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入侵巴爾幹

高盧人,源自於拉登地區凱爾特人開始於前四世紀南遷至巴爾幹半島。儘管凱爾特人原本的據點多數集中於喀爾巴阡盆地西部,但在巴爾幹半島本身也有許多他們的據點與他們顯著的侵略行為。

在凱爾特人佔領了北方的伊利里亞潘諾尼亞,並將其作為基地後,他們的侵略行動在前三世紀達到高峰,其中緊接而來的是對馬其頓色雷斯希臘地區的入侵。在前279年入侵希臘之前,由於亞歷山大大帝去世造成帝國內部的紛亂,凱爾特人趁虛而入,發動一系列對南巴爾幹與馬其頓帝國的攻擊。一部分的衝突發生安那托利亞,而最後凱爾特人就在此處定居,「加拉太」(Galatia)這個地名也是由此而來。

南歐的遷移

前四世紀以來,凱爾特人推進到喀爾巴阡地區與多瑙河,與他們在義大利半島的遷移進度相仿。波伊人沃爾卡人英語Volcae(Volcae)二者皆是沃爾卡的大部族,他們常在戰爭中相互合作。一小部份的凱爾特人南遷經由兩條較主要的路徑:一條是跟著多瑙河,另一條由東義大利,約有三十萬凱爾特人進入義大利與伊利里亞[1]而約在前三世紀時,潘諾尼亞當地原居民已幾乎完全被他們同化了。[2]拉登文化史前遺物在潘諾尼亞隨處可見,但在蒂薩河西部與南部卻甚為稀疏。[2]這些出土的文物被認為是凱爾特與潘諾尼亞文化的局部變異,然而有些特點顯示凱爾特人仍與偏遠地區如伊比利亞半島保持接觸。凱爾特人在潘諾尼亞河附近的肥沃土地安置,在開發農業和製作陶器的同時,開採位於現今斯洛維尼亞的豐富礦產,在歐洲東南部維也納蒂薩河一帶建立新家園。

早期出征

當時巴爾幹北部的政治局勢處在不斷的動亂中。在任何一個時間,個別勢力都在爭取獲得優勢超越其它勢力。當自己的領土確立的同時,這個勢力就能夠在大片區域控制並且組織另外的主要勢力,有時是不同語言的相似性。徵發軍隊由該勢力的軍事部門領導,「一個上進且機動性強的武士階級能夠不時地征服大片土地並且利用他們的人口」[3][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四世紀時,凱爾特人在巴爾幹的政局中發揮了優勢。伊利里亞人發動了對馬其頓的戰爭,留下他們脆弱的西側。在亞歷山大大帝統治馬其頓期間,凱爾特人不敢向南接近。因此在早期,凱爾特人的軍事徵發主要集中在對伊利里亞人的勢力中。[4]

我們不知道有關伊利里亞腹地的政治事務,但我們知道第一個被凱爾特人打敗的巴爾幹勢力就是伊利里亞人,它享有超出巴爾幹中部地區的勢力範圍,集中於摩拉瓦河[2]一項有趣的記錄表明凱爾特人將狡猾的戰術用在對阿爾迪安人(Ardiaei)的進攻中。

西元前335年,凱爾特人派遣代表向亞歷山大大帝表示敬意。與此同時,馬其頓王國正陷於對色雷斯人北部邊境地區勢力的戰爭中。一些歷史學家指出,這一「外交」舉動實際上是對馬其頓軍事實力的評價,因為凱爾特人主要的目標還是希臘人的財富。[5]亞歷山大大帝死後,賽爾特人的部隊開始壓向南方地區,威脅到了馬其頓和希臘。西元前310年,凱爾特的莫里斯托莫斯(Molistomos)將軍全面進攻深入伊利里亞領土,並降服達達尼亞人(Dardanians)、派奧尼亞人(Paeonians)以及特里巴利人(Triballi).新任的馬其頓國王卡山德不得不把他的老敵人——伊利里亞人納入自己的保護之下。[5]西元前298年,塞爾特人發動一場深入色雷斯馬其頓的一次入侵,但在哈伊莫司山(Haemus Mons)附近,凱爾特人在卡山德的攻擊下遭受慘敗。然而,凱爾特的另一隊人馬在坎鮑雷斯(Cambaules)將軍帶領下到達色雷斯,並占領了大片土地[6]

入侵希臘

公元前279年的大遠征

公元前281年標誌著凱爾特人南侵巴爾幹的軍事轉折點,色雷斯利西馬科斯繼業者王國崩潰結果,讓凱爾特人直指希臘本土的遷徙之路因此被打開[7]保薩尼亞斯認為大遷徙的原因是由於對財物的貪婪[8],而查士丁認為是人口過剩引起的[9]門農則認為是饑荒引起的[10]。薩尼雅斯認為,初步探測行動是由坎鮑勒斯帶領的,他們因人數太少而撤退[8]

 
高盧人所採取的路線

公元前280年,一個由8.5萬人組成的大軍[11]潘諾尼亞而來並且分散為3路,向南往馬其頓和中希臘進行大遠征[12][13]。其中20,000人由Cerethrius帶領,並往色雷斯和特里巴利前進。另外兩路,分別為布倫努斯(Brennus)[14]阿喀科里俄斯(Acichorius)[15][16]帶領並往派歐尼亞前進。第三路由玻爾癸俄斯(Bolgios)帶領,以馬其頓伊利里亞為目標[8]

玻爾癸俄斯在馬其頓擊敗大破馬其頓國王托勒密·克勞諾斯的軍隊,年輕的托勒密·克勞諾斯被俘並被處斬。然而玻爾癸俄斯的隊伍遭到馬其頓貴族索斯提尼斯擊退,玻爾癸俄斯的隊伍對掠奪所得戰利品已經感動滿足,就因此撤回。玻爾癸俄斯之後又遭到另一路的布倫努斯軍隊攻擊並遭到擊敗,讓布倫努斯可以自由的蹂躪這個區域。

在這次遠征歸來後,玻爾癸俄斯再度力促第三次聯合遠征,並以中希臘為這次目標。這次出征以玻爾癸俄斯和阿喀科里俄斯帶領[8],龐大的人數近乎不太可能,據記載步兵高達152,000人,騎兵有24,400人[17]。但騎兵的實際人數可能最多只有上述的一半,因據保薩尼亞斯形容當時凱爾特人運用三騎手(trimarcisia)的騎兵戰術,即每個騎兵都有兩個騎馬僕役,當騎兵的馬在戰鬥中失去時,他先充作步兵作戰,並等待他後方的僕役把馬給他,若騎兵在戰鬥中受傷或陣亡,他的僕役也可以頂替他的位置戰鬥[18][19]

溫泉關戰役 (西元前279年)

埃陀利亞人維奧蒂亞人、雅典人、福基斯人以及一些科林斯北部的希臘人組成的希臘同盟來到位於希臘的中部東海岸的溫泉關,並在這的狹長過道建立管轄區。在初期的攻擊中,布倫努斯的部隊損失慘重。 因此他決定派出一支由阿喀科里俄斯帶領的強大部隊與埃陀利亞人對抗。正如布倫努斯所期望的,埃陀利亞的支隊離開溫泉關去保衛自己的家鄉。埃陀利亞人進行了全民防禦,老人和婦女也參與了戰爭。[20]由於認識到高盧劍只在近距離有威脅,埃托利亞人採用了散兵戰術[7]根據保薩尼亞斯表明,被派去埃托利亞的軍隊只有半數返回。[8]

最終布倫努斯找到了包圍該地的方法,但希臘人通過海路逃離了。

對德爾斐的攻擊

 
德爾斐

布倫努斯推進到德爾斐,他曾在這裡戰敗而被迫撤退,這之後他因在戰場持續多處負傷而亡。他的部隊撤退到Spercheios河,並被色薩利人和馬里人擊潰.

兩位與德爾斐戰役有關的歷史學家——波森尼亞斯和尤斯蒂努斯·查士丁表明,高盧人被打敗並且逃離。他們被一場強力的暴風雨襲擊,這使的操控部隊成為不可能,就連命令都難以聽到。當晚隨之而來的是寒冷的天氣,到了早上,希臘人從兩邊包抄攻擊了他們。布倫努斯受了傷而隨後高盧人撤退。那些不能修養傷口的士兵受到傷痛的折磨,當晚驚恐籠罩著營寨,於是高盧人分化成為不同的派系並且相互攻打對方。阿喀科里俄斯和其餘士兵趕到,但仍被希臘人逼至全軍撤退。布倫努斯自殺,保薩尼亞斯記錄他是喝純酒而死,而查士丁則記錄他是自刺而死。埃陀利亞人的進逼,使高盧人退到Spercheios,被色薩利人和馬里人消滅。[21][22]

來自德爾斐的詛咒黃金

除了希臘人關於高盧人的失敗的描述,古羅馬文學傳統傾向於遠不同的版本。斯特拉波記述生時聽聞關於寶藏的故事,描述寶藏是托洛薩黃金及15,000塔蘭同的金塊和銀錠,有可能是在德爾斐的洗劫中被詛咒的黃金並被屬於侵略軍特克托薩季人英語Tectosages帶回了現時法國土魯斯

在所謂的洗劫之後超過一個半世紀,羅馬人將統治高盧。西元前105年,在向阿勞西奧前進的同時,山南高盧地方總督Quintus Servilius Caepio掠奪了托洛薩的城鎮,那裡的居民已經成為了辛布里人的同盟,在這裡找到了5萬塔蘭同的金塊和1萬塔蘭同的銀錠。托洛薩的財務被船運回羅馬,但只有白銀成功到達︰黃金被一隊強盜偷走了,這些人據說是Caepio僱傭來殺掉守衛黃金的軍團的。托洛薩的黃金永遠也沒有被找到,據說是被傳給了Servilii Caepiones的最後的繼承者馬庫斯‧朱尼厄斯‧布魯圖斯

西元前105年,Caepio拒絕與他的上司Gnaeus Mallius Maximus英語Gnaeus Mallius Maximus合作,理由是認為他還是個新人,於是Caepio私自決定參加對羅納河邊上的辛布里的戰鬥。在這裡,羅馬軍隊遭到了嚴重的打擊並且完全的崩潰,這一次行動被稱為阿勞西奧戰役(現今的奧朗日)。

Caepio一回到羅馬就因「軍隊的損失」和挪用公款的罪名而被審判。他被定罪並遭到最嚴厲的判決應允 ;他被剝奪了羅馬公民的身份,禁止在羅馬800英里內用水和火,罰款黃金15,000塔蘭同(約825,000磅),並接不能與朋友或家人想見或說話直到流亡結束。他整個後半生都流亡在小亞細亞士麥那。他的失敗和隨後的毀滅被看做是他褻瀆神聖的盜竊行為的懲罰。

斯特拉波對這一描述並不感興趣,他表明到:戰敗的高盧人無論如何都沒有任何理由搶走這些戰利品。德爾斐的錢財早已在上個世紀(當時)的第三次神聖戰爭英語Third Sacred War期間被福基斯人﹝Phocians﹞搶奪。[23]無論怎樣,布倫努斯'對德爾斐的傳奇掠奪已被一些現代歷史學家作為事實。[24]

在希臘戰役之後

 
Volcae的人種形成 和移民.

一些學者曾認為希臘戰役對凱爾特人來說是災難。然而,凱爾特人最終的目的並不是要永遠占領希臘,確切的說他們是要奪回由他們所創造的希臘財富。之後,雖然他們被趕出了希臘,但在歐洲的東南部,他們的實力仍未消失。

而希臘戰役中的倖存者,在Comontoris(一位布倫努斯人將軍)的領導下定居於色雷斯,並創建了一個短暫的城邦,名叫Tyle[25]而另一部分高盧人,在281年從布倫努斯的部隊中分離出,並被Nicomedes I招致小亞細亞以幫助他戰勝自己的兄弟以及保衛卑斯尼亞國的安全。他們最後定居在一個被後人稱作加拉太的地方。但不久後 Antiochus I被打敗,並囚禁在安納托利亞荒蕪的高原地區Brennus。[26]

凱爾特人仍然是北巴爾幹超群的政治組織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一世紀。 波伊人 控制了北潘諾尼亞於公元前2世紀, 同時被提到占領了現代斯洛伐克的版圖。我們知道居住於潘諾尼亞的其他部落屬於波伊部族聯盟。 他們是居住在薩瓦河流域Sisak以西的Taurisci ,還有在喀爾巴阡山脈盆地居住的Anarti, Osi and Cotini。在下薩瓦河流域, Scordisci在他們的鄰居中稱霸了超過一個世紀。

 
在潘諾尼亞和西達基亞的部落, 公元前50年

在公元前一世紀的後半葉在潘諾尼亞的蠻族部落中帶來了更多統治關係的變化變化。 Burebista對波伊聯盟的勝利較大地減小了凱爾特人部落對喀爾巴阡山盆地的控制, 其中的一些部落被消滅了。另外一些凱爾特人部落出現了。Hercuniates和 Latobici從北部區域(德國)移來。整個凱爾特人部落邂逅在一起, 他們的拉丁名字(比如說Arabiates),可能代表了戰勝波伊帝國的新勢力。為了更加削弱在潘諾尼亞的凱爾特人霸權,羅馬人遷移了潘諾尼亞-伊利里亞人Azali到北潘諾尼亞。過去被凱爾特人所享受的那些政治優勢被新的蠻族勢力所削弱了,比如說馬科曼尼伊阿居格人。他們被周圍的達基亞人、伊利里亞人和德意志人所吸收使得他們的種族獨立逐漸喪失,儘管直到公元3世紀他們的凱爾特名字仍然存留下來。[27]

注釋

  1. ^ From: The Celts. A history. Daithi O Hogain. Boydell Press. ISBN 0-85115-923-0
  2. ^ 2.0 2.1 2.2 Pannonia and Upper Moesia. A History of the Middle Danube Provinces of the Roman Empire. A Mocsy, S Frere
  3. ^ Pannonia and upper Moesia. A History of the Middle Danube Provinces of the Roman Empire. A Moczy, S Frere
  4. ^ The Illyrians. A Stipcevic. Noyes Press. pg 44
  5. ^ 5.0 5.1 Stipcevic
  6. ^ The Celts
  7. ^ 7.0 7.1 Green, Peter. Alexander to Actium. : 133. 
  8. ^ 8.0 8.1 8.2 8.3 8.4 Guide for Greece. Pausanias. Livius.org. [200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6). 
  9. ^ Justin Book XXIV. Justin. forumromanum.org. [200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9). 
  10. ^ Memnon: History of Heracleia. [201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5). 
  11. ^ Kruta, Venceslas. Les Celtes, histoire et dictionnaire. : 493. 
  12. ^ Cunlife, Barry. The Ancient Celts. : 80–81. 
  13. ^ 這詞是從法語Grande expédition來的借譯,指的是法國學術界對前279年希臘遭受波狀軍事入侵的稱呼
  14. ^ Brennus is said to have belonged to an otherwise unknown tribe called the Prausi. See: Strabo,Geography 4:1.13. Not to be confused with the Brennus of the previous century, who sacked Rome in 387 BCE.
  15. ^ 一些作者認為布倫努斯和阿喀科里俄斯是同一人,只是一個是頭銜,另一個是真名。"De fontibus veterum auctorum in enarrandis expeditionibus a Gallis in Macedoniania susceptis," Berol. 1834
  16. ^ Smith, William, Acichorius, Smith, William (編),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1, Boston, MA: 12, 1867 [2010-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17) 
  17. ^ Antigonas Gonatas, W W Tarn p148
  18. ^ Description of Greece. Pausinus. perseus.tufts.edu. [2008-09-21]. 
  19. ^ 24.4-6 Epitome of Pompeius Trogus' Histories 請檢查|url=值 (幫助). Junianus Justinus. attalus.org. [200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8). 
  20. ^ Guide of Greece,. Pausanias. Livius.org. [200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21. ^ 10.23 Pausanias, Description of Greece 請檢查|url=值 (幫助). perseus.tufts.edu. [2008-09-21]. 
  22. ^ 24.7-8 Junianus Justinus, Epitome of Pompeius Trogus' Philippic Histories 請檢查|url=值 (幫助). attalus.org. [2008-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8).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3. ^ 4:1.13 Strabo, Geography 請檢查|url=值 (幫助). penelope.uchicago.edu. [2008-09-21]. 
  24. ^ As did, for example, Peter Berresford Ellis, in his The Celtic Empire, Constable, 1990, pp. 82-84.
  25. ^ Celtic Settlement in North-Western Thrace during the Late Fourth and Third Centuries BCE (PDF). Nikola Theodossiev. caorc.org. [2008-09-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3-05). 
  26. ^ Cunliffe, Barry. The Ancient Celts. : 83. 
  27. ^ Celts and the Classical World. H D Rankin. Pg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