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定,又稱隸古定,是用中國漢代以後不同時代的通行漢字書體隸書楷書)來轉寫古漢字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小篆等)結構(或音義)的方法。[1]隸定常用於漢字書寫漢字學研究和古文獻整理。將古漢字按字形隸定下來即為隸定字,可能不同於歷史上逐漸演進而成的演變字,從而產生異體字

詞源

 
曲阜孔廟魯壁

漢朝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在牆壁中發現用古漢字書寫的儒家經典孔子後人孔安國曾整理這批文獻,獻給朝廷[2][3]假託孔安國的《偽古文尚書·尚書序》中稱:「科斗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為隸古定。」唐朝孔穎達尚書正義》解釋說:「隸古者,正謂就古文體而從隸定之。」隸定的說法就來自「從隸定之」的節略。[4]

還有人將後世用楷書轉寫古漢字的做法稱為楷定[5],不過楷書也可以稱為「今隸」或「隸書」[6]:79[7]

隸定字與演變字

漢字歷史上,書寫體勢曾發生過多次重大變化。古漢字按結構用今天楷書筆法轉寫的字形稱為隸定字,古漢字經歷隸變、逐漸演進而成的字形稱為演變字,兩者都屬於傳承字。隸定字形可能與演變字形相同,也可能有差異,從而成為異體字[5]甲骨文金文中的 ,在小篆中演變為 ,在隸書中演變為 。其甲金文隸定字為「秂」,小篆隸定字為「秊」,演變字為「年」。

隸定方法

如何將古漢字轉寫為今漢字,有多種不同的實踐方法。有學者將其歸納為表層結構描寫法、深層結構溯源法和通用字轉換法,並強調在整理同一篇文獻時,應儘量保持隸定方法和原則的統一。[1][4]

表層結構描寫法

表層結構描寫法就是狹義的隸定。又可分為筆劃描寫隸定(又稱筆劃隸定),部件對應隸定(又稱偏旁隸定、表層構字部件描寫法),以及綜合性隸定。[5][4][1]

筆劃描寫隸定是將古漢字按筆劃用今漢字的筆法照樣轉寫,力圖保留每一筆每一划。部件對應隸定是把結構上可以區別的構字部件對應為今漢字中功能相同的通行部件。綜合性隸定則綜合以上兩方面。因此同一古文字字形可以有不同的隸定字形,如小篆 可以隸定為「𨝥」、「郞」、「郎」、「郒」,從而產生大量異體字。[5]

說文》小篆與楷書對比[5]
小篆 歷時演變 轉寫隸定
筆劃描寫 部件對應 綜合隸定
  𨑡 𨑒
  𡨥
  𢾍
  𤏺 𤎅

表層結構描寫法的目的是存古,一是儘可能地保留原字形中的信息,表現其字形結構的特徵,二是在無法識讀古漢字時,機械地、硬性地將其按筆劃或部件轉換為今漢字,與現行書體相協調。[1]

深層結構溯源法

深層結構溯源法在整理出土文獻時常常使用。對於合體字,在深層的構形理據和表層的書寫結構發生矛盾時,可以忽略表層特徵,追溯各個部件的來源,將訛變的形體恢復為同功能的通用部件。如包山楚簡中的戰國楚國文字日語楚文字 ,按照表層結構隸定為 ,按照深層理據則可以隸定為從步、戉聲、月聲的 [1]

通行字轉寫法

通行字轉寫法不著眼於古文字的字形結構和構形理據,只關注其與通行的今漢字之間的對應關係,將其轉寫為現行的正體字。如將包山楚簡中的 直接隸定為「歲」或「岁」。通行字轉寫法是一種較寬泛意義上的隸定,其目的是為閱讀文獻提供便利。[1]

隸定的應用

書寫

 
「觸」,《晉書》中作「𧢻」,為金文 的隸定字

漢代以來,在文字書寫中不時會出現隸定字。如漢末古文經流行,隸書碑刻中大量出現古文籀文篆文的隸定字。清朝復古之風尤其盛行,傅山朱彝尊等人都愛寫隸定字。部分原因是因為漢字是構意文字,但在主流書體從小篆轉變為隸書(「隸變」)時,大量構件發生了訛變,破壞了構形理據,而後人希望保留構形理據不喪失,因而書寫隸定字。部分原因也可能是以古為雅的戀古懷舊情結[8] :155,162

近代小學大家章太炎在日常書信中喜歡使用《說文解字》小篆的隸定字,如在一封信中,他將「得」寫作「𢔶」( ),「函」寫作「圅」( ),「更」寫作「㪅」( ),「以」寫作「㠯」( ),「棋」寫作「棊」( ),都是與通行寫法不同的隸定字。[9]:672201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章太炎全集·書信集》中就保留了這些字形,以體現其書寫原貌。[10]

整理文獻

隸定是文獻整理的一種方法,通過將未識字、異體字、古文字轉寫為已識字、正體字、今文字,使得古文字文本轉變為通行的今文字文本,以方便更多人閱讀和學習。[1]

漢字研究

隸定本身是漢字構形分析的一種方法。[1]而整理隸定字,則有助於考釋古漢字、研究俗字、編纂大型字書和研究漢字發展史[11]:7整理隸定字也是在漢字古籍數位化中對漢字信息處理的必要前提。[5]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李守奎. 再论隶定——《楚文字》隶定之检讨. 汉字学论稿.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6: 151-170. ISBN 978-7-102-07450-4. 
  2. ^ 史記·儒林列傳  . 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3. ^ 漢書·藝文志  . 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 
  4. ^ 4.0 4.1 4.2 李守奎. 《曹沫之陳》之隸定與古文字隸定方法初探. 汉字学论稿.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6: 141-149 [2017-10-13]. ISBN 978-7-102-074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30) –透過簡帛網. 
  5. ^ 5.0 5.1 5.2 5.3 5.4 5.5 胡佳佳. 古籍数字化中的汉字信息处理. 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編).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第8辑.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163-172. ISBN 978-7-100-08461-1. 
  6. ^ 裘錫圭. 文字学概要.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8. ISBN 7-100-00413-6. 
  7. ^ 唐六典·卷十·秘书省  . 字體有五:一曰古文……二曰大篆……三曰小篆……四曰八分……五曰隸書,謂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 
  8. ^ 陸明君. 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39-3678-4. 
  9. ^ 章太炎. 章太炎全集 书信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ISBN 978-7-208-14368-5. 
  10. ^ 張鈺翰. 近40年接力奋斗,680万字《章太炎全集》是怎样诞生的. 澎湃新聞. 2017-09-08 [2019-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11. ^ 徐在國. 隶定“古文”疏证.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2. ISBN 7-81052-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