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頓 (安大略省)
金士頓(英語:Kingston,又譯金斯敦、金斯頓)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東南部一座城市,位於安大略湖北岸,聖羅倫斯河入口附近。金士頓坐落魁北克市-溫莎走廊之上,離多倫多東北約240公里(150英里),渥太華西南偏南約146公里(91英里),蒙特婁西南約270公里(170英里)。
金士頓 Kingston | |
---|---|
市(分割單層次) | |
金士頓市區天際線 | |
綽號:英語:The Limestone City (石灰石之城) | |
坐標:44°14′N 76°30′W / 44.23°N 76.5°W | |
國家 | 加拿大 |
省 | 安大略省 |
縣 | 夫隆特納克縣(分割行政區) |
成立 | 1673年(夫隆特納克堡設立) 1838年(設鎮) 1846年(改設市) |
政府 | |
• 市長 | Bryan Paterson |
• 市政機關 | 金士頓市議會 |
• 國會下議員 | Mark Gerretsen (聯邦自由黨) Scott Reid (聯邦保守黨) |
• 省議員 | 徐正陶 (安大略自由黨) John Jordan (安大略進步保守黨) |
面積[1][2] | |
• 陸地 | 451.19 平方公里(174.21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938.81 平方公里(748.58 平方英里) |
人口(2016年)[1][2] | |
• 市(分割單層次) | 123,798(全國排名第43位[3]) |
• 密度 | 274.4人/平方公里(711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61,175(全國排名第25位[4]) |
• 都會區密度 | 83.1人/平方公里(215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EST(UTC−5) |
• 夏時制 | EDT(UTC−4) |
郵區編號前綴 | K7K-K7P |
電話區號 | 613、343 |
網站 | cityofkingston.ca |
夫隆特納克縣的縣治設於金士頓市內的格倫伯尼區(Glenburnie),而金士頓市和夫隆特納克縣亦屬於同一個人口普查區;然而,金士頓市卻是一個獨立於夫隆特納克縣的分割行政區(separated municipality),兩者在行政上互不相干。據2016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金士頓市內人口為123798人[1],在全國排名第43位[3];都會區人口則達161175人[2],在全國排名第25位[4]。
歷史
金士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7世紀,法國皮毛交易員逐漸到此帶地域與原住民進行交易,而新法蘭西總督路易·德·布阿德·德·夫隆特納克(Louis de Buade de Frontenac)則於1673年在這裡建立要塞[5],當時以這裡的原住民名稱「Cataraqui」(意即「從水中隆起的石」[6])名為卡塔拉奎堡,後來則以夫隆特納克總督之名改稱夫隆特納克堡(Fort Frontenac)。1680年代末,夫隆特納克堡的法裔民眾與當地的易落魁族原住民爆發衝突,法方遂於1689年撤離夫隆特納克堡,但於1695年重回此地並重建要塞[5]。
英法七年戰爭爆發後,英軍於1758年燒毀夫隆特納克堡[5]。戰後英方接管新法蘭西,但早期並未在此進行大規模殖民,待美國獨立戰爭完結後才在這裡安置效忠英國的十三州殖民,並於1783年在此帶進行土地測量和局部修復夫隆特納克堡[5]。此地於1787年以英王喬治三世命名為國王鎮(King's Town),到翌年則改成金士頓(Kingston)[5]。
1812年戰爭中,金士頓是英軍「五大湖艦隊」的司令部[5]。戰後英方開始修建麗都運河,以便船隻無需取道聖羅倫斯河(即美加邊境)亦可來往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運河入口則設於安大略湖盡頭的金士頓。隨著運河於1832年完成,金士頓的戰略地位亦進一步提升。當地隨之成為上加拿大的軍事和經濟重鎮,並於1838年正式建制為鎮,再於1846年改設為市[5]。為了防範美軍的偷襲以及守衛麗都運河的入口,英軍於1840年代在此修建了亨利堡(Fort Henry)和一系列圓型炮塔;此系列軍事建築完好保留至今,現為旅遊勝地。
上下加拿大於1841年結合為加拿大省,而金士頓則同時獲選為加拿大省的首府[5],但不到三年就因為「規模太小並缺乏配套設施」、「過於接近美國邊界令其難以抵禦美軍入侵」等原因失去了這個頭銜。加拿大省首府從1844年起在蒙特婁、多倫多和魁北克城之間輪替,到1857年則由英女王維多利亞的一紙詔書宣布渥太華為首都,再於1866年正式遷都渥太華。金士頓的重要性隨之大減,市內發展亦大為放緩。縱雖如此,金士頓仍保留其五大湖區主要港口之一的地位,並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成為工業重鎮,主要產物包括船艦和火車機車。
20世紀後期,當地重工業逐漸式微,而各級政府機關、軍方基地和零售及服務業界則取而代之成為市內的主要僱主。1990年代末,安省政府改革其轄下的地方行政架構,當中包括將金士頓市和鄰近的金士頓鄉和匹茲堡鄉(Pittsburgh Township)重新合併成新的金士頓市,於1998年1月1日生效[5]。
交通
安大略401號省道為金士頓市的主要幹道,向西通往多倫多、倫敦和溫莎,向東則經康瓦耳通往魁北克省邊界,並在此駁上魁北克20號高速公路通往蒙特婁。此外,15號和33號省道的終點亦設於金士頓市,前者往東北伸延至卡爾頓普雷斯,後者則往西伸延至愛德華王子縣。
加拿大國家鐵路公司的鐵路軌穿越金士頓市,而由維亞鐵路營運的城際客車服務則透過該鐵路線服務金士頓市,每天有數班列車經金士頓市來往多倫多和蒙特婁。金士頓市內的公共運輸服務由市營的金士頓交通局營運。
航空交通方面,金士頓諾曼·羅傑斯機場(Kingston/Norman Rogers Airport,IATA代碼:YGK,ICAO代碼:CYGK)位於該市西南部,大部分航線來往多倫多皮爾遜國際機場。
經濟
金士頓旅遊業發達,尤其是夏天,遊人常去附近的千島湖遊玩。金士頓的其他產業包括教育(王后大學)、政府(安省交通部、衛生部)、醫療、軍事和製造業(杜邦公司)。
教育
金士頓是一個大學城,城裡有著名的王后大學,另外還有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和聖羅倫斯學院。
基礎教育方面,金士頓市內的公立中小學以主要授課語言和宗教背景分為四個類別,並由數間不同機構營運:
- 石灰石教育局(Limestone District School Board):負責營運市內的英語世俗公立中小學
- 阿爾岡昆及湖濱天主教教育局(Algonquin and Lakeshore Catholic District School Board):負責營運市內的英語天主教公立中小學
- 安大略東部公立教育局(Conseil des écoles publiques de l'Est de l'Ontario):負責營運市內的法語世俗公立中小學
- 中東部天主教教育局(Conseil des écoles catholiques du Centre-Est):負責營運市內的法語天主教公立中小學
媒體
金士頓的主要報章為《金士頓輝格標準報》(Kingston Whig-Standard)。市內也有數間電台,而當地唯一一間地區電視台則為環球電視分台CKWS-DT。CTV渥太華分台CJOH-DT和環球電視多倫多分台CIII-DT在鄰近城鎮設有轉播站,而國內其他電視網(如CBC和Citytv)的訊號則需依靠收費電視接收。
氣候
金士頓諾曼·羅傑斯機場(1981年−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濕熱指數 | 14.7 | 14.4 | 23.8 | 32.6 | 38.8 | 38.2 | 42.5 | 44.7 | 40.0 | 31.6 | 22.7 | 18.1 | 44.7 |
歷史最高溫 °C(°F) | 13.5 (56.3) |
14.4 (57.9) |
19.4 (66.9) |
30.7 (87.3) |
30.5 (86.9) |
31.8 (89.2) |
34.3 (93.7) |
33.9 (93.0) |
30.0 (86.0) |
23.9 (75.0) |
20.6 (69.1) |
13.7 (56.7) |
34.3 (93.7) |
平均高溫 °C(°F) | −3.1 (26.4) |
−2.1 (28.2) |
2.9 (37.2) |
10.3 (50.5) |
16.4 (61.5) |
21.7 (71.1) |
24.9 (76.8) |
24.1 (75.4) |
19.5 (67.1) |
13.1 (55.6) |
7.0 (44.6) |
0.8 (33.4) |
11.3 (52.3) |
日均氣溫 °C(°F) | −7.6 (18.3) |
−6.6 (20.1) |
−1.6 (29.1) |
5.7 (42.3) |
11.8 (53.2) |
17.0 (62.6) |
20.4 (68.7) |
19.6 (67.3) |
15.0 (59.0) |
8.9 (48.0) |
3.2 (37.8) |
−3.3 (26.1) |
6.9 (44.4) |
平均低溫 °C(°F) | −12 (10) |
−11.1 (12.0) |
−6.1 (21.0) |
1.1 (34.0) |
7.1 (44.8) |
12.3 (54.1) |
15.8 (60.4) |
15.1 (59.2) |
10.5 (50.9) |
4.5 (40.1) |
−0.6 (30.9) |
−7.4 (18.7) |
2.4 (36.3) |
歷史最低溫 °C(°F) | −34.5 (−30.1) |
−32.8 (−27.0) |
−25.9 (−14.6) |
−13.3 (8.1) |
−3.8 (25.2) |
0.6 (33.1) |
6.0 (42.8) |
3.9 (39.0) |
−1.3 (29.7) |
−7.5 (18.5) |
−17.2 (1.0) |
−30.5 (−22.9) |
−34.5 (−30.1) |
歷史最低風寒指數 | −45.1 | −43.3 | −37.3 | −22.8 | −7.8 | 0.0 | 0.0 | 0.0 | −4.6 | −12.9 | −24.2 | −42.4 | −45.1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5.2 (2.57) |
65.1 (2.56) |
69.2 (2.72) |
87.1 (3.43) |
76.9 (3.03) |
72.0 (2.83) |
64.0 (2.52) |
93.7 (3.69) |
89.7 (3.53) |
92.4 (3.64) |
100.3 (3.95) |
84.1 (3.31) |
959.6 (37.78)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29.2 (1.15) |
29.0 (1.14) |
41.3 (1.63) |
77.5 (3.05) |
76.9 (3.03) |
72.0 (2.83) |
64.0 (2.52) |
93.7 (3.69) |
89.7 (3.53) |
91.0 (3.58) |
92.4 (3.64) |
52.2 (2.06) |
808.7 (31.84)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39.5 (15.6) |
39.1 (15.4) |
25.4 (10.0) |
8.1 (3.2)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1.2 (0.5) |
8.0 (3.1) |
35.9 (14.1) |
157.1 (61.9) |
平均降水天數(≥ 0.2 mm) | 16.1 | 13.9 | 12.8 | 13.5 | 12.9 | 11.4 | 9.3 | 11.1 | 12.3 | 13.7 | 16.2 | 15.8 | 159.1 |
平均降雨天數(≥ 0.2 mm) | 5.4 | 5.1 | 8.2 | 11.9 | 12.9 | 11.4 | 9.3 | 11.1 | 12.3 | 13.6 | 14.0 | 8.1 | 123.4 |
平均降雪天數(≥ 0.2 cm) | 13.2 | 11.1 | 7.3 | 2.6 | 0.0 | 0.0 | 0.0 | 0.0 | 0.0 | 0.40 | 4.3 | 11.5 | 50.4 |
月均日照時數 | 93.2 | 113.1 | 144.2 | 161.8 | 218.0 | 243.7 | 279.3 | 238.7 | 164.4 | 139.7 | 89.5 | 73.1 | 1,958.8 |
可照百分比 | 32.4 | 38.5 | 39.1 | 40.2 | 47.7 | 52.6 | 56.5 | 55.0 | 43.7 | 40.9 | 30.9 | 26.4 | 42.2 |
資料來源:加拿大環境部[7] |
著名人物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Kingston census profile. Canada 2016 Census. Statistics Canada. [201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2.0 2.1 2.2 Kingston (Census agglomeration) census profile. Canada 2016 Census. Statistics Canada. [201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3.0 3.1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and census subdivisions (municipalities), 2016 census. Statistics Canada, 2016 Census of Population. 2018-02-08 [201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1).
- ^ 4.0 4.1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census agglomerations and census subdivisions (municipalities), 2016 census. Statistics Canada, 2016 Census of Population. 2018-02-08 [201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5).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Chronology of the History of Kingston. Kingston Historical Society. [201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 ^ The Symbolism of Kingston's Coat of Arms. 金士頓市政府. [2014-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7).
- ^ Kingston A.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81–2010. 加拿大環境部. [September 22, 2013].
外部連結
- (英文)Home - City of Kingst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金士頓市政府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