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戰爭中的德意志人

美國獨立戰爭的交戰雙方中都有德意志人賓夕法尼亞省紐約省以及其他十三殖民地都生活著大量德裔移民,他們大多保持中立,或支持愛國事業(北美殖民地獨立事業)。還有些屬於和平主義派別,如阿米什人,但依舊有很多人被捲入了革命與戰爭。

大英帝國的盟友

歐洲的德意志人生活在很多國家。七年戰爭期間,有些德意志人所在的國家是英國的盟友,這些國家會熱情協助英方。在18世紀,英國在每場戰爭中都會使用外國援軍[1]。儘管英國輝格黨反對動用德意志士兵來打擊「英格蘭人的子孫」,但議會還是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該議案,以圖儘快徵募兵員鎮壓叛亂[2]

對於部分歐洲人來說,將軍人租借給外國也是頗具爭議的問題,但這些歐洲大陸國家的人民大多為參與外戰的本國軍人感到驕傲[3]普魯士是一大著名的拒絕向外借出兵員的國家[4]。生活在美洲的德意志人並非全都是外國援軍,有些則加入了英軍部隊[5][6],比如國王皇家步槍團

突如其來的借調上千外國援軍的需求令徵兵人員背負了沉重負擔。徵召上來的人必須滿足基本標準,包括達到最低身高,以及擁有操作燧發槍所必需的牙齒數量。若兵員逃跑或裝備丟失[5],徵兵人員就必須賠償損失。有約40000名德意志軍人被派往北美[5]直布羅陀梅諾卡島邁索爾以及南非。在美洲,英軍部隊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單位都是由德意志人組成[7]

德意志僱傭兵的到來令十三殖民地的居民警覺了起來。幾名駐歐洲的十三殖民地代表宣稱,若喬治四世國王動用這種軍隊與他們對抗,那他們就將宣布獨立。愛國者們將德意志人部隊稱作僱傭兵。《美國獨立宣言》的部分內容亦反映出了獨立派的憤慨[8][8][9]

他(喬治四世)現在正在將大量外國僱傭兵運到我們這邊來,其殘忍與背信棄義之程度若放到最野蠻的年代,也無出其右,這完全不是一個文明國度的君主的所作所為。

——美國獨立宣言

美國行動主義詩人梅西·奧蒂斯·沃倫英語Mercy Otis Warren將德意志外國援軍說成野蠻人,但他也表示這些人也是暴政的受害者[5][5]

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一直試圖誘使受僱於英方的外國援軍停止戰鬥。1778年4月,大陸會議發出了一封「致為大英帝國國王服役卻並非該國王臣民的官兵們」的信,表示會為向美國投降的德意志人官兵提供土地與家畜[10],並提升其軍階。戰後,大陸會議又決定給這些德裔其他優惠[11],特別是免費農田,目的是希望他們能留在美國。英方也向效忠派官兵承諾會提供土地與稅務優惠[11]

黑森-卡塞爾

18世紀時,一些較小的歐洲大陸國家通過向其他大國出租軍團來獲得租金。其中由於黑森-卡塞爾伯國的經濟情況尤為不佳,自17世紀起就開始向外出租職業軍隊[12],上層及下層階級基本上都支持這項舉動[13][13]。於是黑森-卡塞爾伯國便一直維持著一支較大的常備軍[14]。黑森-卡塞爾會強征適齡男性入伍,服役期最長可達20年,到了18世紀中葉[5],該國人口的7%都在軍隊服役。黑森軍隊訓練有素,裝備精良;誰給黑森-卡塞爾伯國的領主出錢[14],黑森軍隊就會為他打場漂亮仗[4]

曾有一位黑森-卡塞爾伯國領主名為腓特烈二世,他信仰羅馬天主教,是英格蘭國王喬治三世的叔父。起初,腓特烈二世提供了逾12000名士兵去美洲作戰。與他們的英國盟軍相似,黑森軍也在適應北美洲環境時遇到了困難;首批抵達的部隊深受疾病困擾[4],他們對長島的進攻被迫推遲。自1776年起,黑森軍的士兵們併入在北美服役的英國陸軍[15],並參與了絕大多數主要戰役,其中包括紐約及新澤西戰役日耳曼敦戰役查爾斯頓圍城戰以及最後的約克鎮圍城戰,有大約1300名德意志人在這場戰役中被俘,但有一些資料表明[15],德意志人的鬥志比英軍還要高漲[15]

由於來自黑森的軍隊兵力占說德語的部隊兵力之大部分,現代美國人常將獨立戰爭中講德語的部隊籠統稱作黑森傭兵[16]。據估計,黑森-卡塞爾在獨立戰爭期間貢獻了超過16000名官兵,其中有約6500人沒能回國。黑森軍官(後晉升將軍)亞當·路德維希·奧克斯(Adam Ludwig Ochs)估計[17],有1800名黑森士兵陣亡,另有很多黑森軍人計劃留在美國,於是便在戰後定居了下來[18]。比如弗雷德里克·奧古斯塔斯·代·曾英語Frederick Augustus de Zeng上尉在黑森-卡塞爾軍隊服役期滿後留在了美國,甚至還和菲力·斯凱勒成了同事。

黑森-卡塞爾與英國簽訂了盟約,該國為後者提供15個團、4個擲彈兵營、2個獵兵連以及3個炮兵連[19]。獵兵部隊徵募兵員的標準很高,其官兵得到的報酬也很可觀,他們穿著做工精細的制服,無需參與體力勞動。這些獵兵在美洲的戰鬥中證明了自身價值,英方於1777年12月與黑森-卡塞爾簽訂了新條約,後者同意將獵兵兵力從260人增至1066人[20][4]

德意志人軍隊無法快速從大西洋另一邊調遣兵力,補充人員損耗,於是黑森軍便徵募了非裔美國人,他們也就是所謂的黑色黑森軍(Black Hessians)。黑森軍部隊中共有115名黑人士兵,大部分都是鼓手或橫笛手[21]。據估計,黑森軍中有20%的人員都不是黑森人[1]

也許最著名的黑森-卡塞爾軍官就是威廉·馮·克尼普豪森將軍,他曾在數場主要戰役中指揮作戰。其他著名軍官還包括卡爾·馮·多諾普上校以及約翰·拉爾上校[22]

戰事之膠著與困難是英國和黑森-卡塞爾都未能預料到的,他們的傷亡越來越大,補給線越拉越長,對兩國的政治和經濟都造成了打擊。美國獨立戰爭之後,黑森-卡塞爾便不再組建並出租軍隊了[23]

黑森-哈瑙

黑森-哈瑙英語Hesse-Hanau是黑森-卡塞爾的半獨立附屬國,當時由黑森-卡塞爾領主腓特烈二世的長子、新教徒威廉一世統治[3]。1775年,威廉一世在聽聞邦克山戰役的消息後無條件地向英王喬治三世提供了一個團的兵力[17]。黑森-哈瑙在戰爭期間共派遣了2422名官兵,只有1441人於1783年回國[17]。黑森士兵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哈瑙的志願兵,他們都是帶著在戰後定居美國的目的入伍的[18]

Wilhelm von Gall上校是一位來自黑森-哈瑙的一位軍官[24];他效力於約翰·伯戈因將軍麾下,並且負責指揮一個團。黑森-哈瑙派往北美的部隊有一個步兵營、一個獵兵營、一個被稱作「自由軍團」的非常規步兵營,以及一個炮兵連[25]

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

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是一個被分成數個領地的公國,其中一個由英王喬治三世以不倫瑞克-呂訥堡(漢諾威)選帝侯的頭銜來統治。鄰近的布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親王國則由卡爾一世統治;他的兒子兼繼承人卡爾·威廉·斐迪南迎娶了喬治三世的姐姐大不列顛的奧古斯塔公主[3]

1775年,卡爾·威廉·斐迪南告訴英王喬治三世,不倫瑞克可以為他提供士兵前往美洲鎮壓十三殖民地[25]。1775年12月,腓特烈·李德塞將軍為即將確定的條約做準備,也就是開始徵募士兵。1776年1月9日,不倫瑞克成為了第一個簽訂了支持英國的條約的德語國家。該國同意派遣4000名士兵:四個步兵團、一個擲彈兵營、一個龍騎兵團以及一個輕步兵營。不倫瑞克條約規定,應以帝國塔勒為幣種為所有部隊提供報酬——包括預支兩個月的報酬[5],但所有官兵都必須宣誓效忠英王喬治三世[19]。條約中有一項頗具爭議的條款:每有一名不倫瑞克士兵陣亡,卡爾公爵便能收到7英鎊4先令,用於替換兵員,且三名傷兵便可等同於一名陣亡士兵;另一方面,卡爾公爵則必須為每名逃兵或因病無法參戰的士兵繳納替換費用[4][26]

卡爾一世公爵為英國提供了4000名步兵以及350名龍騎兵(無馬匹),弗里德里希·鮑姆英語Friedrich Baum中校擔任指揮官,總指揮為腓特烈·李德塞將軍。

李德塞將軍將不倫瑞克軍的團級單位整編為軍級單位,以便能接受新條約所規定的額外新兵。有作戰經驗的士兵則被安排到李德塞團(Regiment von Riedesel)、Rhetz團、腓特烈親王團、Specht團、Barner營以及龍騎兵部隊的各個新組建的連中[5][5]。軍官與士官們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到處徵兵,以補充兵員空缺,他們的徵兵誘餌包括經濟獎勵、北美新世界的發展機會、減輕量刑案件以及出國冒險。[5]

1777年薩拉托加戰役中,約翰·伯戈因將軍麾下的講德語的常規軍大部分都是由這些士兵組成,他們通常都被稱作「不倫瑞克軍」(Brunswickers)。伯戈因的部隊中有將近半數都是來自不倫瑞克和黑森-哈瑙的官兵[25],不倫瑞克軍更是以訓練有素而聞名。曾在尚普蘭湖上穿行的一艘船就掛著一面不倫瑞克旗,以表示對他們的價值的認可。李德塞的不倫瑞克軍在哈伯頓戰役英語Battle of Hubbardton中剛一露面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27],他們在向大陸軍的右翼發動刺刀衝鋒時唱著路德教聖歌,此攻勢挽救了行將崩潰的英軍戰線[25]。李德塞的妻子費德莉卡·夏洛特·李德塞英語Frederika Charlotte Riedesel與丈夫一同參戰,並留下了一本日誌,該日誌後來成為了研究薩拉托加戰役的重要一手資料。伯戈因投降後,2431名不倫瑞克軍被拘留,直到戰爭結束[28][26][25]

不倫瑞克共派遣了5723名官兵前往北美,其中有3015人沒有在1783年秋回國。人員流失的部分原因是戰鬥傷亡以及臨陣脫逃,但有很多不倫瑞克士兵被拘留期間逐漸熟悉起了美國[17][29],戰爭結束後,邦聯議會以及不倫瑞克軍軍官們都准許他們留在美國[18]。被俘虜的不倫瑞克軍軍人曾兩度行軍穿越德裔賓夕法尼亞人定居區,因此其中有很多人都乘機逃跑了[28][28]。由於英國人允諾根據戰死的人頭數量給予不倫瑞克公爵補償金,所以儘可能地將逃兵謊報為陣亡對他來說是最為有利的[28]。公爵甚至還會給每位留在美洲或返回美洲的士兵支付六個月的薪水[4]

安斯巴赫-拜羅伊特

布蘭登堡-安斯巴赫藩侯亞歷山大統治的布蘭登堡-安斯巴赫布蘭登堡-拜律特二元藩侯國起初為英方提供了1644名士兵,他們組成了兩個步兵營、一個獵兵連以及一個炮兵連[17],最終有461人沒有回國。安斯巴赫-拜羅伊特一共派遣了2353名士兵,其中包括一整個團的獵兵[3][30][20]。曾有人稱他們是「戰爭中身材最高、外貌最好的兵團」「甚至比黑森軍還要好」[4]。這些部隊參與了費城戰役英語Philadelphia campaign。安斯巴赫-拜羅伊特軍人還曾跟隨第一代康沃利斯侯爵查爾斯·康沃利斯將軍參與了約克鎮圍城戰役[4],兵力接近1100人[3]

安斯巴赫-拜羅伊特後來又向北美派去了幾批新兵。到戰爭結束時,共有2361名士兵被部署到北美[30],但只有1041人——尚不足總人數的一半——在1783年末返回了故國。獨立戰爭爆發時,安斯巴赫-拜羅伊特藩侯負債纍纍,他派往國外的軍隊幫他獲得了10萬英鎊的收入[3]。1791年,他把安斯巴赫和拜羅伊特出售給了普魯士王國,靠著普魯士給的養老金在英格蘭度過了餘生[3]

瓦爾代克

1776年4月20日,瓦爾代克和皮爾蒙特親王國與英國達成借兵協定。腓特烈·卡爾·奧古斯特侯爵一直保留著三個團,目的是有朝一日能把他們租給外國。這三個團中第一個參戰的團有684名官兵,他們於1776年7月在樸茨茅斯出海,後參加了紐約及新澤西戰役[4]。戰役期間,瓦爾代克軍團繳獲了本屬於美國將軍查爾斯·李將軍Charles Lee (general)的葡萄酒和烈酒,英國將軍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後命令他們將戰利品全部在路邊倒掉,結果瓦爾代克軍團非常不滿[4]

瓦爾代克軍都被併入了黑森將軍威廉·馮·克尼普豪森麾下的德意志外國援軍。

1778年,瓦爾代克第三團被派去防禦彭薩科拉[5],而且被併入英國將軍斯特拉赫的約翰·坎貝爾英語John Campbell, of Strachur麾下的英軍部隊。該團的兵員遍布西佛羅里達,在比特堡莫比爾以及巴吞魯日等地均有駐軍。該團指揮官約翰·路德維希·威廉·馮·漢克斯勒上校抱怨稱自己的士兵們由於氣候原因紛紛病倒,有些甚至病亡。沒有幾艘補給船會抵達偏遠地區,而且士兵們的薪水也買不起當地的貨品。奧古斯特侯爵告知傑曼勳爵,瓦爾代克徵募新兵的速度趕不上部隊在西弗羅里達減員的速度[5]。除了補給緩慢,英軍及瓦爾代克軍也無法及時收到消息。直到遭遇西班牙總督貝爾納多·德·加爾維斯的部隊襲擊後,他們才知道西班牙已經對英國宣戰了。彭薩科拉圍城戰英語Siege of Pensacola結束後,西班牙將很多食不果腹的瓦爾代克士兵納入麾下。被西班牙人俘虜的英軍在後來通過戰俘交換返回,但瓦爾代克戰俘們則一直被西班牙人關押在紐奧良韋拉克魯斯,之後又在哈瓦那被關了一年多,在1782年才最終通過戰俘交換返回[5]

瓦爾代克為戰爭貢獻了1225名官兵,因傷亡或脫逃等原因而損失了720人[17]。共有358名瓦爾代克士兵在戰爭期間死於疾病,另有37人陣亡[5]

漢諾威

最早在1775年[5]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漢諾威)就把五個營的部隊派到了直布羅陀梅諾卡島,以接替駐紮在當地的英軍,該國統治者正是英王喬治三世本人(兼任漢諾威選帝侯)[19],被輪換下來的英軍便可以被派到美洲作戰了。由於漢諾威與英國是共主邦聯關係,前者亦擁有獨立政府,根據英國-漢諾威條約規定,漢諾威軍有義務聽命於英方[31],而英方則承諾為漢諾威軍支付費用,並在該國軍隊在國外作戰期間保護漢諾威不受他國入侵。這些漢諾威軍人參與了直布羅陀包圍戰,而且還守衛過梅諾卡島。戰爭後期,漢諾威軍的兩個團被派往英屬印度,在古德洛爾包圍戰英語Siege of Cuddalore中聽從英方指揮,當時他們主要是在對抗法國-邁索爾聯合守軍。

安哈特-采爾布斯特

1777年,安哈特-采爾布斯特侯爵腓特烈·奧古斯特與英方簽訂條約,承諾為後者提供1160名官兵。侯爵在五個月的時間內徵募到了一個編制為兩個營的團,共計900名新兵[4]。1778年5月,一個600-700人的營抵達加拿大,守衛魁北克市。另一個團則由大約500名潘德組成,他們於1780年被派去防守由英方所控制的紐約市[32]

對大陸會議的支持

德裔美國人

德意志人移民英國北美殖民地的潮流始於17世紀末。到了18世紀中期,大約有10%的北美殖民地人口使用德語[33]。德意志人肯定是英屬北美人數最多的非英裔歐洲少數族裔,但在他們內部,被同化以及接受盎格魯化的程度相差很大[34]

1756年的英法北美戰爭期間,英方從上述人口中徵兵,組建了國王皇家步槍團,該團的人員基本都是德裔定居者[31]弗雷德里克·魏森費爾斯男爵英語Frederick, Baron de Weissenfels移民十三殖民地後成為一名英國軍官並且定居紐約。美國獨立戰爭開始後,魏森費爾斯從英軍叛逃,從1775年開始為愛國者效力,官至中校[35]

講德語的北美定居者中既有中立者,也有獨立派或效忠派的支持者。德裔效忠派以地方民兵的身份參戰,有一些在戰後流亡回了德意志地區[33]。有幾個州組建了德意志人團,也有些民兵組織徵募了德裔美國人。1775年,查爾斯頓的德裔移民組建了一個燧發槍連,還有些喬治亞州的德裔人加入了大陸軍指揮官安東尼·韋恩的部隊[36]

德裔愛國者人數最多[31]彼得·穆倫貝格英語Peter Muhlenberg弗里德里克·穆倫貝格英語Frederick Muhlenberg還參加了大陸會議,彼得還是華盛頓的參謀部成員[37]

賓夕法尼亞德裔人糾察部隊

美軍糾察部隊徵募了德裔賓夕法尼亞人,而且由Bartholomew von Heer上尉指揮[38],這位普魯士人在獨立戰爭爆發前移民到了雷丁,他曾在歐洲於類似部隊中服役[38]。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德裔憲兵部隊(the Marechaussee Corps)執行過多種任務[15],包括情報搜集、道路安保、抓捕戰俘,甚至還在斯普林菲爾德戰役英語Battle of Springfield中參與了戰鬥[39]。德裔憲兵部隊曾在約克鎮圍城戰役期間為華盛頓的總部提供安保[38],是華盛頓本人的安保特遣隊,也是獨立戰爭結束後最後一批被遣散的部隊之一[39][40]。大陸軍一般不大歡迎德裔憲兵部隊[40],因為該部隊的一些成員基本不會說英語[40]。有六名糾察部隊成員在被徵召前是被俘的黑森士兵。因為糾察部隊與美國陸軍憲兵部隊職能近似,因此也有人將他們視作今日美國陸軍憲兵部隊的前身[39]

德意志團

1776年5月25日[26],第八馬里蘭團(又名德意志營或德意志團)在第二屆大陸會議英語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的授權下成立,該部隊屬於大陸軍,由德裔定居者組成。與大部分大陸軍部隊不同,該部隊的兵員來自多個州份,起初由八個連組成:四個來自馬里蘭州,四個(後增至五個)來自賓夕法尼亞。安東尼·韋恩將軍麾下的一位名叫尼古拉斯·豪塞格英語Nicholas Haussegger的少校奉命指揮該部隊。該團參與了特倫頓戰役普林斯頓戰役[26],還參加了蘇利文遠征英語Sullivan Expedition。該團於1781年1月1日解散[31]

歐洲支持者

喬治·華盛頓對歐洲軍官加入大陸軍持歡迎態度。巴伐利亞軍人約翰·德·卡爾布英語Johann de Kalb在擔任大陸軍將軍之前曾在法國軍隊中服役。還有其他德意志軍人來到美國發揮所學之所長。比如普魯士人弗里德里克·威廉英語Frederick William, Baron de Woedtke就是一位戰爭初期的軍官,而且職權是由大陸會議授予;他於1776年死於紐約[41]。來自愛沙尼亞的德意志人古斯塔夫·羅森塔爾英語Gustave Rosenthal也成了大陸軍軍官。他在戰後返回愛沙尼亞,但其他一些德國軍人,比如大衛·齊格勒英語David Ziegler,則選擇了留在美國。

另外,法國還擁有八個講德語的團,兵員數逾2500[31]勞尊軍團英語5th Hussar Regiment (France)就是由法國和德意志士兵組成,部隊的指揮用語也是德語[42]。法軍中的茨韋布呂肯德意志王家法國步兵團英語Royal Deux-Ponts Regiment中也有德意志裔官兵[21]

支持獨立事業的最著名德意志人是來自普魯士弗里德里奇·威廉·馮·斯圖本,他經由法國獨自來到美洲,成為了華盛頓的督察長英語Inspector general。馮·斯圖本將軍曾在福吉谷訓練大陸軍,後來還為美國陸軍編著了第一本步操教範。1780年6月,在防禦新澤西的莫里斯敦時,馮·斯圖本擔任先遣隊指揮官,抵禦克尼普豪森將軍的部隊的進攻——於是便出現了兩位德裔將軍在戰役中短暫對壘的局面。馮·斯圖本後來獲得了美國公民身份,並且一直留在美國,直到1794年去世[43]

馮·斯圖本的祖國普魯士加入了第一次武裝中立聯盟[44],美國人因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因在戰爭初期支持大陸軍而十分感激他。喬治三世曾在七年戰爭中撤回了對普魯士的軍事援助,腓特烈二世因此一直對他懷恨在心。他曾表示有興趣開設對美貿易[45],而且還繞過英國港口[3],准許美國代理人在普魯士購置武器[36]。腓特烈二世預計美方會贏得獨立戰爭[36],承諾將承認美國以及美國外交人員,前提是法國先這麼做[36]。不過腓特烈二世表示普魯士不會為北美戰事而徵兵[31],雖然如此,前往北美參戰的安哈特-采爾布斯特軍隊在途徑普魯士領土時依然被堵截,第五代何奧子爵威廉·何奧所盼望的將在1777-1778年冬季到來的增援因此而滯後[36]

但是,在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後,腓特烈二世開始重視與英國之間的關係。美國船隻被禁止駛入普魯士港口,腓特烈二世在美國簽訂巴黎條約後才正式承認美國政府。腓特烈二世甚至在戰爭結束後還認定美國太大,無法以合眾國制度(共和制)運轉,只能重新加入大英帝國,只不過美利堅在英國議會中的議席份額會增加[36]

參考文獻

  1. ^ 1.0 1.1 Baer (2015).
  2. ^ Bennett, J. Brett. Review. Hessians: Mercenaries, Rebels, and the War for British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29 Sep 2015 [29 Aug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Lowell (188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Eelking (1893).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Krebs (2013).
  6. ^ Deserter a Day 4 (of 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4 April 2016 [29 Aug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31). 
  7. ^ Baer, 2015 & pp-111-112.
  8. ^ 8.0 8.1 Ferling (2007),第114頁.
  9. ^ Germans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taylor2016英語Germans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taylor2016, p. 359
  10. ^ Wait, Thomas. Secret Journals of the Acts and Proceedings of Congress: From the First Meeting Thereof to the Dissolution of the Confederation, by the Adop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ublished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formably to Resolution of Congress of March 27, 1818 and April 21, 1820 1. New York: Johnson Reprint Corporation. : 70–72. 
  11. ^ 11.0 11.1 Eelking, 259
  12. ^ The Hessian Mercenary State: Ideas, Institutions, and Reform under Frederick II, 1760-1785, Ingrao, Charles W. (2003)
  13. ^ 13.0 13.1 Ingrao, Charles. 'Barbarous Strangers': Hessian State and Society during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82, 87 (4): 960, 962 [13 October 2020]. JSTOR 1857901. doi:10.2307/1857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14. ^ 14.0 14.1 Hessians for Hire – Meet the 18th Century's Busiest 'Mercenaries'. Military History Now. 15 June 2013 [22 Aug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5). 
  15. ^ 15.0 15.1 15.2 15.3 Ferling (2007).
  16. ^ Hessians. German Soldiers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merican Battlefield Trust. [15 August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03).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Eelking, 257
  18. ^ 18.0 18.1 18.2 Eelking, 258
  19. ^ 19.0 19.1 19.2 Eelking, 16
  20. ^ 20.0 20.1 Burgoyne (1997).
  21. ^ 21.0 21.1 Selig, Robert A. Ph.D. The Revolution's Black Soldiers. [10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9). 
  22. ^ After the First Battle of Trenton: Washington Crosses the Delaware, Again. Washington Crossing Historic Park. [27 April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7 August 2011). 
  23. ^ Collins, Bethany. 8 Fast Facts about Hessia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9 August 2014 [29 August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24. ^ Manfred von Gall: Hanauer Journale und Briefe aus dem Amerikanischen Unabhängigkeitskrieg 1776-1783 der Offiziere Wilhelm Rudolph von Gall, Friedrich Wilhelm von Geismar, dessen Burschen (anonym), Jakob Heerwagen, Georg Paeusch sowie anderer Beteiligter Hanauer Geschichtsblätter, Band 41, Hanauer Geschichtsverein, Hanau 2005, ISBN 3-935395-04-3.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Ketchum (1997).
  26. ^ 26.0 26.1 26.2 26.3 Stephenson (2007).
  27. ^ Gadue, Michael. The Braunschweig: A German-flagged Ship on Lake Champlain, 1777.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2019 [16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28. ^ 28.0 28.1 28.2 28.3 Smith (1973).
  29. ^ Eelking, 257
  30. ^ 30.0 30.1 Christhilf (2018).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Rosengarten (1886).
  32. ^ Chapter 2: The Revolt of Pontiac and the American Invasion. The German Presence.. Canadian Military Heritage. [9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3 March 2012). 
  33. ^ 33.0 33.1 Bobrick (1997).
  34. ^ Wolf (1993).
  35. ^ A brief memoir of the late Colonel Frederick Baron de Weissenfels. 國會圖書館 (美國).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36.5 Rosengarten (1906).
  37. ^ Wilson, Jonathan M. God on Three Sides. German Pietists at War in Eighteenth-Century America. Pickwick Publications. 2019: 219. ISBN 978-1532663192. 
  38. ^ 38.0 38.1 38.2 Valuska, David L., Ph.D. Von Heer's Provost Corps Marechausee: The Army's Military Police. An All Pennsylvania German Unit. The Continental Line, Inc. 2007 [2023-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39. ^ 39.0 39.1 39.2 Order of the Marechaussee (PDF) 26 (2). Fort Leonard Wood: Military Police Regimental Association: 8. Spring 2015 [5 December 20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8 December 2015). 
  40. ^ 40.0 40.1 40.2 Ruppert, Bob. Bartholomew von Heer and the Marechausse Corp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 October 2014 [29 Aug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7). 
  41. ^ Lossing (1860).
  42. ^ Marston (2003).
  43. ^ Lockhart (2008).
  44. ^ Commager (1958).
  45. ^ Ruppert, Bob. King Frederick the Great and the American Colonies: The Preliminar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2022. He and Bute also decided to discontinue the annual subsidy. [7 June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6).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