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皇家海軍前無畏艦列表
英國皇家海軍前無畏艦列表收錄英國皇家海軍建造的所有前無畏艦。
19世紀末,為了保持對潛在對手海軍艦隻數量上的優勢,英國皇家海軍啟動建造了皇家主權級戰艦[a]:「皇家主權」號[b]、「印度女皇」號[c]、「拉米雷斯」號[d]、「退敵」號[e]、「決心」號[f]、「復仇」號[g]、「皇家橡樹」號[f]以及「胡德」號[f]。為了對付遠東的對手,兩艘百夫長級[h]:「百夫長」號[i]和「巴芙勒爾」號[j],以及「聲望」號[k]在皇家主權級的基礎上進行了小型化改良。為了進一步加大在主力艦隻數量上的優勢,九艘莊嚴級[l]:「莊嚴」號、「勝利」號[m]、「壯麗」號[n]、「喬治王子」號[o]、「朱庇特」號[m]、「馬爾斯」號[p]、「凱撒」號[q]、「漢尼拔」號[m]、「卓越」號[r]成為「斯賓塞計劃」的一部分被建成並服役。為了應對日益壯大的日本海軍,老人星級[s]:「老人星」號[t]、「海洋」號[t]、「歌利亞」號[u]、「光榮」號[v]、「阿爾比恩」號[t]、「復仇」號[w]被設計用於加強遠東艦隊的實力。可畏級[x]:「可畏」號[y]、「仇恨」號[z]和「無敵」號[aa]是在莊嚴級的基礎上融合了老人星級的部分創新設計。與可畏級十分相似的幾艘倫敦級[ab]:「倫敦」號[ac]、「布爾沃克」號[ad]和「莊重」號[ae]是為了在更新型火砲完成之前所建造的,而「女王」號[af]和「威爾斯親王」號[ag]由於設計上略微有改進而常被視作一個獨立的艦級。在預算受限的情況下,皇家海軍建造了六艘鄧肯級[ah]:「鄧肯」號[ah]、「拉塞爾」號[ai]、「埃克斯茅斯」號[ah]、「蒙塔古」號[ah]、「阿爾博馬爾」號[aj]、「康沃利斯」號[ak]以應對俄國海軍的壯大。八艘英王愛德華七世級[al]:「英王愛德華七世」號[am]、「聯邦」號[an]、「紐西蘭」號[am]、「領土」號[ao]、「印度斯坦」號[am]、「不列顛尼亞」號[am]、「非洲」號[ap]、「海伯尼亞」號[aq]在跨時代的「無畏」號戰艦出現前不久才完成建造。智利在與阿根廷的軍備競賽中從英國訂購了兩艘迅敏級戰艦[ar]:「迅敏」號[as]和「凱旋」號[at],但最終兩艦還是被英國海軍買下。納爾遜勳爵級[au]的「納爾遜勳爵」號[au]和「阿伽門農」號[au]。
歷史
19世紀末,作為海軍擴張計劃的一部分,英國皇家海軍建造了一系列前無畏艦。這一系列計劃始於1889年的《海軍防禦法案》[av][34]。這一批艦隻的特點是主砲組一般由裝在兩座雙聯砲架內的四門12英寸(305公釐)重砲構成;副砲組通常由4.7至6英寸(120至150公釐)的重砲組成;以及較高的干舷[aw][36]。在1906年具有革命性的全主砲「無畏」號戰艦建成之前,英國皇家海軍最關注的重心的是保持旗下艦艇在數量上優於法國和俄羅斯艦隊之和的「兩強標準」(Two-power standard)[ax][37]。為此,總共建造或購買了的52艘這種類型軍艦被稱作前無畏艦。威廉·亨利·懷特在1885年至1902年期間擔任海軍建造總監[ay],因此領導了10個艦級共43艘前無畏艦的研發和建造[42]。
皇家主權級是最早被在書面稱呼為「戰艦」(Battleship)的主力艦,共有8艘同級艦[2]。由於在「無畏」號之前出現因此被稱為前無畏艦,採用前無畏艦相關的標準火砲布局。緊隨其後的是三艘較小型、用於執行海外作戰任務的二等戰艦:兩艘百夫長級戰艦以及一艘「聲望」號[43]。九艘莊嚴級戰艦是懷特對此前戰艦設計方案的改進型,之後各國紛紛效仿這一設計思想,足以證明這一設計的成功[44]。在為中國艦隊設計的六艘較小尺寸的老人星級戰艦之後,懷特又設計製造了三艘可畏級以及五艘配置相似的倫敦級。其中倫敦級是懷特為了儘快完成足以對抗俄國新型戰艦的鄧肯級而設計的過渡方案。其他各國戰艦副砲組口徑上升的趨勢促使八艘英王愛德華七世級裝備了9.2英寸口徑的副砲。這一時期原本為智利海軍設計建造的兩艘迅敏級最終也被英國海軍購入[45]。菲利普·瓦茨設計建造的兩艘納爾遜勳爵級戰艦與「無畏」號戰艦同期開發,這也是英國最後兩艘前無畏艦[46]。
這些為皇家海軍建造的艦艇在全球範圍內發揮著多種作用,在地中海艦隊、本土艦隊和大西洋艦隊等服役。二等戰艦一般在中國基地或大英帝國的其他海外基地服役。隨著較新艦隻投入使用,較舊的艦隻被置於儲備狀態或改裝用於輔助職責,包括用作兵營船和補給船。其中一艘名為「蒙塔古」的戰艦在1906年的一次意外擱淺事件中沉沒,皇家主權級和百夫長級等最古老的戰艦從1910年代初期開始就被拆解。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許多艦艇被重新動員起來參加戰鬥,其中許多艦艇參加了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其中有五艘艦艇因魚雷或水雷而損失。在戰爭期間,另有五艘鐵甲艦在不同海域沉沒。倖存的艦隻大部分都在戰後海軍力量的削減中被退役並拆解,除了「阿伽門農」號,它被改裝成了一艘無線電控制的靶艦[47]。此後一直擔任這一角色直到1927年才被當作廢品出售[47]。
建造者 | 艦隻的建造者的名稱以及建造時的所在地 |
---|---|
主武裝 | 主要武器的數量和類型 |
裝甲 | 艦體裝甲最大厚度 |
排水量 | 戰鬥狀態下滿載排水量[az] |
推進器 |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
服役 |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
開建 |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
下水 | 艦隻下水的日期 |
入役 |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 |
結局 |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
各艦概況
皇家主權級
皇家主權級戰艦由1889年《海軍防禦法》授權建造。該法確立了英國海軍的「兩強標準」並啟動了一項重大的海軍建設計劃。促使英國方面訂購本艦級,因為一方面是意識到一旦與法國發生衝突,其麾下的軍艦數量明顯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應對當時由俄羅斯帝國引發的戰爭恐慌[ba]。因在設計上與1870至1880年代鐵甲艦設計和建造實驗期的風格有著明顯的差異,本艦級也是後世常稱的第一批前無畏艦。皇家主權級引入了之後15年間戰艦設計建造的標準形式,這其中包括由一組安裝在雙聯砲座上的四門重型火砲組成的主砲組,以及適於在公海航行的高幹舷。此後隨著現代火砲的發展,砲塔也隨之出現在前無畏艦的設計中。這些軍艦是時任海軍造艦總監主導設計的第一批軍艦,他負責設計和督造了英國絕大部分的前無畏艦。[35][51][52][53]
到1894年,本艦級所有8艘都已經投入服役,其中大多數最初在海峽艦隊[bb]服役,但「拉米雷斯」號和「胡德」號被分配到地中海艦隊,「復仇」號和「皇家橡樹」號於1896年在機動艦隊[bc]短暫服役。1897年克里特島叛亂期間,「復仇」號[bd]和「胡德」號被調往地中海加入由多國軍艦組成的聯合艦隊。從1900年開始,除「胡德」號外,該艦級在地中海的所有其他艦隻都被召回英國進行改裝,隨後在1904年至1905年期間被轉入預備役狀態。到了1910年代初,本艦級各艦就因裝備過時而分別被廢棄:「退敵」號於1911年被解體,「印度女皇」號於1913年被改為靶艦,「皇家主權」號和「拉米雷斯」號也在同年被廢棄。「皇家橡樹」號和「決心」號隨其後於1914年被廢棄。1914年8月英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胡德」號作為封鎖船被鑿沉在波特蘭港的航道上。「復仇」號是本艦級中唯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現役艦隻,曾參加對法蘭德斯附近的沿海轟炸。1915年底該艦被改裝為軍營船,並最終於1919年報廢。[56]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皇家主權」號 (HMS Royal Sovereign) |
英國樸茨茅斯造船廠[4] | 4門13.5英寸(343公釐)砲[35] | 18英寸(457 mm)[35] | 15,580長噸(15,830公噸)[35] | 2具螺旋槳,2台三脹蒸汽機,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57],[be],9,000匹軸馬力(6,711千瓦特)[4], | 1889年9月30日[59] | 1891年2月26日[2] | 1892年5月31日[59] | 1913年拆解[60] |
「胡德」號 (HMS Hood)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bf][4] | 1889年8月17日[59] | 1891年7月30日[2] | 1893年6月1日[59] | 1914年11月4日沉船[60] | ||||
「印度女皇」號 (HMS Empress of India) |
英國彭布羅克海軍造船廠[bf][4] | 1889年7月9日[59] | 1891年5月7日[2] | 1893年9月11日[59] | 1913年被擊沉[60] | ||||
「拉米雷斯」號 (HMS Ramillies) |
英國約翰·布朗公司[bf][4] | 1890年8月11日[59] | 1892年3月1日[2] | 1893年10月17日[59] | 1913年拆解[60] | ||||
「決心」號 (HMS Resolution) |
英國帕爾莫斯造船和鋼鐵公司[bf][4] | 1890年6月14日[59] | 1892年5月28日[2] | 1893年12月5日[59] | 1914年拆解[60] | ||||
「復仇」號 (HMS Revenge) |
英國帕爾莫斯造船和鋼鐵公司[4] | 1891年2月12日[59] | 1892年11月3日[2] | 1894年3月[59] | 1919年拆解[60] | ||||
「退敵」號 (HMS Repulse) |
英國彭布羅克海軍造船廠[4] | 1890年1月1日[59] | 1892年2月27日[2] | 1894年4月25日[59] | 1911年拆解[60] | ||||
「皇家橡樹」號 (HMS Royal Oak) |
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bf][4] | 1890年5月29日[59] | 1892年11月5日[2] | 1896年1月14日[59] | 1914年拆解[60] |
百夫長級
同樣由懷特設計的百夫長級是1889年《海軍防禦法案》所需求的最初十艘新式戰艦中的最後兩艘。本艦級兩艦的設計目標是作為太平洋艦隊和中國艦隊的旗艦。因此儘管看起來本級兩艦像是皇家主權級的縮小版,但實際的設計方案有著很大的不同。由於計劃用於海外作戰,因此本艦級被設計的有著更大的巡航範圍。而因預定駐防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干船塢設施有限,艦體專門經過包裹銅皮處理[bg],以減少生物污垢,確保能夠在不常清理船底的情況下長時間運作。為了應對當時作為潛在對手的俄國裝甲巡洋艦,本級艦與皇家主權級相比,裝備了更輕型的10英寸(254 mm)主砲以及更薄的裝甲。[62][63]
「百夫長」號入役之後一直是中國艦隊的旗艦,而「巴芙勒爾」號一開始被派往地中海艦隊,並在1897年參加了多國軍艦組成的聯合艦隊。1898年,「巴芙勒爾」號也被派往中國海域,並在1900年與「百夫長」號一起參加了對義和團起義的鎮壓行動。期間,兩艦派出登陸部隊參加了大沽口之戰和天津之戰。1901年,兩艦都返回英國進行改建工程,之後「百夫長」號在中國艦隊繼續服役,直到1905年英日同盟的重新建立,使得英國在遠東的艦隊變得多餘。同年,本級兩艦都被劃入預備役,在1909年出售並在第二年報廢。[64]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百夫長」號 (HMS Centurion) |
英國樸茨茅斯造船廠[7] | 4門10英寸(250公釐)砲[65] | 12英寸(305 mm)[65] | 10,500長噸(10,670公噸)[65] | 2具螺旋槳,2座三脹蒸汽機,17節(31公里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65],9,000匹軸馬力(6,711千瓦特)[7] | 1890年3月30日[65] | 1892年8月3日[6] | 1894年2月14日[66] | 1910年拆解[64] |
「巴芙勒爾」號 (HMS Barfleur)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7] | 1890年10月12日[65] | 1892年8月10日[6] | 1894年6月22日[66] |
「聲望」號
1892年的建造計劃最初要求建造三艘新的「一級戰艦」,並配備新式12英寸(305 mm)砲,但該砲的開發被推遲了。為此,應海軍管制官[bh]、海軍少將約翰·A·「傑基」·費雪和英國皇家海軍情報處處長[bi]西普里安·布里奇[bj]上校的要求,設計方準備了百夫長級改進版的方案,儘管事實上並沒有要求建造第三艘艦艇第二類存在。作為懷特設計的又一艘軍艦,「聲望」號融合了多項先進技術,包括在皇家海軍中首次使用的哈維裝甲[bk]、傾斜裝甲甲板以及現代封閉式砲盾(後來被稱為砲塔)。費雪最初計劃建造六艘與「聲望」號相同配置的艦艇,而不是之後的莊嚴級,但海軍部拒絕了這一提案,理由是「聲望」號搭載的10英寸(250 mm)主砲不足以對付敵方戰艦,此外當時也不需要在海外布置大型艦隊。[71]
「聲望」號入役之初是費雪指揮下北美和西印度群島艦隊的旗艦。1899年,該艦在進行改裝後隨費雪一起轉調地中海艦隊成為該艦隊的旗艦。1902年,該艦再次接受改裝,之後載著康諾特公爵和公爵夫人進行印度皇家之旅,也因此該艦被暱稱為「戰艦遊艇」。1903年,「聲望」號再次被編入現役並代替「莊嚴」號成為地中海艦隊的旗艦。在1905年短暫編列預備役後,該艦接受了額外的改裝,成了一艘皇家遊艇。當年晚些時候,「聲望」號載著威爾斯親王及王妃,也就是後來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瑪麗王后一起遊覽了印度。在1911年退役並於1914年被解體之前,該艦還曾擔任過各種輔助角色。[72]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聲望」號 (HMS Renown) |
英國彭布羅克海軍造船廠[73] | 4門10英寸(254 mm)砲[74] | 8英寸(203 mm)[74] | 12,865長噸(13,071公噸)[75] | 2具螺旋槳,2座三脹蒸汽機,17節(31公里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74],10,000匹軸馬力(7,457千瓦特)[73] | 1893年2月1日[75] | 1895年5月8日[8] | 1897年1月[76] | 1914年拆解[74] |
莊嚴級
19世紀末,為幫助英國皇家海軍應對不斷強大的法國和俄羅斯等潛在對手,英國第一海軍大臣約翰·斯賓塞提出了「斯賓塞計劃」,並由此訂購了總共九艘新戰艦。這九艘莊嚴級戰艦作為「斯賓塞計劃」中的一環,其設計方案也是由懷特負責。原定1892年啟動的莊嚴級造艦計劃,因原定裝備的新型12英寸火砲尚未完成測試而被推遲到第二年。作為英國皇家海軍在前無畏艦時期建造的數量最多的一個戰艦艦級,本艦級在服役後成功保持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力量優勢。莊嚴級所採用的主砲口徑等特徵,成為後續一系列戰艦設計的基準,並被各國廣泛採用。甚至從配置上看,日本的敷島級和「三笠」號戰艦只不過是對莊嚴級的微小改進。[78][79][80]
多數莊嚴級戰艦在入役後就被分配到海峽艦隊,其中「壯麗」號作為艦隊旗艦。而「凱撒」號、「卓越」號和「勝利」號服役後則被配屬到地中海艦隊。前兩者分別於1903年和1904年加入海峽艦隊,而「勝利」號則從1898年至1900年都在中國艦隊服役,之後轉隸地中海艦隊,直到1904年也加入了海峽艦隊。1906年,這幾艘戰艦被轉入預備役並分配到諾爾、樸茨茅斯以及德文波特。一戰爆發後,這幾艘軍艦被動員並參加多項任務,其中就包括1914年護送英國遠征軍前往法國,之後參與發動了達達尼爾海峽戰役。1915年5月,「莊嚴」號被德國潛艦U-21號擊沉。自此之後,本級艦艇開始逐步退役、解除武裝,並改為輔助艦隻,如補給船、彈藥船以及修理船。「凱撒」號作為一艘補給艦,曾參與1919年盟軍干預俄羅斯內戰,是英國最後一艘在海外使用的前無畏艦。由於設計和裝備過時,英國海軍在20年代初將莊嚴級艦隻報廢出售。[81][82]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壯麗」號 (HMS Magnificent)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12] | 4門12英寸(305公釐)砲[74] | 9英寸(229 mm)[74] | 16,060公噸(15,810長噸)[74] | 2具螺旋槳,2台三脹蒸汽機,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74],15,400匹軸馬力(11,484千瓦特)[12] | 1893年12月18日[74] | 1894年12月19日[83] | 1895年12月12日[81] | 1921年拆解[81] |
「莊嚴」號 (HMS Majestic)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2] | 1894年2月5日[74] | 1895年1月31日[12] | 1895年12月12日[81] | 1915年5月27日被魚雷炸沉[81] | ||||
「勝利」號 (HMS Victorious)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2] | 1894年5月28日[74] | 1895年10月19日[84] | 1896年11月4日[81] | 1923年拆解[81] | ||||
「喬治王子」號 (HMS Prince George) |
英國朴茨茅海軍斯造船廠[12] | 1894年9月10日[74] | 1895年8月22日[85] | 1896年11月26日[81] | 1921年在去斷路器的路上沉沒[81] | ||||
「朱庇特」號 (HMS Jupiter)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12] | 1894年4月26日[74] | 1895年11月18日[83] | 1897年6月8日[81] | 1920年拆解[81] | ||||
「馬爾斯」號 (HMS Mars) |
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12] | 1894年6月2日[74] | 1896年3月30日[86][bl] | 1897年6月8日[81] | 1921年拆解[81] | ||||
「凱撒」號 (HMS Caesar)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2] | 1895年3月25日[74] | 1896年9月2日[87] | 1898年1月13日[81] | |||||
「漢尼拔」號 (HMS Hannibal) |
英國彭布羅克海軍造船廠[12] | 1895年5月1日[74] | 1896年4月28日[88] | 1898年4月[81] | 1920年拆解[81] | ||||
「卓越」號 (HMS Illustrious)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12] | 1895年3月11日[74] | 1896年9月17日[89] | 1898年4月15日[81] |
老人星級
雖然百夫長級和「聲望」號在設計時就已經考慮到以俄國裝甲巡洋艦為假想敵,但日本帝國海軍在1890年代中期崛起為主要海軍強國,從而促使懷特提議為中國艦隊建造更強大的戰艦。懷特提議建造一批戰艦,其武器裝備與莊嚴級相同,有著百夫長級一樣的高幹舷,以及「聲望」號一樣的航速和載油量。然而這些特性的代價是水線裝甲帶的厚度必須要減少至6英寸(152 mm)。在設計過程中,由於克虜伯裝甲的開發成功,因此裝甲厚度的減少所導致的有效防護能力的下降比計算得出的要小。與早期的船隻相比,重量的減輕實際上使得保護布局更加全面。老人星級是英國第一批使用水管鍋爐的戰艦。該級有六艘艦艇最終被完成建造,雖然事實證明它們能夠完成為其設計的任務,但艦隊中的許多軍官反對紙面上降低艦體水線裝甲的效能。[91][92]
入役之初,「老人星」號在地中海服役,隨後前往中國海域與其姊妹艦會合。1905年因英日同盟的重建而導致本級艦如百夫長級一樣得以撤出東亞。返回本土後,本級諸艦被分配到海峽艦隊、本土艦隊以及大西洋艦隊。「老人星」號、「光榮」號、「海洋」號和「歌利亞」號於1908年至1910年間被派往地中海艦隊,此後被降為預備役。一戰開始時,本級各艦艇又被動員起來並在各個二級戰區服役。因艦齡較大,這些軍艦比大艦隊中的新型戰艦更具消耗性,因此被比北海巡弋的德國公海艦隊的艦隻更頻繁地出勤運作。「老人星」號曾被派去參加追捕德國東亞分艦隊的行動,雖然錯過了科羅內爾海戰,但卻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打響了第一槍。「歌利亞」號曾參與在德屬東非與德國輕巡洋艦「柯尼斯堡」號的作戰。「阿爾比恩」號、「復仇」號和「海洋」號等艦參與了支持英軍在非洲其他地區的行動。其中幾艘參加了1915年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在戰鬥中「海洋」號和「歌利亞」號被擊沉。「光榮」號曾是1916年英國北俄羅斯分艦隊[bm]的旗艦。一戰後倖存下來的四艘本艦級艦隻在1915年之後幾乎沒有參與任務。這四艘艦最終在1919年至1922年戰後海軍實力縮減中被報廢。[94]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老人星」號 (HMS Canopus)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6] | 4門12英寸(305 mm)砲[95] | 6英寸(152 mm)[96] | 14,300長噸(14,500公噸)[95] | 2具螺旋槳,2台三脹蒸汽機,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95],15,400匹軸馬力(11,484千瓦特)[97] | 1897年1月4日[95] | 1897年10月12日[14] | 1899年12月5日[95] | 1920年拆解[95] |
「海洋」號 (HMS Ocean) |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16] | 1897年2月15日[95] | 1898年7月5日[14] | 1900年2月20日[95] | 1915年3月18日被水雷炸沉[95] | ||||
「歌利亞」號 (HMS Goliath)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16] | 1897年1月4日[95] | 1898年3月23日[14] | 1900年3月27日[95] | 1915年5月13日被魚雷炸沉[95] | ||||
「光榮」號 (HMS Glory) |
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16] | 1896年12月1日[95] | 1899年3月11日[14] | 1900年11月1日[95] | 1922年拆解[95] | ||||
「阿爾比恩」號 (HMS Albion) |
英國泰晤士鋼鐵廠[16] | 1896年12月3日[95] | 1898年6月21日[14] | 1901年6月25日[95] | 1919年拆解[95] | ||||
「復仇」號 (HMS Vengeance) |
英國維克斯公司[16] | 1898年8月23日[95] | 1899年7月25日[14] | 1902年4月8日[95] | 1921年拆解[95] |
可畏級
可畏級是對莊嚴級設計的改進,其中融合了老人星級設計中的創新——克虜伯裝甲以及水管鍋爐,以及更強大的新型40倍徑12英寸火砲。為應對老人星級遭受的批評,本級艦體水線裝甲帶的厚度也恢復到了9英寸。可畏級的設計採用了與莊嚴級相同的基本船體,比老人星級船體更大,但是由於克虜伯裝甲的優越性和改進的推進系統減輕了重量,使得排水量保持與莊嚴級大致相同。通過模型進行水動力測試,懷特和設計人員能夠對船體形狀進行改進,從而改善其操控特性。[99]
所有三艘艦艇在服役時均被送往地中海艦隊,但在1908年,「可畏」號和「無敵」號被召回英國水域,先後在英吉利海峽艦隊、本土艦隊和大西洋艦隊服役。次年,「仇恨」號也加入了大西洋艦隊。三艦於1911年至1912年先後返回本土艦隊,並一直作為第5戰艦分艦隊[bn]的一員,直至1914年戰爭開始。戰爭開始時,第5戰艦分艦隊駐紮在英吉利海峽。1915年1月1日凌晨,「可畏」號在那裡遭到德國潛艦U-24以魚雷擊沉[101]。「無敵」號被派往達達尼爾海峽參加戰役,但在1915年3月因鄂圖曼海軍水雷而沉沒。隨後,「仇恨」號被派去接替「無敵」號,並參加了四月份在海勒斯角和安扎克灣的登陸作戰。加里波利戰役失敗後,該艦被派往希臘,然後在1917年返回英國,並降格為一艘補給艦,最終於1921年報廢。[102]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可畏」號 (HMS Formidable)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9] | 4門12英寸(305 mm)砲[103] | 9英寸(229 mm)[104] | 15,805至15,930長噸(16,059至16,186公噸)[105] | 2具螺旋槳,2座三脹蒸汽機,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103],15,500匹軸馬力(11,558千瓦特)[19] | 1898年3月21日[19] | 1898年11月17日[19] | 1901年10月10日[100] | 1915年1月1日被魚雷擊沉[101] |
「仇恨」號 (HMS Implacable) |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19] | 1898年7月13日[19] | 1899年3月11日[19] | 1901年9月10日[106] | 1921年拆解[107] | ||||
「無敵」號 (HMS Irresistible)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19] | 1898年4月11日[19] | 1898年12月15日[19] | 1902年2月4日[101] | 1915年3月18日被水雷炸沉[108] |
倫敦級
倫敦級的設計方案在很多方面都是照抄了可畏級的設計,這使得東尼·吉本斯等一些歷史學家將兩者視為同一個艦級[110]。而大多數歷史學家則因本級艦裝甲布局的巨大改變而將它們單獨歸為一個艦級[111][112][113]。該級的前三艘艦是1898年為響應俄羅斯海軍擴編而訂購的。此時的懷特一直在準備下一個設計方案,即鄧肯級。但由於需要立即開始建造,他推遲了鄧肯級的設計,轉而建造可畏級的改進型。相對於可畏級,倫敦級主要的變化在於艦首裝甲的布置。在倫敦級上,懷特沒有在前砲座重型裝甲帶前設置橫向艙壁,而是將裝甲帶一直延伸到首柱,但是裝甲厚度有所減少。此外,「女王」號和「威爾斯親王」號,因其主砲和引擎進行了修改而時常被視為一個單獨的艦級[114]。這兩艦在鄧肯級的建造工程啟動後才於1901年開始建造。[111][115]
與可畏級一樣,倫敦級所有五艘軍艦在服役之初都被分派到了地中海艦隊。之後又在1907年到1909年間被陸續召回英國,並在本土水域各不同艦隊中輾轉服役,直到1912年被編入第5戰艦分艦隊。1912年到1913年,「倫敦」號被用於艦載飛機起飛跑道相關的實驗。「布爾沃克」號在加入第5戰艦分艦隊數月後因彈藥庫意外爆炸而被摧毀。1914年10月和11月,「莊重」號被用於砲擊法蘭德斯斯的德軍陣地,而同級其他三艦則被派往達達尼爾海峽。「莊重」號則在1915年中同樣被派往當地。1916年,「女王」號就被降格為補給船,「倫敦」號和「莊重」號則返回英國本土並退役。1917年初,「威爾斯親王」號也被退役。與其他倖存的前無畏艦一樣,所有四艘艦均於1920年被報廢並出售拆解。[116][117]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布爾沃克」號 (HMS Bulwark) |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22] | 4門12英寸(305 mm)砲[111] | 9英寸(229 mm)[111] | 15,700長噸(16,000公噸)[111] | 2具螺旋槳,2座三脹蒸汽機,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111],15,500匹軸馬力(11,558千瓦特)[22] | 1899年3月20日[22] | 1899年10月18日[22] | 1902年3月[118] | 1914年11月26日意外爆炸[119] |
「倫敦」號 (HMS London)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22] | 1898年12月8日[22] | 1899年9月21日[22] | 1902年6月7日[109] | 1922年4月被拆解[118] | ||||
「莊重」號 (HMS Venerable)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22] | 1899年1月2日[22] | 1899年11月2日[22] | 1902年11月12日[119] | 1922年被拆解[120] | ||||
「女王」號 (HMS Queen) |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22] | 1901年3月12日[22] | 1902年3月8日[22] | 1904年4月7日[121] | 1920年11月被拆解[122] | ||||
「威爾斯親王」號 (HMS Prince of Wales)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22] | 1901年3月20日[22] | 1902年3月25日[22] | 1904年5月18日[122] | 1920年6月被拆解[123] |
鄧肯級
在收到了有關俄國最新式戰艦佩列斯韋特級過於樂觀的報告後,英國皇家海軍決定建造能夠達到俄國戰艦最高航速19節(35公里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的新型戰艦。由於預算受限,懷特減少了本級艦的裝甲防護規模,使得排水量降低了約1,000 long ton(1,016 t)以達成航速目標。在可畏級的基礎上,本級引入了懷特在倫敦級上所採用的艦首防護方案。儘管防禦能力有限,本級在入役的當時仍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戰艦。鄧肯級總共建造了6艘,其中4艘開始於1899年,另外2艘在1900年開工。[125]
本級各艦服役初期都在大西洋艦隊旗下,1905年時被召回海峽艦隊。1906年,「蒙塔古」號在蘭迪島因意外擱淺而報廢。餘下的幾艘在1907年改編入大西洋艦隊,之後又在1912年轉隸本土艦隊並組建為第6戰艦分艦隊[bo]。在一戰爆發後,本級各艦被用於充實北方巡邏力量以加強對德國海軍的封鎖。在此期間,這幾艘軍艦被重新分配到大艦隊的第3戰艦分艦隊[bp]。這些艦隻於1915年開始被逐漸分散到各地,「康沃利斯」號、「埃克斯茅斯」號和「拉塞爾」號被派往達達內爾海峽,「鄧肯」號被部署在大西洋中部負責巡邏,「阿爾博馬爾」號於1916年被派往俄羅斯的莫曼斯克作為一艘警備艦[bq]。「拉塞爾」號於1916年3月被兩枚水雷擊中而沉沒,「康沃利斯」號於1917年1月被德國潛艦U-32號擊沉。倖存的三艘則在1919年至1920年間被報廢拆解。[129]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拉塞爾」號 (HMS Russell) |
英國帕爾莫斯造船和鋼鐵公司[25] | 4門12英寸(305 mm)砲[111] | 7英寸(178 mm)[111] | 14,900至15,200長噸(15,100至15,400公噸)[111] | 2具螺旋槳,2台三脹蒸汽機,19節(35公里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111],18,500匹軸馬力(13,795千瓦特)[25] | 1899年3月11日[130] | 1901年2月19日[24] | 1903年2月19日[130] | 1916年3月27日被水雷炸沉[130] |
「埃克斯茅斯」號 (HMS Exmouth) |
英國凱莫爾·萊爾德造船廠[25] | 1899年8月10日[131] | 1901年8月31日[24] | 1903年6月2日[131] | 1920年拆解[132] | ||||
「蒙塔古」號 (HMS Montagu) |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25] | 1899年11月23日[132] | 1901年3月5日[24] | 1903年7月28日[132] | 1906年5月30日沉船[132] | ||||
「鄧肯」號 (HMS Duncan) |
英國泰晤士鋼鐵廠[25] | 1899年7月10日[126] | 1901年3月21日[24] | 1903年10月8日[126] | 1920年拆解[133] | ||||
「阿爾博馬爾」號 (HMS Albemarle)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25] | 1900年1月1日[134] | 1901年3月5日[24] | 1903年11月12日[134] | 1920年4月拆解[30] | ||||
「康沃利斯」號 (HMS Cornwallis)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25] | 1899年7月19日[135] | 1901年7月17日[24] | 1904年2月9日[135] | 1917年1月9日被魚雷炸沉[131] |
英王愛德華七世級
到20世紀初,其他國家的海軍都開始建造帶有重型副砲組的戰艦,其中就包括美國的維吉尼亞級和義大利的瑪格麗特皇后級[br]。這幾種艦隻都裝備了8英寸(203 mm)砲,而英國海軍的標準裝備還是6英寸(152 mm)砲。1901年開始設計英王愛德華七世級的時候,懷特的設計組成員在他因病休假期間提交了一份草案,提議在四個翼砲塔中裝備7.5英寸(190 mm)砲。在懷特返回崗位後,他建議將這幾門砲的口徑增加到9.2英寸(230 mm)。最終,英國海軍部接受了懷特的建議。然而,口徑的增加帶來了重大問題,因為艦體的重量過重,使船舶容易發生嚴重的橫搖。這迫使設計人員不得不降低干舷的設計。由此,本級戰艦也和許多晚期前無畏艦一樣,在1906年全主砲的「無畏」號戰艦出現前不久才完成。本級也是懷特擔任海軍造艦總監任期間設計的最後一批戰艦。[139]
這些艦隻在入役後被編入大西洋艦隊,應當時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要求,其同名軍艦被作為旗艦。1907年,這幾艘戰艦轉隸海峽艦隊,1908到1909年間又被調派到本土艦隊並組建為第3戰艦分艦隊。「非洲」號和「海伯尼亞」號參與了在艦上安裝起飛甲板並起飛飛機的實驗,其中「希伯尼亞」號是第一艘起飛飛機的英國軍艦。在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所有的船隻都被派往地中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本級諸艦隨大艦隊一起行動,但並未參加任何作戰行動。1916年1月,「英王愛德華七世」號觸雷沉沒。同年晚些時候,第3戰艦分艦隊解散。1918年11月9日,也就是一戰結束前兩天,「不列顛尼亞」號被UB-50號潛艦發射的魚雷擊中沉沒。戰後,倖存的六艘都在1920年代初被拆解。[140]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英王愛德華七世」號 (HMS King Edward VII) |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27] | 4門12英寸(305公釐)砲 | 9英寸(229 mm)[141] | 17,290長噸(17,567公噸)[141] | 2具螺旋槳,2台三脹蒸汽機,18.5節(34.3公里每小時;21.3英里每小時)[141],18,000匹軸馬力(13,423千瓦特)[142] | 1902年3月8日[142] | 1903年7月23日[26] | 1905年2月7日[142] | 1916年1月6日被水雷炸沉[143] |
「聯邦」號 (HMS Commonwealth) |
英國費爾菲爾德船舶工程公司[27] | 1902年6月17日[144] | 1903年5月13日[26] | 1905年5月9日[144] | 1921年拆解[145] | ||||
「紐西蘭」號 (HMS New Zealand)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27] | 1903年2月9日[146] | 1904年2月4日[26] | 1905年7月11日[146] | 1923年11月被拆解[147] | ||||
「領土」號 (HMS Dominion) |
英國維克斯公司[27] | 1902年5月23日[148] | 1903年8月25日[26] | 1905年8月15日[148] | 1924年被拆解[144] | ||||
「印度斯坦」號 (HMS Hindustan) |
英國約翰·布朗公司[27] | 1902年10月25日[145] | 1903年12月19日[26] | 1905年8月22日[27] | 1923年被拆解[146] | ||||
「不列顛尼亞」號 (HMS Britannia)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27] | 1902年2月4日[149] | 1904年12月10日[26] | 1906年10月2日[149] | 1918年11月9日被魚雷炸沉[150] | ||||
「非洲」號 (HMS Africa) |
英國查塔姆海軍造船廠[27] | 1904年1月27日[151] | 1905年5月20日[26] | 1906年11月6日[151] | 1920年被拆解[149] | ||||
「海伯尼亞」號 (HMS Hibernia) |
英國德文波特海軍造船廠[27] | 1904年1月6日[147] | 1905年6月17日[26] | 1907年1月2日[147] | 1922年被拆解[151] |
迅敏級
由於並不是為英國皇家海軍所設計建造,兩艘迅敏級戰艦與英國在同一時期建造的其他前無畏艦有很大的不同。在阿根廷-智利海軍軍備競賽期間,智利從英國造船廠訂購了兩艘戰艦,分別命名為「憲法」號和「自由」號,以應對阿根廷從義大利訂購的兩艘裝甲巡洋艦。由於兩艦的設計目標是與巡洋艦作戰,設計方選擇了配備10英寸主砲以及相對較大的7.5英寸副砲的二級戰艦設計方案。在兩艦建造期間,英國出面促成了兩國結束敵對並簽署了《五月條約》,由此智利失去了保有兩艦的需要。之後,俄國曾嘗試買下這兩艘未完成的軍艦,但為了防止兩艦落入俄國手中從而增加對英國的盟友日本的威脅,英國官方介入並買下了這兩艘軍艦。在進行了主要圍繞火砲和彈藥裝備的小規模改裝後,兩艦入役英國海軍。[153][154]
兩艦入役英國海軍後被更名為「迅敏」號和「凱旋」號,最初被分配給本土艦隊,之後又改隸海峽艦隊。1909年,兩艦被調派給地中海艦隊並一直服役到1912年。1913年,「迅敏」號成為東印度艦隊旗艦。同年,「凱旋」號被派往中國艦隊。一戰開始時,「迅敏」號在印度洋執行運兵船護航任務,而「凱旋」號則參與搜索德國東亞分艦隊的任務,並在之後參加了青島戰役。1915年,兩艦參加了加里波利之戰,期間「凱旋」號被魚雷擊沉。1916年初,「迅敏」號被重新分配到第9巡洋艦分艦隊[bs],執行大西洋護航任務。1917年,該艦轉入預備役並將艦員分配給反潛艦隻。1920年該艦最終被報廢。[156]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迅敏」號 (HMS Swiftsure) |
英國阿姆斯壯公司[31] | 4門10英寸(254 mm)砲[157] | 7英寸(178 mm)[157] | 13,840長噸(14,060公噸)[158] | 2具螺旋槳,2台三脹蒸汽機,19節(35公里每小時;22英里每小時)[157],12,500匹軸馬力(9,321千瓦特)[159] | 1902年2月26日[159] | 1903年1月12日[29] | 1904年6月21日[160] | 1920年拆解[155] |
「凱旋」號 (HMS Triumph) |
英國維克斯公司[31] | 1902年2月26日[155] | 1903年1月15日[29][bt] | 1904年6月21日[155] | 1915年5月25日被魚雷炸沉[161] |
納爾遜勳爵級
1900年代早期,海軍火砲和魚雷技術的發展將預期的作戰範圍提升到了更遠的距離。由於大口徑火砲可以在更遠的範圍內進行射擊,而魚雷技術的提高也阻礙了艦隻間的近距離交戰。這使得輕型火砲的使用範圍被進一步減少,為無畏艦的出現指明了發展方向。1902年,菲利普·瓦茨[bu]接替懷特成為海軍造艦總監。在瓦茨的研究下發現,傳統的6英寸砲幾乎沒有使用價值。因此,新造艦的設計方案僅裝備了12英寸和9.2英寸砲以及輕型反魚雷艇艦砲。1903年8月,海軍部批准了一個採用4門12英寸砲以及12門9.2英寸砲的設計方案,但最終發現這一設計案的艦體對當時現有海軍碼頭設施來說過於巨大。為此,瓦茨需要對設計案進行修改,其中包括減少兩門副砲。[163][164]
因主砲組被挪用給「無畏」號導致工期被大大的延遲,「納爾遜勳爵」號和「阿伽門農」號於1908年才完成建造。入役後,「納爾遜勳爵」號和「阿伽門農」號被編入諾爾中隊[bv],前者成為該艦隊旗艦。一戰開始後,兩艦都被調派給海峽艦隊,負責護送英國遠征軍前往法國。1915年,兩艦都被調派到達達尼爾海峽參加作戰。在一戰停戰前,兩艦都在東地中海海域活動以監視和封鎖已經轉投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前德國戰鬥巡洋艦「戈本」號。伊姆羅茲島海戰爆發時,兩艦都沒有來得及支援己方部隊,最終導致英軍兩艘淺水重砲艦被擊沉。戰爭結束後,「納爾遜勳爵」號於1920年報廢,而「阿伽門農」號被改裝為一艘無線電控制的靶船,最終於1927年解體。彼時,該艦已經是英國最後一艘仍然健在的前無畏艦。[166][167]
艦名 | 建造者 | 主武裝 | 裝甲 | 排水量 | 推進器 | 服役 | |||
---|---|---|---|---|---|---|---|---|---|
開建 | 下水 | 入役 | 結局 | ||||||
「阿伽門農」號 (HMS Agamemnon) |
英國威廉·比爾摩爾公司[168] | 4門12英寸(305公釐)砲
10門9.2英寸(234公釐)砲[169] |
12英寸(305公釐)[169] | 17,820長噸(18,106.0公噸)[169][168] | 2具螺旋槳,2台三脹蒸汽機,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16,750匹指示馬力(12,490千瓦特)[169][168] | 1905年5月15日[168] | 1906年6月23日[32] | 1908年6月25日[168] | 1927年1月24日拆解[168] |
「納爾遜勳爵」號 (HMS Lord Nelson) |
英國樸茨茅斯海軍造船廠[168] | 1905年5月18日[168] | 1906年9月4日[32] | 1908年12月1日[168] | 1920年6月4日拆解[168] |
另見
腳註
注釋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另有來源譯作「君權」級[3][4],或者「王權」級[5]。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另有來源譯作「君權」號[3][4]。
- ^ 譯名參考自《海戰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今天 1》[3],也有來源譯作「印度皇后」號[4]。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另有來源譯作「雷米利斯」號[3],或者「拉米伊」號[4]。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另有來源譯作「反擊」號[3],或者「卻敵」號[4]。
- ^ 6.0 6.1 6.2 譯名參考自《海戰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今天 1》[3]。
- ^ 譯名參考自《海戰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今天 1》[3],另有來源譯作「可畏」號[4]。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6],另有來源譯作「百人隊長級」[7]。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6],另有來源譯作「百人隊長」號[7]。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6],另有來源譯作「巴弗勒爾」號[7]。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8],另有來源譯作「聲威」號[9]。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另有來源譯作「尊嚴級」[11]。
- ^ 13.0 13.1 13.2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另有來源譯作「宏偉」號[12][13]。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另有來源譯作「喬治親王」號[12]。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另有來源譯作「瑪耳斯」號[12]或者「瑪爾斯」號[13]。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另有來源譯作「愷撒」號[13]。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0],另有來源譯作「輝煌」號[12]或者「光輝」號[13]。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4],另有來源譯作「卡諾伯斯」級或者「卡諾帕斯」級[15]。
- ^ 20.0 20.1 20.2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4]。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4],另有來源譯作「戈利亞」號[16]。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4],另有來源譯作「榮耀」號[17]。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4],另有來源譯作「報復」號[16]。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8]。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8]。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8],另有來源譯作「怨仇」號[19][2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8],另有來源譯作「無阻」號[19][2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1]。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1]。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1],另有來源譯作「堡壘」號[22]或者「壁壘」號[2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1],另有來源譯作「莊嚴」號[22]或者「可敬」號[2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3]。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3]。
- ^ 34.0 34.1 34.2 34.3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4]。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4],另有來源譯作「羅素」號[25]。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4],另有來源譯作「阿爾柏馬爾」號[25]或者「阿爾比馬爾」號[2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4],另有來源譯作「皋華麗」號[2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6]。
- ^ 39.0 39.1 39.2 39.3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6]。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6],另有來源譯作「共同體」號[27]。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6],另有來源譯作「自治領」號[27]。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6],另有來源譯作「阿非利加」號[27]。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6],另有來源譯作「希伯尼亞」號[28]。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9],另有來源譯作「敏捷」級[30]。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9],另有來源譯作「敏捷」號[31]。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29]。
- ^ 47.0 47.1 47.2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32]。
- ^ 譯名參考自《海戰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今天 1》[3],另有來源譯作《1889年海軍防衛法案》[33]。
- ^ 「前無畏艦」通常被認為起源於皇家主權級戰艦,這是早期砲塔艦如特拉法爾加級的改進版。皇家主權級採用了與主砲台相同的中心線布置,但增加了另一個甲板,從而顯著增加了干舷以提高艦隻的適航性。皇家主權級的成功標誌著主力艦設計試驗時期的結束,因為隨後的英國戰艦遵循相同的模式,大多數外國海軍也紛紛效仿。[35]。
- ^ 譯名參考自《海戰的歷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今天 1》[3],意為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隻數量必須高於第二和第二大海軍強國旗下主力艦隻之和。
-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5 1945年以後重建皇家海軍》[38],也有來源譯作「海軍造艦局長」[39]或者「戰艦設計部主任」[40]、「海軍造艦總監」[41]。
-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48]
-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二,1860-1905:從「勇士」級到「無畏」級》[50]。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4]。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54]。
- ^ 另有來源指是「印度女皇」號[55]。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7節(31公里每小時;20英里每小時)」[58]。
- ^ 58.0 58.1 58.2 58.3 58.4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58]。
-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二,1860-1905:從「勇士」級到「無畏」級》[61]。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67],另有來源譯作「海軍部審計長」[40]。
-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戰艦設計發展史. 卷二,1860-1905:從「勇士」級到「無畏」級》[68]。
- ^ 譯名參考自《世界海洋強國 海軍強國戰略譯叢 政治家與海權》[69]。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70]。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896年3月3日」[13]。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93]。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100]。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126]。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126]。
- ^ 譯名參考自《簡明英漢辭典》[127],另有來源譯作「警戒艦」[128]。
- ^ 譯名參考自《鐵甲艦與前無畏艦百科圖鑑》[137],另有來源譯為「瑞吉那·瑪格麗娜」級[138]。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155]。
-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3年1月13日」[155]。
-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艦全史 1860-1906》[162]。
- ^ 譯名參考自《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第一卷,通往戰爭之路:1904-1914》[165]。
引用
- ^ 1.0 1.1 江泓 (2015),第200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張恩東 (2018),第71頁.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張德輝 (2021),第2頁.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江泓 (2015),第30頁.
- ^ 楊堅 (2019),第4頁.
- ^ 6.0 6.1 6.2 6.3 6.4 6.5 張恩東 (2018),第78頁.
- ^ 7.0 7.1 7.2 7.3 7.4 7.5 江泓 (2015),第56頁.
- ^ 8.0 8.1 張恩東 (2018),第80頁.
- ^ 江泓 (2015),第63頁.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張恩東 (2018),第81頁.
- ^ 江泓 (2015),第70頁.
-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江泓 (2015),第74頁.
- ^ 13.0 13.1 13.2 13.3 13.4 楊堅 (2022),第207頁.
-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張恩東 (2018),第88頁.
- ^ 江泓 (2015),第95頁.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江泓 (2015),第97頁.
- ^ 楊堅 (2022),第250頁.
- ^ 18.0 18.1 18.2 18.3 張恩東 (2018),第92頁.
- ^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江泓 (2015),第118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李昊 (2020a),第433頁.
- ^ 21.0 21.1 21.2 21.3 張恩東 (2018),第95頁.
- ^ 22.00 22.01 22.02 22.03 22.04 22.05 22.06 22.07 22.08 22.09 22.10 22.11 22.12 22.13 22.14 22.15 22.16 22.17 江泓 (2015),第126頁.
- ^ 23.0 23.1 張恩東 (2018),第97頁.
- ^ 24.00 24.01 24.02 24.03 24.04 24.05 24.06 24.07 24.08 24.09 張恩東 (2018),第98頁.
-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江泓 (2015),第146頁.
-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26.10 26.11 26.12 26.13 張恩東 (2018),第102頁.
- ^ 27.00 27.01 27.02 27.03 27.04 27.05 27.06 27.07 27.08 27.09 27.10 27.11 江泓 (2015),第175頁.
- ^ 李昊 (2020a),第434頁.
- ^ 29.0 29.1 29.2 29.3 29.4 張恩東 (2018),第108頁.
- ^ 30.0 30.1 江泓 (2015),第162頁.
- ^ 31.0 31.1 31.2 江泓 (2015),第165頁.
- ^ 32.0 32.1 32.2 張恩東 (2018),第110頁.
- ^ 江泓 (2015),第54頁.
- ^ 江泓 (2015),第25頁.
- ^ 35.0 35.1 35.2 35.3 35.4 Lyon & Roberts (1979),第32頁.
- ^ 江泓 (2015),第55, 63, 95, 116, 124頁.
- ^ Sondhaus (2001),第161頁.
- ^ 王鑫 (2020),第28頁.
- ^ 江泓 (2015),第10頁.
- ^ 40.0 40.1 李昊 (2020a),第183頁.
- ^ 余耀東 (2022),第17頁.
- ^ 江泓 (2015),第25, 55, 62, 70, 95, 116, 124, 143, 173, 193頁.
- ^ 張恩東 (2018),第78-80頁.
- ^ 張恩東 (2018),第81-84頁.
- ^ 張恩東 (2018),第165頁.
- ^ 張恩東 (2018),第196頁.
- ^ 47.0 47.1 張恩東 (2018),第201頁.
- ^ Gröner (1990),第ix頁.
- ^ 張恩東 (2018),第72頁.
- ^ 李昊 (2020a),第234頁.
- ^ Brown (1997),第115–117頁.
- ^ Friedman (2018),第220–223, 226–227頁.
- ^ Burt (2013),第68–70頁.
- ^ 江泓 (2015),第49頁.
- ^ 江泓 (2015),第42頁.
- ^ Burt (2013),第90–94, 99–100, 108頁.
- ^ Burt (2013),第83–84頁.
- ^ 58.0 58.1 江泓 (2015),第28頁.
- ^ 59.00 59.01 59.02 59.03 59.04 59.05 59.06 59.07 59.08 59.09 59.10 59.11 59.12 59.13 59.14 59.15 Silverstone (1984),第229, 239, 260–262, 265頁.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Lyon & Roberts (1979),第31–32頁.
- ^ 李昊 (2020a),第26頁.
- ^ Burt (2013),第109–112頁.
- ^ Parkes (1990),第367頁.
- ^ 64.0 64.1 Burt (2013),第121–122頁.
- ^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Lyon & Roberts (1979),第33頁.
- ^ 66.0 66.1 Burt (2013),第121頁.
- ^ 江泓 (2015),第62頁.
- ^ 李昊 (2020a),第503頁.
- ^ 陳炎 (2021),第249頁.
- ^ 江泓 (2015),第62-63頁.
- ^ Burt (2013),第124–125頁.
- ^ Burt (2013),第134, 137頁.
- ^ 73.0 73.1 江泓 (2015),第65頁.
- ^ 74.00 74.01 74.02 74.03 74.04 74.05 74.06 74.07 74.08 74.09 74.10 74.11 74.12 74.13 74.14 74.15 74.16 Lyon & Roberts (1979),第34頁.
- ^ 75.0 75.1 Burt (2013),第128頁.
- ^ Burt (2013),第134頁.
- ^ 張恩東 (2018),第85頁.
- ^ Lyon & Roberts (1979),第221頁.
- ^ Burt (2013),第139–140頁.
- ^ 江泓 (2015),第73頁.
- ^ 81.00 81.01 81.02 81.03 81.04 81.05 81.06 81.07 81.08 81.09 81.10 81.11 81.12 81.13 81.14 81.15 81.16 Burt (2013),第161–167頁.
- ^ Preston (1985),第7頁.
- ^ 83.0 83.1 江泓 (2015),第81頁.
- ^ 江泓 (2015),第83頁.
- ^ 江泓 (2015),第88頁.
- ^ 江泓 (2015),第85頁.
- ^ 江泓 (2015),第91頁.
- ^ 江泓 (2015),第93頁.
- ^ 江泓 (2015),第90頁.
- ^ 張恩東 (2018),第89頁.
- ^ Burt (2013),第168–169 172, 178頁.
- ^ Lyon & Roberts (1979),第34–35頁.
- ^ 江泓 (2015),第103頁.
- ^ Burt (2013),第183–189頁.
- ^ 95.00 95.01 95.02 95.03 95.04 95.05 95.06 95.07 95.08 95.09 95.10 95.11 95.12 95.13 95.14 95.15 95.16 95.17 95.18 95.19 95.20 Burt (2013),第172, 183–189頁.
- ^ Burt (2013),第168頁.
- ^ 江泓 (2015),第98頁.
- ^ 江泓 (2015),第123頁.
- ^ Burt (2013),第190–192頁.
- ^ 100.0 100.1 江泓 (2015),第119頁.
- ^ 101.0 101.1 101.2 江泓 (2015),第120頁.
- ^ Burt (2013),第197–205頁.
- ^ 103.0 103.1 Burt (2013),第191頁.
- ^ Lyon & Roberts (1979),第36頁.
- ^ Burt (2013),第36頁.
- ^ 江泓 (2015),第122頁.
- ^ 江泓 (2015),第124頁.
- ^ 江泓 (2015),第121-122頁.
- ^ 109.0 109.1 江泓 (2015),第127頁.
- ^ Gibbons (1983),第151頁.
- ^ 111.00 111.01 111.02 111.03 111.04 111.05 111.06 111.07 111.08 111.09 Lyon & Roberts (1979),第37頁.
- ^ Pears (1979),第30頁.
- ^ Willmott (2009),第15頁.
- ^ 江泓 (2015),第125頁.
- ^ Burt (2013),第206, 248頁.
- ^ Burt (2013),第219–226, 259–260頁.
- ^ Preston (1985),第8頁.
- ^ 118.0 118.1 江泓 (2015),第128頁.
- ^ 119.0 119.1 江泓 (2015),第131頁.
- ^ 江泓 (2015),第134頁.
- ^ 江泓 (2015),第135頁.
- ^ 122.0 122.1 江泓 (2015),第138頁.
- ^ 江泓 (2015),第140頁.
- ^ 張恩東 (2018),第99頁.
- ^ Burt (2013),第227–229頁.
- ^ 126.0 126.1 126.2 126.3 江泓 (2015),第147頁.
- ^ 徐鍾 (2006),第813頁.
-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1975),第572頁.
- ^ Burt (2013),第242–247頁.
- ^ 130.0 130.1 130.2 江泓 (2015),第152頁.
- ^ 131.0 131.1 131.2 江泓 (2015),第156頁.
- ^ 132.0 132.1 132.2 132.3 江泓 (2015),第158頁.
- ^ 江泓 (2015),第150頁.
- ^ 134.0 134.1 江泓 (2015),第160頁.
- ^ 135.0 135.1 江泓 (2015),第154頁.
- ^ 江泓 (2015),第177頁.
- ^ 張恩東 (2018),第247頁.
- ^ 楊穎莉 (2004),第264頁.
- ^ Burt (2013),第264–265, 275, 278–279頁.
- ^ Burt (2013),第287–293頁.
- ^ 141.0 141.1 141.2 141.3 Lyon & Roberts (1979),第38頁.
- ^ 142.0 142.1 142.2 江泓 (2015),第176頁.
- ^ 江泓 (2015),第178-179頁.
- ^ 144.0 144.1 144.2 江泓 (2015),第181頁.
- ^ 145.0 145.1 江泓 (2015),第183頁.
- ^ 146.0 146.1 146.2 江泓 (2015),第185頁.
- ^ 147.0 147.1 147.2 江泓 (2015),第187頁.
- ^ 148.0 148.1 江泓 (2015),第180頁.
- ^ 149.0 149.1 149.2 江泓 (2015),第190頁.
- ^ 江泓 (2015),第192頁.
- ^ 151.0 151.1 151.2 江泓 (2015),第189頁.
- ^ 江泓 (2015),第168頁.
- ^ Burt (2013),第294–295頁.
- ^ Scheina (1987),第49–52, 298–299, 349頁.
- ^ 155.0 155.1 155.2 155.3 155.4 江泓 (2015),第169頁.
- ^ Burt (2013),第309–310頁.
- ^ 157.0 157.1 157.2 Lyon & Roberts (1979),第39頁.
- ^ Parkes (1990),第436, 438頁.
- ^ 159.0 159.1 江泓 (2015),第166頁.
- ^ Burt (1988),第274頁.
- ^ 江泓 (2015),第172頁.
- ^ 江泓 (2015),第195頁.
- ^ Burt (2013),第312–313頁.
- ^ McBride (2005),第66–67頁.
- ^ 楊堅 (2019),第62頁.
- ^ Burt (2013),第331–332頁.
- ^ McBride (2005),第72頁.
- ^ 168.00 168.01 168.02 168.03 168.04 168.05 168.06 168.07 168.08 168.09 江泓 (2015),第196頁.
- ^ 169.0 169.1 169.2 169.3 Lyon & Roberts (1979),第40頁.
參考書籍
- Brown, David K. Warrior to Dreadnought: Warship Development 1860–1905 [「勇士」號到「無畏」號:戰艦發展1860年-1905年]. London: Chatham. 1997. ISBN 978-1-86176-022-7 (英語).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1889–1904 [英國戰艦 1889–1904年].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3 [1988]. ISBN 978-1-84832-173-1 (英語).
- Friedman, Norman. British Battleships of the Victorian Era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戰艦].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8. ISBN 978-1-68247-329-0 (英語).
- Gibbons, Tony. 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Battleships and Battlecruisers: A Technical Directory of All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From 1860 to the Present Day [戰艦和戰鬥巡洋艦完全百科全書:1860年至今世界所有主力艦的技術目錄]. London: Salamander Books Ltd. 1983. ISBN 978-0-86101-142-1 (英語).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德國戰艦:1815年–1945年].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英語).
- Lyon, David & Roberts, John.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康威世界軍艦1860-1905年] .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1–113. ISBN 978-0-85177-133-5 (英語).
- McBride, Keith. Jordan, John , 編. Lord Nelson and Agamemnon [納爾遜勳爵級和阿伽門農級]. London: Conway. 2005: 66–72. ISBN 978-1-84486-003-6 (英語).
- Parkes, Oscar. British Battleships [英國戰艦].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1957年重印版]. ISBN 978-1-55750-075-5 (英語).
- Pears, Randolph. British Battleships, 1892–1957: The Great Days of the Fleets [英國戰艦,1892年至1957年:艦隊的偉大歲月]. London: Putnam. 1979. OCLC 464390068 (英語).
- Preston, Antony. Gardiner, Robert & Gray, Randal ,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康威世界軍艦1906-1921年].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1–104. ISBN 978-0-87021-907-8 (英語).
- Scheina, Robert. Latin America: A Naval History, 1810–1987 [拉丁美洲:海軍史,1810年至1987年].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7. ISBN 978-0-87021-295-6 (英語).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世界主力艦名錄].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978-0-88254-979-8 (英語).
- Sondhaus,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Volume 2000, Warfare and History [海戰,1815–1914年,第2000卷,戰爭與歷史]. Routledge. 2001. ISBN 0-415-21478-5 (英語).
- Willmott, H. P. The Last Century of Sea Power (Volume 1, From Port Arthur to Chanak, 1894–1922) [海權的最後一個世紀(第一卷,從旅順港到查納克,1894-1922年)].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253-35214-9 (英語).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二,1860-1905:从“勇士”级到“无畏”级 [Warrior to Dreadnough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860-1905]. 指文海洋文庫/M003. 由李昊翻譯. 南京: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07. ISBN 978-7-5594-4605-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 (英)喬治·摩爾. 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设计发展史. 卷五,1945年后,重建皇家海军. 指文海洋文庫/M006. 由王鑫; 攵繭; 余耀東翻譯. 南京: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20-10. ISBN 978-7-5594-4301-4 (中文(中國大陸)).
- (英)赫伯特·里奇蒙德. 世界海洋强国 海军强国战略译丛 政治家与海权. 世界海洋強國 海軍強國戰略譯叢. 由陳炎翻譯. 濟南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2021-01. ISBN 978-7-5488-4472-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R.A. 伯特. 英国战列舰 1889—1904 [BRITISH BATTLESHIPS 1889-1904]. 指文海洋文庫/L006. 由楊堅翻譯.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2-08. ISBN 9787547287316 (中文(中國大陸)).
- (英)R.A. 伯特. 英国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指文海洋文庫/L007. 由余耀東翻譯.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22-08. ISBN 9787547287323 (中文(中國大陸)).
- (英)羅伯特·傑克森. 海战的历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今天 1 [Sea Warfare:From World War I to the Present Day 1]. 由張德輝翻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1-04. ISBN 978-7-5426-7333-6 (中文(中國大陸)).
- (美)亞瑟·雅各·馬德爾. 英国皇家海军,从无畏舰到斯卡帕湾,第一卷,通往战争之路:1904-1914 [FROM THE DREADNOUGHT TO SCAPA FLOW, VOLUME I: THE ROAD TO WAR, 1904-1914]. 由楊堅翻譯.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01. ISBN 978-7-5472-5907-8 (中文(中國大陸)).
- 史蒂夫·克勞夫德. 楊穎莉 , 編.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 世界武器圖典 第1版. 長春: 吉林美術出版社. 2004-01 [2020-02-21]. ISBN 97875386150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1) (中文(中國大陸)).
- 江泓. 英国战列舰全史 1860-1906 [The Complete History of British Battleships: 1860-1906]. 指文世界艦艇008 第1版. 北京: 中國長安出版社. 2015-03. ISBN 9787510708794 (中文(中國大陸)).
- 徐鍾. 简明英汉辞典. 北京: 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2006-08. ISBN 7-80198-534-6 (中文(中國大陸)).
- 《英漢艦船科技詞彙》編輯組. 英汉舰船科技词汇. 北京: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5-09. CSBN 17034·25 (中文(中國大陸)).
- 張恩東. 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 第1版.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07. ISBN 9787111599326. OCLC 1097889587 (中文(中國大陸)).
擴展閱讀
- Colledge, J. J.; Warlow, Ben.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The Complete Record of all Fighting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Rev.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1969. ISBN 978-1-86176-281-8 (英語).
- Dittmar, F. J. & Colledge, J. J. British Warships 1914–1919. London: Ian Allan. 1972. ISBN 978-0-7110-0380-4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