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立惠(1907年4月23日—1997年7月),曾用名謝柳民謝伯堅,男,安徽無為人,中國電子學家、教育家,中國科普事業先驅,西南師範大學的創建人,電子科技大學的重要奠基人。[1][2][3]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生平

祖母是小學校長。其父謝家鴻,字季翔,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系,和弟弟謝家鵠是安徽最早的留日學生。兩人也是安徽最早的同盟會員之一,在辛亥革命前曾多次策動起義,在辛亥革命中參加革命軍驅逐清朝大員朱家寶,完成了光復安徽的使命。此後棄武從文,出面籌組江淮大學,後因不支持曹錕賄選,躲進了上海法租界,結果染上傷寒,病死異鄉。

謝立惠是謝家鴻的長子。其母是民國第一任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女兒。謝家鴻和謝家鵠兄弟有五個兒子,二弟謝立彰,三弟謝立明,四弟謝立和

7歲入私塾,13歲插班考入蕪湖南岸小學高年級。1921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中,1927年9月考入中央大學數學系,二年級轉入物理系。1928年在校加入「中華自然科學社」,開始從事科普活動,擔任第二屆社長及多屆理事。1928年與愛國同學一起參加了反對日本製造的濟南「五三慘案」學生運動,並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外圍組織「大地社」。三年級開始在附近的私立五卅中學兼數學課,半工半讀解決學費和生活費。1931年7月畢業後任中央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數理化教員。積極參加了「九一八」事變後的抗日救亡學生運動。1932年1月被迫離開南京到合肥第六女子中學任教,1932年秋經顧衡(中央大學同班同學,1935年犧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擔負地下交通聯絡工作,同時組織進步女中學生成立「朝曦讀書會」,在學生中發展地下黨員(如李靜一等),宣傳抗日愛國民主思想。「朝曦讀書會」大部分成員後來赴延安參加革命。1934年7月在梧州的廣西大學物理系任講師。1935年10月在合肥廬州女中任教。

1937年2月任重慶大學數理系任講師,1939年任教授,1946年任物理系主任。並在中央大學、復旦大學、兵工學校大學部、重慶女子師範學院等校兼課。講授了:微積分、微分方程、高等微積分,普通物理、電磁學、理論力學、電動力學、光學、無線電原理等十幾門課程。經他親自授課的學生近3000人。1939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的領導下及重慶《新華日報》社社長潘梓年的指導下,為團結科技教育界進步知識分子,參與發起成立「自然科學座談會」(非公開的進步組織),每兩周開會一次,從1939年到1946年春,很少間斷;開會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和討論《新華日報》上的重要社論與文件,研究有關工作,經常應邀到化龍橋紅岩村《新華日報》社和八路軍辦事處參加紀念會、聯歡會、座談會及報告會等,聽周恩來傳達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報告。1940年春開始,自然科學座談會的五位教授(包括謝立惠)負責編輯了《新華日報》的「自然科學副刊」,普及科學知識,宣傳抗日救國主張。謝立惠還為《新華日報》修理收音機與收發報機,並將收音機改裝成收音與收報兩用機,為當時南方局與延安中央的通訊聯繫做出了貢獻。1943年12月,作為「自然科學座談會」七位代表之一應邀參加了周恩來為梁希教授60壽辰舉行的宴會。1944年底「自然科學座談會」決定併入「民主科學座談會」,不久該組織改名為「民主科學社」。根據周恩來的建議,參與「民主科學社」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科協」),1945年7月1日在重慶沙坪垻成立時,第一屆理事長竺可楨,監事長李四光,總幹事涂長望,謝立惠是組織幹事,負責聯絡會員及組織會議等工作。1945年毛澤東到重慶國共談判期間,接見了「民主科學社」包括謝立惠的部分成員。不久,董必武與王若飛又接見了包括謝立惠在內的「民主科學社」部分成員及其他10餘人,著重講明毛澤東來重慶談判的重大意義。1949年5月,「中國科學社」、「中國自然科學社」、「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和「東北自然科學研究會」聯合倡議召開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以團長身份率西南科學工作者代表團出席了會議。1950年8月成立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簡稱「全國科聯」)當選為全國科聯委員及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簡稱「全國科普」)。1958年,「全國科聯」與「全國科普」聯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今中國科協),謝立惠當選為中國科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並是四川省科協的主要負責人之一。1956年以團長身份率四川省代表團出席全國職工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積極分子大會。

參與發起並於1946年5月4日成立的九三學社。1946年10月,九三學社重慶分社成立,謝立惠被推選為15位理事之一,以重慶分社負責人的身份與其他民主團體聯合,發表聲明或宣言反對「國大」召開,反對美軍暴行,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等。1950年九三學社調整中央領導機構,謝立惠為九三學社中央理事會15位理事之一,負責重慶分社的恢復重建工作,後任重慶分社副主任委員。

1944年至1946年,經重慶地下黨負責人同意,兼任國民政府軍令部軍事技術室無線電組研究員,參與研製中國第一台雷達雷達1」,負責總體設計,提出了電離層面積大,不怕電波繞射,可用短波,而飛機較小,要用米波以下的電波,才能從飛機表面反射回來,脈衝寬度要窄,發射功率要大,接收機靈敏度要高的方案。根據當時條件先試製三米波雛型雷達,取得了一定的進展。1946年該室遷南京,他以不參加國民黨等三項條件為前提,未獲同意而不去南京,且由於當時設備條件的限制,雷達工作試製沒有完成。《謝立惠傳略》:「根據當時條件,先決定試製三米波的雛型雷達。在研製過程中,由於缺乏必要的元器件與研製設備,該技術室又於1946年春遷往南京」。

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覆同意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決定將原國立女子師範學院與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合併更名為西南師範學院。1951年5月,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決定從重慶大學調謝立惠任西南師範學院第一屆院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缺主任委員)主持全院工作。1952年11月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西南師範學院首任院長。1954年任副院長。1956年定為二級教授。1958年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電子信息學科高等學府成都電訊工程學院(1988年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院長,主管教學工作,深入各系、所進行調查研究,強調加強基礎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始終狠抓基礎課和實驗課的教學質量,鼓勵教師實行啟發式教學,積極組織和推動教學改革,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1978年任副院長,1983年任院長顧問,定為一級教授。

社會職務有成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成都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四川分社副主委,九三學社成都分社主委;中國科協常委、1980年當選四川省科協主席,1986年當選為四川省科協名譽主席;四川省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等。1982年中國物理學會頒發在物理教學及科研方面辛勤工作50年榮譽證書;198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從事科技工作50年榮譽證書。 1987年4月謝立惠從教56周年暨80壽辰時,四川省科協送給他對聯題詞:

科壇興協會寰宇率先飛賢士
學者探雷達神州電子立新篇

九三學社成都分社送橫幅題詩:

民主鬥士,科學初倡;憂國憂民,不餒惡傷。

教壇巨擘,業精技良;誨而不倦,桃李芬芳。
建社元勛,統戰益揚;默然應命,有功卻藏。

耄耋愈壯,耕耘如常;松鶴遐齡,為頌為皇。

1988年國防科工委因其從事國防科技工業30年,授予「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書」。1990年國務院為表彰其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突出貢獻,首批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參考資料

  1. ^ 周家珍編著. 20世纪中华人物名字号辞典.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03628320. 
  2. ^ 蔡開松, 於信鳳主編; 曾卓明, 周溯源, 趙書剛副主編. 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 
  3. ^ 宋德慈, 王德林, 鄭福林主編. 二十世纪中华爱国名人辞典. 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0: 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