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加謝里夫國

麥加謝里夫國(967-1916,阿拉伯語:شرافة مكة‎,羅馬化Sharāfat Makka ),又稱麥加埃米爾國,由麥加謝里夫家族,即先知穆罕默德之孫哈桑·本·阿里後裔統治的非主權國家。在西方資料中,麥加謝里夫被稱為大謝里夫,但阿拉伯人一直稱其為「埃米爾」。

自1201年起直到1925年,謝里夫卡塔達(Qatada)的後裔一直統治著麥加麥地那漢志。在馬木留克蘇丹國統治晚期,原信奉什葉派分支宰德派的麥加謝里夫家族皈依遜尼派分支沙斐儀派。與其有親戚關係的,原信奉什葉派另一分支十二伊瑪目派的麥地那謝里夫家族(海珊·本·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之後裔)亦與其同時皈依遜尼派。然而,馬木留克蘇丹國及鄂圖曼帝國的資料顯示,即使在皈依遜尼派之後,兩個謝里夫家族仍對什葉派抱有同情心理。

前奧斯曼時期

麥加謝里夫最初並不參與公共事務。這種情況隨著10世紀下半葉卡拉米塔(Qaramita)派的崛起而起了變化。後者策劃了對伊拉克敘利亞阿拉伯半島大部的襲擊,導致朝覲的中斷。930年,卡拉米塔派襲擊了麥加,偷走了黑石。此舉極大的羞辱了坐鎮巴格達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埃及的統治者,同時也是阿拔斯王朝的附庸,阿布·米斯克-卡夫爾(Abu al-Misk Kafur),設法說服了卡拉米塔派停止襲擊並歸還黑石。阿拔斯王朝給予了他眾多獎勵,其中就包括麥加謝里夫,並封他為麥加埃米爾

1012年,麥加埃米爾阿布·富圖赫·哈桑(Abu'l-Futuh al-Hasan)自封為哈里發,但於同年便放棄了這一頭銜。1062年,什葉派的蘇雷希王朝首任君主,阿里·蘇雷希(Ali al-Sulayhi)征服了整個葉門,並北上征服漢志,掌控了欽點麥加埃米爾的權利。1058年後,隨著遜尼派力量的恢復,麥加埃米爾開始在法蒂瑪王朝與伊斯法罕的塞爾柱王朝之間搖擺。1171年,薩拉丁在推翻法蒂瑪王朝後,便欲對麥加宣示主權。然而,由於阿尤布王朝的內部紛爭,麥加在這段時間內最終避免了被外部勢力干涉的命運。

1200年左右,一位名為卡塔達·本·伊德里斯(Qatadah ibn Idris)的謝里夫自封為麥加埃米爾,並獲得了阿尤布王朝的認可。他建立了巴努卡塔達王朝,該王朝一直統治著麥加埃米爾國,直到其於1925年被廢除。1350年之後,馬木留克蘇丹國統治著漢志。通過利用謝里夫家族各個成員之間的矛盾,其對麥加實現了高度控制。在這段時間,吉達作為馬木留克蘇丹國在紅海印度洋水域活動的基地,代替了延布,成為了漢志海岸主要的海上貿易中心。

鄂圖曼帝國時期

鄂圖曼帝國時期,麥加埃米爾並不世襲,而是由高門直接指派。直到1916年阿拉伯起義時,麥加埃米爾國都存在著一種雙重政權制度,即權力由埃米爾及瓦利共享。除麥加埃米爾外,奧斯曼先將漢志其他地區的管理權交給了埃及省瓦利,後又交給了吉達省長。之後不久,吉達省被改為漢志,以麥加首府

麥加埃米爾國的北部邊境停留在歐拉一線,南部邊境則在利斯(Al Lith)一帶,有時也在昆夫哈(Al Qunfudhah);東部邊境則被限制在海拜爾綠洲。這樣的版圖在19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不變。麥加麥地那吉達是其最大的三座城市。這三座城市的人口中包括一部分非阿拉伯穆斯林,如布哈拉人爪哇人印度人阿富汗人中亞人

早期

在1517年之前,漢志一直被馬木留克蘇丹國統治。1517年,馬木留克蘇丹國被鄂圖曼帝國擊敗,漢志也被鄂圖曼帝國接管。同年,謝里夫巴拉卡特(Barakat)承認奧斯曼蘇丹為哈里發,並接受奧斯曼對當地的統治。蘇丹也承認了其為漢志的統治者。鄂圖曼帝國在漢志僅實行羈縻統治,實權仍掌握在麥加埃米爾手中,但蘇丹仍因此而獲得了「兩聖地監護人」的頭銜。

1630年,一場洪水席捲了麥加,幾乎完全摧毀了克爾白。其於1636年得到重建。1680年,約100人在另一場洪水中被淹死。

奧斯曼最初將漢志的管理權交給埃及。埃米爾由蘇丹在考慮謝里夫、埃及大馬士革吉達瓦利、及麥加卡迪的意見後從哈希姆家族中欽點。這種制度在1803年瓦哈比主義者廢黜了麥加埃米爾加利布·本·穆薩伊德(Ghalib ibn Musa'id)後結束。

1802-1806年沙烏地入侵

自18世紀50年代起,沙烏地就開始對埃米爾國構成威脅。1744-1745年,信奉原教旨主義的瓦哈比派的沙烏地家族在內志迪里耶崛起。其教義在漢志應者寥寥,還被麥加穆夫提定為異端。1801年,沙烏地拿下了兩座聖城,又於1803年進攻麥加。謝里夫加利布逃往吉達,但不久之後便被圍困。其在成為沙烏地附庸後被送回麥加。

1811-1814年奧斯曼收復失地

1811年,托孫帕夏(Tosun Pasha)起兵,於1812年收復麥地那,又於次年收復麥加。在其死後,易卜拉欣帕夏再接再厲,於1818年將瓦哈比分子趕回內志。1814年,穆罕默德·阿里帕夏訪問漢志,由易卜拉欣帕夏陪同。為獎勵其軍事上的勝利,蘇丹馬哈茂德二世欽點易卜拉欣帕夏為吉達和哈貝什(Habesh)的統治者,並於1811至1840年代表鄂圖曼帝國在名義上統治著漢志。1840年倫敦會議迫使穆罕默德·阿里退出漢志

漢志州時期

 
1872年後,謝里夫國與漢志省接壤。

漢志在回歸鄂圖曼帝國後被重組為漢志州。這導致了漢志出現了埃米爾國和州,兩個互相平行的政治實體。在行政長官到達麥加後,州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管轄埃米爾國,造成了雙重政權的出現。

這項改革使埃米爾近乎喪失了自治權,但仍與直屬奧斯曼的行政長官平起平坐,對漢志的管理擁有與行政長官同樣的話語權。這導致了19世紀餘下的時間裡埃米爾瓦利之間不斷的衝突。在統治地理上同一片區域的同時,埃米爾與瓦利通過不斷地協商、衝突及合作確定了各自的職權。

早在19世紀80年代,即有傳言英國將會在謝里夫的支持下占領漢志。為挑戰奧斯曼蘇丹,英國宣稱基於在其統治下的穆斯林比在奧斯曼統治下的多四倍的事實,應由其欽點哈里發。

漢志王國時期

 
海珊·本·阿里 (Hussein bin Ali) ,1908 年至 1924 年期間的麥加謝里夫和埃米爾,1916 年至 1924 年期間的漢志國王

1908年,海珊·本·阿里即位為埃米爾。因其哈希姆家族的背景,他被懷疑有反叛的可能性,並在1908年被召至伊斯坦堡(當時仍稱君士坦丁堡),在那裡他被欽點為高門成員。他在發動阿拉伯起義反抗鄂圖曼帝國後將自己加冕漢志國王並以埃米爾及國王的身份一直統治漢志到1924年。他還在即將結束其統治時宣稱了其對謝里夫哈里發國(Sharifian Caliphate)的統治權。1908年,在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後,他被欽點為麥加埃米爾。

1916年,在得到英國承諾支持阿拉伯獨立後,海珊·本·阿里以青年土耳其黨褻瀆伊斯蘭教,及限制蘇丹(同時也是哈里發)的權利為藉口,發動了阿拉伯起義。在起義發動不久之後,海珊·本·阿里就將自己加冕為「阿拉伯諸國國王」。然而,其盟友並不承認這個泛阿拉伯主義的頭銜,只承認他為漢志國王。同年,在得到英國承諾在起義期間將奧斯曼軍隊逐出阿拉伯半島的情況下,海珊·本·阿里宣布漢志王國從鄂圖曼帝國獨立,成為一個主權國家

一戰結束後,為了抗議貝爾福宣言及英兩國在敘利亞伊拉克巴勒斯坦設立託管地,海珊·本·阿里拒絕承認《凡爾賽條約》。後其又拒絕承認英國與哈希姆家族簽訂的條約,這使得他在遭到伊本·沙烏地攻擊時喪失了英國的支持。1925年12月23日,在伊赫萬入侵漢志後,他向伊本·沙烏地投降,標誌著漢志王國與麥加埃米爾國的滅亡。

 

又見

參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