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白鴿(1952年8月),女,漢族籍貫河北省順平縣[1][註 1]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謊言專家,一胎化劊子手

履歷

曾為江西省萬安縣插隊知青,1981年畢業於江西醫學院(現南昌大學醫學院)。1988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並獲博士學位。後任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科委生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美國)主任。1999年1月後歷任國家計生委科技司司長、國際合作司司長。2003年9月,任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國際人口方案管理委員會(ICOMP)主席,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IPPF)中央理事、亞太地區司庫。2010年4月任國家人口計生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2011年9月,任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兼任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外交學會常務理事。[3][4]現任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2013年11月13日當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主席[5]

2014年4月藍迪國際智庫平台啟動後,趙白鴿出任專家委員會主席。[6]9月2日,中共中央宣布免去趙白鴿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及常務副會長職務。

言論

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趙白鴿在會上發言時提出中國政府自改革開放以來確定了即計劃生育、性別平等和環境保護三項重大國策,在實際上「就開始把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進行統籌考慮」,稱中國總和生育率已從30年前的5.8下降至1.8,即中國在過去30年裡少出生了4億人口,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4.57噸計算則每年減少18.3億噸二氧化碳排放,中國當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美國的五分之一和英國的二分之一。[7]

2017年5月,趙白鴿接受記者採訪時稱一帶一路引領的新型全球化在包容性、共贏性、共享性三個方面實現了全球化本質上的改善與優化。中國除輸出項目外,從戰略角度考慮幾十年甚至百年,輸出的是一整套系統、包容、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及新技術應用。[8]

爭議

相關傳言

網路上有傳言稱,中國大陸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趙白鴿是曾經為日本731部隊活捉中國平民用作活體實驗偽滿洲國戰犯趙秋航後人,後被證實為謠言[9][10],而計劃生育又是主要針對漢族民眾,坊間掀起了一股輿論風波。[註 2]

醜聞

2014年4月9日,網上一則有關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登機時享有特權的消息引發關注。南方都市報記者韓福東爆料稱,4月7日,她要乘坐CA1582從南昌趕往北京,但因為晚到了兩分鐘被禁止登機,而比她還要晚到至少5分鐘的趙白鴿卻成功登機。該媒體人去理論,對方稱,趙白鴿是國航終身白金卡會員。趙白鴿以開會為由未對此事做回應,而她曾在2013年表示:「如果兩到三年仍然翻轉不了『黑十字』的印象,我自動請求辭職。」[11][12]

註釋

  1. ^ 有爭議,另一來源稱是滿族鑲黃旗祖籍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2]
  2. ^ 進入谷歌進行搜尋顯示相關條目,坊間有謠言這是偽滿復辟,滅絕漢族的陰謀。[1]

參考文獻

  1.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人大網,2021年7月2日
  2. ^ 赵白鸽|红十字会|案件|结果|简历|新闻_财经百科_网易财经. web.archive.org. 2014-07-05 [2021-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5. 
  3. ^ 趙白鴿:確保每一筆資金用到實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亞太日報,2013年4月23日
  4. ^ 趙白鴿卸任紅會黨組書記 曾兩次成「救火隊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京報網,2014年9月2日
  5. ^ 趙白鴿當選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副主席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新聞網,2013年11月13日
  6. ^ 媒體:趙白鴿為何投身「一帶一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公報,2015年6月7日
  7. ^ 趙白鴿:須統籌綜合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搜狐新聞,2009年12月9日
  8. ^ 趙白鴿:不要狹隘理解「一帶一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日報網,2017年5月10日
  9. ^ 趙白鴿背景簡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招生考試網,2013年7月18日
  10. ^ 赵白鸽 落败的精英. 南方人物周刊. 2018-01-03 [202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8). 
  11. ^ 江德斌. 对赵白鸽们的“登机特权”说不. 網易新聞. 半島都市報. 2014-04-11 [2014-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中文). 
  12. ^ 賈玥. 网曝红十字会副会长享登机特权. 新浪. 人民網. 2014-04-10 [2021-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1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