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監視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監視涉及監視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疾病的傳播,以便確定疾病進展的模式。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進行主動監視,重點是在所有傳播情況下進行病例的發現,測試和接觸追蹤[1]。 預計COVID-19監視將監視流行病學趨勢,迅速發現新病例,並基於此資訊,提供流行病學資訊以進行風險評估並指導疾病的預防[1]。
症狀監視
根據對應於COVID-19的個人症狀進行症狀監視。截至2020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下病例定義[1]:
- 疑似病例:「患有急性呼吸系統疾病(發燒且至少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徵兆/症狀之一,例如咳嗽,呼吸急促),並且有去過或居住過的地方並報告了社群傳播COVID-19病史的患者在症狀發作之前的14天內」或「在症狀發作之前的最後14天內曾接觸過確診或可能的COVID-19病例的任何急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或「患有嚴重急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疾病(發燒和至少一種呼吸系統疾病的體徵/症狀,例如咳嗽,呼吸急促;和需要住院治療),並且沒有其他可以完全解釋臨床表現的診斷方法。」
- 可能的病例:「不確定對COVID-19病毒進行測試的可疑案例」或「因故無法進行測試的可疑案例」
- 確診病例:「具有實驗室確診COVID-19感染的人,無論其臨床症狀和體徵如何」
- 接觸者:「在可能或確診病例的症狀發作前2天和之後14天經歷以下任何一種暴露的人
- 與可能或已確診的病例在1米以內面對面接觸超過15分鐘
- 與可能或確診的病例直接身體接觸
- 在沒有使用適當個人防護裝置的情況下直接護理可能或已確診COVID-19疾病的患者
- 當地風險評估表明的其他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確診後48小時內報告可能和確診的COVID-19感染病例[1]。 各國應儘可能根據情況進行報告,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每周匯總報告[2]。 一些組織已經建立了用於症狀監測的眾包應用程式,人們可以在其中報告症狀,以幫助研究人員繪製出COVID-19症狀集中的區域[3]。
病毒學監視
病毒學監測是通過對COVID-19進行分子檢測來完成的[4]。 世界衛生組織已為實驗室發布有關如何對COVID-19進行測試的資源[4]。 在歐盟,鑑定後24小時內報告了實驗室確診的COVID-19病例[5]。幾個國家對廢水進行病毒學監測,以測試在廢水流域的居民中COVID-19的存在或流行[6]。
數字監視
至少有24個國家對其公民進行了數字監視[7]。 數字監視技術包括應用程式,位置資料和電子標籤[7]。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使用航空旅客資料跟蹤個人的旅行資訊[8][9]。
對於不擁有智慧型手機或擁有不支援藍牙低功耗功能的智慧型手機的使用者,跟蹤腕帶可以代替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 在英國,截至2020年,超過百分之十的智慧型手機缺少此功能。 此外,在韓國,發現被發現違反隔離規定的人會獲發追蹤腕帶,追蹤腕帶被設計成如果移除腕帶以提醒當局[10]。美國至少有一個轄區使用現有的腳鐲技術對發現違規的患者進行隔離[11]。
在香港,特區政府早期要求所有抵港的隔離人士都需要一個手環和一個應用程式,之後也推出了安心出行程式記錄行程。 在韓國,GPS應用程式用於跟蹤韓國個人的位置,以確保不違反隔離規定,如果有人離開指定區域,則向使用者和當局傳送警報[12][13]。在新加坡,個人必須使用合力追蹤記錄行程。泰國正在為所有旅行者使用應用程式和SIM卡來執行隔離[7]。 印度正計劃製造位置和溫度監測帶[10]。 以色列使用了其現有的監視工具來跟蹤資訊並將其傳送給需要做自我隔離的人[14]。
在中國大陸,普遍使用健康碼作為個人的電子通行證。健康碼經讀取後可確認與證明持有人的健康情況,並以之出入需要出示該證明的場地。申請人通過填報個人資訊健康狀況、旅遊史、居住地、及是否接觸過疑似或確診肺炎病患等問題自動生成二維條碼,分紅、黃、綠三種顏色,動態顯示個人疫情風險等級[15]。截至2020年4月,中國大陸已有200多座城市啟用基於支付寶平台的「健康碼」[16],而基於騰訊平台的防疫健康碼則覆蓋近20個省級行政區300多個市縣[17]。
人權組織批評了其中一些措施,要求政府不要以瘟疫大流行做為掩護而引入侵入性數字監視(invasive digital surveillance)[18][19]。而在中國大陸,《紐約時報》記者對健康碼代碼的分析發現,該系統不僅可以實時判斷某人是否具有傳染風險,亦會與公安機關共享使用者資料,監視其位置以及健康狀況,會把使用者個資、位置和識別碼發給伺服器,在疫情結束後可能會長期存在,繼而幫助政府進行監控[20]。人權觀察組織中國研究員王松蓮認為「健康碼」是「中國開展大規模監控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之一」[16][21]。也有民眾認為個人的醫療隱私可能被不當濫用[15]。
參閱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Global surveillance for COVID-19 caused by human infection with COVID-19 virus (PD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3-30).
- ^ Surveillance, rapid response teams, and case investigation. www.who.int.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英語).
- ^ Limited testing poses challenges to mapping COVID-19 spread. Modern Healthcare. 2020-03-30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英語).
- ^ 4.0 4.1 Laboratory testing for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suspected human cases. www.who.int.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英語).
- ^ Case definition and European surveillance for COVID-19, as of 2 March 2020.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英語).
- ^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surveillance for SARS-CoV-2 virus (PDF).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2020-08-05 [2020-08-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08).
- ^ 7.0 7.1 7.2 Tracking the Global Response to COVID-19 | Privacy International. privacyinternational.org. Privacy International.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 ^ Sloane, Mona; Cahn, Albert Fox. Today's COVID-19 Data Will be Tomorrow's Tools of Oppression. The Daily Beast. 2020-04-01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8) (英語).
- ^ Mintz, Sam; Gurciullo, Brianna. CDC may lack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some airline passengers possibly exposed to coronavirus. POLITICO. 2020-03-03 [2020-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8).
- ^ 10.0 10.1 People-tracking wristbands put to the test. BBC News. 2020-04-24 [2020-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 ^ Kachmar, Kala; Costello, Darcy. Louisville is forcing unwilling coronavirus patients to self-isolate. Is it right?. The Courier-Journal. [2020-04-26] (英語).
- ^ Phones Could Track the Spread of Covid-19. Is It a Good Idea?. Wired. [2020-04-06]. ISSN 1059-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9) –透過www.wired.com.
- ^ hermes. How China,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re using tech to curb coronavirus outbreak. The Straits Times. 2020-03-21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8).
- ^ Bateman, Tom. Israel turns surveillance tools on itself. BBC News. 2020-05-12 [2020-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5) (英國英語).
- ^ 15.0 15.1 黃麗玲. 中国疫情管理数字化 系统疏漏与侵犯隐私引忧虑. 美國之音. [2020-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8).
- ^ 16.0 16.1 賀軍. 另類電子鐐銬?因疫情猛爆而生的中國「健康碼」黑科技. 聯合新聞網鳴人堂. 2020-04-14 [202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1) (中文(臺灣)).
- ^ 胥大偉. 健康码遭层层“加码” 全国范围互认真的这么难吗?-中新网. 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周刊. [202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7).
- ^ Governments Should Respect Rights in COVID-19 Surveillance. Human Rights Watch. 2020-04-02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英語).
- ^ Digital surveillance to fight COVID-19 can only be justified if it respects human rights. www.amnesty.org. [202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英語).
- ^ 【新冠肺炎】外媒揭支付寶「健康碼」助政府監控 與執法部門共享資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香港經濟日報 2020-03-05
- ^ 孟建國; Zhong, Raymond; Krolik, Aaron. 中國推廣健康碼監控疫情和民眾. 紐約時報中文網. 2020-03-03 [202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中文(繁體)).