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
香港電影,又稱港產片,是華人電影的先驅者,「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電影」,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相較於中國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臺灣電影,香港電影的質素和數量已經有在長時間累積下來的實力及口碑[3]。
香港電影 | |
---|---|
銀幕數 | 271(2018年)[1] |
· 人均銀幕數 | 2.6萬人(2018年) |
電影作品製作(2018年)[1] | |
總數 | 53 |
觀影人次(2018年)[1] | |
總數 | 2,554萬 |
票房收入(2021年)[2] | |
總數 | 12億港元 |
本條目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多年來,香港電影廣為華人熟悉,香港電影金像獎亦為華人電影的一大指標。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被譽為與印度寶萊塢、美國好萊塢、日本東京、奈及利亞瑙萊塢齊名的全球五大電影生產基地、出口基地[4]。19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蹟,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5],僅次於擁有全球市場的美國好萊塢,香港更為亞洲第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華人娛樂碼頭及華人夢工場。
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早期在政治及經濟上比較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獲得更多的自由,發展成為華人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全球第2大電影工業基地和電影出口地區。即使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的危機,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主權,香港電影仍然保持著自身魅力,繼續在世界電影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於20世紀初香港已有電影院,早期集中在中環一帶,後來慢慢擴展到市區各地。早年的戲院規模很大,擁有逾千座位。不過現時的戲院已變成迷你型,由兩間至數間容納百多人的迷你戲院組成,方便同時播放不同的電影,不少更融入為大型商場娛樂設施的一部份。此外,香港電影金像獎為香港電影業的一大盛事。
歷史
萌芽時期
香港最早的電影放映,可追溯至1897年,莫里斯薩維特教授(Maurice Charvet)從舊金山來港,在大會堂舉辦放映會,同年起多部商業電影在港放映。1901年,香港首家電影院「喜來園」開業。《偷燒鴨》《莊子試妻》為香港最早製作的一批本土電影。1923年,黎民偉及兄長成立了香港第一間全資製作公司——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1925年,拍攝的首部故事長片《胭脂》在香港公映,叫好叫座,為香港商業電影發展奠定基礎。
1935年,香港停止默片生產,正式進入有聲電影時代,粵語片產量迅速增加。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後,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在政治及經濟上比較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有更多的自由,於是發展成為華人世界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
發展時期
戰後,1950年代和1960年代,香港電影業雙線發展:粵語電影(粵語片)和國語電影(國語片)。粵語片有任劍輝及白雪仙(簡稱「任白」)是當時頂級紅星。任劍輝擅長反串生角配合白雪仙的旦角,她們合作拍了超過50齣電影,包括《紫釵記》(1959年)成為恆久不衰的經典。此外,還有關德興、石堅的《黃飛鴻》系列,以及曹達華、于素秋的《如來神掌》系列等等。國語片以邵氏兄弟及電懋公司為主。電懋以富有摩登氣息的都市小品見長,邵氏則仿照美國好萊塢大製片廠制度,斥資興建邵氏影城,兩大公司競爭漸趨白熱化。1964年,電懋的始創人兼首腦陸運濤死於空難,使得邵氏兄弟得到行內較領先的位置。電懋易名為國泰後於1970年終止電影製作。
1970年,採用獨立製片人制度的嘉禾公司成立,因起用李小龍拍攝系列功夫片而聲名鵲起,李小龍亦成爲香港首位蜚聲國際的知名電影巨星。其後,許冠文、許冠傑、許冠英三兄弟的港式地道喜劇和洪金寶、成龍的動作喜劇迅速接棒,成爲當時香港電影的金漆招牌。1970年代末,衆多具有學院經驗的年輕導演晉身電影界,拍攝出不同於傳統、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電影,形成「香港電影新浪潮」。
盛世時期
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明星演員湧入影壇,題材百花齊放,票房記錄不斷刷新,影響力達到空前高峰。這個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在質量與藝術性上均達到空前盛世,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6],僅次於擁有全球市場的美國好萊塢,香港成為亞洲第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嘉禾和新成立的新藝城、德寶成爲影壇三大勢力。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嘉禾的警察故事系列、德寶的福星系列創造了港式動作喜劇的熱潮,《英雄本色系列》、《龍虎風雲》的走紅,使警匪片成爲日後港產片的重要分支。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徐克的武俠電影系列、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系列大放異彩,備受影迷追捧。王家衛的藝術電影揚名海外,屢獲國際影展殊榮。
低迷時期
經歷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的黃金盛世時期,於19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業由盛轉衰,而且一直未能完全復甦。由於1997年主權移交臨近,各界對香港的前途充滿擔憂,台灣資金撤走,同時香港人也大量移民[7],導致電影業人才流失[8],因此香港電影業一落千丈,收入減少了一半。1990年代後期,港產片製作數字從1990年代初的每年超過200部,到90年代後期下降了超過一半。與此同時,香港本地巨星也逐漸不在香港發展,而是向好萊塢進軍.如吳宇森和成龍等。2003年後,香港與內地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不少香港電影工作者返回內地,以中港合拍片模式,拍攝製作電影,不過由於要面對內地國家廣電總局的意識形態審查和刪剪,傳統香港電影中天馬行空的創意大大受限。
里程碑
特色
香港電影為高度商業化、類型化的電影工業體系,曾以快速迎合市場需求、流水作業狀態著稱,巔峰時期曾有製作周期極短的「七日鮮」一説。
美國電影電影研究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在專著《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中,將香港電影特色形容為「盡皆過火、盡是癲狂」。波德維爾認為香港電影使用了很多電影藝術的技法,比如快速剪接、鏡頭內的精巧調動等等。他認為這些技藝是香港電影成功的秘訣。相對於劇情縝密和邏輯性,香港電影更注重人物的塑造。很多香港電影劇情的上邏輯性並不十分嚴密,但電影實在塑造了太過精彩的人物。通過人物來推動故事,表達思想,人物成為故事的靈魂。
電影產業
播映場地
早於20世紀初香港已有電影院,早期集中在中環一帶,後來才擴展到市區各地。早年的戲院規模很大,擁有逾千座位。惟現時的戲院已變成迷你型,由兩間至數間容納百多人的迷你戲院組成,方便同時播放不同的電影。
歷年票房收入
年份 | 票房收入(港元) | 參考 |
---|---|---|
2008 | $1,105,673,802 | [9] |
2009 | $1,177,511,548 | [10] |
2010 | $1,339,103,136 | [11] |
2011 | $1,392,170,518 | [12] |
2012 | $1,559,237,866 | [13] |
2013 | $1,625,579,205 | [14] |
2014 | $1,647,105,559 | [15] |
2015 | $1,986,449,621 | [16] |
2016 | $1,947,596,448 | [17] |
2017 | $1,854,055,424 | [18] |
2018 | $1,957,519,527 | [19] |
2019 | $1,923,194,109 | [20] |
2020 | $536,925,187 | [2] |
2021 | $1,208,971,838 | [2] |
最高入場人次電影
排名 | 片名 | 人次 | 年份 | 發行商 | 導演 |
---|---|---|---|---|---|
1 | 最佳拍檔 | 211萬人次 [21] | 1982 | 金公主 | 曾志偉 |
2 | 最佳拍檔3 | 195萬人次 | 1984 | 金公主 | 徐克 |
3 | 最佳拍檔2 | 188萬人次 | 1983 | 金公主 | 曾志偉 |
4 | 福星高照 | 177萬人次 | 1985 | 嘉禾 | 洪金寶 |
5 | 龍兄虎弟 | 177萬人次 | 1987 | 嘉禾 | 曾志偉 成龍 |
6 | 半斤八兩 | 176萬人次 | 1976 | 嘉禾 | 許冠文 |
7 | 英雄本色 | 173萬人次 | 1986 | 金公主 | 吳宇森 |
8 | 摩登保鏢 | 172萬人次 | 1981 | 嘉禾 | 許冠文 |
9 | 聖誕快樂 | 172萬人次 | 1984 | 金公主 | 高志森 |
10 | 夏日福星 | 167萬人次 | 1985 | 嘉禾 | 洪金寶 |
電影學院
香港目前有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以及香港演藝學院有開設電影系,而香港都會大學、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都設有專門的影視製作專業,當中浸大和城大更是全球十大卓越電影學院之一[22],而且專業方向分得很細。這為製作劇集提供了培訓人才的保障。
電影片場
電影分級制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於1988年立法制定,將電影分為三個級別。其中第IIA級、IIB級的分級只屬勸喻,沒有強制性的法律規限。第Ⅲ級電影則強制禁止18歲以下人士觀看。
級別 | 定義 |
---|---|
第I級 | 適合任何年齡人士觀看 |
第IIA級 | 兒童不宜 |
第IIB級 | 青少年及兒童不宜 |
第III級 | 只准18歲或以上人士觀看 |
香港電影節及獎項
香港每年均舉行不少的電影節及影展,包括:
- 香港亞洲電影節(Hong Kong Asian Film Festival;官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Hong Kong Asian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官網)
- 香港澳洲電影節(Hong Kong Australian Film Festival)
- 香港法國電影節(Hong Kong French Film Festival)
- 香港德國電影節(Hong Kong German Film Festival)
- 香港國際電影節
- 香港猶太電影節(Hong Kong Jewish Film Festival;官網)
- 香港同志影展
- 香港流動影片節(Hong Kong Mobile Film Festival;官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難民電影節(Refugee Film Festival)
- 香港獨立電影節 (Hong Kong Independent Film Festival) ;官網)
電影獎項則有: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 香港電影金像獎
- 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已停辦)
- 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Hong Kong Independent Short Film and Video Award;官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鮮浪潮短片競賽
還有一個行業展:
參見
參考文獻
引用
- ^ 1.0 1.1 1.2 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2018. 創意香港. [2021-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 2.1 2.2 2021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22-01-03 [2022-02-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7-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列孚:香港電影從來不怕好萊塢. [2013-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回顾香港电影圈鼎盛时代 内地影视哑然失色. 騰訊娛樂. [2011-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香港电影发展历史. [2013-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香港电影发展历史. [2013-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ki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新航標:“學者”大片戰略 蔡松林30年影壇沉浮. [201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09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影業協會. 2010-01-02 [2014-07-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0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影業協會. 2011-01-03 [2019-07-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2-2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1年香港電影票房及上映數量總結 (PDF). 香港影業協會. 2012-01-03 [2019-07-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7-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2年香港電影市道整 (PDF). 香港影業協會. [2019-07-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7-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3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4-01-02 [2019-06-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2-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4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5-01-02 [2019-06-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2-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5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6-01-04 [2019-02-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2-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6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7-01-03 [2019-06-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10-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7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8-01-02 [2018-01-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1-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8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19-01-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19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20-01-02 [2020-0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6-2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2020年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 (PDF).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2021-01-04 [2021-01-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香港電影史上最高入場人次的香港電影
- ^ 全球十大電影學院 浸大城大各佔一席. 文匯報. 2012年1月19日 [2017年10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0月6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發揮後期製作潛力,打造電影特效樞紐. 經濟日報. 2019年4月23日 [2019年7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5月22日).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來源
- 書籍
- 趙衛防. 《香港電影史 1897-2006》.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ISBN 978-7-5043-5300-9.
- 黃愛玲. 《現代萬歲 光藝的都市風華》. 香港電影資料館. ISBN 962-8050-37-0.
- 李焯桃.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 上冊》. 創建出版公司. ISBN 962-420-091-2.
- 李焯桃. 《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 下冊》. 創建出版公司. ISBN 962-420-092-0.
- 李焯桃. 《觀逆集·香港電影篇》. 次文化有限公司. [2020-12-05]. ISBN 962-7420-05-66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李焯桃. 《觀逆集·中外電影篇》. 次文化有限公司. [2020-12-05]. ISBN 962-7420-05-77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網站
外部連結
- 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網站
- 香港特區政府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香港電影資料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香港國際電影節
- 香港國際影視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香港藝術發展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香港出產的電影總列表 1914-2010(500多頁的pdf檔案)
- 香港影庫
- 香港影片大全-香港電影資料館
- 風起潮湧 七十年代香港電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電影資料館
- 文匯報: 香港電影世紀回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香港電影新世代:影像的知覺現象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