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移民文化

自貢市中國四川省的一個移民城市,是一個具有開闊胸襟、廣納百川的城市,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自貢經過戰亂後,原著居民幾近殆亡,明朝和清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移民潮。移民從四面八方湧入這座城市,形成了包容性的文化

來源

井鹽業是一個必須務實且具有開拓冒險精神方能成功發達的實業。實業使自貢人從傳統中走過來,但又不囿於傳統。甚至整個城市連封閉的象徵物城牆也不需要。實業是井鹽業的本質特徵,開拓和冒險,從文化意義上反映了鹽與這座城市的理性關係。隨著生產和城市的發展,自貢以平和開放的胸懷,綿綿不斷地接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於是,「王三畏堂」的祖先從湖北來了,「李四友堂」的祖先從河南來了,「胡慎怡堂」和「李陶淑堂」的祖先從江西來了,「顏桂馨堂」的祖先從廣東來了。自明末清初以來,在短短的二三百年間,陝西人修建了「西秦會館」,湖南、湖北人修建了「禹王宮」,貴州人修建了「霽雲宮」,福建人修建了「天后宮」,廣東人修建了「南華宮」,一時間,在自貢這片土地上會館林立,方言薈萃。四面八方的人來了,帶來了四面八方的社會資金,而更重要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這裡匯集、交融和升華,形成了這座移民城市開放的氣質、非凡的智慧和創新的精神。

外省人熱愛這片土地。他們寫下了「萬里因循成久客,故鄉無此好湖山」的楹聯掛在新家的大門兩側,成了這裡的主人。古老的城市,小鎮,城樓,建築,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存證,是每一個華夏子孫血脈中的記憶,它們讓人們產生縈繞不去的懷念。故鄉,是每一個遊子魂牽夢縈的地方,移民到自貢的外省鹽商也不例外。外省人外地人在自貢這片土地上,為匯聚鄉人,共敘鄉情,相互提攜,修築了大量的會館。會館建築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它作為明清時期一種重要的公共建築,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自貢會館建築作為一個在特殊城市經濟體系下產生的會館建築類型,有其特殊的形式及文化內涵。[1]自貢的會館可分為同鄉會館、行業會館、同鄉兼行業會館。自貢的會館文化在清朝和民國都相當著名。

近代移民歷史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自貢移民進入又一個高峰時期,主要移民群體有:鹽務及市政管理人群,如川康鹽務管理局局長,先後任市政籌備處處長、自貢市市長的國民政府主要官員。雖然這一群體都是由上峰委命派任的,但其才幹、學識、能力及他們的作為,均在上峰委派時充分考慮其與自貢戰時軍事、政治、鹽業工業經濟的城市地位相匹配,並有自己任內的建樹。第二個群體是經濟實業群體,如淮幫運商之大業鹽號大呂裕久大鹽業、大陸等淮商陸續進入自貢鹽運,李桐林陳予顯李燭光等著名淮商先後蒞臨,並委派親信骨幹長駐自貢辦運,范旭東等中國鹽化工業的開創者群體更是將久大公司移辦於自貢,公司管理人員、實業人員及技術人員紛至沓來,對自貢鹽業生產現代化及向鹽化工轉型,貢獻至偉。第三個群體是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群體。當時自貢市蜀光中學、旭川中學的辦學骨幹力量,大多是從內遷後方辦學的著名高校畢業生中選聘的「下江人」,蜀光中學建設規模仿重慶南開中學,秉承南開校長一脈的辦學思想。旭川中學便從國立中央大學畢業生中一次選聘30餘人執教。

三線建設」開始後,陸續從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杭州哈爾濱撫順株洲等地遷入自貢的企事業單位近二十家,十年間內遷的各地人員超過一萬,這些外地人占自貢企業職工總數的將近一半。一些內遷工廠特別是大中型的內遷工廠,形成一個狀似「小社會」的特殊社區,在這個小區域裡,形成特色鮮明的「廠話」,即從遷移地所帶來的地方口音,從口音就能判斷出是哪個企業的職工。這些「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建設者的到來,不僅使自貢的工業地位明顯增強,而且給這片土地注入了新時代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東北人的豪爽、北京人的正直、上海人的精明會過日子,都為自貢移民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成為獨特的「三線建設」文化記憶。三線建設的工廠內遷,是自貢歷史上又一次移民高潮,它使得自貢市的族群和文化更加多元化。海納百川、兼容並包的自貢人與外省人相處和諧融洽,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族群衝突和糾紛,外省第二代、第三代已經完全融合成為新一代的自貢人,為自己土地的光榮歷史和夢想感到驕傲。

自貢市的移民比例遠遠高於四川省平均水平,人口結構以外省移民為主。然而,如今,自貢從一個人口淨遷入城市變成一個人口淨遷出城市,全市四區兩縣大約有40萬人在外地工作或學習。

會館

  • 西秦會館,位於老城區的解放路,鹽業歷史博物館設在館內。寺名武聖宮,主供關帝神位,亦稱關帝廟,俗稱陝西廟。西秦會館為中華會館之最,是清朝乾隆初年由陝西籍鹽商自流井經營鹽業,發家致富,集資修建的同鄉會館。曾是中華民國自貢市國民政府的所在地。今天的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已經成為自貢的象徵之一。
  • 南華宮,位於自貢貢井區老街街尾,與之毗鄰的會館建築還有貴州廟、湖廣廟,但都因利用不當,成為危房。只有南華宮尚可進入。南華宮是廣東商人修建的會館。
  • 天后宮,又稱馬祖、媽祖廟,始建於清咸豐同治(1851一1862)年間,福建人所建,坐落在旭水河貢井城區段的北岸百數米、天池山南麓小地名叫郭家灣的地方,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福建人在自貢市貢井區修築的「天后宮」在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抗日戰爭陣亡將士之子女棲息之所「兒童福利保育院」駐地之一,接待過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慰問孤兒,其佳話流傳至今。
  • 湖廣會館,又叫禹王宮、湖廣廟或兩湖會館,坐北朝南。其廟建築宏大,氣勢雄偉,制式古樸,與貢井其他的廟宇大同小異。它有正殿兩重、配殿一橫、東西廂房及大小庭院數十間;正中建有戲台,游樓環抱;山門面向旭水河。
  • 貴州廟,又名榮祿宮、黔省會館,為貴州商人會館,建於清代雍正年間(1723一1735) ,坐落老街十字口西(今新華街 21 號)。殿宇式建築制式,質樸恢宏,木石刻依然精美,側院後門風格傳統、碎瓷鑲嵌,精美玲瓏。
  • 炎帝宮,坐落在釜溪河南岸,面向張家沱。它的前身是由清嘉慶初年來自江津、南川一帶的燒鹽工人自發形成的「堆金會」,這本是工人們相互幫助、解決臨時困難而集約的一個基金會。後又積累資金,於道光五年(1825年)修建「火神廟」,供奉「火神」,後供奉「炎帝」,即上古神農皇帝,便改名為「炎帝宮」。在近百年的風風雨雨中,炎帝宮裡里外外發生過許多事件,其多數是為幫會利益的鬥爭。光緒初年的掉換毛錢和灶戶打官司;民國初年為每鍋增工錢四百文與灶商會的罷工鬥爭;在抗日戰爭時1939年鹽工反抓壯丁的總罷工;1941年爭取被遣散工人的遣散費,攻打國民黨市黨部,鹽工們以生命和鮮血得來《各類鹽工遣散給資辦法》;1949年11月鹽工代表在炎帝宮舉行會議,動員鹽工們保衛鹽場。
  • 貢井江西廟,即萬壽宮、豫章會館,面積廣闊,地跨兩街(老街、新街),建築奇雄,金碧輝煌,堪稱會館之最。配有東西庭院、大小花廳。戲台走樓環繞大殿,鐘鼓二樓形成八角亭聳立兩側。亭樓四角飛檐,懸有銅鈴,風搖鈴動,叮咚發音,聞其聲可知風力強弱,咸稱其物。廟供許真君神像。自大山門至小山門,有半月形的敞壩貫通,招來江湖上驚、疲、飄、冊各行各業擺攤設點,俗有扯謊壩之稱。民國以來,為警察局據為兵營。抗日戰爭為旭川中學校址。國共內戰時期改為糧倉直到現在。
  • 貢井陝西廟,又名西秦公所,在今河街二組。「兩重殿宇,有戲台走樓,建於清嘉慶初年,系陝西人來貢井掘井大獲收益,由於人多而建此廟。東西廂房建時較早故廟形古樸」。
  • 仙灘南華宮天上宮,仙灘位於釜溪河下游,是釜溪河沖積而成的一個淺灘區。這是廣東福建的鹽商遷徙到自貢時修建的。天上宮始建於1850年,南華宮始建於1862年。均有戲樓、疏樓、院壩、大殿、廂樓等建築,剖面上同樣是分為戲樓、院落、正殿三台,級級升高,三段式布置。南華宮、天上宮左右兩廂跨過街道,與其融為一體,成為街道中的主要建築。在南華宮碑計中發現了這樣的記載:「門廳、戲樓、疏樓、大殿、耳房、陪房、龐屋,皆口寺廟、民間建築為一整體。循序漸進漸高,升合起伏,條井分明。疏樓下四『城門』自通左右街道,啟閉自如,制人流,控應變,防未然,巧妙之極,奇特罕見。」這時的兩廂並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過街樓,而是起到了「城門」的作用,具疏散和防禦功能。而天上宮的外觀形式上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客家土樓的痕跡。在廣東、福建交界處的客家人原來是三國兩晉以來為了逃避北方戰亂而遷移至南粵的中原移民。幾百年來,在粵地亦是聚眾獨居,自成體系。其具有明顯防禦功能的土樓形似碉堡,外牆厚達1公尺左右,高2-5層不等,洞口高而小,為了登高以觀察周圍形式,在牆上部轉角處常設有炮樓挑出少許。仙灘天上宮臨河的一面外觀上與這種土樓的外觀非常相似,同樣是高高的牆體,整個牆上只在高處開幾個小洞,顯得封閉厚重。從河對岸望去,一派「登高以重望敵情,牆厚以阻敵攻。」的土樓遺韻。近看卻見此「土樓」皆為磚石造,是客家防禦意識與地方材料相結合的產物。整個天上宮矗立在高高河堤之上,掩映在綠樹民居之間,顯得森嚴莊重,格外突出。
  • 趙化兩湖會館,趙化在釜溪河上游,隨著鹽業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個鹽運重鎮。趙化兩湖會館曾經有三進院落,正廳、中殿、正殿、廂房齊備。在自貢會館建築中算是規模較大者。但是現在主體建築己毀。這裡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出生的地方。
  • 王爺廟,運商會館,座落在自貢市中區的釜溪河畔。隨著鹽業繁榮,本地運輸商人為與外籍鹽商抗衡,在釜溪河流經沙灣水深浪急的夾子口建廟。為求鎮江王爺保佑船隻一路平安,成為王爺廟。有兩大特色為「廟中通大路」和「正宗川劇舞台」。
  • 井神廟,坐落於天池山南麓老鴿坡,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殿宇式建築制式建築面積 2000 平方米。貢井鹽商所建供奉顏、梅二公(一說供奉井神梅澤),為本地井灶商之會館。井神廟是自貢本土僅存祭祀井神之會館。
  • 牛王廟,建在今大安區大沖頭長堰塘坡上、九安寨坡下的半山腰處,四周100米內無其他建築。牛王廟始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年(1871年)完成,耗銀萬餘兩。牛王廟殿宇寬敞,有戲台也有抱樓,除供奉牛王外,還供奉有財神和火神,各有泥塑神像。自貢鹽場在民國四年以前沒有蒸汽動力,主要採用牛做動力。當時,用作采鹵動力的一般是水牛。牛在鹽場的地位如此重要,因此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牛王的生日都要舉辦牛王會。王三畏堂對井牛懷有敬畏感恩思想,井上退役下來的老牛,不直接送湯鍋鋪宰殺,而是送到牛王廟旁邊的空地養起來,直到壽終正寢。
  • 自流井川主廟,位於自流井區富台山社區3組,坐東南向西北,供奉四川本土鄉神——川主李冰父子。是由居於自貢的四川土著建造的。修建於清嘉慶五年(1800),建築占地面積約670平方米。整體建築結構為四合院布局,由大殿、戲樓、廂房組成,四周山牆環繞,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結構。
  • 桓侯祠 自流井本地的屠沽工人會館,位於自貢市區中華路口,俗稱張爺廟,又叫張飛廟,臨街而建,並且建在一處小山坡的路坎邊上,因此人們進去必須登坡仰視,大門板上線刻的張飛像,怒發橫眉,雄姿英發,使人肅然起敬。桓侯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咸豐末年初燒毀、同治年間重修,並在同行中商議「每宰豬一支,按行規抽錢貳伯文」,經過眾人的緇銖積累,終於在光緒元年(1875年)落成。桓侯宮既是當時屠沽行業祭祀奉神的會館,也是他們維護自己利益,決議重大事項的場所。

參考文獻

  1. ^ 楊嵩林. 《自贡会馆建筑文化研究(Study on Architecture Culture with Guildhall in Zi Gong)》. 重慶大學. 2004年,. 建築歷史及其理論碩士學位論文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