本打算以買賣國家財產罪控告阿桑奇,但因為外交電文要機密於物理財產,這種方式也面臨障礙。[83]任何對阿桑奇的指控都需要將阿桑奇引渡到美國,根據先前的從瑞典進行引渡的案例,這一步總是製造了複雜的司法流程和潛在的時間上的拖延。[84]阿桑奇的一個律師說,另一方面,他們正在力爭把阿桑奇引渡到瑞典因為他可能被引渡到美國。[85]阿桑奇的律師馬克-斯蒂文斯曾「聽說來自瑞典作家的訊息在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有一個進階陪審團」聚集並討論有關維基解密案件的犯罪指控。[86]

在澳洲,當局和聯邦警署沒有聲明維基解密所觸犯的法律,但是總理吉拉德曾聲明組建維基解密基金會和從外國竊取美國政府的保密文件是非法行為。[87]吉拉德在之後的對其聲明的解釋中參照了那句「最初美國新兵對資料的盜竊行為的嚴重性勝過阿桑奇先生」。[88]Spencer Zifcak,一個名為自由維多利亞的澳洲公民自由組織的主席,提醒人們,沒有控告和完整的審判流程及結果就不能說維基解密是一個非法組織。[89]

當許多政府對阿桑奇發出威脅時,法律專家本-索爾駁斥道,把阿桑奇做為犯罪者或者恐怖分子的全球性的污衊戰爭的目標沒有任何法律基礎。[90]美國憲法權利中心發布了一份聲明,在聲明中用「多個法律觸及不到或者謬誤的案例」強調了有關拘捕阿桑奇的危險性。[91]

2022年4月20日,英國政府宣判引渡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至美國,阿桑奇可能會面臨175年刑期。[92]同年6月17日,英國內政部正式批此准引渡請求。[93]

安全文件

2010年7月29日,維基解密在阿富汗戰爭紀錄檔頁面添加了一段1.4GB的安全文件。該文件使用AES加密。同時出現了一種猜測,該文件用以防止對維基解密網站的封鎖或對朱利安阿桑奇的謀殺或者秘密逮捕,一旦危險發生口令就被公布出來,如同失能開關中的情節。接下來的頭幾天維基解密開始發布美國外交電文,美國電視廣播網CBS預言道「如果任何事情發生在維基解密或者阿桑奇身上,一把鑰匙將被公諸於眾去打開這份文件。之後這裡就再也沒有什麼能阻止這些資訊像夜火一樣傳播因為如此多的人已經複製了它。」CBS通訊員Declan McCullagh英語Declan McCullagh說,「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這份安全文件包含了會使得美國政府特別尷尬的資訊。」

財政

維基解密是一個非盈利組織,很大程度上靠志願者支援,並獨立於公共捐助。它的融資方式包括傳統的銀行匯款和線上支付系統。年度開支預計已達€200,000,主要用於伺服器維護和應付官僚,但是如果只依靠志願者把現在的工作全部完成的話其支出被曝可能將達到€600,000。[94]

維基解密的律師常常無償工作,且在一些情況下維基解密還會得到來自媒體的法律援助,比如美聯社洛杉磯時報國家報紙出版商聯合會[94]維基解密僅有的資金流來自捐助,但是也被認為還有其他的選擇,比如拍賣文件早期連結位址。[94]2011年九月,維基解密開始通過在EBay上拍賣專案來募集資金,阿桑奇同時也在Sydney's Festival of Dangerous Ideas上告訴讀者這個組織可能將無法維持下去。

融資模式

Wau Holland Foundation英語Wau Holland Foundation幫助對維基解密的募捐活動。2010年7月,該基金會聲稱維基解密得到的捐款僅僅用於裝置的購置維護搬運,以及購置網路頻寬上,而不用於支付人員工資。[95] TechEye英語TechEye上的一篇文章這樣說:

作為一個在德國法律下負責任的慈善團體,對維基解密的捐助可能由基金會來支援。資金先由第三方保管,在洩密者遞交包含一份支付證明的聲明後再把錢交給維基解密。該基金會不支付任何種類的薪酬原文如此給維基解密員工,該說法被維基解密前德國代表丹尼爾·施密特[96]在國家電視台上證明。[95]

然而,2010年,Wau Holland Foundation聲明有四個永久員工,包括阿桑奇在內,已經開始接受工資。[97]

2009年12月,維基解密宣布它正在經歷一次財政危機並且關閉了除呈交新材料的一個小窗口以外的所有網站入口。[98] 原始材料的發布變得不再可行,僅僅能夠在一些維基解密的非官方鏡像網站上繼續使用該功能。[99]維基解密在其網站上宣稱一旦資金到位這些操作就能重新開始全面進行。[100]維基解密把該行動視作一種打擊「去確保每個與此相關的人停止平凡的工作並真正花時間來提高收入」。[94]2010年1月6日該組織開始計劃收攏資金,還沒到2010年2月3日維基解密就宣布他們的最小募資目標已經達到。[101][102]

2010年1月22日,PayPal關閉了維基解密募資的帳戶並凍結了它的資產。維基解密說這在之前就發生過,且「沒有明確的原因」。[103]該帳戶在2010年1月25日重建。[104]2010年5月18日,維基解密宣布它的網站和資料庫存檔被大批流量堵塞。[105]

2010年7月,維基解密參與爭奪來自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英語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基金超過五十萬美元獎金,但是最後沒有獲得後兩場比賽資格[106]。維基解密通過Twitter評論,「維基解密在Knight挑戰賽中擁有最高的勝率,被強烈推薦給委員會但最終未得到獎金。誰都明白是怎麼一回事。」[107]維基解密說Knight基金會宣稱要頒獎給「『12個將影響新聞未來的團體』-但是沒有維基解密」對此維基解密對knight基金是否真的期望改變表示質疑。[106]一個Knight基金的發言人反駁了維基解密聲明的幾個部分,說「維基解密未被Knight員工推薦給委員會。」然而,他拒絕透露維基解密是否具有Knight顧問團的最高得票率,該顧問團沒有編輯,他們之中還有記者Jennifer 8. Lee,已經與新聞界在社會網路工作網站上完成了對維基解密的公關工作。[107]

2010年,維基解密在PayPal上收到€635,772.73捐款,少於€30,000的PayPal使用費,在2010年,還有€695,925.46來自銀行轉帳。12月總計收到€500,988.89,12月後之後由於PayPal的封殺,銀行轉帳成為了收入的主要來源。剩餘的€298,057.38在4月被收到。[108]

Wau Holland Foundation基金,維基解密一個主要的募資管道,宣布他們在2009年十月和2010年12月間收到了超過€900,000的公眾捐款,其中超過€370,000已經交給了維基解密。Hendrik Fulda,Wau Holland Foundation基金的副董事長,在PayPal封殺維基解密前提到該基金已經收到了兩倍於維基解密收到的來自PayPal的捐款。維基解密的解密行動需要「一系列的支援」,該基金曾在維基解密開始發布外交電報後數周內成為其最強力的支援。[109][110]

2011年6月15日,維基解密開始接受Bitcoin的捐款。[51][111][112][113]

文件公開

2006–08

2006年12月,維基解密發佈了它建立以來的第一份文件,由索馬利亞反對派領導人謝赫耳·哈山·達赫·阿威斯簽署的一份「秘密文件」,聲稱將對政府官員處以死刑,因為他們僱傭「罪犯」來襲擊他人。這份文件是在中國駭客通過Tor網路傳送的資訊中找到的[51]。2007年11月,一份2003年版詳述美軍在關塔那摩監獄對待囚犯行為的Delta集中營標準操作程式被公布。[114]這份文件曝光了一些囚犯被限制進入國際紅十字委員會接受治療等的做法,而美軍曾再三重申他們反對這種做法。[115]2008年2月,維基解密發布了有關瑞士銀行Julius Baer在開曼群島島堤建設中的進行非法活動的文件,該事件迫使該銀行起訴維基解密並獲得暫時關閉wikileaks.org的禁令。[9]加州法院曾使維基解密的服務提供商在2008年二月18日封鎖了該網站的域名(wikileaks.org),雖然該銀行本來只希望讓那些文件被刪除但是維基解密錯過了私下交涉的機會。[116][117]網站的鏡像被其支持者迅速建立。同時就在這個月,法院參照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的對於司法裁判權的關切,推翻了它先前的決定。2008年3月,維基解密發布了被他們稱作「山達基的集密聖經」,三天後他們收到數封信件威脅要控告維基解密侵犯其著作權。[8]2008年9月,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莎拉·佩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的競選搭檔)的Yahoo電子信箱被匿名者成員竊取,內容亦發布在維基解密上。[118]2008年11月,英國國家黨成員名單短暫地出現在一個部落格上後被張貼在維基解密上。一年後,2009年十月,另一份BNP的成員名單被解密。[119]

2009

2009年1月,維基解密公布了86份捲入2008年秘魯石油醜聞的秘魯政治家和商人的電話竊聽記錄。[120]2月,維基解密發布了委員會研究服務報告,[121]緊接著3月,參議院Norm Coleman選戰的捐款人[122][123]和一系列Barclays Bank的文件(文件曾被衛報要求在網站刪除)。[124]7月,它發布了一份涉及一起曾於2009年發生在伊朗的Natanz核工廠的嚴重核事故。[125]之後的報道把這起事件與Stuxnet蠕蟲病毒相提並論。[126][127] 8月,在冰島的銀行崩潰不久前,來自Kaupthing Bank的內部文件被解密,該事件導致了2008-2011年冰島金融危機。文件顯示似乎有大量資金被帶給許多銀行所有者,同時大量債務被抹掉。[128]10月,Joint Services Protocol 440,一份英國的建議證券服務如何避免洩密的文件被維基解密曝光。[129]不久後,一份曾被物流公司Trafigura用於停止衛報在一次有關象牙海岸的有毒傾銷事件內部洩露文件的報道中的禁令被宣布。[130][131]11月,它為氣象學家間交流的電子郵件做了備份,即使他們最初未被解密者告訴維基解密。[132][133]它又發布了57,000份在九一一襲擊事件發生之日攔截的尋呼資訊。[134]在2008年到2009年間,維基解密發布了的澳洲、丹麥和泰國的禁止或非法網站位址。這些封鎖最初是為了保護兒童遠離色情資訊以及阻止恐怖主義,但是這份解密顯示還有其他一些與此無關的網址同樣在列。[135][136][137]

2010

2010年二月中旬,維基解密收到來自美國雷克雅維克大使館涉及Icesave醜聞的外交電文,該電文在2月18日被公布。這份被稱之為雷克雅維克13的電文,該電文是美軍士兵布拉德利·曼寧提供給維基解密的加密文件中的第一份。2010年3月,據報有一份由美國軍方反諜報機構在2008年製作的軍方機密報告稱,維基解密網站的行為已經對美國軍方機構的「情報安全和運作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份機密報告稱,該網站上洩漏的一些機密可能會「影響到美國軍方在國內和海外的運作安全。」該報告是在3月15日被洩露到了網上[138]

4月,一段2007年7月12日美軍兩架AH-64阿帕奇直升機巴格達進行空中打擊的加密影片被維基解密以「附帶謀殺」(Collateral Murder)的標題發布。影片中顯示包括兩個路透社雇員在內的人群在被飛行員認定攜帶武器後遭到機炮掃射(影片上指明那實際上只是照相機),而之後路過幫忙救助傷員的一輛麵包車也遭到攻擊,在場人員除了車上兩個孩子重傷外無一生還,而飛行員在整個過程中興致亢奮並毫無愧疚感[139][140]。周中,緊接著這次發布,「維基解密」成為谷歌趨勢中世界範圍內搜尋量上升最快的關鍵詞[141]。2010年六月,曼寧在其聊天紀錄檔被前駭客阿德里安·拉莫交給當局後被拘捕,後者曾吐露真相。曼寧被曝曾告訴拉莫他曾經洩露過「附帶謀殺」影片,此外還有Granai airstrike和大約26,000份外交電文給維基解密。

7月25日,維基解密通過英國德國《明鏡》和美國《紐約時報》公佈了92000份美軍有關阿富汗戰爭的軍事機密文件[142]。7月末,一份1.4G的「安全文件」被添加到阿富汗戰爭紀錄檔頁面,雖然並沒有表明用途,但普遍認為如果阿桑奇受到任何傷害或維基解密遭受攻擊,該文件的金鑰就會被公布。2010年8月25日,維基解密再度發表一份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分析備忘錄,裡面主要是述及「如果恐怖分子號召美國公民在美國組織攻擊活動並作為攻擊基地,會有何相關影響」[143]。10月,緊接著阿富汗戰爭機密文件洩露的訊息,391,832份有關伊拉克戰爭的文件被發布。[144]BBC引述五角大樓的話,把伊拉克戰爭紀錄檔稱為「歷史上最大的維基解密文件。」媒體報道了這些有關美國政府在2003年對伊拉克當局嚴刑逼供行為放任不管的秘密文件。

洩露美國外交電報

2010年11月28日,維基解密洩露和西班牙(國家報)、法國(世界報)、德國(鏡報)、英國(衛報)和美國(紐約時報)的五家媒體開始同時公布251,287份來自美國遍布全世界的274個大使館發給美國國務院的自1966年12月到2010年2月28日秘密(不包括最高機密)文傳電報中的第一批220份。維基解密計劃在數月時間內發布該文件的完整版本。[145]。外交電報涉及許多美國關注對象以及其外事人員盲目的評論:來自數量眾多的使館對於其所在國的評論和褒獎;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動作;結束中東持續的緊張局勢的討論和解決方案;核裁軍的成果和阻力;反恐行動;對世界其它威脅的評估;與諸國的交易;美國情報和反情報部門成果;以及其他外交活動。包括中東伊朗朝鮮半島問題、中國官方駭客入侵事件和美國外交官員對一些國家元首的直白評價等。外界對維基解密這一行為褒貶不一,有僵硬的批判、預期或者褒獎,也有沉默。隨之到來的對美國政府的評價也多種多樣,包括嘲笑,同情,迷惘和驚愕。2010年12月14日,美國司法部以提供使用者註冊資訊或與維基解密為由傳喚Twitter。突尼西亞政府的倒台被部分歸因於解密電文中對其政府腐敗行為的揭露。

2011–12

 
2011年9月25日占領華爾街運動期間,一輛漆有維基解密標誌的卡車停在華爾街路邊。

在2011年4月末,文件中涉及的關塔那摩監獄的囚犯得以釋放。[146]2011年十二月,維基解密開始發布Spy Files。[147] 2012年2月27日,維基解密開始發布超過五百萬份來自德州總部的「全球情報」公司Stratfor英語Stratfor的電子郵件。[148]

2012年6月5日,維基解密開始公布敘利亞文件,其中包括超過兩百萬的來自敘利亞政治領袖、部長和相關公司的電子郵件,時間由2006年8月到2012年3月。[149]

2013

2013年7月1日,維基解密協助曝光稜鏡事件愛德華·史諾登逃亡。史諾登用美國國家安全局秘密文件,揭露美國非法監控全球各國民眾和領導人,而被美國通緝。[150][151]

2015

2015年4月17日,維基解密曝光了索尼和蘋果公司多個合作協定[152]。2014年,索尼的子公司索尼影視娛樂內網遭到駭客攻擊,大量機密外洩,索尼陷入被動;此次維基解密再度公開了被盜資訊,更多的商業機密被曝光,包括和蘋果公司多個合作專案;其中顯示,蘋果公司和索尼曾經協商電影商品植入合作。[153]

2015年6月23日,法國《解放報》依據維基解密文件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至少在2006年到2012年5月陸續竊聽3位法國總統雅各·席哈克尼古拉·薩科吉法蘭索瓦·歐蘭德;報導表示,雖然這些文件被列為最高機密,但並沒揭露太多法國國家機密,只是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法國很有興趣。

2015年7月4日,維基解密公布美國國家安全局要求美國情報人員監控的29組巴西政府電話號碼名單,監聽目標包括總統迪爾瑪·羅塞夫、總統助理、總統秘書、總統幕僚長、總統府、總統專機。

2015年7月31日,維基解密公布美國國家安全局文件,美國暗中監聽日本政壇大佬、日本銀行總裁、以及包括三菱集團在內的日本大型財團等至少35個目標。

預告下次洩露文件

在2010年7月,在接受Chris Anderson英語Chris Anderson (entrepreneur)的採訪採訪時,阿桑奇拿出了一份關於阿爾巴尼亞的井噴事故的文件,並說他們有來自BP內部的資料,[154]同時還「得到了大量的高品質的洩密」,但是他補充道維基解密還不能核實和發布這些材料,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志願記者。[155]

2010年10月,阿桑奇向莫斯科一家主要報紙透露,「克里姆林宮將在新一波的文件洩密風潮中受到庇護」。[156][157]阿桑奇隨後說:「我們有許多關於商業和政府的材料,包括俄羅斯。現在還不是把精力放在俄羅斯身上的時候。」[158]

在2009年電腦世界的採訪中,阿桑奇宣稱擁有「來自美國銀行5G的資料」。2010年阿桑奇告訴富比士雜誌,2011年初維基解密將計劃另一個「megaleak」,內容涉及「一個美國的大銀行」並且揭露了一個「腐敗的生態系統」。訊息放出,美國銀行的股價受此影響下跌了3%。[159][160]阿桑奇對這此次發布的可能造成的影響評價道「它可能使一兩家銀行關閉」。[161][162]

2010年十二月,阿桑奇的律師Mark Stephens英語Mark Stephens (solicitor)向BBC電視節目The Andrew Marr Show英語The Andrew Marr Show透露,維基解密已經得到非常機要的文件,組織情況危急時將會將其公諸於眾。[163]

2011年一月,前瑞士銀行家Rudolf Elmer英語Rudolf Elmer把2000個重要人物的包含帳號細節的資料交給了阿桑奇,此人將在其公開露面之前接受審查。[164]

阿桑奇聲稱,他們一般都會在文件公開前儘可能通知文件中涉及到的人物,但是難免還是會造成一些傷害[51]

內部衝突

重建

一些支持者當維基解密由一個互動式維基模式變為一個組織權力集中的模式時開始不悅[來源請求]。「關於」頁面最初說:[165]

對於使用者,維基解密看起來將非常相似於維基百科。任何人都能在上面發布資訊,並編輯它。不需要任何技術知識。解密者能匿名張貼文檔不留蹤跡。使用者能公開討論和分析他們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使用者能討論其解釋,內容並協力策劃後發布。使用者能閱讀並寫下有關洩密的背景材料和內容的解釋文章。關聯政治的文件和真實度將被數千人傳播出去。

然而,維基解密設立了一個僅允許「政治、外交、歷史或合乎倫理的興趣」的文件的編輯政策(還排除了已經公開可見的材料)。[166]這與認為對於機密記錄不加區別或者自動化的無編輯政策會使好的材料被擠開並難以被發現的早期評論家的觀點相協調。[167] 按照FAQ的最初承諾,它並非不再可能讓任何人張貼或編輯。相反,文件的上交被內部審閱工序控制並有部分被發布出來,然而文件不符合編輯的評判標準導致不被發表的情況遭到了匿名的維基解密評論家的批駁。2008年,修訂後的FAQ陳述道「任何人都能張貼評論。使用者能公開討論文件並分析其可信度和真實度。」[168]在2010年重新發布後,在維基解密上發表新評論就無法實現了。[169]

背叛

 
阿桑奇(左)與丹尼爾·多姆沙伊特-伯格。丹尼爾·多姆沙伊特-伯格被解職後,建立了一個與維基解密競爭的網站OpenLeaks

在維基解密內部,其建立者、發言人阿桑奇與該網站的前任德國代表丹尼爾·多姆沙伊特-伯格存在公開的分歧,後者被阿桑奇解職。多姆沙伊特-伯格在2010年宣布因為在管理方面的內部衝突他將離開該組織。[96][170][171]

阿桑奇以「不忠、抗命、破壞團結」為由解職後,德國發言人丹尼爾·多姆沙伊特-伯格告訴《鏡報》他將辭職,並稱「維基解密存在一種結構上的問題。我不再想為他效勞,那也是為什麼我將放棄這個計劃」。[172][173][174]多姆沙伊特-伯格指控阿桑奇洩密給新聞周刊,聲稱維基解密團隊對阿桑奇的領導方式和處置對阿富汗戰爭文件發布的方式不滿。[174]多姆沙伊特-伯格帶著一小部分人建立了OpenLeaks.com(公開解密),一個擁有不同管理和文件發布方式的新的解密組織和網站。[172][175]

離開時丹尼爾·多姆沙伊特-伯格從維基解密伺服器中複製了3,500份未公布的文件,並在之後將其中的大部分刪除,[176]文件中包括美國「禁飛區清單」、來自20個右翼聯盟的內部訊息、維基解密聲明中提及的5GB來自美國銀行的資料,以及20個新納粹主義組織內部的交流和美國對「超過一百個網路公司」的竊聽資訊。[177]多姆沙伊特-伯格的書中寫到:「這些天,我們等著朱利安重建安全性,如此我們才能把材料返還給他。」[178]2011年8月,多姆沙伊特-伯格永久地刪除了這些文件。他對此的解釋是「為了確保資訊源不被連累」。[179]

Herbert Snorrason,一個25歲的冰島大學學生,在挑戰阿桑奇解僱多姆沙伊特-伯格的決定後從維基解密辭職並率直地指責阿桑奇。[174]冰島下議院議員比爾基塔·瓊斯多蒂爾也離開了維基解密,還提到了其透明度的缺失,結構的缺失,以及組織內極其缺乏的成員間交流。[180]獨立報所述,至少十二個維基解密的關鍵支持者在2010年離開了維基解密。[181]

與維基媒體基金會無關聯

維基解密的名稱雖然有Wiki一詞,但與維基媒體基金會無關聯。中文詞彙的「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專有商標[182][183],英文「wiki」則是一個僅屬於技術範疇的詞彙。最初輿論中產生的誤解(認為維基百科與維基解密互為姊妹),僅僅是由於維基解密成立初期與維基百科採用了同一套wiki引擎MediaWiki

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士曾譴責維基解密,稱其「不負責任地將所有資訊都公開,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喪命」;並認為維基解密會出名是因為用了「維基」這個詞,然而「他們並不是維基模式」[184][185]

回應和壓力

媒體的反擊

中國大陸記者師濤因為公布官員下發的一份關於六四事件15周年維穩的通知郵件,而於2005年被判入獄10年時,[186]紐約客》的一份報道對此評論說:

維基解密的活動家們中有的人擁有可用作Tor系統節點的伺服器。數以百萬計的秘密通訊從此流過。活動家發現來自中國大陸的駭客也在用這個網路系統收集外國政府的資訊,於是也開始紀錄這些流通訊息。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布在維基解密網站上,但是最初的一批文件成就了這個網站,阿桑奇就可以說:「我們收到了來自十三個國家的超過一百萬份文件」。[187][188]

——Raffi Khatchadourian,The New Yorker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3-17

阿桑奇就該網站最初的階段是靠竊聽中國大陸駭客起家的說法回應道:「這種責難是不正確的,事實是:2006年,我們的一個聯絡人捲入了針對中國間諜的調查中,我們發布了一些不算多也不算少的相關文件。一些中國間諜盯上的非政府組織,比如西藏人的協會,是由我們藉此提醒他們的。」[189]

各個政權的態度

美國

  • 在2010年洩露美國外交電報時,維基解密網站每天持續受到DDoS攻擊,維基解密推特稱這些攻擊由美國政府主導。維基解密網站的亞馬遜(Amazon)網站代管服務、PayPal轉帳服務皆被終止,EveryDNS也終止了「wikileaks.org」的域名服務[190]
  • 美國同時禁止聯邦政府僱員與特約員工閱讀維基解密披露的帳號檔案,並通知部份大學生不要散播機密檔案[191]

中國大陸

  • GreatFire.org資料顯示防火長城從2016年11月起封鎖此網站的HTTPS訪問[193],而對HTTP訪問的封鎖在2013年前就存在[194]。維基解密自稱中國從2007年1月開始實施封鎖,對此,他們認為這些措施「暴露了中國當局對基本人權的蔑視和對真相的恐懼」[195]

俄羅斯

  • 維基解密曾威脅準備公佈俄羅斯的秘密。但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官員發出強硬聲明稱,維基解密網站如果披露俄羅斯機密,將會永遠消失[196]

法律責任

  • 澳大利亞聯邦警察對維基解密及阿桑奇進行調查,維基解密公布數十萬美國秘密外交文件違反了澳洲的法律[197]
  • 美國政府警告要起訴洩漏外交情報的人員[198]

批評

伊朗進階人權理事會秘書長拉里賈尼(Mohammad Javad Larijani)指出,維基解密對美國外交機密的表面攻擊,實際上是一場狡猾的陰謀。拉里賈尼稱:「他們公布這批文件,是為減輕世界公眾輿論對美國施加的壓力。」「可能有10%左右的文件是真實的,譬如針對各使館的密電;但即使這些文件也價值普通,未包含任何不同尋常的內容。」[199]

2010年8月,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批評,維基解密準備公布所有獲得的美軍機密資料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這樣會導致無辜人員受到生命威脅[200]。維基百科另一創始人拉里·桑格在Twitter發言稱,維基解密不僅是美國政府的敵人,更是美國民眾的敵人[201]

《Reason》資深編輯麥可·C·莫尼漢(Michael C. Moynihan)批評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及其支持者「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特別指出阿桑奇本人把任何批評者都當作是政府、大公司或中央情報局的傀儡[202]。莫尼漢還指責維基解密的工作方式不透明。俄國《新報》記者尤莉亞·拉提妮娜(Yulia Latynina)質疑,維基解密為何要雇用反猶並否認猶太人大屠殺之歷史的以色列·夏米爾(Israel Shamir)作為和俄國媒體接洽的代表人[203]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G. Crovitz指責,維基解密追求的並不是資訊開放,而是通過阻礙資訊交流而肢解美國政府機構[204]

《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Janet Daley以維基解密洩露了一份對美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設施清單為例,指責維基解密讓無辜者成為恐怖襲擊目標。Daley認為,維基解密不僅並未擴充言論自由,而且還是反民主的力量[205]

《大西洋月刊》批評,維基解密洩漏的文件打擊了辛巴威的民主運動,強化了專制力量;維基解密沒有意識到,完全曝光機密文件會帶來災難[206]

維基解密前德國發言人、Openleaks建立者丹尼爾·多姆沙伊特-伯格指責維基解密背叛了初始原則,成為不中立的政治角色。多姆沙伊特-伯格還批評,維基解密的洩密方式創造了一個取得洩密資料的交易市場。多姆沙伊特-伯格在脫離維基解密時指責維基解密公開了阿富汗美軍線人的身分[207]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西恩·威廉茲(Sean Wilentz)稱,維基解密對透明與機密的理解是頭腦簡單的[208]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專家、曾在五角大樓文件案中為《紐約時報》辯護的佛洛伊德·阿布瑞姆(Floyd Abrams)認為,五角大樓文件案不能作為維基解密的案例援引。他批評,維基解密的洩密動機僅僅是認為「機密不該存在」,而不顧忌會不會破壞任何議程。他認為,維基解密的行為將給美國新聞界帶來厄運:美國新聞自由將受到限制[209]

處境

外界對維基解密的看法褒貶不一。維基解密已經贏得了大量的獎項,包括在2008年審查索引頒獎儀式上頒發的經濟學人雜誌的新媒體獎[210]國際特赦組織的英國大獎。[211][212]2010年,朱利安阿桑奇收到了山姆·亞當斯獎[213],還獲得了《時代周刊》讀者選擇的年度人物提名。英國資訊專員聲稱「維基解密是網路現象的一部分,得到了公民的授權」。[214]在維基解密創立之初,一份呼籲停止以審判方式威脅維基解密的網路請願書吸引了超過六萬個簽章,請願書認為:維基解密在媒體中的支持者和越來越高的透明度,支援了新聞自由,並在挑戰當權者時完善了其對民主的論述。[215][216][217][218][219][220][221]

與此同時,數個美國官員批評了維基解密曝光加密文件的行為,並稱該種洩密危害國家安全、還影響國際外交。[222][223][224][225][226]一些人權組織期望維基解密能與國際力量合作,通過去掉人名的方式,使文件得以更早的發布。[227]一些記者也批評維基解密未經充足分析就同時發布數萬份文件的行為。[228]

美國長期指控,維基解密是「非國家的敵對情報機構」,受俄羅斯操控[229]。2017年4月13日,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邁克·蓬佩奧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說:「維基解密的一言一行都跟敵對情報機構一樣,他們鼓勵其追隨者在中情局尋找工作機會以獲得情報,他們指示切爾西·曼寧竊取具體的秘密資訊。維基解密絕大部分重點是針對美國,同時尋求其他民主國家和組織的支援。現在是揭露維基解密的時候了:這是一個經常有俄羅斯等國參與的非國家的敵對情報機構。」[230]2019年4月1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在德州農工大學演講時說,在他擔任中央情報局局長時,「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我們還有一門課程專門來教這些,這些提醒我們美國是如何造就今日榮耀」。蓬佩奧的言論引起爭議,《零對沖》表示,中央情報局所做的事正是撒謊、欺騙與偷竊,對於中央情報局對中國大陸、俄羅斯與維基解密等的指控,「我們還應該相信他們嗎」[231]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Wikileaks Mirrors. WikiLeaks. 2012-08-24 [2012-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2. ^ About. WikiLeaks. [2012-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3. ^ 3.0 3.1 Whois Search Results: wikileaks.org. GoDaddy.com. [201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2). 
  4. ^ Wikileaks.org Site Info. Alexa Internet. [2016-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4). 
  5. ^ 閆宇 (編). 向维基解密泄密士兵曼宁称希望官司结束后从政. 國際線上date=2012-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6. ^ 新京報. 维基解密协助斯诺登逃亡. 2013-06-24 [201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7. ^ 環球網. 维基解密称已为斯诺登向法德俄等19国申请庇. 2013-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8. ^ 8.0 8.1 Scientology threatens Wikileaks with injunction. The Register (London). 2008-04-08 [2010-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5). 
  9. ^ 9.0 9.1 Wikileaks.org under injunction (新聞稿). WikiLeaks. 2008-02-18 [200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6). 
  10. ^ 10.0 10.1 McGreal, Chris. Wikileaks reveals video showing US air crew shooting down Iraqi civilians.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04-05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7). 
  11. ^ Mostrous, Alexi. He came for a week and stayed a year. 泰晤士報. 2011-08-04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12. ^ John W. Daly. Wikileaks sets up shop in Iceland – Heated pavements far nicer than Gitmo. news.techeye.net. 2010-11-15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0) (英語). 
  13. ^ Wikileaks starts company in Icelandic apartment. IceNews. 2010-11-13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4. ^ 維基解密再曝170萬份季辛吉時代美機密文件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6-23.,亞太日報,2013年4月10日
  15. ^ Chatriwala, Omar. WikiLeaks vs the Pentagon. Al Jazeera blog. 2010-04-05 [2011-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16. ^ Wikileaks has 1.2 million documents?. WikiLeaks. [200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6). 
  17. ^ Channing, Joseph. Wikileaks Releases Secret Report on Military Equipment. The New York Sun. 2007-09-09 [200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18. ^ AP Interview: WikiLeaks to publish new documents. 美聯社. 2010-08-08 [2010-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9). 
  19. ^ Rogers, Simon. Wikileaks Iraq war logs: every death mapped.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10-23 [2011-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4). 
  20. ^ Leigh, David; Ball, James; Burke, Jason. Guantánamo files lift lid on world's most controversial prison.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4-25 [2011-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3). 
  21. ^ Guardian journalist negligently disclosed Cablegate passwor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kileaks.org. Retrieved on 5 September 2011.
  22. ^ WikiLeaks prepares to release unredacted US cables|Media|guardian.co.u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uardian. Retrieved on 5 September 2011.
  23. ^ Leak at WikiLeaks: A Dispatch Disaster in Six Acts – SPIEGEL ONLINE – News – Internation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piegel.de. Retrieved on 5 September 2011.
  24. ^ Exposed: Uncensored WikiLeaks cables posted to Web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aphael G. Satter, Associated Press, 1 September 2011, At Physorg.com
  25. ^ WikiLeaks Blames Newspaper for Uncensored Cable Lea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ice of America, 1 September 2011
  26. ^ Assange blames party 'teething problems' after candidate quits. ABC News. 2013-08-22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9) (澳洲英語). 
  27. ^ The most shocking revelations to come from WikiLeaks. Yahoo News. 2021-10-03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1) (澳洲英語). 
  28. ^ Secrets and Transparency. MIT Technology Review. [2024-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1) (英語). 
  29. ^ Sontheimer, Michael. SPIEGEL Interview with WikiLeaks Head Julian Assange. Der Spiegel. 2015-07-20 [2024-04-06]. ISSN 2195-13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3) (英語). 
  30. ^ Calabresi, Massimo. WikiLeaks' War on Secrecy: Truth's Consequences. Time (New York). 2010-12-02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0). Reportedly spurred by the leak of the Pentagon papers, Assange unveiled WikiLeaks in December 2006. 
  31. ^ Guilliatt, Richard. Rudd Government blacklist hacker monitors police. The Australian (Sydney). 2009-05-30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7). 
  32. ^ Burns, John F.; Somaiya, Ravi. WikiLeaks Founder on the Run, Trailed by Notoriety.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0-23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7). 
  33. ^ 33.0 33.1 Wikileaks:About. WikiLeaks. [2009-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4). 
  34. ^ Rintoul, Stuart. WikiLeaks advisory board 'pretty clearly window-dressing'. The Australian (Sydney). 2010-12-09 [2010-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8). 
  35. ^ Inside WikiLeaks』 Leak Fac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ther Jones (6 April 2010). Retrieved on 22 November 2011.
  36. ^ Wikipedia co-founder Jimmy Wales slams WikiLeaks: It's not even a 'wiki'. Nydailynews.com. 2010-09-28 [2010-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2). 
  37. ^ Wikipedia:WikiLeaks is not part of Wikipedia. Wikipedia. Wikimedia Foundation.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3). 
  38. ^ Rawlinson, Kevin; Peck, Tom. Wiki giants on a collision course over shared name. The Independent. 2010-08-30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2). 
  39. ^ EPIC v. DOJ, FBI: Wikileak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4) (英語). 
  40. ^ Exclusive – Julian Assange Extended Interview. Colbert Nation. 2010-04-12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7). 
  41. ^ Bradner, Scott. Wikileaks: a site for exposure. Network World (Framingham, MA). 2007-01-17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42. ^ How to be a Whistle Blower. Unknowncountry.com. 2007-01-17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0). 
  43. ^ Winners of Index on Censorship Freedom of Expression Award Announc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2 April 2008
  44. ^ Kenya: The Cry of Blood – Extra Judicial Killings and Disappearances, Sep 2008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9-20. WikiLeaks.
  45. ^ Amnesty announces Media Awards 2009 winners Amnesty.org.uk, 2 June 2009
  46. ^ Reso, Paulina. 5 pioneering Web sites that could totally change the news. Daily News. 2010-05-20 [2010-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47. ^ Moss, Stephen. Julian Assange: the whistleblower.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07-14 [2010-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2). 
  48. ^ Satter, Raphael G.; Peter Svensson. WikiLeaks fights to stay online amid attack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0-12-03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4). 
  49. ^ Randall, David; Cooper, Charlie. WikiLeaks hit by new online onslaught.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0-12-05 [2010-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5). 
  50. ^ 50.0 50.1 Goodwin, Dan. Wikileaks judge gets Pirate Bay treatment. The Register (London). 2008-02-21 [2010-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51. ^ 51.0 51.1 51.2 51.3 51.4 Raffi Khatchadourian. No Secrets. New Yorker. 2010-06-07 [201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2). 
  52. ^ Pentagon-papirer sikret i atom-bunker. VG Nett英語VG Nett (Oslo). 2010-08-27 [2010-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2) (挪威語). 
  53. ^ Greenberg, Andy. Wikileaks Servers Move To Underground Nuclear Bunker. Forbes (blog). 2010-08-30 [2010-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2). 
  54. ^ 54.0 54.1 Fredén, Jonas. Jagad och hatad – men han vägrar vika sig [Chased and hated – but he refuses to give way]. Dagens Nyheter (Stockholm). 2010-08-14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8) (瑞典語). 
  55. ^ Helin, Jan. Därför blir Julian Assange kolumnist i Aftonbladet. Aftonbladet英語Aftonbladet(blog) (Stockholm). 2010-08-14 [2010-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0) (瑞典語). 
  56. ^ What is WikiLeaks?. This Just In (CNN blog). 2010-07-25 [2010-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4). 
  57. ^ TT. Piratpartiet sköter Wikileak-servrar [Pirate Party manages Wikileaks Servers]. Dagens Nyheter (Stockholm). 2010-08-17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9) (瑞典語). 
  58. ^ Swedish Pirate Party to host WikiLeaks servers. CNN. 2010-08-18 [2010-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30). 
  59. ^ 59.0 59.1 Gross, Doug. WikiLeaks cut off from Amazon servers. CNN. 2010-12-02 [201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60. ^ Hennigan, W.J. Amazon says it dumped WikiLeaks because it put innocent people in jeopardy. Technology blog, Los Angeles Times. 2010-12-02 [2010-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1). 
  61. ^ Poncet, Guerric. Expulsé d'Amazon, WikiLeaks trouve refuge en France. 觀點 (法國雜誌) (Paris). 2010-12-03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法語). 
  62. ^ French company allowed to keep hosting WikiLeak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Bloomberg L.P.). 2010-12-08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63. ^ French web host need not shut down WikiLeaks site: judge. France 24. AFP. 2010-12-06 [2010-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28日). 
  64. ^ Submissions. WikiLeaks.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7). You can also use secure TOR network (secure, anonymous, distributed network for maximum security) 
  65. ^ Wikileaks / WL Central. WL Central.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7). Between 2006 and October 2010, Wikileaks site was based on an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diawiki software (hence the name, Wikileaks). In October the site was taken down, and when Wikileaks returned, the new site (above) replaced the Mediawiki site. 
  66. ^ McLachlan, John; Hopper, Nicholas. On the risks of serving whenever you surf (PDF). freehaven.net. 2009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07-03). 
  67. ^ Julian Assange compte demander l'asile en Suisse. TSR (Geneva). 2010-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法語). 
  68. ^ Nebehay, Stephanie. WikiLeaks founder says may seek Swiss asylum. Reuters. 2010-11-04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9). 
  69. ^ WikiLeaks-Gründer erwägt Umzug in die Schweiz. ORF (Vienna). 2010-11-05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德語). 
  70. ^ WikiLeaks Founder to Release Thousands of Documents on Lebanon. Al-Manar TV (Al-Manar英語Al-Manar). 2010-11-05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3). 
  71. ^ Ladurantaye, Steve. Canadian firm caught up in Wiki wars. The Globe and Mail (Toronto). 2010-12-08 [201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72. ^ Trapido, Michael. Wikileaks: Is Julian Assange a hero, villain or simply dangerously naïve?. NewsTime (Johannesburg). 2010-12-01 [2010-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3). 
  73.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ikiLeaks.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1日). 
  74. ^ 74.0 74.1 Kushner, David. Inside WikiLeaks' Leak Factory. Mother Jones (San Francisco). 2010-04-06 [201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9). 
  75. ^ Light, Gilead. The WikiLeaks story and criminal liability under the espionage laws. The Great Debate (blog) (Reuters). 2010-08-26 [2010-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76. ^ 76.0 76.1 Woolner, Ann. WikiLeaks Secret Records Dump Stays in Legal Clear. Bloomberg (New York). 2010-07-28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77. ^ Hennigan, W. J. WikiLeaks' new home is in a former bomb shelter. Los Angeles Times technology blog. 2010-12-02 [2010-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78. ^ Nystedt, Dan. Wikileaks leader talks of courage and wrestling pigs. PC World Australia (Sydney). 2009-10-28 [201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79. ^ 79.0 79.1 Savage, Charlie. U.S. Weighs Prosecution of WikiLeaks Founder, but Legal Scholars Warn of Steep Hurdl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2-01 [201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0). 
  80. ^ 80.0 80.1 Yost, Pete. Holder says WikiLeaks unde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Fox News. 2010-11-29 [201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81. ^ Nakashima, Ellen; Markon, Jerry. WikiLeaks founder could be charged under Espionage Act. The Washington Post. 2010-11-30 [201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5). 
  82. ^ Jones, Ashby. Pentagon Papers II? On WikiLeaks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blog). 2010-07-26 [2010-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1). 
  83. ^ Savage, Charlie. U.S. Prosecutors Study WikiLeaks Prosecu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0-12-07 [201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0). 
  84. ^ Faiola, Anthony; Markon, Jerry. WikiLeaks founder's arrest in Britain complicates efforts to extradite him. The Washington Post. 2010-12-07 [201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2). 
  85. ^ Jones, Sam. Julian Assange's lawyers say they are being watched.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12-05 [201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86. ^ Assange attorney: Secret grand jury meeting in Virginia on WikiLeaks. CNN International. 2010-12-13 [2010-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3). 
  87. ^ Gillard, Julia. Gillard refines verdict on Assange. 訪談 with Lyndal Curtis. 2010-12-07 [2010-12-12]. The World Today英語The World Today (Australian radio program). ABC Radio(Australi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88. ^ Karvelas, Patricia. Party revolt growing over Prime Minister Julia Gillard's WikiLeaks stance. The Australian (Sydney). 2010-12-14 [2010-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89. ^ Robinson, Jennifer; Zifcak, Spencer; Saul, Ben. Law experts say WikiLeaks in the clear. 訪談 with Simon Lauder. 2010-12-07 [2010-12-12]. The World Today英語The World Today (Australian radio program). ABC Radio(Australi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There is no charge and there has been no trial and even given all of those things the Prime Minister had the confidence to say that Mr Assange was guilty of illegality. Now that seems to me to be completely inappropriate. 
  90. ^ Lauder 2010: statement by Dr Ben Saul英語Ben Saul,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Law 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91. ^ Statement on Arrest of WikiLeaks Founder Julian Assange. New York: Center for Constitutional Rights英語Center for Constitutional Rights. 2010-12-07 [2010-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8). 
  92. ^ 英法院宣判引渡阿桑奇至美国,其或面临175年刑期. 騰訊新聞. 2022-04-20 [2022-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30). 
  93. ^ 英国批准将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引渡至美国,阿桑奇有权上诉. 網易. 2022-06-17 [2022-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30). 
  94. ^ 94.0 94.1 94.2 94.3 Mey, Stefan. Leak-o-nomy: The Economy of Wikileaks (Interview with Julian Assange). Medien-Ökonomie-Blog. 2010-01-04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3). 
  95. ^ 95.0 95.1 Daly, John W. Wau Holland Foundation sheds light on WikiLeaks donations – Hardware, ISP, travelling costs. TechEye.net. 2010-07-13 [201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96. ^ 96.0 96.1 Bates, Theunis. WikiLeaks' Woes Grow as Spokesman Quits Site. AOL News. 2010-09-28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9日). 
  97. ^ Wikileaks donations still flowing, but not to Assange legal fund. The Local (Berlin). [2010-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98. ^ Twitter / WikiLeaks: To deal with a shortage of.... Twitter. 2009-12-24 [201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0). 
  99. ^ WikiLeaks – Mirrors. WikiLeaks. [2010-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7). 
  100. ^ Butselaar, Emily. Dig deep for WikiLeaks.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01-29 [2010-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101. ^ WikiLeaks. at 7:42 am 5 Jan 2010. Twitter. [201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7). 
  102. ^ Twitter / Wikileaks: Achieved min. funraising g.... Twitter. [201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7). 
  103. ^ WikiLeaks: Paypal has again locked our.... Twitter. [201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4). 
  104. ^ WikiLeaks: Paypal has freed up our.... Twitter. [201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5). 
  105. ^ Wikileaks: Next milestone completed:.... Twitter. 2010-05-18 [2010-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6). 
  106. ^ 106.0 106.1 Cohen, Noam. Knight Foundation Hands Out Grants to 12 Groups, but Not WikiLeaks. Media Decoder Blog (The New York Times). 2010-06-17 [201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0). 
  107. ^ 107.0 107.1 Cook, John. WikiLeaks questions why it was rejected for Knight grant. Yahoo! News. 2010-06-17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108. ^ "Project 04: Enduring freedom of information" Preliminary transparency report 2010 (PDF). Wau-Holland-Stiftung (WHS) via Cryptome英語Cryptome. 2011-04-26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11-22). 
  109. ^ 'Donations Were Never as Strong as Now'. Spiegel International (Hamburg). 2010-12-13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5). 
  110. ^ Horton, Scott. Financing WikiLeaks. Harper's Magazine (New York). 2010-08-06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9). 
  111. ^ Dona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kileaks.org (8 July 2011). Retrieved on 5 September 2011.
  112. ^ 存档副本. [2010-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113. ^ WikiLeaks Asks For Anonymous Bitcoin Donations – Andy Greenberg – The Firewall – Forbes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07-07. Blogs.forbes.com (14 June 2011). Retrieved on 5 September 2011.
  114. ^ Singel, Ryan. Sensitive Guantánamo Bay Manual Leaked Through Wiki Site. Wired (New York). 2007-11-14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0). 
  115. ^ Guantanamo operating manual posted on Internet. Reuters. 2007-11-15 [200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2). 
  116. ^ Orion, Egan. Judge reverses Wikileaks injunction. The Inquirer (London). 2008-03-02 [2009-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117. ^ Gollner, Philipp. Judge reverses ruling in Julius Baer leak case. Reuters. 2008-02-29 [2008-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0). 
  118. ^ Zetter, Kim. Group Posts E-Mail Hacked From Palin Account – Update. Threat Level (Wired blog). 2008-09-17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3). 
  119. ^ 'BNP membership' officer sacked. BBC News. 2009-03-21 [2009-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6). 
  120. ^ Aparecen 86 nuevos petroaudios de Rómulo León. Terra Peru (Lima). 2009-01-28 [2010-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4) (西班牙語). 
  121. ^ Krebs, Brian. Thousands of Congressional Reports Now Available Onlin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9-02-11 [2010-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2). 
  122. ^ Mills, Elinor. Coleman Senate campaign in donor data leak mess. CNET News. 2009-03-12 [2010-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123. ^ The Big Bad Database of Senator Norm Coleman. Mirror.wikileaks.info. 2009-03-11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7). 
  124. ^ Luft, Oliver. Read all about it. The Guardian (London). 2009-07-06 [2010-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1). 
  125. ^ Serious nuclear accident may lay behind Iranian nuke chief's mystery resignation. WikiLeaks. 2009-07-16 [2010-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9). 
  126. ^ Hounshell, Blake. 6 mysteries about Stuxnet. Passport(blog). Washington DC: Foreign Policy. 2010-09-27 [201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127. ^ Woodward, Paul. Iran confirms Stuxnet found at Bushehr nuclear power plant. Warincontext.org. 1999-02-22 [201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128. ^ Miklar hreyfingar rétt fyrir hrun [Large movements just before crash]. Ríkisútvarpið (RÚV). Reykjavik. 2009-07-31 [2009-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1) (冰島語). 
  129. ^ Chivers, Tom. MoD 'how to stop leaks' document is leaked.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9-10-05 [200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7). 
  130. ^ Margaronis, Maria. A gag too far. Index On Censorship. October 2009 [2009-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131. ^ Minton report secret injunction gagging The Guardian on Trafigura. WikiLeaks. [200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0). 
  132. ^ WikiLeaks.org aims to expose lies, topple governments. New York Post. 2009-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133. ^ Stewart, Will; Delgado, Martin. Were Russian security services behind the leak of 'Climategate' emails?. Daily Mail (London). 2009-12-06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8). 
  134. ^ McCullagh, Declan. Egads! Confidential 9/11 Pager Messages Disclosed;November 2009. CBS News. 2009-11-25 [201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2). 
  135. ^ Oates, John. Aussie firewall blocks Wikileaks. The Register (London). 2009-03-18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6). 
  136. ^ Moses, Asher. Leaked Australian blacklist reveals banned sites.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09-03-19 [2009-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8). 
  137. ^ Internet Censorship in Thailand. wikileaks.org.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1月16日). 
  138. ^ U.S. Army worried about Wikileaks in secret report. Cnet. 2010-03-15 [2010-03-16] (英語). 
  139. ^ Bumiller, Elisabeth; Stelter, Brian. Video Shows U.S. Killing of Reuters Employees.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4-06 [2010-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8). 
  140. ^ 網站發佈美軍濫殺平民短片(明報). [201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9). 
  141. ^ Current Google Insights trends: Wikileaks posts classified military video, Master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Relaxnews英語Relaxnews. 2010-04-12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142. ^ 華爾街日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43. ^ 朱錦華. 「維基」再度「解密」CIA備忘錄 沒有爆炸性內容. 今日傳媒. 2010-08-26 [2010-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7) (中文(臺灣)). 
  144. ^ 維基解密披露稱至少10萬伊拉克人在伊戰中喪生. 中國日報. 2010-10-23 [201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5). 
  145. ^ 維基解密網站再拋「重磅炸彈」. 2010-11-29 [2010-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3). 
  146. ^ The Guantanamo Files. WikiLeaks. [2011-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9). 
  147. ^ The Spy Files. WikiLeaks. [2011-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01). 
  148. ^ The Global Intelligence Files. WikiLeaks. [2012-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8). 
  149. ^ Syria Files. WikiLeaks. [2012-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5). 
  150. ^ 存档副本. [2014-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151. ^ 維基解密稱已為史諾登向法德俄等19國申請庇護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dzh/2013-07-02/content_9473545.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2. ^ 維基解密索尼查詢入口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4-27.
  153. ^ 騰訊:索尼再遭一輪洩密:和蘋果多個合作協定密被曝光http://tech.qq.com/a/20150419/008791.ht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54. ^ Anderson, Chris英語Chris Anderson (entrepreneur). Julian Assange: Why the world needs WikiLeaks (Videotape). TED. 事件發生在 11:28. July 2010 [2010-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November last year ... well blowouts in Albania ... Have you had information from inside BP? Yeah, we have a lot ... 
  155. ^ Galant, Richard. WikiLeaks founder: Site getting tons of 'high caliber' disclosures. CNN. 2010-07-16 [201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156. ^ Owen, Glen; Stewart, Will. Bank raid could have been warning against planned WikiLeaks Russian corruption expose says Alexander Lebedev. Mail on Sunday (London). 2010-11-14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7). 
  157. ^ Weir, Fred. WikiLeaks ready to drop a bombshell on Russia. But will Russians get to read about it?.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Boston). 2010-10-26 [2010-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158. ^ Greenberg, Andy. An Interview With WikiLeaks' Julian Assange. Forbes (New York). 2010-11-29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30). 
  159. ^ Rothacker, Rick. Bank of America rumored to be in WikiLeaks' crosshairs. The China Post (Taipei). McClatchy Newspapers. 2010-12-01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160. ^ Memmott, Mark. Bank Of America Stock Steadies After WikiLeaks-Related Drop. The Two-way (NPR news blo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10-12-01 [201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161. ^ De La Merced, Michael J. WikiLeaks' Next Target: Bank of America?. DealBook (New York Times blog). 2010-11-30 [2010-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1). 
  162. ^ Carney, John. Bank of America's Risky WikiLeaks Strategy. CNBC. 2010-12-02 [201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2). 
  163. ^ Wikileaks' Julian Assange to fight Swedish allegations. BBC News. 2010-12-05 [2010-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164. ^ Wikileaks given data on Swiss bank accounts. BBC News. 2011-01-17 [2011-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165. ^ What is WikiLeaks? How does WikiLeaks operate?. WikiLeaks. 2008 [200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2月16日). 
  166. ^ WikiLeaks' submissions page. WikiLeaks.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4月19日). 
  167. ^ Aftergood, Steven. Wikileaks and untracable document disclosure. Secrecy New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07-01-03 [2008-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7). 
  168. ^ What is Wikileaks? How does Wikileaks operate?. WikiLeaks.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4日). 
  169. ^ Gilson, Dave. WikiLeaks Gets A Facelift. Mother Jones (San Francisco). 2010-05-19 [2010-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9). 
  170. ^ Satter, Raphael G. WikiLeaks chief lashes out at media during debate. PhysOrg.com. Associated Press. 2010-09-30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0). 
  171. ^ Blodget, Henry. WikiLeaks Spokesman Quits, Blasts Founder Julian Assange As Paranoid Control Freak, Admits To Using Fake Nam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10-09-28 [201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172. ^ 172.0 172.1 WikiLeaks Spokesman Quits. Spiegel International (Hamburg). 2010-09-27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30). 
  173. ^ Brown, Craig. War of the WikiFreaks: Inside WikiLeaks by Daniel Domscheit-Berg (book review). Daily Mail (London). 2011-02-12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6). 
  174. ^ 174.0 174.1 174.2 Poulsen, Kevin; Zetter, Kim. Unpublished Iraq War Logs Trigger Internal WikiLeaks Revolt. Wired (New York). 2010-09-27 [201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4). 
  175. ^ Nordstrom, Louise. Former WikiLeaks worker: Rival site under way. The Washington Times. 2010-12-10 [2010-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5). 
  176. ^ WikiLeaks defector blasts Assange in book – CNN.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dition.cnn.com. Retrieved on 22 November 2011.
  177. ^ Ex-Wikileaks man 'deleted files'. BBC News. 2011-08-22 [2011-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0). 
  178. ^ WikiLeaks Defector Slams Assange In Tell-All Book |Threat Leve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red.com (10 February 2011). Retrieved on 22 November 2011.
  179. ^ Assange Battle Escalates: Ex-Wikileaks Spokesman Destroyed Unpublished Files – SPIEGEL ONLINE – News – Internation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piegel.de. Retrieved on 22 November 2011.
  180. ^ McMahon, Tamsin. Q&A: Former WikiLeaks spokeswoman Birgitta Jonsdottir. National Post (Toronto). 2011-01-17 [201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1). 
  181. ^ Taylor, Jerome. Secret war at the heart of Wikileak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0-10-25 [2012-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2). 
  182. ^ 商標資料檢索服務案件歷史資料查詢結果明細. 經濟部智慧型財產局. 2010-06-01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中文(臺灣)). 
  183. ^ 维基百科创始人访华接受中文商标捐赠. 2009-09-15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9) (中文(中國大陸)). 
  184. ^ Wikipedia attacks Wikileaks. 2010-09-28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1) (英語). 
  185. ^ 維基百科創始人譴責維基解密:想與其劃清界限. 2010-09-28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7) (中文(中國大陸)). 
  186. ^ Marks, Paul. How to leak a secret and not get caught. New Scientist (London). 2007-01-12 [200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8). 
  187. ^ Khatchadourian, Raffi. No Secrets: Julian Assange's Mission for total transparency. The New Yorker. 2010-06-07 [2010-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7). 
  188. ^ Wiktionary definition of tranche. En.wiktionary.org. 2010-10-13 [2010-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189. ^ Leyden, John. Wikileaks denies Tor hacker eavesdropping gave site its start. The Register. 2010-06-02 [2010-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16). 
  190. ^ 維基解密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華爾街日報
  191. ^ 美國禁止聯邦雇員閱讀維基解密文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早報
  192. ^ 维基解密:李克强拒信GDP 三数据评辽宁经济. 聯合早報. 2010-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0). 中國外交部一名新聞官員沒有評論該封美國國務院外交電文,但提及外交部發言人上周發表關於「維基解密」的評論,即呼籲美國方面解決涉及美國機密外洩的問題。 
  193. ^ https:// wikileaks.org. blocky.greatfire.org.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194. ^ http:// wikileaks.org. blocky.greatfire.org.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195. ^ Is Wikileaks block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6) (美國英語). Yes, since January 2007. We consider this a sign that we can do good work. We were slowly establishing our work and organization, but in response authoritarian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oved to censor us, exposing their contempt for basic human rights their fear of the truth. 
  196. ^ 俄情报部门:维基解密若揭俄机密将永远消失. 環球時報.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7). 
  197. ^ 澳大利亚对维基揭密已展开刑事调查.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3). 
  198. ^ 美国警告要起诉泄露外交情报的人员. [2010-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2). 
  199. ^ 伊朗称维基解密事件是美国宣传阴谋. [2010-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3). 
  200. ^ Wikipedia Co-Founder: WikiLeaks Was Irresponsible. [201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5). 
  201. ^ @lsanger. [201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8). 
  202. ^ Loving Leaks, Questioning Assange. [201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5). 
  203. ^ Assange's Extremist Employees. [201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6). 
  204. ^ Julian Assange, Information Anarchist
  205. ^ WikiLeaks is delinquent and anti-democratic. [201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6). 
  206. ^ How WikiLeaks Just Set Back Democracy in Zimbabwe. [201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3). 
  207. ^ Openleaks创建人谈Wikileaks.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7). 
  208. ^ Authors, historians debate the leaks of WikiLeaks
  209. ^ Why WikiLeaks Is Unlike the Pentagon Papers. [2011-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1). 
  210. ^ Winners of Index on Censorship Freedom of Expression Awards Announced. Index on Censorship. 2008-04-22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5). 
  211. ^ The Cry of Blood. Report on Extra-Judicial Killings and Disappearances. Kenya National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2008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2月9日). 
  212. ^ Amnesty announces Media Awards 2009 winners (新聞稿). Amnesty International UK. 2009-06-02 [2010-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213. ^ Sam Adams Associates for Integrity in Intelligence. WikiLeaks and Assange Honored. Consortium News. [2011-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6). 
  214. ^ Curtis, Polly. Ministers must 'wise up not clam up' after WikiLeaks disclosures.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12-30 [2011-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2). 
  215. ^ Kampfner, John. Wikileaks shows up our media for their docility at the feet of authority.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0-11-29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9). 
  216. ^ Shafer, Jack. Why I Love WikiLeaks. Slate. 2010-11-30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3). 
  217. ^ Greenwald, Glenn. WikiLeaks reveals more than just government secrets. Salon.com. 2010-11-30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13). 
  218. ^ Gilmore, Dan. Defend WikiLeaks or lose free speech. Salon.com. 2010-12-06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1). 
  219. ^ First, They Came for WikiLeaks. Then.... The Nation (New York). 2010-12-27 [2011-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7). 
  220. ^ Ruane, Medb. Where's the democracy in hunting Wikileaks off the Net?. Irish Independent (Dublin). 2010-12-11 [2010-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6). 
  221. ^ Nayar, Pramod K. WikiLeaks, the New Information Cultures and Digital Parrhesia (PDF). 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 (Mumbai). 2010-12-25 [2011-01-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1-18). 
  222. ^ Congress Mulls How to Stop WikiLeaks in Its Tracks. Fox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10-04-07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223. ^ Richter, Paul. U.S. tries to contain damage from WikiLeaks disclosures. Los Angeles Times. 2010-11-19 [14 March 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9). 
  224. ^ Epstein, Jennifer. Bill Clinton: WikiLeaks will cost lives. Politico. 2010-12-01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8). 
  225. ^ Clinton blasts 'deeply distressing' leak of US sites. AFP. 2010-12-06 [2012-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4). 
  226. ^ Outrage and Apologies: Washington Fights to Rebuild Battered Reputation. Spiegel International (Hamburg). 2010-12-06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5). 
  227. ^ WikiLeaks asked to censor secret files. Herald Sun (Melbourne). Associated Press. 2010-08-11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2). 
  228. ^ Open letter to Wikileaks founder Julian Assange: "A bad precedent for the Internet's future". Reporters Sans Frontières. 2010-08-12 [201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8). 
  229. ^ 國際中心. 美國務卿自爆CIA:撒謊、作弊和偷竊! 「努力達到榮耀時刻」. ETtoday新聞雲. 2019-04-29 [202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0). 
  230. ^ 霍克. 美中情局长:维基揭秘是敌对情报机构. 美國之音中文網. 2017-04-15 [2023-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9). 
  231. ^ 馮英志. 玩笑話?美國務卿:靠撒謊欺騙偷竊 讓美國榮耀. 中時新聞網. 2019-04-24 [202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