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東垣立此方以補氣昇陽,甘溫除熱,主治氣虛發熱證,但後世多用於治療①脾胃氣虛證,症見食少倦怠,少氣懶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弱。②氣虛下陷證,症見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頭暈目眩,舌淡,脈虛。[1]
補中益氣湯 | |
---|---|
源自 | 《脾胃論》 |
劑型 | 湯劑 |
組成 | |
黃耆 | 五分,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 |
甘草 | 五分,炙 |
人參 | 三分,去蘆 |
當歸 | 二分,酒焙乾或曬乾 |
橘皮 | 二分或三分,不去白 |
升麻 | 二分或三分 |
柴胡 | 二分或三分 |
白朮 | 三分 |
功用 | |
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 |
中成藥
現代技術將藥劑濃縮成口服液。也有再進一步烘乾成顆粒沖劑,也有再製成水丸或大蜜丸的版本。
參見
腳註
- ^ 方劑學,段富津主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6. ISBN 978-7-5323-3708-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