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特米爾河畔迪特富特
阿爾特米爾河畔迪特富特(德語:Dietfurt an der Altmühl,正式簡寫:Dietfurt a.d.Altmühl,通稱:Dietfurt)是位於德國西南巴伐利亞州上普法爾茨行政區諾伊馬克特縣的一座小鎮。
阿爾特米爾河畔迪特富特 | |
---|---|
坐標:49°02′00″N 11°35′00″E / 49.0333°N 11.5833°E | |
國家 | 德國 |
聯邦 | 巴伐利亞 |
面積 | |
• 總計 | 78.84 平方公里(30.44 平方英里) |
海拔 | 365 公尺(1,198 英尺) |
時區 | CET(UTC+01:00) |
• 夏時制 | CEST(UTC+02:00) |
郵政編碼 | 92345 |
電話區號 | 08464 |
政府地址 | Hauptstraße 26 92345 Dietfurt a.d.Altmühl |
網站 | http://www.dietfurt.de/ |
迪特福特被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德語:Bayerisch China,簡體中文:巴伐利亞的中國)。中國文化是迪特福特狂歡節的主題,該市還推廣其他中國文化活動,如氣功課程。
地理
迪特富特坐落於國家級度假勝地阿爾特米爾河谷自然公園(Naturpark Altmühltal)之中。穿越城鎮的河流有阿爾特米爾河、白拉伯河(Weiße Laber)、布賴滕布倫拉伯河(Breitenbrunner Laber)以及米爾巴赫河,此四河均屬於多瑙河的集水區。
歷史
迪特富特最早見於1109年的文獻記載中。1305年,隨著維特爾斯巴赫王朝格勒格靈—希施貝格伯爵世系的絕亡,
城名由來
城名「迪特富特」(Dietfurt)由「迪特」(diet)與「富特」(furt),二詞源自古高地德語。「迪奧特」(古高地德語:diot)意為「人民、大眾、群眾」,與國名「德意志」(Deutsch)同源。「富特」(furt)指一個擁有平淺河床且易涉水而過的小溪道路。「迪特富特」便是「民眾的溪道」。
人口趨勢
1970年統計城鎮有人口5,061,1987年為5,257人,2000年升至6,019人。2022-12-31人口增到6,208人。
基礎設施
根據1999年的統計數據,市內有一所幼兒園,198名兒童,以及一所學校(Volksschule、九年制),29名教師、566名學生。
中國狂歡節
每逢基督教齋戒期過後的肥胖星期四,迪特富特全鎮上下會舉行名叫「巴伐利亞的中國」(Bayerisch-China)的一個中華文化狂歡節der Dietfurter Chinesenfasching。狂歡節中會象徵性地加冕一位市民為「高皇帝」(Kaiser Ko-Huang-Di),同時市長會被貶職為皇帝的大官吏(kaiserlichen Großmandarin),此外還有「太監」和「御林軍」等角色。狂歡節一直延續到玫瑰星期一結束。 [1] 狂歡節期間,街頭巷尾會張貼寫有「福」、「喜」的春聯,並懸掛紅燈籠、中國龍圖案的旗子等。
迪特富特與中國聯繫在一起的原由不明。一種說法是相傳在中世紀時期,迪特富特的市民為了避免來自艾希施泰特(Eichstätt)的收稅官,紛紛藏在城牆腳下。消息傳到艾希施泰特的主教時,變成了迪特富特市民為逃稅,像中國人一樣躲避在他們的「長城」下的故事。如此一傳十、十傳百,迪特富特的市民被掛上了「中國人」(die Chinesen)的綽號。還有一種傳說可能更為可信,據稱幾百年前迪特富特人就開始與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交往多了,迪特富特人漸漸喜歡上中國以及中國春節等傳統文化,並按照自己的想像開始過起了「中國人狂歡節」。在1860年的一張掛曆上迪特富特的市民綽稱「中國人」。1869年在艾希施泰特牧務公報上刊登的一段科學文章中,迪特富特被譽為「中國城」(Chinesenviertel)。1928年迪特富特舉辦第一屆中國狂歡節。[2]
景色
參考資料
- ^ Bavaria's Chinese Carnival: Long Live the Emperor of Dietfurt. 《明鏡》國際網. 2010-02-15 [2011-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1) (英語).
- ^ 迪特福特人怎麼就成了"中國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德國之聲,20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