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43°00′N 41°01′E / 43.000°N 41.017°E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 |||||||||
---|---|---|---|---|---|---|---|---|---|
1921年—1931年 | |||||||||
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 |||||||||
國歌:《國際歌》 | |||||||||
首都 | 蘇呼米 | ||||||||
常用語言 | 阿布哈茲語、喬治亞語、俄語 | ||||||||
政府 | 社會主義共和國 | ||||||||
立法機構 | 蘇維埃代表大會 | ||||||||
歷史 | |||||||||
• 建立 | 1921年3月31日 | ||||||||
• 終結 | 1931年2月19日 | ||||||||
面積 | |||||||||
1926年 | 8,6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26年 | 201,016 | ||||||||
貨幣 | 盧布 | ||||||||
|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注 1]是蘇聯境內高加索阿布哈茲地區從1921年3月13日至1931年2月19日存在的共和國[注 2]。1921年紅軍攻占喬治亞後阿布哈茲成為獨立的蘇維埃共和國,直到同年12月16日簽署條約,與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在其存在期間,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法律地位模糊,既類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但還像蘇聯加盟共和國一樣有權組建軍隊,名義上與喬治亞是平等的聯盟關係。阿布哈茲通過與喬治亞組成「條約共和國」加入1922年成立的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都是該聯邦成員國。1931年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終結,隸屬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取而代之。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存在期間一直由人民部長會議主席涅斯托爾·阿波羅諾維奇·拉科巴領導,他對共和國的控制非常徹底,以致外界戲稱該國「拉科巴斯坦」。拉科巴與蘇聯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關係密切,農業集體化一直推遲到阿布哈茲納入喬治亞才落實。阿布哈茲是當時的主要菸草生產國,產量超過蘇聯出口總量一半。共和國還生產其他農產品,如茶葉、葡萄酒、柑橘類水果,是蘇聯境內比較富裕的地區。盛行亞熱帶氣候的阿布哈茲還是度假勝地,史達林等蘇聯領導人在當地擁有「達恰」(度假別墅),在此生活的時間很長。
阿布哈茲民族結構多樣,名義上占主導的阿布哈茲人不足人口總量三成,其他主要民族包括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希臘人、俄羅斯人。雖然阿布哈茲人不占多數,但在蘇聯本土化政策影響下優勢地位顯著,阿布哈茲語得以推行。這些政策推動阿布哈茲民族認同,民族思潮興起。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是現代史上第一個阿布哈茲地理實體,雖說存在時只有準獨立共和國地位,1931年又降為自治共和國,但阿布哈茲人民沒有忘記它存在。經過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開放政策與改革重組,阿布哈茲領導人呼籲恢復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以其為先例復國並從喬治亞獨立。分離主義者尋求恢復《1925年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並在1992至1993年與喬治亞開戰,20世紀80年代末爆發的阿布哈茲-喬治亞衝突持續至今。
歷史
背景
19世紀初俄羅斯帝國在擊敗鄂圖曼帝國後控制了阿布哈茲,1864年俄羅斯的統治已經穩固[2],在廢除當地的附庸公國後改為直接統治,19世紀末當地被納入庫塔伊西省的蘇呼米區[3]。俄羅斯無意維持原有的民族結構,大規模人口遷移徹底改變了阿布哈茲的民族構成,成千上萬阿布哈茲人被逐出,明格列爾人取而代之[4][5]。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帝國瓦解,阿布哈茲地位不明[6],俄國內戰期間,阿布哈茲周旋於布爾什維克、親土耳其貴族和親喬治亞的孟什維克之間。擺脫俄國統治後,當地一度考慮在1917年加入北高加索山區共和國,最後因阿布哈茲與該共和國其他地區相隔大高加索山距離太遠而作罷[7]。1918年2月,阿布哈茲的布爾什維克企圖在當地創辦「公社」,類似俄羅斯當時成立的蘇維埃。被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的喬治亞國民衛隊鎮壓,失敗後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埃夫雷姆·埃什巴和涅斯托爾·拉科巴逃亡。[8]此事促使「阿布哈茲人民委員會」成立並有效控制當地。1918年5月喬治亞民主共和國成立,將阿布哈茲視為其領土。直到1921年布爾什維克入侵,喬治亞一直沒有全面控制當地事務,而是承認阿布哈茲人民委員會的自治。[9]
《1921年喬治亞憲法》明確了阿布哈茲在喬治亞法律中的地位,第107條規定阿布哈茲(又稱「蘇呼米區」)享有自治權[10]。然而該憲法在1921年2月紅軍入侵格魯吉尼亞後才公布,因此第107條承諾的自治權從未落實[11]。歷史學家蒂莫西·布勞維爾特則認為這是阿布哈茲現代史上首度被劃為地理實體,對後世影響深遠[12]。
成立
1921年2月15日,蘇聯紅軍入侵喬治亞,兩天後已至阿布哈茲[13]。埃什巴與拉科巴在紅軍入侵前回到阿布哈茲並組建蘇維埃革命委員會,為建立布爾什維克政府打基礎[14]。首府蘇呼米3月4日陷落,喬治亞境內的戰鬥還在繼續。蘇維埃革命委員會沒料到會成為阿布哈茲僅有的權力機構,利用混亂局勢宣布阿布哈茲為獨立共和國。[15]委員會向莫斯科發電報詢問下一步該怎麼走,提議加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但高加索局和布爾什維克領導人謝爾戈·奧爾忠尼啟則反對[16]。1921年3月31日,「根據工人意願,新的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誕生」[17]。阿布哈茲至此名義上是獨立共和國,根據阿布哈茲與喬治亞雙邊的理解,新共和國終將納入新成立的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7]。此前阿布哈茲為獨立實體,完全脫離喬治亞。喬治亞蘇維埃革命委員會是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管理機構,1921年5月21日發電報歡迎阿布哈茲加入,建議兩國在第一屆工人大會上解決雙方關係的形式問題。[18]
地位
阿布哈茲蘇維埃革命委員會掌握權力後不想放棄對阿布哈茲地區的控制權,所以不願安排工人大會決定國家未來的地位。高加索局迫使阿布哈茲蘇維埃革命委員會採取行動,阿布哈茲與喬治亞1921年10月開始條約談判。[19]同年12月16日簽署的條約只有兩條:
一、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與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政治、軍事、金融經濟聯盟。
二、為實現上述目標,兩國政府宣布合併以下部委:1、軍事;2、金融;3、人民農業;4、郵電;5、肅反委員會;6、工農檢查院;7、人民司法部;8、海運部——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與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條約[20]
條約將兩國合為一體,阿布哈茲身為「條約共和國」名義上隸屬喬治亞[21]。《1922年喬治亞憲法》明確兩國以「特別聯盟條約」結合,強化阿布哈茲在喬治亞的特殊地位。《1925年阿布哈茲憲法》宣布兩國是「在特別條約基礎上」統一。[22]1922年12月13日,阿布哈茲與喬治亞加入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其他成員國包括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和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新聯邦表面上是為經濟目標成立,但觀點尚具爭議,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鞏固蘇聯控制。[23]
阿布哈茲地位基本相當於格魯吉亞境內自治區,但與蘇聯其他自治共和國相比不但自有旗幟(國旗)與盾徽(國徽),還有獨立共和國才能組建的國民軍部隊[24]。根據《1925年憲法》所述,盾徽「以阿布哈茲風景為背景,前方是金色錘子與鐮刀和阿布哈茲語題字『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25]。1926年圖案小幅調整,把原本只有阿布哈茲語的共產主義運動(乃至全蘇聯)格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新增喬治亞語和俄語[25]。阿布哈茲1925年4月1日頒布《憲法》,這和國民軍部隊一樣本是獨立共和國才有的權利[26]。
阿布哈茲人民和領導人對與喬治亞結盟不以為然[12],喬治亞方態度類似,覺得這不過是布爾什維克的陰謀,把喬治亞對莫斯科當局的敵意轉向阿布哈茲,畢竟喬治亞人非常敵視布爾什維克[27]。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是蘇聯唯一的「條約共和國」,蘇聯與喬治亞當局對阿布哈茲的確切地位非常關注,不希望其他地區要求類似地位[28]。為解決問題,蘇聯與喬治亞當局決定在1931年2月19日把阿布哈茲降級重組為自治共和國,隸屬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高加索社會主義聯邦蘇維埃共和國成員國身份不變[29]。此舉引發公眾抗議,也是阿布哈茲針對蘇聯當局的首次大規模抗議[30]。
政治
阿布哈茲蘇維埃革命委員會在主席埃夫雷姆·阿列克謝耶維奇·埃什巴領導下掌控阿布哈茲,直到建立常設機構[18]。1922年2月17日,人民委員會議成立並推舉涅斯托爾·阿波羅諾維奇·拉科巴任主席,拉科巴在1921年布爾什維克掌權後就是阿布哈茲事實上的領導人,1922年擔任主席純屬形式,讓他在名義上也成為共和國政府首腦[31][32]。俄國革命後他與埃什巴都是阿布哈茲布爾什維克領導人,早在1918年2月和4月就曾兩度試圖奪權。四月奪權失敗後兩人逃離阿布哈茲,直到1921年3月布爾什維克的控制鞏固後返回。埃什巴很快調到其他職位,拉科巴獨享首腦地位。[33]
拉科巴把阿布哈茲當個人封地,因其控制嚴密,阿布哈茲被外界笑稱「拉科巴斯坦」,他的共和國最高領袖地位從未受到質疑或挑戰[34]。拉科巴與蘇聯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史達林關係密切,由此取得許多特權,如抵制蘇聯其他地方實施的農業集體化等鎮壓政策、在財政上支持阿布哈茲貴族等[35]。
經濟
阿布哈茲是蘇聯時期重要的菸草產地,20世紀30年代的菸草出口最高占蘇聯總量五成二[36]。茶葉、紅酒、柑橘類水果(特別是橘子)產量都很高,令阿布哈茲富裕程度遠超喬治亞,在全蘇聯名列前茅[37]。農產品和菸草出口令當地變成「高加索地區飽受戰爭蹂躪後的繁華之島」[38]。伴隨蘇聯整體發展當地建起工廠,但對阿布哈茲的總體經濟實力影響很小[39]。
阿布哈茲還是蘇聯精英與普通公民的重要度假勝地。20世紀20年代史達林每年都來度假,克里姆林宮同僚為爭取他的信任趨之若鶩。[40]拉科巴與史達林的關係越來越好,成為後者心腹,有利於保持他在阿布哈茲的統治地位[41]。這種私交在拉科巴以國內沒有富農為由拒絕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時最為明顯[42]。史達林親自為拉科巴的政策辯護,聲稱反富農政策沒「考慮阿布哈茲的特殊社會結構與政治現實,犯下把俄羅斯社會工程模式機械移植到阿布哈茲土壤上的錯誤」[43]。1931年阿布哈茲降級自治共和國後才首度實施農業集體化,1936年拉科巴去世後全面落實[44]。
人口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民族眾多。俄羅斯帝國吞併後數十年間,阿布哈茲地區人口結構變化極大。19世紀後半葉,當局驅逐的阿布哈茲人多達十萬,大部分被迫前往鄂圖曼帝國。[47]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時,名義上占主導的阿布哈茲人不足人口總量三成。蘇聯在當地實施的本土化政策旨在提升全蘇聯境內的少數民族,促使阿布哈茲人數量回升。1922至1926年,阿布哈茲人增長約八個百分點,格魯尼亞人減少六個百分點。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存在期間,蘇聯僅在1926年實施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阿布哈茲總人口20萬1,016,其中阿布哈茲人55,918,約占28%,喬治亞人67494,約占三成六。1926年人口普查表明當地其他主要民族包括亞美尼亞人(25,677,13%)、希臘人(14,045,7%)、俄羅斯人(12,553,6%)。[48][49]
阿布哈茲語使用的文字在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時期調整。根據蘇聯本土化政策,阿布哈茲人在蘇聯不屬「先進」族群,所以更重視他們的民族語言和文化發展。[50]受此類政策影響,阿布哈茲語和蘇聯其他眾多地區語言在1928年拉丁化,偏離原本採用的西里爾字母[51]。阿布哈茲文化發展得到重點照顧,無論推廣還是資助力度都很大[39]。1922年阿布哈茲科學協會為此成立,1925年又創辦阿布哈茲語言和文學學院[52]。
阿布哈茲1925年版《憲法》第八條承認阿布哈茲境內的眾多民族,要求把阿布哈茲語、喬治亞語、俄語都定為官方語言,後來又新增修正案,確保境內所有民族都有權自由發展,並在民族文化或國家機構使用母語[53][54]。大部分人口不懂阿布哈茲語,所以政府主要採用俄語,地方當局採用當地最流行的語言[55]。
影響
阿布哈茲作為一個「條約共和國」,在蘇聯境內是獨一無二的,它的確切地位始終沒有澄清,歷史學家阿爾塞納·薩帕羅夫(Arsène Saparov)認為當時官方也不知道「條約共和國」到底什麼意思[56]。而這種地位對阿布哈茲人民意義重大,他們從未忘記民族歷史上曾建立獨立國家,或至少是理論上的獨立國家[57]。20世紀80年代蘇聯推行開放政策與改革重組,民間出現阿布哈茲復國聲浪。1989年利克尼集會援引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為先例,要求蘇聯當局賦予阿布哈茲加盟共和國地位。[58]1990年阿布哈茲要求恢復1925年版《憲法》,即阿布哈茲與喬治亞可在未來以對等的方式結盟[59]。恢復1925年版《憲法》的要求導致阿布哈茲宣布獨立,兩國也在1992至1993年爆發戰爭,自1992年起阿布哈茲就在事實上從喬治亞獨立。20世紀80年代末爆發的阿布哈茲-喬治亞衝突持續至今[44],雖然阿布哈茲被俄羅斯等國承認為一個國家,阿布哈茲的地位仍然存在爭議。
注釋
- ^ 另譯為阿布哈茲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1](阿布哈茲語:Социалисттә Советтә Республика Аҧсны,縮寫ССР Аҧсны;喬治亞語:საბჭოთა სოციალისტური რესპუბლიკა აფხაზეთი,縮寫სსრ აფხაზეთი;俄語: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Абхазия,縮寫ССР Абхазия)。
- ^ 目前阿布哈茲共和國與喬治亞就阿布哈茲地區領土存在爭端。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茲共和國單方面宣布獨立,喬治亞繼續主張對該國領土擁有主權。聯合國193個會員國有七個正式承認阿布哈茲獨立,其中二個後來撤銷承認。
腳註
- ^ 阿布哈兹共产党. 世界歷史網.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2).
- ^ Lak'oba 1998a,第89–101頁.
- ^ kartuli sabch'ota entsiklopedia 1985,第504頁.
- ^ Lak'oba 1998a,第84頁.
- ^ Müller 1998,第220–225頁.
- ^ Blauvelt 2007,第206頁.
- ^ Saparov 2015,第43頁.
- ^ Blauvelt 2012b,第81頁.
- ^ Lakoba 1990,第63頁.
- ^ Papuashvili 2012,第48頁.
- ^ Welt 2012,第214–215頁.
- ^ 12.0 12.1 Blauvelt 2014,第26頁.
- ^ Suny 1994,第207頁.
- ^ Saparov 2015,第48頁.
- ^ Hewitt 2013,第39頁.
- ^ Saparov 2015,第49頁.
- ^ 17.0 17.1 Saparov 2015,第50頁.
- ^ 18.0 18.1 Saparov 2015,第51頁.
- ^ Saparov 2015,第52頁.
- ^ Saparov 2015,第54頁.
- ^ Saparov 2015,第55頁.
- ^ Saparov 2015,第55, 57頁.
- ^ Hewitt 1993,第271頁.
- ^ Saparov 2015,第50–56頁.
- ^ 25.0 25.1 Saparov 2015,第56頁.
- ^ Hewitt 2013,第40頁.
- ^ Smith 2013,第344頁.
- ^ Saparov 2015,第60頁.
- ^ Blauvelt 2007,第212頁.
- ^ Lakoba 1995,第99頁.
- ^ Bgazhba 1965,第39頁.
- ^ Blauvelt 2007,第207頁.
- ^ Blauvelt 2014,第24–25頁.
- ^ Lakoba 2004,第100–101頁.
- ^ Lak'oba 1998b,第71頁.
- ^ Suny 1994,第268頁.
- ^ Zürcher 2007,第120–121頁.
- ^ Rayfield 2004,第95頁.
- ^ 39.0 39.1 Anchabadze & Argun 2012,第90頁.
- ^ Blauvelt 2007,第202頁.
- ^ Scott 2016,第96頁.
- ^ Marshall 2010,第239頁.
- ^ Rayfield 2004,第30頁.
- ^ 44.0 44.1 Derluguian 1998,第266頁.
- ^ Blauvelt 2007,第211頁.
- ^ Müller 1998,第231頁
- ^ Hewitt 2013,第25頁.
- ^ Müller 1998,第231頁.
- ^ Jones 1988,第617–618頁.
- ^ Martin 2001,第23–24頁.
- ^ Jones 1988,第617頁.
- ^ Blauvelt 2012a,第252頁.
- ^ Blauvelt 2012a,第241–242頁.
- ^ Saparov 2015,第58–59頁.
- ^ Blauvelt 2012a,第240–246頁.
- ^ Saparov 2015,第61–62頁.
- ^ Saparov 2015,第62頁.
- ^ Anchabadze 1998,第132頁.
- ^ Cornell 1998,第52頁.
參考文獻
- Anchabadze, Jurij. History: the modern period. Hewitt, George (編). The Abkhazians: A Handbook. New York City: St. Martin's Press. 1998: 132–146 [2021-08-22]. ISBN 978-0-31-221975-8.
- Anchabadze, Yu. D.; Argun, Yu. G. Абхазы. Moscow: Nauka. 2012. ISBN 978-5-02-035538-5.
- Bgazhba, Mikhail. Нестор Лакоба. Tbilisi: Sabtchota Saqartvelo. 1965.
- Blauvelt, Timothy. Abkhazia: Patronage and Power in the Stalin Era. Nationalities Papers. 2007-05, 35 (2). ISSN 0090-5992. S2CID 128803263. doi:10.1080/00905990701254318 (英語).
- Blauvelt, Timothy. 'From words to action!': Nationality policy in Soviet Abkhazia (1921–38). Jones, Stephen F. (編). The Making of Modern Georgia, 1918–2012: The first Georgian Republic and its successors. New York City: Routledge. 2012a: 232–262. ISBN 978-0-41-559238-3.
- Blauvelt, Timothy K. Resistance and Accommodation in the Stalinist Periphery: A Peasant Uprising in Abkhazia. Ab Imperio. 2012, 2012 (3). ISSN 2164-9731. S2CID 154386436. doi:10.1353/imp.2012.0091 (英語).
- Blauvelt, Timothy K. THE ESTABLISHMENT OF SOVIET POWER IN ABKHAZIA: ETHNICITY, CONTESTATION AND CLIENTELISM IN THE REVOLUTIONARY PERIPHERY. Revolutionary Russia. 2014-01-02, 27 (1) [2022-06-01]. ISSN 0954-6545. S2CID 144974460. doi:10.1080/09546545.2014.9044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英語).
- Cornell, Svante E. Religion as a factor in Caucasian conflicts. Civil Wars. 1998-09, 1 (3) [2022-06-01]. ISSN 1369-8249. doi:10.1080/136982498084023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英語).
- Derluguian, Georgi M. The Tale of Two Resorts: Abkhazia and Ajaria Before and Since the Soviet Collapse. Crawford, Beverley; Lipshutz, Ronnie D. (編). The Myth of "Ethnic Conflict":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al" Violence.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261–292 [2021-08-22]. ISBN 978-0-87-725198-9.
- Hewitt, B. G. Abkhazia: A problem of identity and ownership. Central Asian Survey. 1993-01, 12 (3) [2022-06-01]. ISSN 0263-4937. doi:10.1080/0263493930840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8) (英語).
- Hewitt, George. Discordant Neighbours: A Reassessment of the Georgian-Abkhazian and Georgian-South Ossetian Conflicts. Lei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2013. ISBN 978-9-00-424892-2.
- Jones, Step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Soviet power in Transcaucasia: The case of Georgia 1921–1928. Soviet Studies. 1988-10, 40 (4). ISSN 0038-5859. doi:10.1080/09668138808411783 (英語).
- kartuli sabch'ota entsiklopedia. Sukhumi okrug. kartuli sabch'ota entsiklopedia 9. Tbilisi: Kartuli Sabch'ota Entsiklopedia. 1985.
- Lak'oba, Stanislav. History: 18th century–1917. Hewitt, George (編). The Abkhazians: A Handbook. New York City: St. Martin's Press. 1998a: 89–101 [2021-08-22]. ISBN 978-0-31-221975-8.
- Lak'oba, Stanislav. History: 1917–1989. Hewitt, George (編). The Abkhazians: A Handbook. New York City: St. Martin's Press. 1998b: 67–88 [2021-08-22]. ISBN 978-0-31-221975-8.
- Lakoba, Stanislav, Очерки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Абхазии, Sukhumi, Abkhazia: Alashara, 1990
- Lakoba, Stanislav. Abkhazia is Abkhazia. Central Asian Survey. 1995-03, 14 (1) [2022-06-01]. ISSN 0263-4937. doi:10.1080/026349395084008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英語).
- Lakoba, Stanislav. Абхазия после двух империй. XIX–XXI вв.. Moscow: Materik. 2004. ISBN 5-85646-146-0.
- Marshall, Alex. The Caucasus Under Soviet Rule. New York City: Routledge. 2010. ISBN 978-0-41-541012-0.
- Martin, Terry. The Affirmative Action Empire: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Soviet Union, 1923–1939.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0-80-143813-4.
- Müller, Daniel. Demography: ethno-demographic history, 1886–1989. Hewitt, George (編). The Abkhazians: A Handbook. New York City: St. Martin's Press. 1998: 218–231 [2021-08-22]. ISBN 978-0-31-221975-8.
- Papuashvili, George (編). The 1921 Constitution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Georgia. Batumi, Georgia: Constitutional Court of Georgia. 2012. ISBN 978-9941-0-3458-9.
- Rayfield, Donald. Stalin and His Hangmen: The Tyrant and Those Who Killed for Him. New York City: Random House. 2004. ISBN 978-0-37-575771-6.
- Saparov, Arsène. From Conflict to Autonomy in the Caucasus: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making of Abkhazia, South Ossetia and Nagorno Karabakh. New York City: Routledge. 2015. ISBN 978-0-41-565802-7.
- Scott, Erik R. Familiar Strangers: The Georgian Diaspora and the Evolution of Soviet Empire. Oxford,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ISBN 978-0-19-939637-5.
- Smith, Jeremy. Red Nations: The Nationalities Experience in and after the USSR.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ISBN 978-0-52-112870-4.
- Suny, Ronald Grigor. The Making of the Georgian Nation Second.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ISBN 978-0-25-320915-3.
- Welt, Cory. A Fateful Moment: Ethnic Autonomy and Revolutionary Violence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Georgia (1918–1921). Jones, Stephen F. (編). The Making of Modern Georgia, 1918–2012: The first Georgian Republic and its successors. New York City: Routledge. 2012: 205–231. ISBN 978-0-41-559238-3.
- Zürcher, Christoph. The Post-Soviet Wars: Rebellion, Ethnic Conflict, and Nationhood in the Caucasus.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81-479709-9.
外部連結
-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