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龍屬(屬名:Cryptovolans)意為「隱藏的飛行者」,屬於獸腳亞目馳龍科,是種有羽毛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是一個由三個化石所構成的單一個體,身長為90公分,目前存放於北票市古生物博物館。羽龍的種名pauli,是以古生物學家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為名。羽龍與著名的伶盜龍共同屬於馳龍科

羽龍屬
化石時期:120 Ma
白堊紀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馳龍科 Dromaeosauridae
亞科: 小盜龍亞科 Microraptorinae
屬: 羽龍屬 Cryptovolans
Czerkas et al., 2002
模式種
保羅氏羽龍
Cryptovolans pauli

Czerkas et al., 2002

爭議

在2002年,馬克·諾瑞爾(Mark Norell)等人公佈了羽龍的第一個研究,但並沒有正式地命名[1]

同年,西爾維婭·柯瑞克斯(Sylvia Czerkas)等人建立了羽龍(Cryptovolans),並根據化石上的原始羽毛,而將牠們歸類於鳥類;羽龍的鑑定特徵還有:骨化胸骨、第三指與相接的一節掌骨。柯瑞克斯所發現的一些原始羽毛,其實是附著在後腿上的。這點與其他鑑定特徵,也在小盜龍身上發現[2]。在2005年,Feduccia等人提出羽龍是小盜龍的次同物異名[3]。由於小盜龍較早被命名,如果這個分類被採納的話,羽龍這名稱將遭到廢棄。但是,其中一個化石的尾巴比例,較小盜龍的尾巴長[1]

飛行能力

羽龍因為牠們是已知第一個擁有非對稱羽毛的恐龍而著名,這些原始的飛行羽毛分布於羽龍的前肢與後肢[4]

在2002年,柯瑞克斯判斷羽龍的羽毛只位在前肢與手部[5]。在他的著作《Feathered Dinosaur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中,柯瑞克斯指出諾瑞爾的研究有誤,羽龍的後腿並沒有羽毛。但從小盜龍的數個標本顯示諾瑞爾的說法才是正確的。柯瑞克斯後來在他的著作中更正這個錯誤[1]

柯瑞克斯也認為諾瑞爾將馳龍科歸類於鳥類的分類法有誤。但諾瑞爾的鳥類定義較接近於鳥翼類的範圍,其中也包含了羽龍。

羽龍被認為擁有比始祖鳥更好的飛行能力,而始祖鳥通常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鳥類。羽龍擁有一個胸骨與具有鉤突(Uncinate process)的肋骨,而始祖鳥缺乏這些現代鳥類的特徵。羽龍的飛行能力,顯是馳龍科可能是個基礎鳥類生物群,而晚期較大的物種如恐爪龍,可能失去了飛行能力。這個理論目前的證據是不確定的,羽龍身上的類似現代鳥類羽毛可能是獨自演化出來的。無論馳龍科是鳥類的姐妹分類單元,或是鳥綱的成員,有明顯的證據顯示馳龍科屬於手盜龍類,而且是獸腳類恐龍;但有些研究人員,例如柯瑞克斯(2000年),認為鳥類是早於獸腳亞目的恐龍,而馳龍科是無法飛行的鳥類。目前的共識是沒有足夠證據可研判馳龍科的氣動性能力,是否從相同的祖先演化而來。在2003年,徐星等人的研究提出基礎馳龍科可能是種小型、樹棲、可滑翔的動物[6]艾倫·透納(Alan Turner)等人在2007年的研究則認為馳龍科的祖先無法飛行或滑翔,但可知牠們的體型小,約65公分長,重量為600到700公克[7]

參考資料

  1. ^ 1.0 1.1 Norell, Mark; Ji, Qiang; Gao, Keqin; Yuan, Chongxi; Zhao, Yibin; Wang, Lixia. 'Modern' feathers on a non-avian dinosaur. Nature. 2002-03, 416 (6876) [2022-08-07]. ISSN 1476-4687. doi:10.1038/416036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7) (英語). 
  2. ^ Xu, Xing; Zhou, Zhonghe; Wang, Xiaolin; Kuang, Xuewen; Zhang, Fucheng; Du, Xiangke. Four-winged dinosaurs from China. Nature. 2003-01, 421 (6921) [2022-08-07]. ISSN 1476-4687. doi:10.1038/nature013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英語). 
  3. ^ Feduccia, Alan; Lingham-Soliar, Theagarten; Hinchliffe, J. Richard. Do feathered dinosaurs exist? Testing the hypothesis on neontolog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Morphology. 2005-11, 266 (2) [2022-08-07]. ISSN 0362-2525. doi:10.1002/jmor.103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1) (英語). 
  4. ^ Norell, Mark, Ji, Qiang, Gao, Keqin, Yuan, Chongxi, Zhao, Yibin, Wang, Lixia. (2002). "'Modern' feathers on a non-avian dinosaur". Nature, 416: pp. 36. 7 March 2002.
  5. ^ Czerkas, Sylvia J. ed. (2002) "Feathered Dinosaur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 The Dinosaur Museum Journal Volume 1. Blanding, Utah, USA. The Dinosaur Museum, August 1, 2002
  6. ^ Xing, X., Zhou, Z., Wang, X., Kuang, X., Zhang, F., and Du, X. (2003). "Four-winged dinosaurs from China." Nature, 421: 335–340.
  7. ^ Turner, Alan H.; Pol, Diego; Clarke, Julia A.; Erickson, Gregory M.; Norell, Mark A. A Basal Dromaeosaurid and Size Evolution Preceding Avian Flight. Science. 2007-09-07, 317 (5843) [2022-08-07].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1440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英語). 
  • Czerkas, S.A., Zhang, D., Li, J., and Li, Y. Flying Dromaeosaurs. Czerkas, S.J. (編). Feathered Dinosaurs and the Origin of Flight: The Dinosaur Museum Journal 1 (PDF). Blanding: The Dinosaur Museum. 2002: 16–26 [2007-08-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9-28). 
  • Senter, P., Barsold, R., Britt, B.B., and Burnham, D.A. (2004).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Dromaeosauridae (Dinosauria, Theropoda)." Bulletin of the Gunm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8: 1-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