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智良(1956年6月4日),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嵊州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導,專門史博士點帶頭人,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院長,兼任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中華日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人物研究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初中歷史教科書主編、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慰安婦研究中心主任等。研究方向有社會史、上海城市史、抗戰與中日關係等。著有《上海近代史》(合著)、《上海近代黑社會研究》、《中國簡史》、《中國毒品史》、《慰安婦研究》、《日軍性奴隸》、《1909年萬國禁菸會研究》、《上海城區史》等20餘種。主要研究方向為上海史、毒品史、慰安婦。被稱為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第一人。

教育經歷

蘇智良1978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後留校繼續攻讀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直至1985年畢業。1990年代曾赴日本東京大學研修。

慰安婦研究

1992年3月的某一天,蘇智良去日本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會上一位日本教授問他:「日軍的第一家慰安所是不是設在上海?」作為研究上海史的學者,蘇智良卻回答不出這個問題,感到很遺憾。蘇智良隨後走上研究慰安婦問題的道路。[1]

蘇智良在全國各地採訪和調查,大力呼籲援助和保護健在的慰安婦,並自掏腰包補貼倖存者的生活。他的妻子陳麗菲也是執著的慰安婦問題研究者。

1998年,蘇智良接到日本一個民間組織的邀請函,請他到日本演講日軍當年在華實行慰安制度的野蠻暴行。是年12月,蘇智良在日本先後進行了7場演講。

1999年,蘇智良自費出版《慰安婦研究》。

2007年7月7日,即盧溝橋事變70周年紀念日,中國慰安婦資料館上海師範大學開館。這是繼首爾東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有關慰安婦的紀念資料館[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主編滬版高中歷史教科書

2001年末,以蘇智良為首的歷史組競標得到上海「二期課改」教材編寫項目。該教材在2003年開始在上海近百所中學試用。2006年9月1日,《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周看(Joe Kahn)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評論新教科書中毛澤東領導革命、階級鬥爭的內容相對減少,摩根銀行比爾·蓋茨紐約證券交易所等內容進入教科書。

原中央軍委辦公廳李際均中將在《瞭望雜誌》發表文章批評滬版歷史教科書,認為此書在「淡化意識形態」、「在政治方向、理論方向、學術方向上都存在嚴重錯誤」。2007年5月,上海市教委決定本年9月入學的高一新生必須使用一套新的歷史教科書。除蘇智良外,原來的編寫組成員均未能獲批進入新的編寫組,在這種情況下蘇智良辭去高中歷史教材主編職務。蘇智良主編的歷史教科書,很有可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上最短命的教科書。[2]「我們希望新版教材能夠反映人類求生存、求發展,能夠體現人類文明發展過程,把人類從古到今的文明史講清楚。」「我們編寫這套新版教材的目的,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希望通過學習歷史,能夠培養既具有民族精神、又具有世界意識的社會主義新公民。」蘇智良的夢想,隨著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停止使用,碎落一地。教育部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研製組負責人朱漢國也覺得將教科書問題「拔到政治點上來講,跟意識形態扯上邊,根本沒有必要」。

網民激動的反對意見[來源請求]不同,學界普遍對蘇智良主編的教科書表示歡迎[來源請求]大多數學者[來源請求]評價稱,教科書大幅減少暴力和極端的觀點,結合經濟和政治變化趨勢,將修改側重點放在了追求安定和發展方面。 對於上海教科書引發的風波,余秋雨在一個公開場合演講時批評道:「在這個文化亂糟糟的時代,我們缺乏一種鮮明的文化態度和文化選擇,這樣就很難有明確的文化形象。不能為了求穩就不敢表達自己的態度。就像前段日子上海改了歷史教科書,是個很大的進步。可是面對一些質疑聲,我們為什麼不大聲亮出我們的觀點呢?」 朱學勤也認為用文明史來代替階級鬥爭史,用社會生活的變化來代替王朝體系的演變,用文明來代替暴力,用千百萬普通人生活的演變代替少數帝王將相的歷史,這是非常大的進步。他還盛讚那種師生互動和學生參與的氣氛,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輸和教條式的背誦法,所以他認為在教學方法上也有比較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 《上海壹周》No.350 2007年7月11日—7月18日,記者沈瑩。
  2. ^ 《南方周末》2007年9月13日 D21版 記者張英《滬版<歷史>:短命的與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