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淵沖

中國翻譯家(1921-2021)

許淵沖(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男,漢族,江西南昌人,中國翻譯家,北京大學教授。從事文學翻譯長達六十餘年,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翻譯集中在中國古詩英譯,形成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有「詩譯英法唯一人」之稱。自20世紀40年代開始涉足文學翻譯,出版著作近100種。先後在北京張家口洛陽等地的外語院校任教。2010年12月,獲「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4年8月5日,在柏林舉行的第20屆世界翻譯大會上,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成為該獎項1999年設立以來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1]

許淵沖
攝於1944年
出生(1921-04-18)1921年4月18日
 中華民國江西省豫章道南昌縣
逝世2021年6月17日(2021歲—06—17)(10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職業翻譯家、教授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教育程度大學博士
母校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巴黎大學
創作時期1948年-2021年
代表作英文譯作:《中詩英韻探勝》、《似水年華》;
中文著作:《翻譯的藝術》、《文學翻譯談》;
英譯作品:《詩經》、《楚辭》、《論語》、《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
法譯作品:《紅與黑》 、《包法利夫人》、《巴爾扎克全集》
《中國古詩詞六百首》、 李白詩選。
獎項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2010年)
「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2014年)

生平

童年(1921年—1938年)

1921年4月18日,許淵衝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個書香家庭。[1]母親是江西省唯一的女子職業學校的學生,擅長花鳥繪畫,讓許淵沖耳濡目染到藝術的美感,還教其識字。四歲開始學習英文,中學時代接觸到許多歐美文學名著,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礎。因識字較早,1926年秋天,許淵沖跳級進入南昌實驗小學一年級下學期。

表叔熊式一是翻譯家,他英譯的劇目《王寶釧》,在英國上演時引起轟動,並受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的接見,使許淵沖幼年時期就對英語產生強烈的興趣。

求學經歷(1938年—1948年)

入讀西南聯合大學

 
許淵沖在清華大學110年校慶致詞

1938年秋,許淵沖以第七名的成績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成)外文系。大一,他就把林徽因的詩《別丟掉》譯成英文發表在《文學翻譯報》上。[1]就讀期間,喜於讀書、寫作、打球,以及到宿舍附近的翠湖散步,周基堃、鄧漢英(後均為南開大學教授)、劉偉(後為雲南公路局總工程師)為其舍友。1941年11月,美國志願空軍飛虎隊來華對日作戰,需大批翻譯,聯大外文系四年級男生(除吳訥蓀外)全部服役,離開聯大,1942年9月回校復學,大四期間,半工半讀,在昆明天祥中學兼教英文,並在此期間考取空軍飛行員。1944年秋,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德萊頓的戲劇藝術。第二學年,因經濟困難休學,後吳達元教授幫助下兼任聯大外文系助教。[1]

空軍翻譯(1941年11月—1942年7月4日)

1941年,美國志願軍來華參加對日作戰,需要大批英文翻譯,許淵沖應徵工作一年。次年返回聯大復學,並於1943年大學畢業。後在昆明天祥中學任英文教師。在空軍翻譯期間,他主要負責英譯情報、漢譯公文、提高軍人文化水平,1942年7月4日,結束空軍翻譯服役。在訓練班招待會歡迎美國志願空軍大隊長陳納德上校,黃仁霖致歡迎詞,當說到「三民主義」時,中央大學顧世淦同學直譯為「nationality, people's sovereignty, people's livelihood」(民族、民權、民生),陳納德聽不懂,許淵沖便譯成「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用林肯的話解釋孫中山的話,賓主恍然大悟。[1][2]

昆華農校訓練班學習(1941年11月—同年12月8日)的主要內容為:

  • 班主任黃仁霖上校用英文講《社交禮節》;
  • 教務長吳澤霖教授講《人類學》;
  • 氣象系趙九章教授講《氣象學》;
  • 歷史系皮名舉教授講《美國史地》;
  • 外文系溫德教授講《英文詞彙學》;
  • 美國志願空軍第一大隊機要秘書林文奎少校講《航空常識》;
  • 通譯長舒柏彥少校講《航空翻譯常識》等。

留學巴黎

1944年考入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莎士比亞德萊頓[1]1948年6月8日,許淵沖登上開往馬賽的安德烈號赴法留學。[3]入讀於巴黎大學。修《法國文學》、《英國文學》、《比較文學》、《象徵派》、《雨果》、《巴爾扎克》等課程,得以精通法語,深入研究法國文學。專攻莎士比亞拉辛,獲文學研究文憑。[1]

執教生涯

2021年4月19日 一百歲許淵沖!聲如洪鐘 生日感言暢談翻譯

1945年,兼任聯大外文系助教。1951年,許淵沖和數學家吳文俊、畫家吳冠中等人一同回國,[1]先後在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北京外國語文專科學校法文系、張家口外國語學院英文系、洛陽外國語學院英文系從事教學工作。1983年8月從洛陽外國語學院調入北京大學國際文化系任教,兼英語系文學翻譯課程,講授「唐宋詩詞英譯」、「中西文化比較」和「中英互譯」等課程。1991年退休。1999年起在清華大學講授「中國古代詩歌翻譯與賞析」課程。

著作及論文集

參考來源:[4]

  • 《翻譯的藝術》,北京: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中詩英韻探勝——從〈詩經〉到〈西廂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追憶逝水年華——從西南聯大到巴黎大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 《文學翻譯談》,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Taipei: Bookman Books Ltd.)1998
  • Vanished Springs: The Life and Love of a Chinese Intellectual. New York: Vantage Press,1999
  • 《詩書人生》,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 《文學與翻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 《山陰道上——許淵衝散文隨筆選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英文譯著

  • 《動地詩——中國現代革命家詩歌選》,香港:商務印書館,1981
  • 《蘇東坡詩詞新譯》,香港:商務印書館,1982
  • 《漢英對照唐詩一百五十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 《唐宋詞一百首》,香港:商務印書館,1986
  • 《唐詩三百首新譯》(與陸佩弦、吳鈞陶合譯),香港:商務印書館,1987
  • 《李白詩選(漢英對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 《中詩英譯筆錄》(與呂叔湘合編)(增訂本),香港:三聯書店,1988
  • 《唐宋詞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 《西廂記》(四本十六折),北京:外文出版社,1992
  • 《人間春色第一枝<國風>欣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 《人間春色第一枝<雅頌>欣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 《詩經》,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 《毛澤東詩詞選》,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 《楚辭》,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
  • Song of the Immortals: A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中國古詩詞六百首》),Beijing: New World Press,1994
  • Song of the Immortals: An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London: Penguin Books in association with New World Press,1994
  • 《詩經》,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
  • 《唐宋詩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 《漢魏六朝詩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 《宋詞三百首》,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 Tang Song Lyrics in Pictures(《唐宋詞畫》),Singapore: EPB Publishers,1996
  • 《西廂記》(五本二十折),長沙:湖南出版社,1997
  • 《元明清詩一百五十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 《古詩絕句百首(漢英對照)》,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 《大中華文庫漢英對照西廂記》,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 《漢英對照新編千家詩》,北京:中華書局,2000
  • 《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國劇名篇:許淵沖漢詩(詞)英譯精選》,北京:開明文教音像出版社,2000
  • 《漢英對照唐宋詞三百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 《漢英雙講中國古詩100首》,大連:大連出版社,2003
  • 《中小學生必背詩詞》,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 《漢英對照老子道德經》,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漢英對照中國古詩精品三百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 《漢英對照元曲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漢英對照宋詞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許淵沖經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首》,北京: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海豚出版社,2013

法文譯著

  • 《農村散記》(與鮑文蔚合譯),北京:外文出版社,1957
  • 《毛澤東詩詞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體譯文,內部教學資料)洛陽:洛陽外國語學院,1978
  • 《唐宋詞選一百首》,北京:外文出版社,1987
  • 《漢法對照中國古詩詞三百首》(上、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中文譯著(英美文學作品)

  • 《一切為了愛情》,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6
  • 《昆延·杜沃德》(與嚴維明合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 《飛馬騰空》,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 《埃及豔后》,桂林:灕江出版社,1994

中文譯著(法國文學作品)

  • 《哥拉·布勒尼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 《私人生活場景:人生的開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3(後入選《巴爾扎克全集》,編入《人間喜劇》第二卷,改名為《入世之初》,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 《雨果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 《水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 《追憶逝水年華(3)——蓋爾芒特家那邊》(與潘麗珍合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0
  • 《包法利夫人》,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
  • 《紅與黑》,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
  • 《雨果精選集·艾那尼》,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8
  • 《約翰·克里斯多福》,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 《羅曼·羅蘭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翻譯論文

  • 《翻譯中的幾對矛盾》,《外國語教學》,1978(4)
  • 《<毛澤東詩詞>譯文研究》,《外國語》,1979(1)
  • 《如何譯毛主席詩詞》,《外語教學與研究》,1979(2)
  • 《評毛澤東詞<贈楊開慧>英、法譯文》,《現代外語》,1980(1)
  • 《毛澤東詞<黃鶴樓>譯文研究》,《外國語》,1980(3)
  • 《譯詩記趣》,《編譯參考》,1980(6)
  • 《直譯與意譯》,《外國語,1980》(6);1981(1-2)
  • 《翻譯的標準》,《翻譯通訊》,1981(1)
  • 《喜讀<魯迅詩選>英譯本》,《外語教學與研究》,1981(3)
  • 《忠實與通順》,《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2(1)
  • 《李清照詞譯話》,《現代英語研究》,1982(1)
  • 《譯文能否勝過原文》,《接翻滾外國語學院學報》,1982(2)
  • 《「三美」和「三似」的幅度——<唐宋詞選>英、法譯本代序》,《外國語》,1982(4)
  • 《揚長避短,發揮譯文優勢》,《翻譯通訊》,1982(4)
  • 《再談意美、音美、形美——<唐詩英譯>序言》,《翻譯通訊》,1983(3)
  • 《再談「意美、音美、形美」》,《外語學刊》,1983(4)
  • 《文學翻譯等於創作》,《外國語》,1983(6)
  • 《白居易的<長恨歌>及其英譯》,《外語學刊》,1984(3)
  • 《翻譯的理論和實踐》,《翻譯通訊》,1984(11)
  • 《翻譯與評論》,《外國語》,1985(6)
  • 《三談意美、音美、》形美》,《深圳大學學報》,1987(2)
  • 《談李商隱的英譯》,《外語學刊》,1987(3)
  • 《翻譯的哲學》,《河南大學英語學報》,1988(1-3)
  • 《詩詞英譯漫談》,《中國翻譯》,1988(3)
  • 《巴爾扎克譯論》,《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88(3)
  • 《文學翻譯與翻譯文學》,《世界文學》,1990(1)
  • 《文學翻譯:1+1=3》,《外國語》,1990(1)
  • 《<水上>新舊譯本比較》,《中國翻譯》,1990(5)
  • 《詩詞·翻譯·文化》,《北京大學學報》,1990(5)
  • 《<西廂記>與<羅密歐與朱麗葉>》,《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0
  • 「Devlopment of Verse Translation 」,《外國語》,1991(1)
  • 《談翻譯教學》,《山東外語教學》,1991(4)
  • 《譯詩六論》,《中國翻譯》,1991(5-6)
  • 《翻譯對話錄》,《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2(2)
  • 《譯學與<易經>》,《北京大學學報》,1992(3)
  • 《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序言,柯平(編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la-4a
  • 《文學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競賽——<紅與黑>譯本前言》,《外國語》,1993(3)
  • 《渾金璞玉集》引言,劉重德(著),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Ⅰ-Ⅺ
  • 《談「比較翻譯學」》,《外語與翻譯》,1994(3)
  • 《談談文學翻譯問題》,《外國語》,1994(3)
  • 《汪譯<詩經>序》,《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1)
  • 《為什麼重譯<約翰·克利斯朵夫>》,《外國語》,1995(4)
  • 《談陶詩英譯》,《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6)
  • 《妙譯來自「得意忘形」》,許鈞(編著),《文字·文學·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118-124
  • 《文字翻譯與文學翻譯——讀方平<翻譯雜感>後的雜感》,許鈞(編著),《文字·文學·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70-73
  • 《談重譯——兼評許鈞》,《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4)
  • 《再談陶詩英譯》,《外語與外語教學》,1997(1)
  • 《與楊振寧會面所想到的》,《中國大學教學》,1997(4)
  • 《談翻譯理論的研究——楊振寧給我的啟發》,《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7(6)
  • 《談「翻譯——文化競賽論」》,《外語與翻譯》,1998(2)
  • 《文理大師顧毓琇》,《中國大學教學》,1998(2)
  • 《翻譯:「美化之藝術」——新舊世紀交談錄》,《譯林》,1998(3)
  • 《美化之藝術——<毛澤東詩詞集>譯序》,《中國翻譯》,1998(4)
  • 《知之·好之·樂之·三之論》,《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6)
  • 《國際譯會上三句話》,《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6)
  • 《譯學要敢為天下先》,《中國翻譯》,1992(2)
  • 《再創作與翻譯風格》,《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3(3)
  • 《新世紀的新譯論》,《中國翻譯》,2000(3)
  • 《再談<競賽論>和<優勢論>——兼評「忠實是譯者的天職」》,《中國翻譯》,2001(1)
  • 《文學翻譯克隆論》,《外語與翻譯》,2001(2)
  • 《關於翻譯學的論戰》,《外語與外語翻譯》,2001(11)
  • 《文學翻譯與科學翻譯》,《上海科技翻譯》,2002(4)
  • 《實踐第一,理論第二》,《上海科技翻譯》,2003(1)
  • 《談中國學派的理論翻譯——中國翻譯學落後於西方嗎》,《外語與文學》,2003(1)
  • 《文學翻譯的心路歷程》,《中國翻譯》,2003(4)
  • 《20世紀中國翻譯思想史》序言,王秉欽(著),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la-3a
  • 《中國是不是「翻譯強國」》,《上海翻譯》,2005(2)
  • 《「體」、「神」、「表」平衡模式是評估文學翻譯的科學方法嗎》,《中國翻譯》,2005(2)

翻譯實踐

許淵沖翻譯長達60年,迄今已譯作多達百部,1950年代翻英法、1980年代譯唐宋。

早期翻譯實踐

1943年,大學畢業時,許淵沖將英國17世紀桂冠詩人德萊頓的詩劇《一切為了愛情》譯成中文,這也是他翻譯的第一部文學作品。以下兩個譯本:

許淵沖認為自己「早期更重直譯,後期更重意譯,四字詞組用得更多」。(《追憶逝水年華》,132頁;《詩書人生》,354頁;《文學與翻譯,6-7頁》)

1948年11月28日,他在巴黎大學把代表雨果進步思想的短詩《泉水》譯成中文,也成為他譯的第一首法文詩[5]

1950年代,許淵沖翻譯了羅曼·羅蘭的《哥拉·布勒尼翁》(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重印),將秦兆陽的《農村散記》譯成法文(與鮑文蔚合譯,1957年外文出版社),譯就巴爾扎爾的《人生的開始》(1983年上海譯文出版社),並將毛澤東詩詞譯成英法韻文,開中國中英、中法互譯之先河。[6]

中期古詩外譯

1983年,許淵沖調入北京,開始了中詩外譯的鼎盛時期。從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期《紅與黑》重譯本及1994年出版《不朽之歌》為止,他的翻譯實踐及突出成就主要集中在古詩外譯方面。在這10年間,他出版各類著述近30本,包括中詩外譯18種。(詳細內容可參見「著作與論文集」一節)其中包括漢譯英、漢譯法、英譯漢、法譯漢,不僅有文學翻譯,還有理論著述及回憶錄。這一階段,他堅持19世紀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Herbert Allen Giles開創的韻體譯詩的藝術手法,倡導音、形、意「三美」,將文學翻譯視為藝術美的再創造。如李清照的詞《聲聲慢》:

譯文雖然增加了不少字,但加的都是原文內容多有、原文形式所無的詞,意在傳達原詩的意美。原詞押韻用的是比較急促的「覓」、「戚」、「息」、「急」等字,譯文用的也是短音[i]韻:如it; fit; drift; swift等,尤其是譯文第一行的「miss」和原文第一行的「覓」字,譯文第四行的「cheer」和原文第三行的「戚」字,不但元音相近,連前面的輔音也相同,是為了臻於「音似」。[7]

成熟期經典重譯

《包法利夫人》和《紅與黑》重譯本的出版,標誌著許淵沖的翻譯進入了成熟期。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至今,他出版了20餘部譯作。

翻譯理論

1959年翻譯的《人生的開始》中,220頁的正文裡共出現106條腳註,主要集中在對人物、歷史事件、文化負載詞語,特別是對俗語的解釋及對近似漢語成語的套用上,已然表現出對「歸化」和「意譯」的追求[6]

理論根據:在北京大學《英漢與漢英翻譯教程》的序言中,許淵沖引用《楊振寧訪談錄》83頁上所說 「中國的文化是向模糊、朦朧及總體的方向走,而西方的文化則是向準確而具體的方向走」的理論,認為「中國傳統翻譯理論也是走向準確而具體」,又把其關於法律和詩的論點,和翻譯的「理解」與「傳達」聯繫起來,並以此作為自身翻譯理論的基礎和來源。

「在譯詩的問題上,詩是本體,譯是方法;詩要求美,譯要求真;如果把美得詩譯得不美,那不可能算是存真;只有在不失真的條件下,儘可能傳達原詩的美,才是譯詩應該擦用的原則。」如果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求「美」,但不逾越「真」的範圍。[8]

形成與發展

1970年代末,理論發展脈絡表現為早期的「藝術創作論」,1978年,表明自己對文學的看法,提及翻譯要做到 「三確」——正確、精確、明確、「三用」——通用(詞彙為全民族目前「通用」的語言)、連用(詞的搭配符合上下文)、慣用(儘量用習慣用語和成語)的要求。無論直譯、意譯,都要符合「忠實」、「通順」的標準。[9]

1982年,首次提出「三似新論」和「三化論」。[10]

1984年,許淵沖的翻譯主張主要為[11]

標準 低標準 中標準 高標準
內容忠實(信) 明確 準確 精確
(三似) 意似 形似 神似
(三化) 淺化 等化 深化
形式通順(達) 易懂 通順 揚長(雅,或傳神)

1988年,撰寫《翻譯的哲學》,文章論及翻譯的認識論——文學翻譯是兩種文化的競賽,競賽中要發揮譯語優勢,改變劣勢,爭取均勢;目的論——「知之、好之、樂之」,使譯文讀起來像原著,這應該是文學翻譯的目的;方法論——運用「深化、等化、淺化」等具體方法。[12]

1990年,他再次表明對文學翻譯「真」與「美」的獨特認識:文學翻譯是藝術,文學翻譯理論也是藝術;科學研究的是「真」,藝術研究的是「美」;譯詞只能做到形似,譯意能做到意似,而譯味(包括意味、韻味、音韻、節奏及格調等)卻能做到神似。[13]

1991年,在《中國翻譯》發表《詩譯六論》(5、6期連載),將譯詩理論高度概括為:譯者一也(identification),譯者藝也(re-creation)、譯者異也(innovation)、譯者依也(imitation)、譯者怡也(recreation)、譯者易也(rendition),次年,在此基礎上補充兩論:譯者意也(representation)、譯者益也(nformation/instruction)。

20世紀末,發表《譯學要敢為天下先》及《新世紀的新譯論》,將自己的翻譯理論概括為「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

此外,他還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應用於翻譯,並且將譯論和自然科學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結合起來,提出以下六論:

  • 實踐論。文學翻譯理論來自文學翻譯實踐,受實踐檢驗;沒有兩種文字互譯的時間,不可能提出解決兩種文字互譯問題的理論。
  • 矛盾論。文學翻譯理論的主流是要解決真與美得矛盾,或科學與藝術的矛盾。科學研究有之必然,無之必不然的規律;藝術研究有之不必然,無之不必不然的現象。求真是文學翻譯的低標準,秋眉是高標準,矛盾統一的結果是提高。
  • 1+1>2論。科學研究1+1=2,3-2=1,所以西方科學派提出「對等」、「等值」、「等效」、「形似」、「直譯」等譯論。藝術研究1+1>2,3-2>1,因為意大於言,所以中國藝術學派提出「意譯」、「神似」。
  • 發揮譯語優勢論。譯者可以譯出原文內容所有,原文形式所無的詞語。
  • 超導論。物理學上,半導體傳導的電流沒有損失超過一般的導體,就是超導;在翻譯學上,譯文傳達的信息和情感沒有損失,甚至超過原文,也是超導。
  • 化學論:文學翻譯是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為另一個國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藝術;譯著應該是原作者用譯語的創作;化學變化之後產生新的品種,翻譯之後也可產生新的作品,這也可以說好似再創論的根據之一。
  • 克隆論:在生命科學中,克隆就是把一種集體的優質基因移植到另一機體中,使之優化的理論;在文學翻譯中,把一種語文的優質基因移植到另一種語文或同一種語文中去,使它優化,也就是克隆論。

主要理論闡述

  • 「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意境美、音樂美和形式美);
  • 「三化」:等化、淺化、深化;
  • 「三之」:知之、樂之、好之;
  • 「三似」:形似、意似、神似;
  • 「四論」:優勢論、競賽論、再創論、求似論。
  1. 三美: 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一、「意美」是必須能夠傳達的。對這一點,許淵沖從來就沒有懷疑過,其理論依據是「以創補失論」——即使美實在無法傳達,還可以藉助音美或形美加以彌補。

二、意似不等於意美,即美高於求真。

三、將音美(集中體現為押韻)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解釋說:「即使一個詞只能傳達八分意美和八分音美,那也比另一個能傳達九分意美和五分意美的詞彙強,因為前者在意美兩方面的總分加起來比後者高。」

  1. 三化:等化、淺化、深化都是為傳達原詩的意美,押韻是傳達原詩的音美,一個中文字大致譯成英文兩個音節,這是傳達原詩的形美。

一、等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 flows.

二、淺化:"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因為「千里」並不真是九百九十九加一里,所以淺化為登高望遠的意思。

三、深化:"人閒桂花落"和"時鳴春澗中"——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桂花落」一般說是秋天,怎麼能說「春澗」呢?譯文使澗充滿了春意,這就可以說是深化了。

  1. 三之——「知之」「樂之」「好之」

譯詩能使中國讀者理解原作,那就是「知之」;如果能使人喜歡,那就是「好之」;能使人愉快,那就是「樂之」。

  1. 三似:

一、意似:(詩歌)譯文的增刪並非不忠實原文,如果增的是原文內容所有、原文形式所無的詞語,刪的是原文形式雖有、原文內容可無的詞語,那就不但不能算是不忠實,而且可能算是揚長避短。[14]

二、音似:「烏蒙磅礴走泥丸」中的「磅礴」譯為pompous,聲音同「磅礴」相近,這種破格借用(pompous一般不用於修飾「山」)便是出於音似的需要。[15]

三、神似:譯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不一樣,但在內容和精神上卻非常相似

四論:

一、「超越論」:主張文學翻譯等於創作,譯文可以勝過原文,指出「這應該是我們文學翻譯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如能再創造出『勝過原作』的譯文來,那就是給世界文化灌輸新的血液,可以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輝燦爛」。[16]

二、「競賽說」:翻譯是兩種文化的競賽,是兩種文化的統一,而統一就是提高。…翻譯是兩種文化的競賽,在競賽中,要爭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果能取一種文化之長,補另一種之短,使全人類的文化得到進展,那就是翻譯工作者的最高目標。[17]

三、「藝術創作論」:文學翻譯等於創作,其哲學基礎是「以創補失論」及「得失互補論」。[18]

四、「發揮優勢論」:忠實通順是翻譯的必要條件,而揚長避短確實翻譯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譯者越能發揮譯文的語言優勢,譯作就越好。[19]

評價

  • 製造原子彈的著名科學家朱光亞在收到許淵沖英譯的《唐詩》、《宋詞》,回信評價: 「我國古典文學五大名著均由你譯成英文,在國內、外出版社發行,是了不起的創舉!」
  • 錢鍾書對他的《毛澤東詩詞》譯本的褒獎:「I have just finished reading it and marvel at the supple ease with which you dance in the clogs and fetters of rhyme and meter. 」(你帶著音韻和節奏的鐐銬跳舞,靈活自如,令人驚奇。)
  • 許淵沖西南聯大的校友、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博士高度讚揚其譯詩成就,他寫道:「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把悠久的中國文化史上的許多名詩譯成英文。他盡力使譯出的詩句富有韻律美和節奏美……如許譯唐詩《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原詩中錯綜複雜的抑揚頓挫、節奏韻律都巧妙地攝入譯文中了」[20]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王夢悅. 翻译家许渊冲:一个狂者的超越. 《老年人》 (湖南省長沙市: 老年人雜誌社). 2014, 11: 18–19. ISSN 1007-2616 (中文(簡體)). 
  2. ^ 《追憶逝水年華》,許淵沖著,三聯書店,北京,1996年。P118
  3. ^ 《追憶似水年華》十六章「出國·巴黎·牛津」中談到,這期間,他同錢三強、凌其翰、賀其治、盧燕留住船上半個月,6月24日,船起航離開上海,7月1日到達西貢,5日抵新加坡,10日可達倫敦,11日進入印度洋,18日船到吉布地,進入紅海,24四日過蘇伊士運河,7月30日,船停泊馬賽。
  4. ^ 《從文學翻譯到翻譯文學》,馬紅軍,譯林出版社,2006,P291-P297,原注釋為:著譯書目參見「許淵沖論著與譯作主要要目」(《山陰道上》),2005:354-358頁;1994年以前部分文章系根據許淵沖《詩書人生》(2003)和《文學與翻譯》(2003)相關章節整理。
  5. ^ 《追憶似水年華》,許淵沖著,三聯書店,北京,1996年,190-191;207頁。
  6. ^ 6.0 6.1 《從文學翻譯到翻譯文學—許淵沖的譯學理論與實踐》,馬紅軍、張柏然、許鈞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18頁
  7. ^ 《翻譯的藝術》,許淵沖著,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年,15-16頁)
  8. ^ 《從文學翻譯到翻譯文學—許淵沖的譯學理論與實踐》,馬紅軍、張柏然、許鈞著,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54頁
  9. ^ 《翻譯的幾對矛盾》,許淵沖,1978年。
  10. ^ 《忠實與通順》,許淵沖,1982年。
  11. ^ 《翻譯的藝術》,許淵沖著,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年,26頁
  12. ^ 《翻譯的藝術》,許淵沖著,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年,71-79頁
  13. ^ 《文學翻譯:1+1=3》[u],許淵沖著,《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0年01期
  14. ^ 《揚長避短:發揮譯文優勢》,許淵沖
  15. ^ 《意美、音美、形美——如何譯毛主席詩詞》[u],許淵沖著,1979年
  16. ^ 《翻譯的藝術》,許淵沖著,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4,前言
  17. ^ 《譯文能否勝過原文》[c],許淵沖著,1982年
  18. ^ 《文學翻譯等於創作》[c],許淵沖著,《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3年6月
  19. ^ 《揚長避短,發揮譯文優勢》,許淵沖著,《翻譯通訊》,1982年第9期
  20. ^ 《追憶似水年華》序言,收入《文化思路織思》,10-11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